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分析微生态制剂对慢性肝衰竭(CLF)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为临床医师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分布、血浆内毒素水平和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菌落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酵母样真菌菌落数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肠道菌种菌落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和各种细胞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和各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微生物制剂能够显著改善CLF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降低其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水平,有利于延缓病情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慢性肝衰竭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给予保肝、补充白蛋白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则在相同治疗基础上给予微生态制剂,分别在治疗前1d及治疗4周后检测2组患者肠道菌群及变化、血浆内毒素变化、血浆炎性细胞因子IL-6、IL-8及TNF-α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肠道菌群、内毒素、IL-1、IL-6、TNF-α均在相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属的菌落数,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酵母样真菌菌落数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内毒素(30.66±23.2)pg/ml、IL-1(93.3±11.4)ng/L、IL-6(70.4±12.8)ng/L、TNF-α(130.4±22.8)ng/L,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血浆内毒素与IL-1、IL-6、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可调整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减轻血浆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脏的损害,可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持续性或反复性肝实质弥漫性炎性反应坏死、再生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硬化患者常伴血氨异常和内毒素血症,我们选择66例Child B级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随机分组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肝硬化足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持续性或反复性肝实质弥漫性炎性反应坏死、再生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硬化患者常伴血氨异常和内毒素血症。我们选择66例Child B级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随机分组进行观察。[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07年11月-2011年11月间到我院诊治的7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跟踪观察,同时记录所得实验数据。结果观察组36例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88.9%,对照组36例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72.2%。结论对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疾病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效果显著,对于患者帮助较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45例重型肝炎分为2组,治疗组24例;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每周2~3次;对照组21例:仅做一般内科治疗,观察12周。结果治疗组乏力、纳差、腹胀、尿黄等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降低患者TBil水平,改善凝血功能,提高PT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是治疗乙型重型病毒性肝炎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血浆置换中不同血管通路对重型肝炎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两种不同血管通路进行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两种方法对治疗的影响。方法:将86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取股静脉插管(插管组)和前臂动、静脉穿刺(穿刺组)建立血管通路。观察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后治疗的有效率、感染发生率,以及对血液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血氨、凝血酶原时间、补体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插管组和穿刺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56%和78.05%,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56%和4.88%;血浆置换后血液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血氨、凝血酶原时间、补体C3均得到显著改善,除总胆红素降低幅度在穿刺组更加明显外,其余各值在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体内各主要异常血液指标;与插管法相比,穿刺法在降低血液总胆红素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无菌操作,加强标准预防的理念,积极治疗原发病,才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人工肝血浆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ALT、TBil、层黏连蛋白(LN)及Ⅲ型前胶原(PCIl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治疗后ALT、TBil、血氨、LN和PCHI水平分别为(76.48±10.85)U/L、(71.81±16.67)μmol/L、(52.13±4.71)mmol/L、(100.53±5.73)μg/L和(107.36±11.30)μg/L,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9、4.012、2.187、2.021、3.232,P〈O.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33%:56.67%,x2=0.535,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2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各12例。两组均给予基础综合治疗;替比夫定组加用替比夫定600 mg/d,口服。疗程为12 w。治疗前后检查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HBV-DNA并记录患者症状。结果治疗12 w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均有所改善,替比夫定组疗效好于对照组,但其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患者TBIL、ALT、AST及PTA较对照组治疗后下降更显著,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替比夫定组治疗后血清HBV-DNA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替比夫定可明显抑制重型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基础综合治疗措施联合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HGF)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常规疗法联合HGF与常规疗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常规疗法联合HGF比常规疗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提高。结论:HGF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在HBV感染者中检测血浆降钙素原(PCT),以了解PCT在HBV感染者中对于继发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89名研究对象中慢性乙型肝炎42例(中度12例,重度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47例,检测患者血液PCT以及血常规、肝功能、PTA腹水常规、血培养、痰培养、腹水培养。结果16例重型肝炎伴发热患者血培养阴性,31例腹水培养细菌阴性,3例患者痰培养出病原菌,47例慢性重型肝炎PCT阳性率为89.3%(42/47),30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PCT阳性率为40%(12/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P〈0.05)。并发有腹水的31例患者PCT值均〉0.05/ml,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分类数均比慢性中重度肝炎的患者高,PCT的绝对值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r=0.472,P〈0.05;r=0.397,P〈0.05),而与PTA呈负相关(r=-0.286,P〈0.05)。结论PCT检测对重型肝炎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作为判断有无继发细菌感染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陈云秀  马建敏 《职业与健康》2003,19(12):172-173
血浆置换是通过血浆分离器分离出肝功能衰竭病人含有大量毒性物质的血浆并弃去 ,同时补充正常人冰冻新鲜血浆及其他液体的一种治疗方法[1]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氨、内毒素浓度均高于正常人 ,血浆置换可降低血氨、内毒素的浓度[2 ] ,据我们观察可以提高慢性重型肝炎的存活率。我院人工肝治疗中心行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2 9例 ,现将结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2 0 0 2年 1~ 12月 ,我科收治的 3 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按 2 0 0 0年 (西安 )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诊断[3 ] 。将 3 8例患…  相似文献   

14.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血浆置换 (plasmaexchange ,PE)是目前最常用的人工肝支持疗法 ,关于PE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 ,国内外尚无一致的看法[1,2 ] ,而专门探讨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的报告较少。为了正确评价PE对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 ,我们总结分析了我院近 2年来应用PE和未用PE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资料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所有病例均系 1998年 9月至 2 0 0 0年 11月本院住院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按 1995年 (北京 )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定的标准诊断和分期。PE治疗的病人 6 0例 (治疗组 …  相似文献   

15.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不良反应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不良反应及防治方法.方法 应用HP-200型血浆净化仪,对95例重型肝炎进行176次血浆置换,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结果 176次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52次,占29.5%.经过相应处理,均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危险病例.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的,处理及时可使整个治疗过程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何艳  蒋永芳  梁骏 《中国医师杂志》2006,8(8):1133-1134
目的研究柠檬酸钠的用量对重型肝炎血浆置换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住院重型肝炎病例102人,根据柠檬酸钠的用量分为2组,A组比值1:9~10,46例,共84人次;B组比值1:12,56例,共102人次。结果A组存活24例(52.2%),B组46(82.2%),2组的副作用和肝功能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柠檬酸钠量与置换血浆之比控制在较低水平可改善重型肝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王秀珍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219-5220
目的探讨4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病情观察以及护理体会。方法针对4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患者进行密切的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发生,对出现的症状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采取相应的护理应对。结果 4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经过密切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有12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4例患者出现肝性脑病经及时救治和有效的护理病情得到了控制,45例患者住院时间不同,但最终康复出院。结论对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患者做好临床病情观察和护理是至关重要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了出院速度,减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采用保肝、退黄、支持、对症等治疗措施,部分特殊病例采用人工肝及抗病毒治疗,对不同阶段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做出统计分析。结果 74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36.49%(27),无效率为63.51%(47),其中包括12例死亡患者,死亡率为16.21%。而从各时期治疗效果来看,早期、中期、晚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14/15)、28.21%(11/39)、10.00%(2/20)。结论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尚没有十分有效的方法,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总体而言,尤其是对于中期或晚期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尚不明显。所以在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此类疾病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UC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常规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研究组采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胶囊治疗。比较2组UC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氧化应激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D-乳酸、DAO及ET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显著高于研究组和治疗前,大肠杆菌、肠球菌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CAT、SOD及GSH-Px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和治疗前,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治疗前(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歧杆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可缓解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肠黏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紊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TC)、血氨(NH3)、HBV DN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除HBV DNA外,其他各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BIL、ALT、AST、ChE、PTA、TC、NH3、HBV DN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早期、中期患者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晚期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10例(25.0%),对照组死亡23例(6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能有效地改善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降低病死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