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并分析该技术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72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患者,并获得>5年随访且资料完整,其中男28例,女44例;年龄(51.23±10.16)岁(范围24~72岁)。病程(46.5±47.60)个月(范围8~360个月);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8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1例、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3例。单节段病变55例,两节段病变17例。病变部位:L3,4 2例,L4,5 43例,L5S1 10例,L3,4及L4,5 11例,L4,5及L5S1 6例。均采用正中切口显露、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观察其5年或以上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未出现硬脊膜损伤和脑脊液漏,出现椎弓根入点处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以及双侧椎弓根螺钉三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下腰椎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自2007年6月~ 2009年12月分别采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A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B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C组)三种方法治疗下腰椎病变共84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A组26例,B组30例,C组28例;记录并对比三种手术方法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通过影像学评价三种手术方法病例其术前、术后、最后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其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 三组病例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液量等方面A组优于B组和C组,B组优于C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36个月(平均20个月).在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方面三组病例术后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但最后随访时A组病例有明显的丢失,而B组和C组病例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维持.最后随访时融合率为:A组96.2%,B组96.7%,C组92.9%,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最后随访时JOA评分,三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省等优点,特别是采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的置入进一步减少了创伤,提高了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但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强度有限,需慎重选择,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稳定性好,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创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7例巨大型LDH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采用正中切口入路22例(正中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和原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166例腰椎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4例,女102例;年龄24~74岁,平均51.9岁;病程8个月~30年,平均47.5个月;腰椎间盘退变4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2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7例,腰椎退行性Ⅰ度滑脱(Meyerding分级系统)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5例;单节段病变124例,双节段病变42例;L_(3,4)6例,L_(4,5)97例,L_5S_121例,L_(2,3)、L_(3,4)1例,L_(3,4)、L_(4,5)26例,L_(4,5)、L_5S_115例。结果 :166例患者术中无异常出血,均未输血;术中硬脊膜损伤并脑脊液漏1例、椎弓根(椎弓根入点)骨折4例、终板损伤2例。切口皮肤无坏死,切口无感染。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Ⅰ度163例371枚螺钉,Ⅱ度3例3枚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Ⅰ型157例199枚螺钉,Ⅱ型8例8枚螺钉,Ⅲ型1例1枚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偏短2例。失访5例,死亡2例,其余病例获得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35.4个月。随访过程中出现终板切割并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14例14个节段。出现异常的双下肢疼痛1例。除11例11个节段不能明确外,其余148例189个节段获得椎间融合。未发现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椎间融合器亦无前后向移位,未观察到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现象。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虽然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病变是一较好的手术方式,但仍面临着并发症的问题,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脊柱外科手术经验、术中严谨的操作、充分利用影像辅助系统,以有效地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肌间隙入路通道显露下腰椎固定融合术的并发症。[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12月共治疗腰椎疾病467例,男203例,女264例;平均年龄(57.63±9.16)岁;单节段病变415例,两节段病变52例。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58例,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192例,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217例。观察其临床结果及并发症。[结果]术中并发症:异常出血2例、腰椎病变节段定位错误6例、椎弓根骨折7例、终板损伤4例、硬脊膜撕裂和脑脊液漏3例、神经损伤9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12例、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正确15例。术后并发症:切口表皮部分坏死19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切口深部感染1例、椎间排斥反应1例、血肿2例、再次手术6例。共446例获得6~36个月,平均(19.65±5.87)个月的随访。随访期内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出现融合器向后移位2例,融合器沉降19例。随访病例中除23例不能明确外均获得椎间融合,JOA评分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病变临床效果良好,但也存在较高的并发症,特别在早期开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侧椎弓根螺钉暨经皮对侧椎板关节与双侧椎弓根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下腰椎病变的3年随访结果。方法手术治疗62例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其中30例行单侧椎弓根螺钉暨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术(A 组),32例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术(B 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 A 组优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腰痛 VAS 评分与 JOA 评分:术后各时点(术后1周和术后6、12、24、36个月)两组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暨经皮对侧椎板关节与双侧椎弓根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术治疗下腰椎病变3年随访疗效均满意;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19例;年龄34~64(51.11±7.28)岁;L4,538例,L5S113例;均有腰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男 8例.女 22例;年龄 39~68岁.平均 53.7岁。腰椎间盘退变 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 4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 5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 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I度) 6例。 L3.4 2例、L4.5 20例、L5S1 8例。采用单侧显露、减压、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在自行设计的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进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通过影像学评价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下腰痛评分系统(29分法)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 75~110 min.平均 89 min;术中出血量为 180~500 ml.平均 285 ml.均未输血。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I型 24例. II 型 6例。术后 2例病例出现终板切割.融合器部分陷入终板及椎体内。随访时间 12~36个月.平均 22.5个月。除 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 96.7%。随访过程中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未出现松动、移位、断裂.椎间融合器亦无移位现象。 JOA评分由术前的 10~16分(平均 13.0分)提高到 22~27分(平均 25.2分).改善率为 61.7%~90.5%.平均 72.5%。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裂肌间隙入路可扩张管微创系统(Quadrant系统)辅助下单侧椎弓根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40例单节段下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多裂肌间隙人路,经椎间孔融合器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在椎间盘镜通道辅助直视下行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根据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及Nakai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切口长3.0~4.0cm,平均3.3cm。手术时间70~120min,平均85min。术中出血量90~400ml,平均150ml。术后切口无感染、皮肤坏死。40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月。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腰痛VAS评分从术前(6.8±2.6)分降至(2.7±1.3)分,腿痛VAS评分从术前(8.1±2.4)分降至(2.9±1.4)分。疗效评定采用Nakai标准:优25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92.5%(37/40)。所有患者无螺钉松动、断裂及cage移位等并发症。结论Quadrant系统下多裂肌间隙人路单侧椎弓根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稳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是部分下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51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无严重不稳。其中26例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A组),2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和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优于B组;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9.5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相当,但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椎双节段病变49例,男17例,女32例,其中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A组)23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B组)2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29例,腰椎间盘退变17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L2,3、L3,4 1例,L3,4、L4,5 30例,L4,5、L5S1 18例。对比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对比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马尾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对比,A组优于B组。术后72 h,VAS评分A组为2.35±1.20,B组3.11±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恢复,并有良好的维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椎板关节突螺钉或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获得良好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A组为93.5%,B组为9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式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部分腰椎双节段病变病例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正中入路小切口与通道下经肌间隙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并发症。方法采用传统正中入路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小切口组)治疗16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通道下经肌间隙入路下同样的联合固定融合技术(通道组)治疗11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对两组早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组和通道组并发症病例数分别为22例(13. 25%)、37例(33. 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在发生任意并发症、仅发生次要并发症、切口愈合问题及其他并发症4项中,通道组发生率均高于小切口组(P 0. 05)。结论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通道组明显高于小切口组,主要发生神经损伤及切口皮肤问题。通道下手术存在明显的学习曲线,应选择合适病例,严谨操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2例下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男16例,女46例;年龄27~72岁,平均51.6岁。其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1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L3,4 5例,L4,5 42例,L5S1 15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0例(A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2例(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观察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椎间融合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角。对比两组病例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程度,并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出现神经根或马尾损伤,以及下肢神经功能恶化现象。两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在椎间隙高度方面,两组病例术后5 d与术前相比,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且末次随访时与术后5 d相比,均获得良好的维持。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或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可、植骨融合率高、恢复快、临床效果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且,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方式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操作步骤少,不需要特殊器械,因而,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的前提下,可在部分腰椎单节段病变的固定融合治疗中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下腰椎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下腰椎不同固定方式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下腰椎标本6具,测定L4/5节段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个方向ROM和刚度值的变化,按5组顺序依次测试:A组(正常下腰椎标本组);B组(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单枚Cage);C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单枚Cage);D组(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单枚Cage);E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单枚Cage).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各运动状态ROM有减少,而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各运动方向ROM与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各运动状态ROM有减少,而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D组各运动方向ROM与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C组各运动状态ROM有增加,而刚度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稳定性,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具有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同的稳定性,临床上可根据病例的具体情况,如身高体质量指数、病变类型及病变节段稳定程度选择性地应用上述两种固定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隐性腰椎不稳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椎间融合器在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隐性腰椎不稳定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1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隐性腰椎不稳定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结果:21例患者手术后临床疗效评价,优14例,良6例,融合区均骨性愈合,未见假关节形成和根性疼痛复发,椎间高度及复位程度无丢失.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椎间融合器是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隐性腰椎不稳定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80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40例在可扩张管微创系统(Quadrant系统)辅助下行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微创组),40例采用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双侧弓根螺钉内固定(常规组)。使用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定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微创组腰痛VAS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而其他时间相比两组VAS评分与ODI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少于常规组。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等。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开放减压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微创通道下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出血少、稳定可靠、疗效确切等优点,更加符合微创原则。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肌间隙入路通道已成为腰椎固定融合应用较多的手术入路和显露方式,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术是一种独立、有效的固定融合方式,而术中终板损伤时有发生。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显露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术中终板损伤的特点和原因,总结终板损伤的处理方式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此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病变术中出现终板损伤的17例患者。男4例,女13例;年龄44~73岁,平均(61.3±7.4)岁;单节段固定13例,两节段固定4例。单一终板损伤15例,融合节段上下终板均发生损伤2例。观察其临床和影像结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无椎弓根骨折、硬脊膜损伤,术中、术后无脑脊液漏和神经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随访12~72个月,平均(38.2±15.3)个月。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均恢复良好,但随访中出现较为明显的丢失,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融合器均有沉降,2例融合器向后移位。末次随访时除1例不能明确外,均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94.1%。融合时间12~24个月,平均(16.8±2.8)个月。未发现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及固定部位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结论:肌间隙入路通道显露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无法避免终板的损伤,损伤原因包括:患者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操作因素、香蕉型融合器的应用。只要处理得当,终板损伤并不影响预后,亦未增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不融合等并发症。但可能加速椎间隙高度丢失,增加融合器沉降,需要加强终板损伤的处理和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自体骨加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行后路下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9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43例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自体骨(自体棘突、椎板骨粒)加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行下腰椎融合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病情分别给予滑移矫正或(和)椎间撑开。[结果]143例145个间隙采用自体骨加单枚椎间融合器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手术中为安全置入椎间融合器需要切除部分小关节突,切除范围在30%左右。术后C型臂X线机透视可见椎间隙形态恢复正常。143例患者得到随访,X线片或CT显示椎间融合,141例临床疗效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腰椎不稳采用自体骨加单枚椎间融合器及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椎间隙形态恢复满意,椎间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腰椎椎板减压、椎管后外侧植骨融合、使用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狭窄及不稳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 1997年 4月~ 2 0 0 2年 4月 ,对 4 4例实施椎板减压同时作小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 ,腰椎管腔狭窄症 12例 ,退行性脊椎滑脱 10例 ,腰椎不稳症 3例 ,下腰椎二次手术 2例。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2 3个月(3~ 6 2个月 ) ,共植入 2 0 0枚螺钉 ,螺钉断裂 1枚松动 2枚 ,无神经损伤及螺钉安置不当需二次手术的病例 ,未发现假关节及骨不愈合 ,临床优良率 97 7%。结论 使用椎弓根内固定器及椎管后外侧植骨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国产钛合金RF ,DRFS具有价格低廉、疗效满意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腰椎椎板减压、椎管后外侧植骨融合、使用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狭窄及不稳定的临床价值。方法:从1997年4月-2002年4月,对44例实施椎板减压同时作小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腰椎管腔狭窄症12例,退行性脊椎滑脱10例,腰椎不稳症3例,下腰椎二次手术2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3-62个月),共植入200枚螺钉,螺钉断裂1枚松动2枚,无神经损伤及螺钉安置不当需二次手术的病例,未发现假关节及骨不愈合,临床优良率97.7%。结论:使用椎弓根内固定器及椎管后外侧植骨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国产钛合金RF,DRFS具有价格低廉、疗效满意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