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单支架术式处理左主干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左主干末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经IVUS评估后左回旋支开口管腔面积≥3.7 mm~2或斑块负荷≤56.0%时,采用单支架术式处理,观察术后即刻边支血流及1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若患者不满足上述条件,则采用双支架技术或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血运重建。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显示,54例患者平均左主干直径狭窄(58.2±15.1)%,左前降支开口直径狭窄(79.0±11.1)%,回旋支开口直径狭窄(47.2±11.2)%。IVUS检查提示,术前回旋支开口负性重构指数为(0.9±0.2),有45例(83.3%)发生负性重构。术后左主干最小管腔直径[(3.7±1.1)mm比(2.8±1.1)mm,P=0.032]、管腔面积[(10.1±1.6)mm~2比(5.0±1.1)mm~2,P=0.011],术后前降支开口最小管腔直径[(3.1±1.2)mm比(2.5±1.9)mm,P=0.041]、管腔面积[(7.9±1.4)mm~2比(3.2±1.3)mm~2,P=0.026],左回旋支开口斑块负荷[(50.7±10.6)%比(45.6±10.0)%,P=0.043]、外弹力膜偏心指数[(1.47±0.06)%比(1.24±0.08)%,P=0.018]均显著大于术前数值,而左回旋支开口管腔面积[(3.5±1.1)mm2比(4.0±1.1)mm~2,P=0.026]小于术前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4例患者均完成左前降支到左主干单支架术式治疗,术后即刻边支血流减慢4例(7.4%),其中1例(1.9%)出现分支闭塞。随访1年时因再发心绞痛再住院5例,其中2例由于左前降支支架内再狭窄而行血运重建,1例因左回旋支中段原有病变加重行血运重建。结论 IVUS指导下对特定的左主干末端真性分叉病变行单支架处理可能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我院的368例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无保护左主干狭窄超过50%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除外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倾向匹配得分法,1∶2分为IVUS组和常规造影介入(CAG)组,最终36例患者入选IVUS组,72例患者入选CAG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和1年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绞痛复发及因缺血所致的再次血运重建等)。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卒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既往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史和外周血管疾病史无明显差异(均P0.05)。2组患者在最小管腔直径[(1.06±0.42)mm比(1.01±0.39)mm,P=0.697]、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83.9%±10.4%比87.6%±9.0%,P=0.064)、死亡率(0%比2.8%,P=0.551)、心绞痛复发率(8.3%比25%,P=0.071)、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率(5.6%比13.9%,P=0.330)也无明显差异,但与CAG组相比,IVUS组的参考血管直径[(3.53±0.52)mm比(3.29±0.47)mm,P=0.018]、植入支架直径[(3.72±0.34)mm比(3.44±0.41)mm,P=0.001]、高压后扩球囊直径[(3.99±0.43)mm比(3.54±0.47)mm,P=0.000]及术后最小管腔直径[(3.88±0.40)mm比(3.49±0.42)mm,P=0.000]均明显大,MACE的发生率(8.3%比27.8%,P=0.038)明显降低。结论:IVUS指导下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双导丝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影像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210例,分别按照主支/边支血管参考直径、成角对边支血管即刻管径获得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球囊扩张主支血管后,在绝大多数病例中,双导丝球囊组边支血管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比普通球囊组小(P0.05)。而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后,只有在主支血管狭窄程度最重的≥95%[-0.25±0.26)mm vs(-0.54±0.40)mm,P0.01]、边支血管参考直径较小的2.0~2.4mm[(-0.29±0.28)vs(-0.52±0.31)mm,P0.01]、边支血管狭窄程度相对较轻的50%[(-0.09±0.13)mm vs(-0.14±0.06)mm,P0.05]、主支和边支血管成角较小的70°[(-0.30±0.35)mm vs(-0.60±0.37)mm,P0.01]这部分病例中,可以观察到边支血管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比普通球囊组小。结论:双导丝球囊用于分叉病变预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主支血管斑块向边支血管位移的程度,特别是对于主支血管狭窄程度较重、边支血管较细、边支血管狭窄程度较轻、Y型分叉病变,即便是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后仍然可以观察到双导丝球囊预处理分叉病变后的获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在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院的102例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造影组(PCI术中行常规冠脉造影)与IVUS组(PCI术中行IVUS)。观察比较两组PCI治疗指标、冠脉左主干最小管腔面积(MLA)、最小管腔直径(MLD)、面积狭窄率(AS)、置入支架参数及随访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常规造影组比较,IVUS组冠脉左主干MLD[(1.63±0.75)mm比(2.18±0.61)mm], MLA[(2.50±0.96)mm~2比(4.95±1.21)mm~2],置入支架直径[(3.35±0.29)mm比(3.55±0.28)mm]、长度[(12.10±4.21)mm比(14.43±5.03)mm],治疗后扩张球囊直径[(3.78±0.39)mm比(3.98±0.51)mm]、压力[(14.45±2.48)atm比(17.05±2.81)atm]均显著升高,AS[(77.34±7.41)%比(63.25±8.16)%]显著降低,P0.05或0.01。随访12个月,IVUS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造影组(13.73%比37.25%,P=0.006)。结论:IVUS能显著提高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的精准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左冠状动脉(冠脉)主干分叉病变处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血管(回旋支)口部受累后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介入治疗的安全合理性。方法:连续选择35例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给予LM-LAD跨越式支架置入术(Cross-over),经定量冠脉造影(QCA)测量术后LCX口部狭窄程度,狭窄≥75%给予FFR测量,FFR0.8给予支架干预,并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术后FFR0.8组的LCX口部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狭窄75%组最大[(0.2±0.6)mm∶(0.6±0.4)mm∶(1.5±0.2)mm,P0.001];FFR0.8组的LCX口部狭窄最重,狭窄75%组最轻[(94.2±2.5)%∶(81.6±4.7)%∶(53.8±13.1)%,P0.001];FFR0.8组的FFR值比FFR≥0.8组显著减小[(0.71±0.11)∶(0.85±0.12),P0.001],两组QCA数值与FFR数值显著相关(r=-0.94,P0.001)。3组MAC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FR可显著减少左主干分叉病变Cross-over支架术后受累LCX口部的介入治疗,且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VUS)对复杂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PCI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复杂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并且行PCI的患者110例,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PCI术中采用IVUS技术进行指导)。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最小管腔直径(MLD)、最小管腔面积(MLA)、面积狭窄率(AS)、支架直径及长度、支架释放压力、后扩张球囊压力及直径等指标;随访1年,观察2组靶病变血运重建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情况。结果观察组MLD[(2.17±0.36)mmvs (1.62±0.59)mm,P=0.000]、MLA[(4.94±1.61)mm~2 vs (2.51±1.77)mm~2,P=0.000]、支架直径[(3.54±0.24)mmvs (3.34±0.31)mm,P=0.002]、支架长度[(14.41±5.25)mmvs (12.11±4.21)mm,P=0.038]、后扩张球囊直径[(3.98±0.51)mmvs (3.77±0.38)mm,P=0.040]、后扩张球囊压力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0),AS明显低于对照组[(63.23±8.17)%vs (77.31±7.42)%,P=0.000)];随访期观察组总MACE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9.09%vs 12.73%,P=0.540)。结论 IVUS能有效指导左主干病变PCI支架定位,辅助判断支架扩张和贴壁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对吻非对称裙裤术式(DK-mini culotte)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经冠脉造影证实真性分叉病变23例,给予DK-mini culotte术式置入双支架治疗。选取同期接受常规culotte术式双支架治疗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并于术后9~12月复查冠脉造影,对两种术式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及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以及复查冠脉造影冠状动脉再狭窄、随访12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进行比较。结果 DK-mini culotte术式最终球囊对吻扩张(FKB)成功率、手术成功率为100%,同culotte术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以及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冠脉造影,两组相比,边支再狭窄率分别为4.3%vs.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7);边支最小管腔直径[(2.44±0.39)mm vs.(2.19±0.4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边支晚期管腔丢失[(0.35±0.23)mm vs.(0.51±0.32)mm],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4)。住院期间、术后30 d以及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MACE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mini culotte术式其FKB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较高,同时伴有较低边支再狭窄率以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具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参数与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231例患者325处临界病变,根据FFR值分为两组,FFR>0.80组(n=177)及FFR≤0.80组(n=148).结果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8.7±13.4)%比(68.2±11.6)%,P<0.001]、面积狭窄[(80.9±11.7)%比(88.4±8.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指标与FFR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52,P<0.001,r=-0.347,P<0.001).最小管腔直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8 ±0.46)mm比(0.83 ±0.39)mm,P<0.001],与FFR值呈正相关(r=0.374,P<0.001).ROC曲线分析提示,冠状动脉最小管腔直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1,最小管腔面积≥1.05 mm时,预测病变无功能学意义(FFR >0.80)的敏感度为62.7%,特异度为73.6%.结论 QCA中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百分比、面积狭窄百分比、最小管腔直径与FFR值存在相关性,但预测病变是否为心肌缺血相关靶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不高,仍应尽量推广功能性心肌缺血指标FFR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瘤样病变的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特点,并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07年10月至2014年10月同时具有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资料的65例冠状动脉瘤样病变患者,根据血管内超声特点分为真性冠状动脉瘤组(32例)和假性冠状动脉瘤组(33例),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特点,根据狭窄程度对患者分别行PCI和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真性动脉瘤组动脉瘤在前降支比例(40.6%比75.8%,P=0.026)显著低于假性动脉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假性动脉瘤组相比,真性动脉瘤组瘤体长度更长[(5.9±2.7)mm比(11.1±5.8)mm,P0.001]、瘤体中心处管腔横截面积更大[(17.7±6.6)mm2比(25.6±10.7)mm2,P=0.001]、瘤体最大直径更长[(5.3±1.0)mm比(6.2±1.5)mm,P=0.005]、瘤体中心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更大[(25.8±7.9)mm2比(33.5±12.0)mm2,P=0.003]、重塑指数更大[(1.6±0.4)比(2.0±0.7),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瘤体中心处斑块负荷[(32.4±10.7)%比(23.0±9.8)%,P=0.001]、近端参考血管处斑块负荷[(42.6±4.1)%比(35.1±12.1)%,P=0.024]更小,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药物保守治疗及PCI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真性动脉瘤组横跨支架比例显著低于假性动脉瘤组(6.2%比33.3%,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真性动脉瘤组1例患者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PCI后好转。结论血管内超声能更好地区分真性、假性冠状动脉瘤,大部分冠状动脉瘤邻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分支,提示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与冠状动脉瘤的形成有关。对冠状动脉瘤进行充分的长期抗血栓治疗,对冠状动脉瘤瘤体一侧的严重狭窄病变采用必要性PCI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分析冠状动脉(冠脉)真性分叉病变边支血流储备分数处于临界值时不同治疗策略对患者的影响。方法:64例冠脉左前降支和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并且边支血流储备分数处于临界值(0.75~0.80)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分叉病变双支架PCI治疗(双支架组,32例)和主支支架crossover PCI治疗(crossover组,32例),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 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支架平均直径[(3.44±0.78)mm:(3.42±0.56)mm]、支架长度[(27.71±12.50)mm:(28.04±15.1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双支架组患者植入支架数显著增多[(2.13±0.98):(1.09±0.98),P0.05),术中肝素用量显著增多[(7171.88±1734.89)u:(6 156.25±1 993.69)U,P=0.03],术中造影剂用量显著增多[(230.63±74.70)ml:(152.19±60.52)ml,P0.05],手术时间(96.72±38.76)min:(77.34±1 7.51)min,P=0.012]及住院天数显著延长[(3.63+1.64)d:(2.05±1.07)d,P0.05]。12个月随访,双支架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略高于crossover组,MACE事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结论:冠脉真性分叉病变且边支血流储备分数值处于临界值时给予主支支架crossover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冠脉旋磨术(CRA)在冠状动脉钙化(CAC)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6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治疗,且需行PCI治疗的CAC病变患者104例被随机分为旋磨治疗组(52例,接受CRA)和球囊扩张组(52例,接受球囊扩张术),比较两组介入治疗指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1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最小管腔直径无显著差异(P=0.304)。与球囊扩张组比较,旋磨治疗组手术时间[(96.29±7.15)min比(72.96±5.76)min]、对比剂用量[(113.25±14.54)ml比(83.27±13.18)ml]、放射线暴露时间[(12.74±1.58)min比(9.07±1.26)min]、术中并发症发生率(26.92%比5.77%)显著降低,支架置入数量[(1.75±0.28)枚比(2.27±0.35)枚]、术后最小管腔直径[(3.15±0.53)mm比(4.31±0.86)mm]、病变残余狭窄<10%率(65.38%比94.23%)、手术即刻成功率(76.92%比98.08%)均显著升高(P均<0.01)。随访期间,旋磨治疗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球囊扩张组(13.46%比38.46%),P=0.004。结论:CRA能显著提高CAC病变患者PCI治疗手术成功率,降低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分叉病变边支血管直径2.5 mm的冠状动脉(冠脉)血管病变,主支血管置入支架的同时对边支血管进行预扩球囊保护边支血管技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01至2014-08收住我院心内科治疗的82例冠心病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直径狭窄70%的分叉病变,边支血管直径2.5 mm。其中40例为试验组,采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同时行边支血管预扩张球囊保护技术;42例为对照组,主支血管支架置入时采用钢丝保护技术。对两种术式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及术后9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成功率显著升高(97.5% vs 92.9%,P0.05);手术平均时间、对比剂用量、曝光时间明显减少(P0.05~0.01);术中边支血管慢血流/无复流及冠脉血管受累发生率较低(2.5% vs 16.7%,P0.01);术后9个月随访期间MACE的发生率降低(2.5% vs 7.1%,P0.05);边支血管再狭窄率及晚期管腔丢失均较低[(0.37±0.23)mm vs (0.53±0.82)mm,P0.05]。结论 :在分叉病变处理中,边支血管预扩球囊保护边支血管技术成功率高,在不影响主支血管置入支架的同时降低了边支血管闭塞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应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于我院治疗的10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支架植入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基础上加用裸金属单纯支架植入]与DCB组(PCI治疗基础上加用紫杉醇DCB)。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术后9个月靶病变分支最小管腔内径(MLD)、直径狭窄率,术后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LLL)、再狭窄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靶病变失败[Target Lesion Failure (TLF)]、心源性休克、靶血管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与支架植入组比较,DCB组术后MLD[(1.66±0.29)mm比(2.04±0.32)mm]、术后9个月MLD [(1.40±0.46)mm比(1.75±0.53) mm]均显著扩大(P均=0.001)。术后9个月,DCB组再狭窄率(4.0%比18.0%)、MACE发生率(8.0%比24.0%)均显著低于支架植入组(P均<0.05);两组LLL、TLF、心源性休克、靶血管心肌梗死、TLR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DCB可显著扩大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导丝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中的有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入选21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双导丝球囊组和普通球囊组。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的方法分别测量了术前、球囊扩张后、支架置入后分叉部位最小管腔直径、即刻管径获得和直径狭窄率。结果:研究的有效性指标,在球囊扩张后,使用双导丝球囊的病例与使用普通球囊的病例相比,前者边支血管的直径狭窄率更低[(43.38±16.81)vs.(51.68±15.01)%,P<0.01]、最小管腔直径更大[(1.34±0.47)vs.(1.15±0.39)mm,P<0.01]、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更少[(-0.11±0.04)vs.(-0.25±0.09)mm,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70例患者在球囊扩张主支血管后置入了支架。双导丝球囊组与普通球囊组相比,前者边支血管的直径狭窄率更低[(50.34±16.82)vs.(66.09±22.60)%,P<0.01]、最小管腔直径更大[(1.14±0.40)vs.(0.93±0.34)mm,P<0.01]、即刻管径获得的绝对值更少[(-0.30±0.12)vs.(-0.54±0.19)mm,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标,血管夹层、边支闭塞、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用双导丝球囊扩张主支血管,边支血管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这可能和导丝切割斑块的作用有关。双导丝球囊可能成为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斑块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的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8月至2018年6月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行VH-IVUS分析的9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40例为CTO病变患者作为CTO组,55例为非CTO病变患者作为非CTO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病变VH-IVUS特点。结果 CTO组患者病变近端参考截面的管腔面积[(7.30±1.83)mm2比(9.93±5.87)mm2,P=0.008]、病变远端参考截面的管腔面积[(5.16±1.76)mm2比(7.12±4.19)mm2,P=0.006]均显著小于非CTO组患者。使用VHIVUS测量两组的病变长度发现,CTO组患者病变长度明显长于非CTO组患者[(19.63±5.34)mm比(15.78±7.99)mm,P=0.010]。CTO组患者经球囊扩张后的病变血管最小管腔面积与非CTO组患者比较[(4.14±1.61)mm2比(4.37±1.47)mm2,P=0.8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病变血管最小管腔截面的血管重构指数、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斑块组成及其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O组患者病变近端斑块负荷[(50.35±14.83)%比(40.44±12.32)%,P=0.001]、远端斑块负荷[(43.65±12.20)%比(39.02±8.20)%,P=0.036)]均显著大于非CTO组患者。CTO组患者病变总体纤维组织体积[(65.98±13.59)mm3比(55.25±14.89)mm3, P0.001]、钙化组织体积[(9.40±3.18)mm3比(5.58±2.77)mm3, P0.001]、坏死核体积[(18.60±6.19) mm3比(15.51±5.73)mm3, P=0.014]均显著高于非CTO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病变长度校正后,比较两组患者斑块病理组织体积发现,每毫米纤维组织、每毫米纤维脂质组织、每毫米钙化组织和每毫米坏死核体积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与非CTO病变相比,CTO病变长度更长并且斑块负荷更重。通过病变长度校正后,CTO病变与非CTO病变的病理组织构成比例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即血管内碎石术,IVL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7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在血管内成像技术指导下,使用IVL或切割球囊(CB)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患者53例(IVL组18例,CB组35例)。通过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临床成功率,住院期间和手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1个月内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情况,评估IVL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IVL组和CB组的临床成功率(100.0%比100.0%,P>0.999)相同,病变最小管腔面积[(1.7±0.4)mm2比(1.7±0.5)mm2,P=0.628]相似,但病变长度[(28.4±9.6)mm比(20.9±8.6)mm,P=0.008]、残余狭窄[(1.7±1.7)%比(6.9±2.0)%,P=0.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过程中,均无血栓、血管急性闭塞等急性并发症发生。两组住院期间和随访1个月时均无MACE发生(0比0,P>0.999),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大血管原位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糖尿病伴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患者122例,按手术方式分为DCB组和DES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选择性定量冠脉造影,观察两组患者靶病变最小管腔直径、管腔残余狭窄率、管腔增加及晚期管腔丢失等指标。术后随访两组6个月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术后即刻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管腔残余狭窄率及管腔即刻获得,DES组分别为(3.26±0.35) mm、(2.8±1.4)%、(2.64±0.22) mm, DCB组分别为(2.82±0.22) mm、(14.5±5.0)%、(2.21±0.2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CB组靶血管晚期管腔丢失小于D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期间,DCB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及MACE发生率分别为3.4%、3.5%,DES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及MACE发生率分别为6.0%、9....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血管内超声对比观察国产与进口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对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新生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 2003年5月至2007年3月,对215例冠心病患者(317处病变)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并在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其中Firebird组108例患者(147处病变)置入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Firebird支架),Cypher组107例患者(138处病变)置入进121西罗莫司洗脱支架(Cypher支架).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靶病变部位、病变长度、狭窄程度及病变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Firebird组术后最小管腔直径大于Cypher组[(2.88±0.43)mm比(2.78±0.33)mm,P<0.05].随访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显示,Firebird组与Cypher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0.17±0.29)mm比(0.16±0.27)mm,P>0.05]和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0.18±0.36)mm比(0.20±0.32)mm,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VUS分析显示,与Cypher组比较,尽管Firebird组支架面积[(6.99±2.25)mm~2比(6.46±1.71)mm~2,P<0.05]、管腔面积[(6.89±2.30)nm~2比(6.36±1.73)mm~2,P<0.05]、支架体积[(162.5±68.9)mm~3比(140.8±57.9)mm~3,P<0.01]、管腔体积[(160.4±69.5)mm~3比(138.6±57.6)mm~3,P<0.01]及最小支架面积[(5.40±1.85)mm~2比(4.92±1.43)mm~2,P<0.05]均较大,但两组的内膜增生容积[(2.09±5.46)mm~3比(2.23±6.50)mm~3,P>0.05]和内膜增生容积百分数[(1.68±5.84)%比(1.59±4.10)%,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irebird支架置人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低,抑制内膜增生作用与Cypher支架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成功行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1342例,依据复查造影结果分为ISR组(89例)和非ISR组(125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病史资料、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心脏超声指标、冠状动脉病变、支架情况、服药情况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ISR的关系。结果入选患者ISR发生率为6.6%。ISR组糖尿病患病率、术后吸烟率、停用阿司匹林、1年内停用氯吡格雷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ISR组(P0.05);ISR组服用大剂量他汀患者比例低于非ISR组(P0.05)。ISR组复杂病变、串联支架数高于非ISR组(P0.05);ISR组植入支架长度较非ISR组长(28.43±6.58 mm比26.27±7.08 mm,P=0.001);ISR组植入支架直径(2.92±0.41 mm比3.04±0.43 mm,P=0.003)、术后最小管腔内径(MLD)(2.44±0.34 mm比2.57±0.35 mm,P0.001)较非ISR组偏小;ISR组术后直径狭窄率高于非ISR组(8.46%比7.60%,P=0.018);ISR组早期获得低于非ISR组(1.77±0.43 mm比1.87±0.43 mm,P=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术后吸烟、停用阿司匹林、支架长度、支架直径、串联支架、术后MLD、术后直径狭窄率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至8个月发现,ISR组复发心绞痛、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复合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SR组(P0.001);随访至1年发现,ISR组复发心绞痛、TLR、心肌梗死(MI)、复合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SR组(P0.05)。ISR组支架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SR组(P0.001)。结论糖尿病、吸烟、停用阿司匹林、支架直径、支架长度、串联支架、术后MLD、术后直径狭窄率是PCI术后ISR的危险因素,PCI术后ISR可能增加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国产生物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ExcelTM,山东吉威医疗制品有限公司)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长期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006年6月至11月在4个国家的59个中心共有2077例接受单一Excel支架治疗的患者连续入选CREATE研究。以靶病变两端参考血管直径≤2.75 mm为小血管标准(有一支靶血管直径≤2.75 mm即为小血管病变患者),将患者分为小血管病变组(886例,42.7%)和非小血管病变组(1 191例,57.3%)。术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9个月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复查结果及18个月临床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性死亡和血栓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非小血管组相比,小血管组女性(29.0%vs 24.5%,P=0.022)、高血压(59.9%vs 52.6%,P=0.001)、既往有心肌梗死(14.0%vs.9.2%,P=0.001)的患者较多,平均年龄大[(61.9±10.6)岁vs.(59.6±11.4)岁,P<0.001],氯吡格雷用药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别[(200.1±55.0)d vs(197.4±55.0)d,P=0.262]。小血管组患者病变较长[(23.23±14.14)mm vs(21.43±11.79)mm,P=0.039],人均支架植入数多[(2.23±1.33)枚vs(1.49±0.82)枚,P<0.001]。术后9个月QCA结果显示,小血管组和非小血管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0.20±0.38)mm vs(0.21±0.42)mm,P=0.654]和再狭窄率(3.9%vs3.4%,P=0.856)无显著差别。18个月临床随访结果表明,小血管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2.8%vs 1.2%,P=0.006)显著高于非小血管组,但两组MACE(3.9%vs 2.5%,P=0.086)、心性死亡(0.9%vs 1.3%,P=0.441)和支架内血栓(1.0%vs 0.8%,P=0.528)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血管病变并非MACE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OR 0.848,95%CI 0.482-1.491,P=0.567)。结论 Excel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与非小血管病变相近,但还需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