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 左肺8例、右肺5例、两肺3例。10例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查体发现6例。CT表现肺炎样病变5例,单发肺结节或团块3例,多发肺结节或团块8例。结论 原发肺隐球菌病以孤立性/多发结节或团块为最多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部分病人可有厚壁空洞,且绝大多数位于肺外带及胸膜下,CT表现多样化,术前确诊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内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的多排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螺旋CT表现。结果 18例病变中,有13例位于胸膜下,12例位于肺下叶;CT表现为类圆形结节16例、空气支气管征15例、血管集束征8例、宽基底与胸膜相连7例、晕征6例、胸膜反应5例、胸膜凹陷2例、毛刺征4例、分叶征2例。结论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的多排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认真分析其征象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状况、临床特征及疾病预后转归。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6月乐清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确诊为肺隐球菌感染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免疫缺陷分为免疫缺陷组37例和免疫正常组11例,对其流行病学状况、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及疾病预后转归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热病例数、发热温度、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尿素氮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免疫缺陷组C反应蛋白(CRP)、血沉高于免疫正常组,血白蛋白低于免疫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缺陷组主要累及双侧肺,且多发,病灶主要累及在肺上叶和下叶;免疫功能正常组主要累及单侧肺,累及在胸膜下,且单发,其病灶主要累及在肺下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节肿块型、混合型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正常组治疗有效率为100.00%,免疫缺陷组治疗有效率为89.19%,免疫正常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免疫缺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隐球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在免疫力缺陷和免疫力正常患者中均可发病,多发于免疫力缺陷患者,且免疫力缺陷的肺隐球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人腺病毒B组55型肺炎的CT表现。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2020年2月收治的44例确诊为人腺病毒肺炎B组55型患者,分析总结28例有肺部炎症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结果 28例患者肺部单发病例18例,占64.28%;发现肺部病变36处,其中下叶病变26处,占72.23%;病变位置多位于肺外带胸膜下区;肺炎形态多种多样,而且多发病变形态共存,以片状、及磨玻璃样密度影较多,28例患者共发现上述改变25例,占89.29%。病变可累及支气管和胸膜,致使支气管壁增厚、胸膜增厚等。结论人腺病毒B组55型肺炎影像表现有明显特异性,一般表现为肺外带片状及磨玻璃样改变,是与其他肺炎的鉴别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患者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63例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过程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2例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起病时无临床症状,31例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等。在有创检查中,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的病理阳性率为91.30%(21/23),经支气管镜肺活检阳性率为57.69%(15/26);血清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有较高的阳性率(93.44%)。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影像学表现多样,伴随症状多为支气管充气征(31.03%),其次为毛刺(24.14%)和空洞(18.97%)。患者炎症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多为正常(84.48%、87.76%)。47例患者完成治疗,其中30例氟康唑治疗有效,1例伊曲康唑治疗有效,6例伏立康唑治疗有效,10例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有效;31例治愈,16例好转。氟康唑治疗有效的患者中,18例使用日剂量0.4g自始至终;5例患者在使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结论三唑类药物对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通常有效,三唑类耐药时可使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HIV抗体阴性的肺隐球菌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HIV抗体阴性的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等,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HIV抗体阴性的P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PC中免疫功能正常6例,有基础疾病8例.有症状12例,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等.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2例.影像学表现主要可分为:结节、团块型6例,片絮、斑片型3例,混合型5例.14例均经病理确诊.单纯药物治疗11例,手术+药物治疗1例,症状缓解11例,未治2例,未愈1例.结论 PC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非免疫缺陷的人群中也应提高诊断意识,避免误诊,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分析28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经病理确诊为肺隐球菌病住院患者2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诊断方法 及治疗情况.结果 28例肺隐球菌病,男19例,女9例,年龄18~66岁,有基础疾病者13例,有临床症状者22例.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类CD4降低3例(10.7%),血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阳性27例(96.4%),活检肺组织涂片或痰涂片找到隐球菌孢子各1例(3.6%),活检肺组织培养或痰培养隐球菌阳性分别为4例(14.2%)和1例(3.6%).影像学表现为结节团块型18例,渗出实变型6例,混合型4例.纤支镜肺活检证实7例(25%),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证实20例(71.4%),手术证实1例(3.6%).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药物抗真菌治疗,均治愈或好转,疗程4周至2年不等.结论 肺隐球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标本涂片及培养阳性率均低,影像学改变多样化,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病理,血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是有价值的实验室辅助检查,患者宜足疗程全身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8.
沈斌  邱佳 《中国妇幼保健》2023,(9):1664-1668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基本正常儿童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9月湖州及周边地区医院的28例免疫功能基本正常儿童肺隐球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情况。结果在入组的28例患儿中,男孩19例(67.9%),女孩9例(32.1%);年龄1~3岁7例(25.0%),3~6岁8例(28.6%),>6岁13例(46.4%)。临床症状表现以咳嗽为主,有14例(50.0%),其次为恶心呕吐8例(28.6%)、高热6例(21.4%),无症状的患者有8例(28.6%)。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形态特征分析显示,入组的28例患儿中,病灶形态为单发型13例(46.4%)、多发型8例(28.6%)、混合型2例(7.1%)、肺炎型5例(17.9%)。单发型病灶影像学征象以边缘平直征(13例,100.0%)、晕轮征(11例,84.6%)、胸膜凹陷征(7例,53.8%)为主,多发型病灶影像学征象以蘑菇兄弟征(6例,75.0%)、晕轮征(5例,62.5%)及边缘平直征(4例,50.0%)为主,肺炎型病灶影像学征象以支气管充气征(5例,100.0%)为主。不同形态特征病灶的边缘平直征、晕轮征、蘑菇兄弟征、支气管充气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隐球菌病患儿可疑环境接触史以鸽子(10例,35.7%)、宠物或家禽(6例,21.4%)为主,其次为可疑土壤(3例,10.7%)和鸟禽类粪便(2例,7.1%)。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功能基本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儿存在明显的CRP升高(20例,71.4%)和血沉异常(11例,39.3%)。25例均完成治疗,有14例接受氟康唑治疗,8例接受伏立康唑治疗,3例接受两性B霉素+氟胞嘧啶+氟康唑序贯治疗,3例患者未接受治疗,仅随访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肺隐球菌病的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隐球菌病可发生于免疫功能基本正常、无可疑环境接触史的儿童,但临床症状表现无明显特异性,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进行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分析28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经病理确诊为肺隐球菌病住院患者2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诊断方法 及治疗情况.结果 28例肺隐球菌病,男19例,女9例,年龄18~66岁,有基础疾病者13例,有临床症状者22例.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类CD4降低3例(10.7%),血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阳性27例(96.4%),活检肺组织涂片或痰涂片找到隐球菌孢子各1例(3.6%),活检肺组织培养或痰培养隐球菌阳性分别为4例(14.2%)和1例(3.6%).影像学表现为结节团块型18例,渗出实变型6例,混合型4例.纤支镜肺活检证实7例(25%),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证实20例(71.4%),手术证实1例(3.6%).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药物抗真菌治疗,均治愈或好转,疗程4周至2年不等.结论 肺隐球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标本涂片及培养阳性率均低,影像学改变多样化,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病理,血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是有价值的实验室辅助检查,患者宜足疗程全身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X线和多层螺旋CT对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40例为螺旋CT检查组,行X线检查的患者36例为X线检查组,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7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微生物培养阳性65例,阳性率85.53%;76例隐球菌肺炎中病变位于双侧肺部41例,肺叶下部43例,肺部外周46例;CT检查组在磨玻璃影、空洞、晕征、空气支气管征、肿大淋巴结、分叶及合并网格影等征象的检出率方面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组在结节/肿块型、实变型、肺炎样浸润型、空洞型、混合型等方面的检出率高于X线检查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培养阳性率高,可以作为新型隐球菌肺炎的一种诊断方法;CT检查在新型隐球菌肺炎中诊断价值高于胸部X线检查,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确诊有赖于纤维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确诊方法和治疗效果等. 结果 5例肺隐球菌病患者,主要症状为胸痛、咳嗽、咯痰;1例有基础疾病;胸部CT表现为病变的肺叶分布无明显差别,左肺下叶孤立性肿块影1例,双肺下叶炎性实变1例,混杂性病变3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确诊.治疗采用手术切除病灶和(或)氟康唑治疗. 结论 肺隐球菌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建议积极开展经皮肺穿刺活检协助诊断,氟康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X线和多层螺旋CT对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40例为螺旋CT检查组,行X线检查的患者36例为X线检查组,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7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微生物培养阳性65例,阳性率85.53%;76例隐球菌肺炎中病变位于双侧肺部41例,肺叶下部43例,肺部外周46例;CT检查组在磨玻璃影、空洞、晕征、空气支气管征、肿大淋巴结、分叶及合并网格影等征象的检出率方面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组在结节/肿块型、实变型、肺炎样浸润型、空洞型、混合型等方面的检出率高于X线检查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培养阳性率高,可以作为新型隐球菌肺炎的一种诊断方法;CT检查在新型隐球菌肺炎中诊断价值高于胸部X线检查,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确诊有赖于纤维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57例免疫功能正常肺隐球菌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市胸科医院诊断为肺隐球菌病的57例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临床病史和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治疗过程。结果肺隐球菌病患者年龄分布21~75岁,男女比例为1.85∶1,感染部位分布左肺15例,右肺21例,两肺均存在21例(其中合并脑膜炎者3例,血液感染1例)。临床病史:体检中发现22例;主诉咳嗽25例,其中包括咳嗽伴胸痛5例;发热6例;头晕呕吐、头痛2例;痰血1例;气喘1例。43例作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乳胶凝集试验(LA)患者中阳性30例,阴性13例。经病理诊断共37例:其中15例经手术明确诊断,22例经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影像以肺结节为主26例,以肺斑片影为主16例,以占位性病灶为主8例,空洞影7例。治疗大部分应用氟康唑0.4 g, 1/d,外科术后多用0.2 g, 1/d,病情稳定。结论对于免疫功能正常、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异常患者,需警惕肺隐球菌病,尽早获取组织病理明确诊断,并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血清LA试验综合判定以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诊断为肺隐球菌病且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沉和生化指标等]、诊断方法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免疫功能正常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胶体金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诊断肺隐球菌病的价值。方法于2013—2015年7月采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疑似肺隐球菌病患者123例的血液,采用胶体金法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并评价效果。结果 123例患者中,经病理活检或培养阳性确诊为肺隐球菌病41例,非肺隐球菌病82例。上述两组分别采用胶体金法检测,其中4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中阳性30例,检测灵敏度为73.17%;82例非隐球菌病患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检测特异度为100.00%。结论胶体金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是一种简单快速的肺隐球菌病筛查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非免疫缺陷肺隐球酵母菌病好转的临床特点,分析其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提高对肺隐球酵母菌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20例非免疫缺陷肺隐球酵母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实验室检查、病理表现、治疗与转归,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例非免疫缺陷肺隐球酵母菌病患者中4例临床表现不明显,其主要临床表现以咳嗽及乏力为主,肺部CT表现为近胸膜团块实变影9例、病灶周围伴有晕征6例、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各2例,分别占45.0%、30.0%、10.0%、10.0%,初诊时误诊12例,误诊率高达60.0%;经氟康唑或伏立康唑等抗真菌治疗后,患者肺部病灶明显吸收,随访未见其他脏器播散。结论非免疫缺陷肺隐球酵母菌病临床症状较轻,近胸膜团块实变影及病灶周围伴有晕征是其较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氟康唑是治疗的首选药物,治疗效果良好,愈后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情况,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为肺隐球菌病的住院患者28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确诊18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病理确诊6例,手术病理确诊3例,血培养阳性1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情况.结果 肺隐球菌病以中青年人为主,既往有基础疾病8例(28.6%).主要临床症状:咳嗽咳痰20例(7l.4%),胸痛4例(14.3%),气急3例(10.7%).病变位于右肺10例,左肺9例,双侧肺9例,影像学表现以结节、团块影型较常见,为14例(50.0%).确诊为肺隐球菌病的患者,血清乳胶凝集试验均为阳性.氟康唑治疗3~6个月一般能治愈.结论 肺隐球菌病多发生于中青年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可尽早行隐球菌血清乳胶凝集试验,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经CT或B超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氟康唑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隐球酵母菌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2012年11月在医院经病理确诊的42例肺隐球酵母菌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2例肺隐球酵母菌病患者中27例患者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和发热;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部单发或多发结节影、肿块影或实变影,病灶主要累及下肺;全部病例均给予了治疗,其中手术病灶切除18例,6例术后给予氟康唑治疗1~3个月;另外24例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所有患者除1例手术切除后未予抗真菌治疗在术后2个月出现复发外,其余病例均无复发、播散或死亡。结论肺隐球酵母菌病患者若能够早期诊断并给予合适的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热带地区肺隐球菌病的宿主因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提高对肺隐球菌病诊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9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符合确诊标准的肺隐球菌病病例。结果入选病例14例,男性9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0.79(29~77)岁。起病症状多样,包括胸痛(5/14,35.71%),胸闷(3/14,21.43%),咳嗽、咳痰(2/14,14.29%),咯血(2/14,14.29%)等,4例(28.57%)无明显症状。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初诊误诊率100%,易误诊为肺癌、细菌感染、结核,平均确诊时间32.36(5~233)天。肺CT影像学特点:病灶分布于左肺7例(50.00%),右肺4例(28.57%),双肺3例(21.43%);病灶可表现为大结节型(7/14,50.00%),小结节型(5/14,35.71%),实变/混合型(1/14,7.14%),空洞型(1/14,7.14%);可有分叶/毛刺、晕征、胸膜增厚/牵拉、纵隔淋巴结肿大等伴随表现。本研究中5例(35.71%)经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治愈,9例(64.29%)接受药物治疗,其中8例(57.14%)接受氟康唑单药治疗,7例(87.50%)治愈,1例(12.50%)好转;1例接受两性霉素B强化氟康唑序贯治疗后治愈。结论肺隐球菌病可发病于热带地区非免疫抑制宿主,且多无鸽子接触史,起病症状多样,肺CT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确诊主要依赖病理检查。手术治疗可治愈,药物治疗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误诊的原因及正确的诊断方法。方法收集1998~2009年误诊的53例肺隐球菌病,就X线及CT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3例肺隐球菌病,误诊为肺炎、肺部感染31例;误诊为肺结核15例;误诊为肺癌7例。在抗炎、抗结核及抗癌治疗效果不明显,病变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行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配合检查痰液和脑脊液找到新型隐球菌而确诊。结论 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诊断肺隐球菌病很可靠很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