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患者男性,59岁.因腹痛伴血小板减少2个月,左下肢肿胀1个月于2007年5月20日入我院.患者2007年3月2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呈撕裂样疼痛,与饮食无关,无其他伴随症状,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3月26日):白细胞11.6×109/L,红细胞4.68×1012/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4%,血小板89×109/L,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疼痛略缓解,多次行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于4月10日转至沈阳军区总医院就诊,查白细胞21.9×109/L,中性粒细胞12.7×109/L,嗜酸性粒细胞(EOS)6.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7.9%,EOS百分比32.1%,血小板56×109/L,红细胞4.35×1012/L,Hb 131 g/L;纤维蛋白原5.73 g/L,TT 14 s,D-二聚体6.97 mg/L,血清铁蛋白640 ng/ml;未予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病例1,男,34岁,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人,2013年4月28日至非洲莫桑比克务工,于12月18日回国,21日出现发热(39.5℃),四肢无力,遂赴当地诊所滴注退热药和抗生素,未见好转。12月22日至襄阳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就诊,因回国前随队医生已反复交待发热时要检查疟原虫,故主动要求验血。血常规:白细胞4.9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8%,淋巴细胞9.2%,单核细胞5.2%,嗜酸粒细胞0,嗜碱粒细胞0.8%,血小板105×109/L,红细胞5.28×1012/L,血红蛋白155 g/L,平均红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女,59岁,农民。因发作性右上腹痛,高热1周于2013年3月20日入院。查体:T 39.7℃,腹软,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肠鸣音正常。血白细胞16.9×109/L(参考范围:4.0×109/L~10.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参考范围:40%~74%),嗜酸粒细胞百分比7%(参考范围:0.5%~6%);大便常规及潜血阴  相似文献   

4.
<正>患儿,男,2009年8月17日出生,安徽涡阳人。2009年9月19日,家长发现患儿粪便中有虫体,于27日带患儿赴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就诊,以绦虫感染收治入院。患儿住院期间曾两次排虫。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5.17×109,中性粒细胞23%,淋巴细胞65.7%,单核细胞9.0%,嗜酸粒细胞2.0%,嗜碱粒细胞0.3%,红细胞3.78×1012,血红蛋白124g/L。生化检查:免疫球蛋白G8.7g/L,免疫球蛋白A201.69g/L,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1个月龄.出生20 d后两眼结膜充血,结膜囊内可见大量黄色脓性分泌物.睁眼困难,曾用母乳清洗眼部,但分泌物更多.体格检查:体温37.3℃,血WBC12.3×109/L,中性粒细胞6.39×109/L,淋巴细胞5.78×109 /L,嗜酸粒细胞0.13×109/L;连续两次眼部分泌物培养出巴西诺卡菌.静脉滴注头孢噻肟0.5 g/d,氯霉素眼水局部点滴,1周后症状减轻,连续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细菌培养转阴.  相似文献   

6.
1病历资料患者女,61岁。于2007-05-30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7.8℃,伴有乏力、胸闷、纳差,无恶心、呕吐、咳嗽、咽痛、腹痛、腹泻及尿路刺激症状,就诊于其他医院。心电图提示快速房颤,给予西地兰0.4mg静脉注射恢复窦性心律,6月1日至8日检查:白细胞2.11×109/L,中性粒细胞0.517,淋巴细胞0.209,单核细胞0.075,嗜酸性粒细胞0.049,嗜碱性粒细胞0.09,异型淋巴细胞0.06,血小板66×109/L,血红蛋白81g/L,平均红细胞体积V81.7fL,网织红细胞0.006。血清乳酸脱氢酶4503U/L(114~240U/L),α-羟丁酸脱氢酶3745U/L(72~182U/L),肌酸磷酸激酶35U/L,血…  相似文献   

7.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42岁。因腹痛半月伴腹泻1周入院。患者半月前食海鲜后出现腹部隐痛,呈阵发性,位置不固定。1周后腹泻,10余次/日。于其它医院查便潜血阳性,血WBC16.1×109/L,分属正常;治疗1周无好转。入院查体:皮肤无紫癜,心肺无异常发现,腹部无明显压痛和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钟,四肢无浮肿。血WBC18.7×109/L,分属正常。给予抗炎、抑酸、胃黏膜保护治疗。第三天查血WBC26.3×109/L,中性粒细胞0.37,嗜酸性粒细胞0.53,淋巴细胞0.09,单核0.02。胃镜检查见胃窦部溃疡、十二脂肠降段隆起性病变性质待查、十二指肠炎;H…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胰腺炎严重性的预测作用。方法对2010年9月-2011年9月住院的96例急性胰腺炎病例进行分析。以Ranson评分≥3分为重症胰腺炎标准。对患者入院后首次血常规检查结果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进行均数比较,Spearman相关性检验、ROC分析以及计算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拟然比、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20例,轻症急性胰腺炎7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白细胞总数明显较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白细胞总数多[(15.16±5.06)×109/L vs(11.05±1.76)×109/L,P=0.000],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明显较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比值大(18.95±12.13 vs 6.63±3.44,P=0.000)。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SAP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19、P=0.000及0.571、P=0.000。白细胞总数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测的AUC为0.798(95%CI:0.670~0.925),最佳预测分界点为12.55×109/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测的AUC为0.906(95%CI:0.830~0.981),最佳预测分界点为7.85。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拟然比、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70.00%、86.84%、5.32、58.33%、83.33%和85.00%、92.11%、10.77、73.91%、90.63%。两者AUC比较,Z=4.59>1.96,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胰腺炎严重性的预测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病例:例1:患者,女,73岁,因头痛就诊于神经内科,颅脑CT示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幼稚粒细胞占20%,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占4%,红细胞计数4.2×109/L,血小板计数440×109/L.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以中性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原始细胞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为0,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后转血液内科,经用羟基脲、干扰素、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及对症处理.外周血细胞恢复正常.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3岁,杭州市郊区居民。2010年7月14日,因发热在当地卫生院就诊,抗感染治疗无效。2010年8月2日入住杭州市某医院,此后反复发热2周余,最高体温达39.5℃,伴咳嗽、头晕、头痛和乏力,偶有腹痛。入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5.0x10~9/L,中性粒细胞63.6%,淋巴细胞26.3%,单核细胞3.4%,嗜酸粒细胞6.5%:入院第26天嗜酸粒细胞达1.04×10~9/L,百分比为17.3%。CT示双肺支气管纹理增多、增粗,  相似文献   

11.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70岁,于2012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腋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发热,无盗汗、消瘦,当地医院查血常规:WBC 3.3×109/L,中性粒细胞44.6%,淋巴细胞34%,Hb 135g/L,PLT 111×109/L,口服莫西沙星后热退、淋巴结缩小、疼痛减轻。左腋下淋巴结活检病理:见淋巴细胞,部分细胞结构欠清,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未见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1男,60岁,主因腹泻16 d,四肢乏力10 d于2015年6月10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以下简称潞河医院)。入院前16 d患者出现腹泻,50~100 ml/次,2~3次/d,无发热、腹痛;入院前10 d出现四肢乏力;入院前3 d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压94/62 mmH g,血常规示白细胞29.07×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10.36%,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01×  相似文献   

13.
病例1,患者,男,30岁,四川省巴中市人,长期居住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患者因高热(39.5℃)、畏寒、头痛和腹泻等症状,于2005年8月16日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查体:心、肺未见异常,肝下缘剑突下10 cm、肋下6 cm可扪及,质中,脾于肋下8 cm可扪及,质中。乙肝、丙肝和HIV标志物均为阴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80×109/L,中性粒细胞72%,嗜酸粒细胞3.5%,血红蛋白92 g/L,血小板57×109/L,总胆红素14.3μmol/L,谷丙氨酸转氨酶67 IU/L,谷草转氨酶86 IU/L,血清白蛋白29.3 g/L,球蛋白29.1 g/L。结核抗体阴  相似文献   

14.
例1男性,52岁。因反复腹泻伴脐周隐痛5月余入院。体重下降约15 kg。体格检查:消瘦,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血白细胞20.4×109/L、嗜酸性粒细胞65%;白蛋白26.4 g/L。大便黄稀、偶见脓细胞,细菌培养及涂片查真菌阴性。血吸虫试验阴性。腹部平片及B超检查正常。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钡灌肠提示慢性结肠炎;乙状结肠病理检查提示黏膜组织慢性炎症伴明显嗜酸性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细胞胃肠炎(EG),予强的松30 mg/d治疗,腹泻好转(每日1~2次),无腹痛。1年后患者腹泻又加重,每日3~5次,并下肢水肿。血白细胞14~32.2×109/L,嗜酸性粒细胞41%~53…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24岁,江西玉山县人,外出打工者。2009年11月自查乳房有一约分币大小的肿块,11月15日在浙江诸暨红十字医院妇科检查,患者主诉右侧乳房局部偶有胀痛感,无发热、无皮下游走性移行包块。血常规:白细胞5.7×109/L,中性粒细胞53.2%,血红蛋白133.0%,血小板176×109/L,嗜酸  相似文献   

16.
一、病史患者,男,36岁,上海籍。因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8个月余,于2008年4月15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7月30在单位体检时查血常规发现淋巴细胞增多[白细胞(WBC)14.98×109/L,淋巴细胞(L)0.75,中性粒细胞(N)0.20,单核细胞(M)0.04;红细胞(RBC)3.09×1012/L,血红蛋白(Hb)112g/L,平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SLE合并IgG降低患者的临床特征, 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2年3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SLE合并IgG降低(<7 g/L)的初诊患者35例, 纳入同期IgG升高或正常的SLE住院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SLE合并IgG降低组患者水肿发生率(31.4%与2.6%, χ2=11.00, P=0.001)、白细胞计数[(5.8±0.9)×109/L与(4.2±0.3)×109/L, t=2.49, P=0.015]、中性粒细胞[(4.10±0.48)×109/L与(2.65±0.25)×109/L, t=2.75, P=0.008]、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4.18±0.65与2.71±0.24, t=2.18, P=0.032)、中性粒细胞和血清白蛋白比值(0.186±0.025与0.071±0.068, t=4.58, P<0.001)、血尿素氮和血清白蛋白比值(0.550 6±0.079 4与0.048 7±0.002 4, t=6.59, P<0...  相似文献   

18.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8岁,发热伴恶心1 d,于2019年9月4日入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入院前1天,患者进食过期牛奶后出现发热,热峰41.5℃,腹泻1次,大便色黄,水样便,乏力,恶心,无呕吐,无腹痛。外院予以物理降温、退热、抗感染和保肝降酶等治疗无明显好转入院。否认传染病患者接触史。查体:体温36.5℃,神志清楚,精神稍萎。皮肤黏膜颜色正常,无皮疹,无出血点,无瘀斑,无肝掌,无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巩膜黄染。咽部充血,两侧扁桃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脏肋下、剑突下未触及,脾脏左肋下2 cm可触及。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3.21×109/L,中性粒细胞3.21×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92.4%,淋巴细胞0.451×109/L,淋巴细胞比率18.1%,血红蛋白134 g/L,血小板计数103×109/L。C反应蛋白12 mg/L。肝功能:ALT 262 U/L,AST 172 U/L,TBil 13.3μmol/L,GGT 139 U/L,乳酸脱氢酶(LDH)293 U/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人选发病12 h内接受成功PCI的初发急性STEMI患者226例.PCI术前及术后2 h分别记录18导联心电图,PCI后12 h内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评价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以及30 d和2年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患者30 d和2年生存率的不同.结果 所有患者PCI后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2.83~18.74)×109/L,25百分位数、中位数及75百分位数分别为5.66×109/L、7.38×109/L和9.34×109/L.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PCI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每升高1×109/L,急性STEMI患者PCI后心电图ST段未回落的风险增加2.28倍(OR:2.28,P=0.009),30 d内发生心力衰竭(OR:1.16,P=0.035)和死亡(OR:1.63,P=0.010)的风险分别增加1.16和1.63倍,2年内发生心力衰竭(OR:1.20,P=0.007)和死亡(OR:1.29,P=0.003)的风险分别增加1.20和1.29倍,而发生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的风险无明显改变.PCI后中性粒细胞计数≥9.34×109/L的患者30 d累积生存率(89.1%比99.1%比98.2%,P=0.010)和2年累积生存率(82.4%比96.1%比96.3%,P=0.003)明显低于(5.66~9.33)×109/L以及<5.66×109/L的患者.结论 PCI后中性粒细胞升高是初发急性STEMI患者成功PCI后近期和远期发生死亡和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正>男,24岁,2008年因乏力、发热,查血常规:WBC 15.2×109/L,Hb 116g/L,PLT 189×109/L,嗜酸性粒细胞为22%。患者未到过疫区,无生食鱼虾史,经检查排除寄生虫病,既往无过敏性疾病史。当地疑诊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给予"羟基脲,甲强龙"治疗,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下降,后自行停药。2011年9月,因乏力加重伴间断发热来我院,体检:血压135/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