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阳春市螺类和鼠类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感染情况。方法采集当地螺类,用人工消化法查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捕获当地鼠类.剖检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共检查褐云玛瑙螺350只,福寿螺465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7.71%和0.86%。捕获鼠类192只,平均感染率为5.73%(11/192),其中褐家鼠、施氏屋顶鼠、板齿鼠和臭鼩鼱感染率分别为5.41%(4/74)、3.33%(2/60)、8.93%(5/56)和0(0/2)。结论阳春市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州市番禺地区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情况。方法用电捕鼠器、鼠笼或粘鼠板等方法捕捉野栖或家栖老鼠,确定鼠种后将其处死,取其心肺组织,检查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共检查鼠类113只,其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3.54%。其中施氏屋顶鼠、褐家鼠和板齿鼠的感染率分别为5.26%(2/38)、3.23%(1/31)和6.67%(1/15),而从捕获的黄胸鼠、黄毛鼠和小家鼠体内未能查到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论广州市番禺地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终宿主鼠类存在一定程度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广州管圆线虫病首例死亡病区终宿主种类及鼠类自然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药械诱捕鼠类 ,解剖心肺 ,收集统计虫体。结果 褐家鼠、黄毛鼠、板齿鼠、黄胸鼠和小家鼠自然感染率分别为 8 33% (6 / 72 ) ,6 2 5 % (3/4 6 ) ,5 2 6 % (2 / 38) ,3 33% (1/ 30 )和 0 % (0 / 35 )。平均自然感染率为 5 4 3% (12 / 2 2 1)。结论 存在广州管圆线虫阳性鼠类 ,表明该地是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小家鼠不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适宜终宿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广东省啮齿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现状,为制定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5-2010年在广东省的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和粤中珠江三角洲等4个地域28个县(市/区)28个乡(镇)56个村(街道),采用笼捕法捕鼠,进行分类鉴定,剖检鼠类动物的心、肺,查找广州管圆线虫成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并鉴定雌雄成虫。结果共捕获鼠类动物2目2科(亚科)4属10种,其中7种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28个县(市/区)调查点捕获的鼠类均发现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共剖检鼠类5820只,总感染率为8.5%(496/5 820),平均感染度为6.1条/鼠。所调查的4个地域,以珠江三角洲的鼠类感染率最高,为9.8%(205/2084)(χ~2=15.25,P<0.01);所捕获的鼠类中,以褐家鼠的感染率最高,为16.9%(310/1 835)(χ~2=240.91,P<0.01);检获的广州管圆线虫雌虫1125条,雄虫1064条,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5,P>0.05)。结论广东省的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和粤中珠江三角洲等4个地域28个县(市/区)28个乡(镇)56个村(街道)调查点的鼠类动物均有广州管圆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东省南澳岛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lyus cantonensis)中间宿主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和终末宿主鼠类的分布密度及感染现状。方法于2015年12月-2016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别从南澳岛抽取宫前村、金山村、六都村等3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采集福寿螺、捕获鼠类,GPS仪记录各采样点的数据。福寿螺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复核螺种。福寿螺感染情况先用肺检法检测肺囊,再用酶消化法和匀浆法检查螺肉和肺囊。鼠类经形态学初步鉴定鼠种及性别后,再解剖采集肝脏用于PCR检测复核鼠种,剖检心、肺组织检查有无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感染。采集到的广州管圆线虫经形态学鉴定后,再进行PCR检测鉴定虫种。采用SAS9.3统计学软件对福寿螺、鼠类密度和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采集福寿螺2 192只,随机选取1 190只用于检测,其中阳性螺72只,阳性率为6.1%。共捕获鼠类110只,包括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黄胸鼠(R.flavipectus)、黄毛鼠(R.losea)和臭鼩(Suncus murinus)4个鼠种,其中阳性鼠32只,感染率为29.1%(32/110),褐家鼠感染率为36.5%(31/85),黄胸鼠有1只感染,黄毛鼠和臭鼩均为阴性;福寿螺和鼠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扩增片段长度分别约670、706 bp,广州管圆线虫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2(ITS2)扩增片段长度约693 bp,与预期大小相符。不同季节福寿螺密度(H=11.603 5,P0.01)和感染率(χ~2=65.1 44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季节鼠的密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H=19.268 2,P0.01);河道环境福寿螺密度最高(8.8只/m~2),但不同孶生环境下福寿螺的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909 3,P0.05)。沟渠环境福寿螺平均感染率最高(7.5%,42/429),且福寿螺和鼠类感染率与离居民区距离密切相关,呈现离居民区越近感染率越高的趋势。体质量大的鼠类平均感染率要高于体质量小的鼠类,不同体质量鼠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30 4,P0.01)。结论广州管圆线虫重要中间宿主福寿螺和终末宿主鼠类在南澳岛分布广泛,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福建省鼠类自然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情况,为开展预防控制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笼捕法。每d将捕获的鼠类,以村为单位,进行逐一编号、鉴定鼠种、♀、♂和成、幼鼠后,取出心、肺,置生理盐水玻皿内将其撕碎,发现虫体再逐条取出置另一生理盐水玻皿内,计算成虫条数和鉴别♀♂。结果共调查9个地、市23个县(市、区)35乡(镇)67个村,除龙岩市的上杭县和福州市辖平潭(海岛县)未发现鼠类感染外,其余21个县(市、区)均发现感染。共检查鼠类4890只,发现感染鼠434只,感染率为8.90%。其中,以褐家鼠感染率最高,为17.75%(315/1775);黄胸鼠其次为6.21%(49/789);臭鼩鼱和小家鼠较低仅为2.81%(29/1032)与2.52%(3/119)(χ2=185.06,P<0.001)。不同鼠龄的感染率,成鼠为21.37%(222/1039),远远高于幼鼠的11.11%(30/270)(χ2=14.50,P<0.05)。结论福建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已遍及全省9个市和绝大多数的县、市、区的农村和城镇周围。其感染鼠的分布与当地福寿螺的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闽北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的分布与中间宿主等感染情况。方法在闽北辖区内10个县(市、区)采集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以肺检法检测福寿螺,组织匀浆法检测蛞蝓、蜗牛、蛙等感染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解剖家鼠,检查心肺血管中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感染率。结果在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中均检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福寿螺平均阳性率为14.78%(482/3 262);蛞蝓为28.76%(237/824),蜗牛为12.62%(41/325);蛙类为20.08%(43/212)。建瓯、浦城和松溪3个县(市)捕获的4种家鼠中,有3种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平均感染率为13.39%,以褐家鼠感染率最高,为18.06%;黄胸鼠次之,感染率为6.12%;以肺动脉检出最多,占91.25%,心脏仅占8.75%。采集新鲜鼠粪52份,阳性10份,阳性率为19.23%。结论闽北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广州管圆线虫病对该地区居民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广东省江门市广州管圆线虫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方法 2006-2007年在广东省江门市礼乐镇和五邑大学及新会市三江镇和双水镇, 调查广州管圆线虫不同宿主感染情况和特征,包括用消化法检测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和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感染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Ⅲ期幼虫情况;解剖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和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心、肺,检查心肺血管中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感染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当地居民广州管圆线虫病史及饮食习惯等。ELISA检测300份居民血清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和IgM抗体阳性率。 结果 检查褐云玛瑙螺695只,福寿螺720只,其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阳性率分别为45.0%和1.8%;平均感染度分别为53.74±147.30条/只和 5.23±8.51条/只。检查鼠类229只,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感染率为4.4%。问卷调查300人, 其中11.3%有食生或半生鱼、虾史, 5.3%在劳动中直接或间接接触过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 检查300份居民血清,IgG抗体阳性42份,阳性率为14.0%,其中IgM抗体阳性5份,阳性率为1.7%。 结论  江门市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区,居民受到该病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大理地区鼠类动物肝毛细线虫感染的情况。 方法 在室内和室外采用捕鼠笼、鼠夹和电子捕鼠器捕捉鼠类动物 ,并确定其种类 ,解剖检查和镜检肝毛细线虫感染情况。 结果 共捕获鼠类动物 113 2只 ,分属 3目 6科 13属 2 3种 ,齐氏姬鼠为野外常见种 ,褐家鼠为室内优势种。感染肝毛细线虫的鼠共 2 3 8只 ,分属 2目 8种 ,感染率为2 1.0 2 %。家栖鼠类感染普遍 ,感染率为 76.83 % ,以褐家鼠和黄胸鼠感染率较高 ,分别是 77.0 1%和 77.46%。野栖鼠类感染率低 ,为 4.47% ,但斯氏家鼠感染率可达 3 8.81%。 结论 大理地区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相当普遍 ,家栖鼠类感染率较高 ,预防人群肝毛细线虫的感染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广东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分布情况,为制定监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按不同地理位置分层抽样,分别抽取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和珠江三角洲4个地区共22个县(市、区),每县(市、区)随机抽取1~2个行政村(区)作为调查点。用匀浆法或肺检法剖检在野外现场采集的部分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和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以及餐饮、集市采集的不同品种的淡水螺和陆生螺,调查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Ⅲ期幼虫感染情况。现场捕捉鼠类,鉴别种类后解剖心肺组织,检查感染情况;采集新鲜鼠粪,用清水沉淀法检查幼虫。结果22个调查县(市、区)均有小管福寿螺分布,且数量众多;广宁县未开展褐云玛瑙螺调查,和平县、曲江区和翁源县未采集到褐云玛瑙螺,其他调查点均有该螺分布。22个调查县(市、区)共采集小管福寿螺3754只,褐云玛瑙螺1465只,平均感染率分别为5.9%(172/2929)和16.5%(223/13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和珠江三角洲的受检螺平均感染率有地区差异(P0.01),珠江三角洲最高(15.6%,152/975),其中又以东莞市的受检螺平均感染率最高(34.7%,78/225)。在9个调查县(市、区)的农贸市场采集圆田螺(Cipangopaludina)114只和环棱螺(Bellamya)541只,罗定市和开平市的环棱螺中幼虫阳性率分别为1.4%(1/70)和3.3%(3/91)。在9个调查县(市、区)捕获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黄胸鼠(R.flavipectus)、鼩鼱(Suncus murinus)、小家鼠(Musmus-culus)、大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黄毛鼠(R.losea)和黑家鼠(R.rattus)等共491只,平均感染率为11.4%(56/491),其中褐家鼠、黄胸鼠和板齿鼠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9.8%(52/263),2.5%(3/118)和10.0%(1/10),其他4种鼠类中均未发现有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在7个调查县(市、区)采集到新鲜鼠粪34份,Ⅰ期幼虫阳性率为44.1%(15/34)。结论广东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分布广泛,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均有不同程度感染。  相似文献   

11.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系由进食含有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的未煮熟螺肉所致.症状以头痛、颈部僵直、皮肤感觉异常为主,外周血和(或)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升高.广州管圆线虫的终未宿主主要是鼠类(褐家鼠、黄胸鼠等),中间宿主主要足螺类(福寿螺、褐云玛瑙螺等).该病可通过加强饮食和个人卫生教育,不吃未煮熟的螺类食品等来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厦门地区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流行情况,证实厦门市鼠形动物感染巴尔通体菌属,为控制人巴尔通体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厦门市行政区划和地理状况划片,随机抽取3个不同区作为调查点。在不同生境采用笼日法捕鼠,取血,用细胞培养法分离巴尔通体;PCR扩增细菌gltA基因片段(376 bp),并进行序列分析,寻查本地巴尔通体属种。结果厦门市以褐家鼠为巴尔通体主要宿主动物(51.21%),其次为臭鼩鼱(29.09%)、黄胸鼠(16.36%)及小家鼠、黑家鼠和黄毛鼠等(3.33%)。3个区共采集鼠形动物血样330份,培养分离出巴尔通体84株,感染率25.45%,其中以臭鼩鼱感染率最高,为32.29%,黄胸鼠为24.07%、褐家鼠为23.08%;各调查点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率分别为:湖里22.64%,海沧28.68%,同安24.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查出的巴尔通体分别为B.elizabethae、B.queenslandensis和B.tribocorum,其中B.tribocorum分为A、B两群,B群仅感染臭鼩鼱。结论厦门市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普遍,且存在宿主多样性和菌株对宿主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大理地区鼠类动物肝毛细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大理地区鼠类动物肝毛细线虫感染的情况。方法在室内和室外采用捕鼠笼、鼠夹和电子捕鼠器捕捉鼠类动物,并确定其种类,解剖检查和镜检肝毛细线虫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鼠类动物1132只,分属3目6科13属23种,齐氏姬鼠为野外常见种,褐家鼠为室内优势种。感染肝毛细线虫的鼠共238只,分属2日8种,感染率为21.02%。家栖鼠类感染普遍,感染率为76.83%,以褐家鼠和黄胸鼠感染率较高,分别是77.01%和77.46%。野栖鼠类感染率低,为4.47%,但斯氏家鼠感染率可达38.81%。结论大理地区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相当普遍,家栖鼠类感染率较高,预防人群肝毛细线虫的感染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长乐市广州管圆线虫暴发感染及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查明福建省长乐市 8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及其感染地是否为本病疫源地。方法对患者捕食的螺蛳与地点的调查 ;患者住处鼠粪病原体调查 ;现场拾取鼠粪 ,镜检广州管圆线虫 1期幼虫 ;捕捉患者捕食大瓶螺处的螺蛳进行病原体检查 ;现场捕捉该螺 ,去壳、厣后 ,取肌肉组织 ,用捣碎机捣碎 ,过滤沉淀 ,取上清液加入 2 0 %福尔马林溶液 ,离心 ,取渣检查广州管圆线虫 3期幼虫。结果鼠粪广州管圆线虫 1期幼虫感染率为39 3% (4 4 / 112 ) ;大瓶螺广州管圆线虫 3期幼虫感染率为 4 0 0 % (82 / 2 0 5 )。结论证实长乐市漳港镇龙峰村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严重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船南安市广州管圆线虫媒介宿主密度及感染率。方法在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选择调查点,在不同季节捕捉广州管圆线虫媒介宿主谒云玛瑙螺、福寿螺、蛞蝓及终末宿主鼠类等动物,进行密度和感染率调查,并分析其季节变化。结果褐云玛瑙螺、福寿螺、蛞蝓均检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其中,褐云玛瑙螺感染率最高,为36.12%(108/299),且感染高峰在秋季,感染率为63、24%(43/68)。终末宿主鼠的心肺成虫检出率为9.56%(13/136)。结论南安市是广州管圆线虫严重的自然疫源地,媒介宿主密度及感染率随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长乐市广州管圆线暴发感染及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查明福建省长乐市8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及其感染地是否为本病疫源地。方法:对患者捕食的螺蛳与地点的调查;患者住处鼠类病原体调查;现场拾取鼠粪,镜检广州管圆线虫1期幼虫;捕捉患者捕食大瓶螺处的螺蛳进行病原体检查;现场捕捉该螺,去壳、厣后,取肌肉组织,用捣碎机捣碎,过滤沉淀,取上清液加入20%福尔马林溶液 ,离心,取渣检查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结果:鼠粪广州管圆线虫1期幼虫感染率为39.3%(44/112);大瓶螺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感染率为40.0%(82/205)。结论:证实长乐市漳港镇龙峰村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严重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证实臭鼩鼱感染巴尔通体,了解其分布,分析菌株基因型,为巴尔通体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福建沿海6地市臭鼩鼱血样,培养分离巴尔通体菌株,PCR扩增病原体gltA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构建生长发育树,并分析各属种的宿主和地区分布。结果臭鼩鼱占本调查鼠形动物的25.33%,与褐家鼠、黄胸鼠构成了室内鼠形动物优势种群。臭鼩鼱血样中分离并证实63份感染巴尔通体,感染率21.43%(63/294),分布在各调查区域内。臭鼩鼱被B.tribocorum A、B种群感染,A、B群的分布也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结论臭鼩鼱是B.tribocorum A、B种群的保存宿主,且感染率高、分布广,应加强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甲苯咪唑杀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甲苯咪唑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杀灭效果。方法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鼠70 d后,将其分为3组:1)甲苯咪唑组:用灌胃的方法给予甲苯咪唑50 mg/kg,1次/d,连续2 d;2)吡喹酮+甲苯咪唑组:第1 d灌服吡喹酮1次,剂量为300 mg/kg;第4 d和第5 d灌服甲苯咪唑,给药剂量和次数同甲苯咪唑组;3)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第6 d分别剖杀实验大鼠,分离、记数、观察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甲苯咪唑组的减虫率为28.32%,虫荷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45);吡喹酮+甲苯咪唑组与甲苯咪唑组比较,减虫率差异无显著性(P=0.999)。结论甲苯咪唑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有效,但杀灭效果较差。吡喹酮和甲苯咪唑联用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无明显协同杀灭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目前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螺类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和特点。方法 2017年4-10月在我国南方8个省份采集鲜活螺1 517只,用消化法检验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结果 螺类中广州管圆线虫的平均感染率为9.62%(146/1 517),其中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最高,达16.78%(24/143),其次为福寿螺13.91%(79/568),环棱螺和圆田螺中的感染率在6%左右,其他螺类未检出。在6-9月采集的螺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在10.11%~14.02%,显著高于其他月份的检测结果(4.24%~6.22%),不同月份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31,P<0.05)。直接从自然环境采集的螺类,其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为22.28%(43/193),而采自流通环节和餐饮环节的感染率分别为8.11%(97/1196)和6.19%(6/97)。结论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螺类中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生食螺肉类食品存在潜在感染的风险,建议在这类有螺地区开展灭鼠工作、加大螺类食品的监督管理、规范食品操作、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20.
1982—1986年云南省陇川、瑞丽鼠间鼠疫流行期间,通过同期对臭鼩鼱和黄胸鼠平均检菌阳性率比较,前者0.11%,后者为4.26%,两者显著差别(P>0.01)。毒杀黄胸鼠后,臭鼩鼱的数量比例由6—18.84%上升为45—73.6%,检菌数逐年增多。超过灭鼠前近1倍,结果均未检出鼠疫菌,亦未发生大批自毙臭鼩鼱。同时,染蚤率及鼠体蚤指数臭鼩鼱明显低于黄胸鼠。为此,据目前资料分析,认为臭鼩鼱的染疫是鼠疫动物病流行期中鼠疫的牺牲者,它不可能是云南家鼠鼠疫的主要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