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γ 干扰素 (IFN γ)受体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5 3例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后不同转归者外周血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3+ ,CD4 + ,CD8+ ,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和IFN γ受体水平 ,并以 4 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结果 HBV感染后患者外周血CD3+ ,CD4 + ,CD8+ 淋巴细胞和NK细胞水平均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中以血清丙氨酸转移酶 (ALT)异常的患者降低最为明显 ,ALT异常者IFN γ受体水平显著低于ALT正常者与正常对照者。结论 IFN γ受体水平可能与乙型肝炎患者的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CHB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CHB患者280例(CHB组),分为稳定组(114例)和活动组(166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试者血清IFNγ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CHB组血清IFN γ和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14.54±36.28) ng/L比(26.43±12.01) ng/L和(84.87±45.24) U/L比(27.44±11.52) U/L,P<0.05].稳定组、活动组血清IFNγ和ALT水平分别为(54.21±21.33) ng/L、(32.64±15.59) U/L和(164.57±41.25) ng/L、(93.26±41.55) U/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血清IFN γ和ALT水平均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血清IFN 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504,P<0.01).CHB活动期患者治疗后缓解患者(126例)和未缓解患者(40例)血清IFNγ水平分别为(76.24±31.16)、(169.15±39.46) n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HB患者中存在血清IFN γ水平的高表达,升高的血清IFNγ水平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病毒的肝损伤,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成为CHB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状态变化的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7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治资料,33例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HBV-BNA转阴设为观察组;51例患者经治疗后HBV-BNA未转阴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同期正常人的CD3+T、CD4+T、CD8+T、HLA-DR、CD18、CD83、CD86水平,总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状态变化规律.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CD4+T浓度较正常人显著偏低,CD8+T却较正常人显著增高,HLA-DR、CD18、CD83、CD86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外周血CD4+T、CD8+T、HLA-DR、CD18、CD83、CD86恢复至正常值,而对照组仍然未恢复.结论 T细胞、树突细胞DC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转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血清病毒载量与IFN- γ和IL-4的关系,为CHB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PCR)检测HBV DNA含量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FN-γ和IL-4含量.按HBV DNA含量 (拷贝/ml)把CHB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107/ml),中载量组(106~105/ml)和低载 量组(<105/ml).结果 CHB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FN-γ显著降低( t=4.20,P<0.01),IL-4显著增高(t=6.36,P<0.01).高、中、低 载量组之间比较:IFN-γ、IL-4含量有显著差异(分别F=3.65,P<0.05,F=4.89 ,P<0.05).IFN-γ在高载量组最低,低载量组最高;IL-4在低载量组最低,高载量 组最高.结论 CHB患者存在一定程度TH1/TH2型细胞的失平衡,以TH 2型细胞因子表达占优势,并随着病毒载量增高而加重.因此,调节TH1/TH2 型细胞平衡有助于清除HBV和治疗CHB.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HBV DNA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恩替卡韦后血清IFN-γ、IL-10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在我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CHB患者60例,根据检测的HBV DNA载量分为高载量组、中载量组、低载量组,各组20例。并选取同期健康对照组20例。抽取CHB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以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水平。结果①ETV治疗24周后,ALT复常率为81.7%,HBV DNA阴转率为69.5%,HBAg阴转率为26.7%,应答率为91.7%,无应答率为8.3%;②CHB患者血清IFN-γ和IL-10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③ETV治疗前高载量组IFN-γ含量降低,而IL-10的含量增高(P>0.05);④ETV治疗后24周的血清IFN-γ比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而IL-10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不同HBV DNA载量的CHB患者血清IFN-γ和IL-10水平存在差异,IFN-γ/IL-10水平可作为ETV治疗CHB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于20例患者疾病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测定反映Th1淋巴细胞功能的IFN-γ及反映Th2淋巴细胞功能的IL-4血清水平,比较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结果:急性加重期血清IL-4水平与缓解期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H2细胞参与了COPD的气道炎症反应,血清IL-4是COPD急性加重期主要炎性因子。  相似文献   

7.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清中IL-10与IFN-γ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尖锐湿疣(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在HPV感染的各个阶段均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1 ,2 ] 。表现为Th1型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下[3 ,4] 。本实验初步探讨CA患者Th1型细胞因子IFN -γ及Th2型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探讨CA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失衡情况及与CA发病的相关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0例外阴、阴道CA患者为2 0 0 2 -0 6~2 0 0 3 -0 8湖南省常德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病例,经临床症状、醋白试验及病理活检确诊。年龄18~61岁,病程10d~6月。所有患者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结核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中Th1型细胞的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以及Th1、Th2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对21例肺结核并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3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2水平;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及细胞内Th1、Th2的表达水平。结果单纯肺结核及肺结核并HBsAg阳性组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单纯肺结核组IFN-γ、IL-12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而肺结核并HBsAg阳性组IFN-γ、IL-12水平均显著低于单纯肺结核组(均P0.01)。单纯肺结核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及细胞内Th1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P0.05,P0.01);细胞内Th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肺结核并HBsAg阳性组CD4+T淋巴细胞及细胞内Th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单纯肺结核组(分别P0.05,P0.01)。结论肺结核患者存在细胞内Th1反应减弱,Th2反应增强;而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的患者则进一步致细胞内Th1反应减弱,Th2反应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病程进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正常对照组50例,慢性乙型肝炎组259例(乙肝携带组40例,活动性肝炎60例,重症肝炎24例,肝硬化97例,肝癌38例),采用BECKMAN-AU54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op A1)及载脂蛋白B(Aop B),比较TG、TC、HDL、LDL、Aop A1及Aop B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CHB)不同临床阶段的差异性,分析上述指标与CHB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TG、TC、HDL、LDL、Aop A1及Aop B随CHB临床进展,其水平呈降低趋势,但重症肝炎阶段为最低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TC、HDL、LDL、Aop A1及Aop B减低是CHB病程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与CHB临床进展情况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进展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作用,分析其对细胞免疫功能及肝脏炎症损伤的影响。方法 2010年7月-2012年9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9例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检测叉头状/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浓度,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DNA)、肝功能,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NC组比较,CHB及LC组CD4+CD25+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LC组较NC组CD4和CD4+/CD8+比值降低,CD8+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及LC患者血浆FOXP3浓度分别为(102.46±25.87)ng/L及(108.80±13.06)ng/L,均较NC组(60.77±8.45)ng/L升高,且呈水平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毒拷贝数的增加,外周血CD4+CD25+及FOXP3浓度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与FOXP3浓度均与血清ALT水平、HBV-DNA载量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升高可能与HBV感染慢性化、免疫功能受损及肝脏炎症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免疫方案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在山西省4家医院参加随机对照试验的CKD患者273例。按1∶1∶1比例采用区组随机分为3组(每组91例),分别接受0-1-6月20 μg、0-1-2-6月20 μg、0-1-2-6...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g)感染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218例,轻度牙周炎113例、中重度牙周炎105例,同期选取115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研究。观察研究对象Pg感染阳性率、阴性率和治疗前后血清MMP-3、IFN-γ水平。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Pg感染阳性196例(89.91%),健康人群Pg感染阳性23例(20.00%),二者比较(P<0.05)。中重度牙周炎患者Pg阳性率高于轻度牙周炎患者,轻度牙周炎患者高于健康人群(P<0.05)。治疗前,轻、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Pg感染阳性率、MMP-3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群、IFN-γ水平低于健康人群,中重度牙周炎患者Pg感染阳性率、MMP-3水平高于轻度牙周炎患者、IFN-γ水平低于轻度牙周炎患者(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轻、中重度牙周炎患者Pg感染阳性率、MMP-3水平下降、IFN-γ水平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g感染率与外周血MMP-3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g感染率、MMP-3水平与IFN-γ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Pg感染与外周血MMP-3、IFN-γ具有相互促进效应,监测其水平,利于评价感染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ELISA法检测10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用RIA法检测透明质酸(HA)、IV型胶原(CIV)、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蛋白(LN),测定其体重指数(BNI);分析瘦素与肝功能、性别、体重指数和肝纤维化的关系.17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轻度、中度、重度肝炎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为(2.00±2.57)μg/L、(4.64±4.38)μg/L、(6.30±5.96)μg/L、(7.79±6.6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0,P<0.05);女性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10.30±6.47)μg/L显著高于男性患者的(4.44±4.52)μg/L(t=5.42,P<0.01);血清瘦素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277,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且存在性别差异,肝纤维化的程度与血清瘦素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城区两个地段实施不同的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血源疫苗的免疫策略(全免地段:全部新生儿接种;非全免地段:仅对HBsAg~(( ))母亲所生婴儿接种),探讨北京市乙肝血源疫苗的最佳免疫策略。该研究结果表明:全免和非全免策略对降低2岁以内婴幼儿HBV 感染率均有明显效果;但对1987年已开始实施非全免策略地段2~4岁(即不满4岁)托幼儿童的抽样检测表明,3岁组HBV 感染率(5.41%)较2岁组(2.65%)有明显上升,但1岁组与2岁组HBV 感染率无明显差异,说明2~4岁组幼儿HBV水平传播明显增加,非全免策略对预防水平传播效果较差。因此,为预防婴幼儿的HBV 水平传播,最好实行新生儿的乙肝疫苗全免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对慢性乙型肝炎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及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GGT水平,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患者GGT水平分别为:(60.25±23.45)U/L、(110.46±76.38)U/L、(129.07±101.84)U/L,随炎症程度加重,GGT水平逐渐上升。慢性乙肝轻度组与慢性乙肝重度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慢性乙肝重度组、慢性乙型重症肝炎好转组、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未愈(死亡)组GGT水平分别为:(129.07±101.84)U/L、(76.04±52.52)U/L、(66.12±46.35)U/L,提示随肝脏坏死程度加重,GGT水平逐渐下降,慢性乙肝重度组与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未愈(死亡)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娘升高而GGT水平逐渐下降,表现为“肌-酶分离”时,提示肝损伤加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临床研究已证实α-干扰素(IFN-α)可致约1/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完全抑制以及HBe血清转化、HBeAg消失及抗-HBe出现。也有人报道IFN治疗肝硬变有效。于HBe血清转化前通常可见与淋巴细胞引起肝细胞溶解加重有关的血清转氨酶中度升高。本文报道1例用IFN引起慢性乙型肝炎致死性恶化。患者男性,62岁,因慢性乙型肝炎而用IFN-α治疗,患者无任何肝硬变并发症。治疗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性升高,凝血酶原时间15.5S,胆红质8μmol/L。血清HBsAg、HBeAg及HBV DNA均阳性,抗-HIV、抗-HCV及抗δ因子均阴性。肝活检为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硬变,免疫化学检测证实约20%的肝细胞核中有HBcAg。用IF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慢性乙肝患者的外周血骨桥蛋白(OPN)水平,研究OPN与慢性乙肝的关系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8例健康对照者和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骨桥蛋白水平,观察其在各组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慢性乙肝疾病发展中的意义。结果所有慢性肝炎组外周血OPN水平均高于正常组,OPN水平随肝脏炎症程度加重而增高,与反映肝脏炎症的生化指标呈正相关,与乙肝病毒的复制无关。结论测定骨桥蛋白水平变化可评估乙肝患者肝功能状况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对判断乙肝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各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内源性小分子肝素水平。方法利用anti-X原理、用生色法检测105例各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内源性小分子肝素水平。结果慢性肝炎患者血浆内存在低水平内源性小分子肝素,随着疾病进展到肝硬化或慢性重型肝炎.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内源性小分子肝素水平无显著上升;合并严重感染时,内源性小分子肝素水平显著上升。结论内源性小分子肝素水平并不是慢性肝炎肝硬化或重型肝炎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呈现有出血倾向的原因;用小剂量小分子肝素治疗慢性肝炎是相对安全的;并发严重感染时,因存在内源性肝素的水平增加,为治疗安全故,建议不用或缓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接种成人后疫苗应答效果,为制定移动人群乙肝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随机观察的674名受试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抗-HBs.对检测结果抗-HBs S/N≥2.1mIu/ml的阳性者均强化免疫接种乙肝疫苗1支(5μl/0.5ml);而乙肝2对半检查全阴性者,全程免疫接种乙肝疫苗3支.[结果]①对219例抗-HBs阳性者,强化免疫后产生抗-HBs S/N(2.1mIu/ml~9.9mIu/ml)平均阳性率由63.01%下降至27.40%;而抗-HBs S/N(≥10mIu/ml)回升至72.6%.免疫前后差异有显著性(x2=54.65,P<0.01).②对472例阴性者全程免疫接种乙肝疫苗第1针后,产生抗-HBs S/N≥2.1mIu/ml,平均阳性率为10.81%,而第3针免疫后平均阳性率达到74.36%;第3针免疫后,抗-HBs S/N≥10mIu/ml,平均阳性率为29.45%;平均无应答率为25.64%.抗-HBs S/N≥10mIu/ml的阳性率,随免疫注射次数呈上升趋势(2xC表线性回归分析,x2=172.70,P<0.005),并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2xC表线性回归分析、x~2=186.93,P<0.005).即随年龄增长免疫应答呈下降趋势.[结论]①强化免疫使抗-HBs S/N(2.1mIu/ml~9.9mIu/ml)回升至S/N≥10mIu/ml阳性率增高.②对于不应答者应重复数次免疫.③建议国产基因疫苗增加剂量(原为5μg/0.5ml可否改为10μg/0.5ml),以提高免疫应答效果.④建议成人使用0、1、2、6月方案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各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内源性小分子肝素水平。方法利用anti-X原理、用生色法检测105例各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内源性小分子肝素水平。结果慢性肝炎患者血浆内存在低水平内源性小分子肝素,随着疾病进展到肝硬化或慢性重型肝炎,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内源性小分子肝素水平无显著上升;合并严重感染时,内源性小分子肝素水平显著上升。结论内源性小分子肝素水平并不是慢性肝炎肝硬化或重型肝炎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呈现有出血倾向的原因;用小剂量小分子肝素治疗慢性肝炎是相对安全的;并发严重感染时,因存在内源性肝素的水平增加,为治疗安全故,建议不用或缓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