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微小RNA-223(miR-223)、血小板抑制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60例PCI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双倍组(n=80,氯吡格雷150 mg,每日1次)和替格瑞洛组(n=80,替格瑞洛90 mg/次,每日2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抑制率、血小板miR-223、血小板α颗粒表面膜糖蛋白(CD62P)、活化血小板糖基化复合物(PAC-1)的变化。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7 d、30 d后,替格瑞洛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双倍组(P均0.05)。治疗30 d后,替格瑞洛组血小板miR-223、CD62P、PAC-1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双倍组(P均0.05)。随访6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双倍组(3.75%对13.75%,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双倍组(11.25%对16.25%,P0.05)。结论:对于PCI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替格瑞洛较双倍剂量氯吡格雷能够更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MACE,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替格瑞洛易引起呼吸困难,临床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应用氯吡格雷不同剂量及疗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连续选取共174例DM合并冠心病患者,按氯吡格雷服用情况随机分为A常规治疗组、B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C氯吡格雷双倍疗程组。A组和C组DES置入术前一次性给予氯吡格雷300 mg,术后75 mg/d,A组持续用药12个月,B组24个月;B组术前一次性给予氯吡格雷600 mg,术后150 mg/d,持续用药12个月,三组其他给药及治疗方案均一致。患者出院后每月随访1次,判断并记录终点事件。术后12个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比较术后12个月的再狭窄发生率以及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血栓发生率。分别于术前24 h和术后48 h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各组间血小板抑制率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结果三组间临床基线特征和造影及介入特点均无统计学差异,双倍剂量的氯吡格雷可增加DM合并冠心病患者DES置入术后血小板抑制率(25.7 vs 21.5,P0.05)和病人对氯吡格雷的敏感性,降低CR现象的发生(15.5 vs 29.3,P0.01),降低双倍剂量12个月内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1.7 vs 5.2,P0.01)、再狭窄发生率(3.4 vs 8.6,P0.01)和ST的发生率(1.7 vs 5.2,P0.01)。双倍剂量和双倍疗程的氯吡格雷均可降低DM合并冠心病患者DES置入术后24个月内的MACE(10.5 vs 16.4,P0.05;8.9 vs 16.4,P0.05)、死亡发生率(1.8%vs 5.5,P0.05;%0%vs 5.5%,P0.05)、ST发生率(3.5 vs 7.3,P0.05;1.8 vs 7.3,P0.01)。不论是双倍剂量还是双倍疗程,均未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增加的风险(10.3 vs 8.6,P0.05;10.3 vs 8.6,P0.05)。结论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DES介入治疗后长期大剂量应用氯吡格雷是安全有效的,可适当增加氯吡格雷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更好的长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剂量氯吡格雷维持应用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事件的影响,并分析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常熟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术的患者134例,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测定血小板抑制率,根据术后24 h的测定结果分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组(45例)和氯吡格雷敏感组(89例),术后分别给予氯吡格雷150 mg、每日1次和75 mg、每日1次口服维持,3个月后复查TEG,观察氯吡格雷低反应变化情况并分析氯吡格雷低反应相关危险因素。随访6个月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3个月后,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发生率从33.6%(45/134)降至11.9%(16/134)。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氯吡格雷低反应组的总体MACE[15例(33.3%)比20例(22.5%)]、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5例(11.1%)比6例(6.7%)]、再次因心绞痛住院[12例(26.7%)比15例(16.9%)]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吸烟史(OR 4.498,95%CI 1.378~4.018,P=0.036)、合并2型糖尿病(OR 4.385,95%CI 1.370~7.552,P=0.026)、氯吡格雷剂量(OR 0.597,95%CI1.005~2.676,P=0.019)。结论对于氯吡格雷低反应的PCI患者,术后3个月持续应用氯吡格雷150 mg、每日1次维持剂量与氯吡格雷敏感患者75 mg、每日1次维持剂量在严重不良事件(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方面的获益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口氯吡格雷、国产氯吡格雷、国产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的抗血小板效果及其对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PCI患者220例,分为口服进口氯吡格雷(进口组)77例、口服国产氯吡格雷(国产组)80例,国产氯吡格雷合并通心络治疗(联合组)63例。观察3组PCI治疗及血小板高反应性(HPR)情况。对比3组MACE发生率。结果进口组、国产组、联合组3组间左前降支病变、球囊数量及HPR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6%vs 87.5%vs 77.8%,P=0.00;(2.3±1.1)个vs(2.8±1.4)个vs(2.7±1.5)个,P=0.026;24.7%vs 21.3%vs 11.1%,P=0.03]。进口组HPR发生率明显高于联合组(24.7%vs 11.1%,P=0.04)。3组MACE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的MACE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国产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治疗介入术后患者,可能会降低药物抵抗现象,增加抗血小板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患者术后的氯吡格雷治疗状况,探讨不同的疗程对晚期支架血栓(ST)发生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3年7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期间接受PCI并置入DES,且术后30天存活的患者,根据术后氯吡格雷的疗程将患者分为4组,即组1(〈3月)、组2(3~6月)、组3(6~12月)和组4(〉12月)。记录所入选患者住院期和随访期内临床资料,并根据ARCDublin定义判定ST事件。结果共2704例患者符合研究条件入选本研究。与组4患者相比,组1、组2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较多,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较低,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者较少,冠状动脉病变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所置入DES数目较少。组1中断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自行停药比例较高;而组3中断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因医嘱停药的比例较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提前中断氯吡格雷治疗的因素为:合并糖尿病(OR=1.542,95%CI1.184~2.008,P=0.001)和所置入DES的数目(OR=0.790,95%CI0.709~0.880,P〈0.001)。晚期和晚晚期ST发生率在4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比1.2%比0.8%比0%,P〈0.001),其中组3的ST发生率也较组4升高(0.8%比0%,P=0.013)。结论在临床实践中,有近3/4的患者在DES置入后的氯吡格雷疗程不足12个月。合并糖尿病和置入DES的数目是氯吡格雷疗程的独立影响因素。晚期和晚晚期ST的风险随氯吡格雷疗程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ICUB病人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STEMI行急诊PCI病人分为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组(n=100),分别予以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术后即刻冠脉无复流发生率、术后3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出血事件、血红蛋白、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小板计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和造影特征无明显差异。替格瑞洛组在术后即刻冠脉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在术后3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低于氯吡格雷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出血事件高于氯吡格雷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在术后3个月血红蛋白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计数高于氯吡格雷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替格瑞洛组高于氯吡格雷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118),术后3个月LVEF替格瑞洛组高于氯吡格雷组(P=0.019)。结论急诊PCI术前负荷替格瑞洛要优于氯吡格雷,且有利于预后,可以减少MACE事件发生,替格瑞洛不良反应比氯吡格雷多见,但基本是安全的、可控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对老年患者PCI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仪检测氯吡格雷的药物效果,筛选PCI术后对氯吡格雷药物不敏感老年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及试验组70例,对照组每天服用100mg阿司匹林及75mg氯吡格雷,试验组每天服用100mg阿司匹林及150mg氯吡格雷,检测12个月后氯吡格雷的药物效果,同时观察2组12个月后心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PCI术后12个月心血管病死亡、支架内血栓、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vs 2.9%,8.6%vs 17.1%,17.1%vs 28.6%,5.7%vs 11.4%,31.4%vs 60.0%,P0.05,P0.01)。试验组氯吡格雷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8.5±5.1)%vs(42.3±7.2)%,P0.01]。试验组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7.1%vs 4.3%,8.6%vs 1.4%,P0.01)。结论老年患者PCI术后服用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可降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同时出血风险亦有所升高,临床上应定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PR)的影响.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在3家医院连续入选3316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840例(25.3%)患者诊断为HPR.HPR定义为氯吡格雷300 mg和阿司匹林300 mg治疗24h后,20 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55%.HPR患者按1:2的比例随机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标准组,n=280)及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强化组,n=560).标准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3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强化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300 mg/d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150 mg/d),3d后如 HPR 未改善则加用西洛他唑(50~100 mg,每天2次).观察患者的HPR改善率及发生的临床事件.结果 强化组患者治疗3d后HRP改善率为54.3%(304/560);256例HRP未改善的患者接受西洛他唑治疗3d后,强化组的HRP改善率为81.1%(454/560).术后30 d,强化组HPR改善率显著高于标准组(69.9%比55.7%,P=0.000).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及卒中事件.强化组发生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1例(0.2%),标准组未发生支架血栓形成事件(P =1.000).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和主要及次要出血事件,轻度出血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组为4.3%,标准组为2.1%,P=0.166).结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HPR,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其临床获益还需更长时间随访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收治的73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对照组(DES治疗术后,除了常规二级预防以外,服用氯吡格雷12个月)28例,观察组(DES治疗术后,除了常规二级预防外,服用氯吡格雷18个月)45例。比较两组治疗2年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率、再次住院率、死亡率的差别。结果对照组与观察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0.7%vs 4.4%,P=0.001)、再次住院率(14.3%vs 4.4%,P=0.001)、晚期血栓发生率(14.3%vs 6.3%,P=0.001)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率(0%vs 0%,P=0.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观察疗效良好。结论 DES植入联合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治疗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辅助治疗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platelet reactivity,HPR)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安市第五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PCI治疗且确诊为HPR的患者共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强化组(80例),分别采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和高剂量氯吡格雷(150 mg/d)辅助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HPR改善率、血小板聚集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强化组患者术后HPR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0%(56/80) vs.51.25%(41/80),P0.05];强化组患者术后30 d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33%±17.71% vs.48.15%±15.26%,P=0.012);两组患者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患者术后1年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4/80) vs.7.50%(6/80),P=0.514]。结论高剂量氯吡格雷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行PCI治疗患者术后HPR,降低远期心血管意外发生风险,疗效优于常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判明有无氯吡格雷药物代谢异常,指导PCI术后选择性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随诊观察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明确基因检测指导的治疗作用。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NSTE-ACS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486例,连续分为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治疗组(A组237例,若呈氯吡格雷低代谢,则用替格瑞洛替换治疗)与常规治疗组(B组249例,PCI术后常规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MACE发生情况。结果 A组237例患者中,43例(18.1%)基因检测为氯吡格雷低代谢,改用替格瑞洛治疗。术后1个月时总体MACE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B组(1.3%比5.2%,P=0.031),A组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1.3%比3.6%,P=0.041)。术后6个月时,两组总体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比6.8%,P=0.210),但A组仍保持较低趋势。结论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术后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有助于对氯吡格雷低代谢患者进行针对性替换治疗,从而有效降低这部分患者术后1个月的临床MACE发生率,但是对于远期预后的影响需做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CYP2C19~*2基因型缺陷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16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术冠心病患者458例,PCI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治疗,采用Taqman-realtime PCR法监测CYP2C19~*2基因型,筛选出CYP2C19基因~*2基因型缺陷2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标准抗血小板组(C组:n=46,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1/d);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D组:n=50,阿司匹林100 mg 1/d+氯吡格雷150 mg,1/d(1月后减量为75 mg,1d);氯吡格雷联用通心络组(L组:n=59,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1/d+通心络0.26 g/粒,4粒×3/d);替格瑞洛组(n=57,T组:90 mg,2/d+阿司匹林100 mg,1/d),分别于PCI术后3 d、1个月、3个月时随访,用TEG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小板的抑制率,记录患者PCI术后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1)术后1个月,与C组比较,D组、L组和T组血小板抑制率均增高,且T组D组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与C组比较,L组和T组的血小板抑制率增高,D组血小板抑制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比较,T组的血小板抑制率增高(P0.05);(2)与C组比较,D组、L组及T组患者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四组患者单一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出血情况,四组患者均为轻度出血。与C组比较,T组出血发生率高(P0.05),L组、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CYP2C19~*2基因型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PCI术后采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替格瑞洛疗效优于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双倍剂量及氯吡格雷联用通心络,但其出血风险增加,但为轻度出血。(2)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较其他方案更容易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因冠心病就诊我院,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并成功完成PCI术的患者200例,分为两组,替格瑞洛组PCI术后给予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组术后给予氯吡格雷,比较住院期间及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明确的支架内血栓、再缺血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最终入选患者174例,其中替格瑞洛组84例,氯吡格雷组90例。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PCI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各有1例MACE(P0.05),无明确的支架内血栓、再缺血事件的发生;PCI术后12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的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2.3%(2/84)比5.5%(5/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有1例支架内血栓;替格瑞洛组再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3/84)比135%(12/90),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12个月,出血事件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降低了冠脉复杂病变PCI术后再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208例,年龄61~80岁,根据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55例和氯吡格雷有反应组153例。 结果: 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26.4%。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有反应组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分别为(57±6)%和(35±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Ⅱ型糖尿病[P=0.037, 优势比(OR)=2.053,95%置信区间1.045-4.034]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结论: 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26.4%,Ⅱ型糖尿病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PCI术后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晚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院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并择期PCI术135例患者,根据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不同分为替格瑞洛组(55例)、氯吡格雷组(80例),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随访指标包括心绞痛复发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等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3.0±3.2个月、氯吡格雷组为13.7±3.0个月;替格瑞洛组心绞痛复发率为18.2%(10/55),氯吡格雷组27.5%(22/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1);MACE发生率(替格瑞洛组3/55、氯吡格雷组6/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9),出血事件(替格瑞洛组9/55、氯吡格雷组17/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48),呼吸困难发生率(替格瑞洛组9/55、氯吡格雷组4/80)在替格瑞洛组高于氯吡格雷组(P=0.03)。结论替格瑞洛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晚期疗效显著,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复杂冠状动脉病变PCI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PCI患者204例,冠状动脉造影后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98例和氯吡格雷组106例。替格瑞洛组术前给予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mg口服,术后维持剂量90mg口服,2次/d;氯吡格雷组术前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口服,术后维持剂量75mg口服,1次/d。观察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安全性终点包括TIMI出血事件以及呼吸困难发生率。结果随访12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vs 21.7%,P=0.170)。替格瑞洛组再发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1.0%vs6.6%,P=0.039;0vs 4.7%,P=0.029),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6.1%vs 0.9%,P=0.042)。替格瑞洛组出血事件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7)。结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PCI患者应用替格瑞洛获益明显,与氯吡格雷比较进一步降低MACE,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呼吸困难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的疗效及预后。方法纳入ACS合并糖尿病行PCI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n=92)术前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 mg/d;替格瑞洛组(n=88)术前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替格瑞洛90 mg,每天两次。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患者PCI术后24 h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并比较两组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等安全性事件。结果替格瑞洛组ADP激活血小板形成最大血凝块强度(MA-ADP),低于氯吡格雷组(34.94%±11.91%比47.16%±14.90%,P0.001)。血小板AA抑制率、ADP抑制率替格瑞洛组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68.24%±22.96%比48.21%±32.91%,58.16%±23.52%比33.34%±26.67%,P0.001)。结论 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明显优于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3个月内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诊和限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氯吡格雷停药时间对术后主要出血事件的影响,探索合理的术前氯吡格雷停药时间窗.方法:回顾性纳入2009年至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连续收治的急诊及限期行CABG的患者1610例;所有患者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单抗组,n=222)或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组,n=13...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EG)的方法评价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自愿完成TEG测定的年龄≥60岁军队老年男性955例,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分4组,阿司匹林组368例,氯吡格雷组115例,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双抗组)43例,无抗血小板药物组429例。用TEG指标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有效性,并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阿司匹林组花生四烯酸(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AA抑制率)为(48.0±19.3)%,氯吡格雷组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为(63.0±18.2)%,双抗组AA抑制率为(51.0±16.5)%,ADP抑制率为(46.0±15.3)%,均在起效范围内。AA途径中,阿司匹林组与双抗组有效率无差异(45.80%vs 51.16%,P0.05),ADP途径中,氯吡格雷组与双抗组有效率无差异(76.52%vs67.44%,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示,白细胞计数(OR=0.891,P=0.001),肾小球滤过率(OR=1.016,P=0.013)是增加出血的危险因素;血小板计数(OR=1.026,P=0.000),糖化血红蛋白(OR=1.358,P=0.011)是血栓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严格质量控制的TEG测定可以作为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疗效的评估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温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55例NSTE-ACS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替格瑞洛组(28例)和氯吡格雷组(27例),两组患者在支架置入后即刻行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测定和术后24 h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6个月再次行IMR和LVEF测定,比较两组患者IMR、LVEF的差异。结果支架置入后即刻,替格瑞洛组IMR为(26.51±16.14)U,氯吡格雷组IMR为(34.04±16.06)U,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术后6个月,替格瑞洛组IMR为(17.93±9.25)U,氯吡格雷组IMR为(25.63±11.68)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术后24 h,替格瑞洛组LVEF为(51.14±5.37)%,氯吡格雷组LVEF为(48.78±5.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术后6个月,替格瑞洛组LVEF为(59.29±7.97)%,氯吡格雷组LVEF为(54.93±7.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直线回归分析显示,IMR和LVEF存在一定的负相关(r=0.54)。结论行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NSTE-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相较于氯吡格雷可改善患者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IMR、LVEF,且IMR和LVEF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