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琼  任卫华  贾国良  谢鸿发  刘柱柏 《心脏杂志》2003,15(4):321-323,325
目的 :评估预防性地应用维拉帕米 (Verapam il)对安装植入型心房除颤器 (IAD)的慢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颤动负荷的影响。方法 :因反复发作有症状的房颤而安装植入型体内心房除颤器 (IAD)患者 10例 ,随机交叉地进入维拉帕米 (2 40 mg/d)组或安慰剂组并持续 3个月。由 IAD储存并记录房颤发作的起始时间和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 ,必要时发放 R波同步电流进行体内除颤。结果 :93%的的症状性自发房颤片段由 IAD成功地转复。维拉帕米组体内除颤的成功率与安慰剂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10 0 %vs88%,P=0 .8) ,且每次成功复律所发放的电击次数亦无显著差异 (1.7± 2 .4vs 1.8± 2 .1,P=0 .6 )。房颤发作的平均次数 (8.0± 8.0 vs 9.1± 10 .8,P=0 .83) ,每次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 (44± 84h vs45± 87h,P=0 .93)及总的房颤持续时间 (418± 5 11h vs5 86± 40 9h,P=0 .5 1) ,在安慰剂组和维拉帕米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慢性房颤患者中预防性地使用维拉帕米并不能有效地影响心房颤动的负荷。  相似文献   

2.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房颤动的长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6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阵发性房颤与慢性房颤患者根据随访资料作回顾性总结分析 ,旨在探讨心房颤动与心肌缺血的关系以及对心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一、对象与方法86例为 1993年 1月~ 1999年 6月住院患者 ,男 6 8例 ,女 18例 ,年龄 6 0~ 78岁 ,平均年龄 (6 3 5± 5 5 )岁。 86例患者中 ,心肌梗死 2 6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2 3例 ,稳定性心绞痛37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心电图、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生化、心脏远达片检查 ,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 6个月~ 5年 ,平均 1 5年。房颤持续 6个月以上 ,认为阵发性房颤转变为慢性房颤。将阵发性…  相似文献   

3.
Neuberger  HR  Mewis  C  van  Veldhuisen  DJ  陈蜀岚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2):333-334
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中日渐突出的两大问题,估计在一般人群中所占比例〉1%,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房颤和心衰常常并存且相互促进,在轻、中度心衰患者中,房颤发生率10%~15%,在重度心衰时,房颤随时可能发生。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都将增加房颤的风险,将导致房颤患者的心脏前负荷增加、心房扩张、心房传导失常、加速心房纤维化。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不仅显著增加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并发症和病死率,房颤本身亦是死亡、卒中和心力衰竭等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老年和合并多重疾病等复杂房颤患者占很大比例,故针对房颤患者需综合管理,近年来提出房颤更优管理路径作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的整体性策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遵循房颤更优管理路径综合管理可显著降低房颤相关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且可减少房颤患者的临床不良事件。现就房颤更优管理路径综合管理的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探讨慢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对扩张性心肌病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将扩张性心肌病并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患者分为窦性心律 (简称窦律 )组 (共 38例 ,其中男 2 5例、女 1 3例 )和房颤组 (共 37例 ,其中男 2 5例、女 1 2例 ) ,二组基础状态基本相似。房颤组只控制心室率。随访二组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 ,包括 :死亡人数 ,死亡原因 ,入选至死亡的生存时间。结果 :经过 4 8.3± 2 5 .0月随访 ,发现二组患者远期生存率相似 ,死亡患者生存时间相似 ,死亡方式相似 ;与窦律组相比 ,房颤组左房内径较大 (5 3.1± 5 .6mmvs4 7.1± 4 .8mm)、最快心室率较快 (1 6 2 .8± 1 9.3vs1 1 7.2± 1 6 .9) ,二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慢性房颤对扩张性心肌病的远期预后可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7.
心脏起搏患者心房颤动和脑栓塞发生率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起搏患者心房颤动 (AF)和脑栓塞 (CE)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12 5例起搏患者术后每 6~ 12个月随访一次 ,随访时暴露自身心律并记录术后CE事件。 12 5例患者随访 5 .88± 0 .34(1.5~ 2 4.6 )年。术前AF总的发生率为 2 8% (35 / 12 5 ) ,术后为 40 % (5 0 / 12 5 ) ,其中术后新发生持续性AF(CAF) 15 % (18/ 12 0 )、阵发性AF(PAF) 5 .5 %(5 / 90 )。影响AF发生的因素 :①起搏方式 :VDD患者未见AF发生 ,AAI、VVI和DDD三种起搏方式间AF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②术前存在PAF者 ,术后CAF发生率明显升高 ,达 2 6 .7% (8/ 30 )。③心律失常类型 :慢 快综合征患者术后CAF的发生率 30 .3% (10 / 33)显著高于缓慢性病窦综合征 6 .4% (3/ 47)和房室阻滞 11.1% (5 / 45 )患者 (P均<0 .0 5 )。④年龄 :6 0岁以上患者中CAF的发生率显著高于 6 0岁以下患者 (P <0 .0 5 )。术后CE发生率为 5 .6 % ,伴AF者显著高于不伴AF者 (P <0 .0 1) ,而未见起搏方式对其影响。结果提示 :在起搏随访时应重视对AF的检出及治疗 ,避免由此造成的起搏功能障碍、起搏并发症和CE ,并充分考虑基础心律失常类型、起搏方式和年龄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卒中是心房颤动的严重并发症。以往的预防措施包括口服阿司匹林和抗凝药。对不适合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可以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治疗。但这种联合治疗在降低卒中风险的同时,却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对于心房颤动合并有不稳定型冠脉综合征者,或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但又不适合接受三联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的患者,该中心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于冠状动脉支架手术,要求介入专家优先考虑采用裸金属支架,以缩短患者依赖联合治疗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正>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增高,但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房颤患者的长期预后尚不明确。REACH是一项针对已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疾病)或至少有3个危险因素(RFO)患者的国际性前瞻性研究。本研究比较了REACH登记研究中基线状态有和没有房颤史的患者4年心血管结局。44518例患者房颤状态及4年随访资料可用,基线时房颤的患病率为10.3%(4582例)。校正年龄、性别、既往缺血事件、血管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心房颤动(AF)发病率逐渐升高,本研究对20年跨度的AF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择1986~1991年、1995~1996、2000~2001、2006年共21年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出院诊断为AF(主要诊断或次要诊断)的患者1005例进行临床特征分析。结果①全部共1005例,年龄范围15~96岁,中位数为67岁,AF患者中≥65岁和≥75岁的比例在21年间均逐渐升高,性别的变化,各组男女性别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AF病因中风湿性心脏病居首位,到2006年降至第5位;冠心病从第2位升至第1位(1995年及以后);心力衰竭由第2位(1986)降至第6位(2001年),2006年又升至第4位;③AF合并脑梗塞者,从1986~1991年的11.4%升高至2006年的20.2%;华法令的使用率从1986~1996年的1.6%升至2006年的6.1%;阿司匹林使用率在1986~1991年仅为1.3%,至2006年已达87.7%。结论本研究的初步结果提示,非心脏瓣膜病AF患者已经成为AF最重要的病因,AF合并脑梗塞者比例升高,高龄AF患者的构成比明显增加。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病因各异,但形成颤动的电生理基础除极少数例外(如Focal AF),均系心房多源性折返所致,即心房内存在3~6个以上折返环并同时运行。如能使该折返环数量减少到三个以下,颤动即不再维持。目前用于治疗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手术方法,也是以中断多源折返环使之减少为三个以下,房颤即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2.
品管圈(QCC )是指在同一工作现场内自主地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小组,它对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缺陷发生,确保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针对性,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探讨品管圈对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床边交接班完整率的效果,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我们在心内科病房开展了QCC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社区管理方案的制定,并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2个地理上相隔较远的社区,纳入60岁以上心房颤动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09例)与对照组(111例),试验组采取预先制定的心房颤动社区管理方案进行管理,对照组采取常规诊疗方案。随访至少12个月,主要终点指标是心血管疾病入院和心血管死亡的复合指标。结果经过平均22个月的随访,主要终点指标在两组的发生差异显著,试验组(20.1%)低于对照组(33.3%)(RR=0.61,95%CI 0.38~0.96,P=0.03)。心血管入院发生比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19.3%vs 31.5%,RR=0.61,95%CI 0.38~0.98,P=0.04);心血管死亡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是试验组有降低趋势(RR=0.51,95%CI0.05~5.53,P=0.58)。两组间各种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2,95%CI 0.15~7.10,P=0.99)。结论心房颤动社区管理方案能够改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心血管疾病入院,并有降低心血管死亡发生的趋势,且不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常因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机制而共存,预后不佳。该文主要介绍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机制、预后以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1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愈加受到重视.心室率控制仍是此类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案.在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的选择上,心室率控制仍不可替代.目前认为,在房颤患者中,射血分数减低心衰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可能面临着不同的心室率控制策略.作为常见的心室率控制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胺碘酮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北京同仁医院2008年9月至2018年12月出院的6668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住院患者的病死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房颤住院病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388例房颤患者(平均年龄71.47岁,男性,56.0%)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有效性,探索房颤射频消融复发的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因子。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3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老年患者91例,收集临床、电生理及随访资料,分析其长期有效性、复发心律失常类型,探索复发相关指标。结果 91例房颤患者中,单次消融后有效率为58.2%,部分复发患者进行再次射频消融后总体有效率上升为71.4%,左心房容量>40ml为房颤患者单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69,95%CI:1.072~6.154,P=0.034)。无影响预后的严重围术期并发症。结论对于老年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具有明确疗效且安全性较好,应注意心房扩大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存在更高的房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南京高淳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12月住院房颤及心力衰竭的患者168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28例,持续性房颤组140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房颤进展至持续性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持续性房颤组的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48.11±7.74)mm vs.(40.42±7.13)mm]、三酰甘油[1.04(0.81~1.13)mmol/L vs.0.87(0.66~1.12)mmol/L)]、总胆固醇[(4.24±0.69)μmmol/L vs.(3.64±0.95)μmmol/L]、血尿酸[444.00(365.00~579.10)μmmol/L vs.374.20(272.00~412.00)μmmol/L)]、男性(52.5%vs.28.6%)、心脏瓣膜病(41.4%vs.21.4%)比例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45.07%±11.69%vs.50.93%±13.74%)]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D、血尿酸是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房颤进展至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70,95%CI:1.131~1.426,P=0.000;OR=1.007,95%CI:1.001~1.012,P=0.009);ROC曲线显示LAD最佳截断点为47.5mm(敏感性47.1%,特异性14.3%,ROC曲线下面积0.788,95%CI:0.691~0.885),血尿酸最佳截断点为433.00μmmol/L(敏感性57.1%,特异性14.3%,ROC曲线下面积0.726,95%CI:0.630~0.82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房颤进展至持续性房颤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LAD、血尿酸可能是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房颤进展至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期间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患者405例。根据导管消融术后3个月是否复发房颤,将患者分为无复发组(268例)和复发组(137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验指标,并于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LAVI等相关指标。使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405例患者中137例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房颤,复发率为33.83%。与无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患有高血压的比例更高,有着较高的肌酐值、CHA2DS2-VASc分值及较大的左心房前后径(LAD)、左房容积(LAV)和LAVI(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VI与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独立相关(OR=1.535,95%CI:1.124~2.381,P=0.003)。结论 左心房容积指数是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