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验用8周龄的CBA/H-T6T6雌性小鼠,每鼠感染中国大陆株日本血吸虫尾蚴30条,感染后7周用吡喹酮治疗,剂量为250mg/kg,1日内口服3剂。实验鼠在用吡喹酮治疗后不同时间进行攻击感染,每鼠感染尾蚴100条或200条,于治毕后5周解剖,并设感染后不治疗的鼠作对照。另组实验鼠于治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体内Th1/Th2反应动态变化,评价Th细胞反应与肉芽肿病理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6、8、12周,分别检测其血清中IFN-γ、IL-4、IL-13水平,脾细胞中Th1/Th2比例,观察感染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和发展趋势,并评价各个细胞因子与虫卵肉芽肿大小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日本血吸虫感染后第4周,小鼠血清IFN-γ浓度为(2.835±0.049) 1g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87±0.174) lgpg/mL(Z=-2.646,P= 0.008);第6周起,小鼠血清IFN-γ浓度开始逐渐降低,但直至感染12周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Z=-2.457,P=0.014)。血清中IL-4(Z=-2.646,P= 0.008)和IL-13(Z=-2.646,P=0.008)水平从感染6周始升高,于第8周达高峰。经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脾脏中Th1/Th2比例于感染8周时为0.5(95%可信区间0.2~1.2),12周时为0.3(95%可信区间 0.3~0.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Z=2.173,P=0.030;Z=2.551,P= 0.011)。与未经SEA刺激的脾细胞相比,经SEA刺激的脾细胞Th1/Th2比例在感染第8周(Z=2.236,P=0.025)和第12周(Z=3.130,P=0.002)均显著降低。感染6周时,小鼠肝脏中开始出现大量虫卵肉芽肿,其直径随感染进展逐渐增大。相关性分析发现,感染12周时血清IL-13水平与肝脏虫卵肉芽肿直径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636,P=0.048)。结论血吸虫感染早期Th1反应占优势,随着血吸虫成熟并开始产卵,Th1反应逐渐减弱,而出现Th2反应极化现象。Th2反应可能在肉芽肿纤维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是最近发现的一群具有B细胞辅助功能的细胞群,在机体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Tfh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和复制的重要位点,是HIV的重要病毒库。研究发现,Tfh在HIV感染中发生了数量、功能、表型等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HIV感染中体液免疫缺陷的发生有关。HIV感染中,调节性T细胞(Treg)以及新近发现的滤泡调节T细胞(Tfr)与Tfh在数量及功能方面的失衡,可能造成了HIV免疫异常激活及免疫缺陷,这两者在HIV感染中相对数量及功能的变化及其与HIV感染疾病进展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组织化学的比较观察结果证明:小鼠体内三个发育期童虫以d_o的对吡喹酮作用最为敏感,药物引起的虫体糖原含量减少及AKP活力减弱均出现迅速,且具有进行性加重和不可逆转的特点;而对d_3及d_7童虫的影响则均极轻微,且在给药后48~72小时多能逐渐恢复正常。该药对小鼠体内三个发育期童虫体内的核酸、ATP酶及ACP活力均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了近交系615、TA_1、BALB/C 小鼠和远交系 NIH、昆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和应用吡喹酮治疗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615、TA_1 及 BALB/C 小鼠对日本血吸虫的抗力和使用吡喹酮的效力均明显高於昆明小鼠,而NIH小鼠则居於上述两者效应之间,即既对血吸虫易感又对吡喹酮敏感,且繁殖能力强、适应性高,是国际通用的远交系小鼠,故建议以NIH小鼠为血吸虫实验研究的首选动物。  相似文献   

6.
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病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阐明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宿主免疫病理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在吡喹酮治疗后肝组织内可溶性虫卵抗原 ( SEA)及抗体水平和虫卵肉芽肿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5wk,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减虫率为 98.3% ,平均肝重量和体积均显著减小 ,治愈小鼠的肝表面结节明显减少 ,组织内沉积的虫卵已钙化 ,部分虫卵肉芽肿已呈纤维疤痕样改变 ,对照组肝内仍可见慢性和少量急性虫卵肉芽肿。治疗组肝组织内抗原水平下降 ,而其抗体水平不受影响 ,肝内虫卵肉芽肿的平均直径和面积均较对照组显著缩小 ( P<0 .0 1)。结论 :吡喹酮治疗可使肝组织内 SEA水平下降 ,从而抑制了虫卵肉芽肿的病变 ,但不能逆转已形成的虫卵肉芽肿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研究性别对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滤泡辅助性T (Tfh) 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方法 选择安徽省池 州市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血吸虫病患者50例, 以及来自该市非流行区的健康对照50名。采集上述研究对象外周血, 采用 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性别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总Tfh细胞、 ICOS+ Tfh细胞和PD?1+ Tfh细胞的比例, 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结果 与健康男性及女性对照相比, 男、 女性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中的总Tfh细胞比例 (U男= 149.0、 U女 = 39.5, P均< 0.01)、 ICOS+ Tfh细胞比例 (t男 = 5.9, t女 = 7.7, P均< 0.01)、 PD?1+ Tfh细胞比例 (t男 = 3.2、 t女 = 5.9, P均< 0.01) 均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 与男性患者相比, 女性患者外周血中的总Tfh细胞比例 (U = 187.5, P < 0.05)、 ICOS+ Tfh细胞比例 (t = 3.2, P < 0.05)、 PD?1+ Tfh细胞比例 (t = 3.0, P < 0.05) 均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 性别因素可能在Tfh细胞的产生和活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吡喹酮外用霜剂预防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效果. 方法 用含吡喹酮的1%和2%外用防护霜剂,采用即时接触感染实验和水冲延迟接触感染实验两种方式对昆明小鼠进行预防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实验,同时用去氯水做对照.观察不同浓度、不同方式感染后小白鼠和对照组小白鼠的肝脏外观及镜下虫卵结果,同时对检获的血吸虫成虫数进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虫数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两种实验方式之间的成虫数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 两种剂型、两种实验方式的小鼠解剖后,肝脏均呈鲜红色,表面光滑,压片镜检均未发现虫卵,也未检获血吸虫成虫,而对照组小鼠肝脏均色暗,有不同程度的表面结节,压片镜检均发现了散在或成堆的血吸虫卵,同时检获了不同数量的血吸虫成虫,即时接触感染实验对照组检获的成虫数为(6.17±3.86)条,水冲延迟接触感染实验对照组检获的成虫数为(9.50±3.98)条.两种方式对照组与实验组检获血吸虫成虫数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316,P<0.01; F=20.990,P<0.01),两种方式对照组检获血吸虫成虫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9,P>0.05). 结论 吡喹酮外用霜剂能较好地防御血吸虫尾蚴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实验观察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在终宿主小鼠体内的生物学特性,探索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终宿主的致病力及传播强度。方法分别采用日本血吸虫江苏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湖南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尾蚴定量感染小鼠,建立小鼠-钉螺-小鼠生活史循环,观察比较各虫株的虫卵开放前期、产卵量及虫卵分布、对终宿主的易感性、虫体生长发育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日本血吸虫江苏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虫卵开放前期分别为36.1 d和36.8d(t=0.907,P=0.372),粪便中虫卵数分别为14.6只/100 mg和21.2只/100 mg(t=2.946,P=0.007),回收成虫数分别为20.5条/鼠和25.1条/鼠(t=2.128,P=0.042),组织中虫卵数分别为31 303只/对成虫和38 594只/对成虫(t=2.185,P=0.040)、肝脏虫卵数分别为14 810只/对成虫和19 715只/对成虫(t=2.934,P=0.007),肠组织中虫卵数分别为16 493只/对成虫和18 879只/对成虫(t=1.044,P=0.309);江苏敏感株和抗性株雌雄合抱虫体长度(t=0.328,P=0.744)、雌虫体长(t=0.386,P=0.701)及雄虫体长(t=0.332,P=0.7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日本血吸虫湖南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虫卵开放前期分别为35.5 d和35.6 d(t=0.169,P=0.867),粪便中虫卵数分别为13.3只/100 mg和18.9只/100 mg(t=3.622,P=0.001),回收成虫数分别为17.6条/鼠和25.1条/鼠(t=3.153,P=0.004),组织中虫卵数分别为30 932只/对成虫和53 903只/对成虫(t=3.865,P=0.001),肝脏虫卵数分别为12 307只/对成虫和26 363只/对成虫(t=4.388,P0.01),肠组织中虫卵数分别为18 625个/对成虫和27 541个/对成虫(t=2.679,P=0.012);湖南敏感株和抗性株雌雄合抱虫体长度(t=0.853,P=0.397)、雌虫体长(t=0.573,P=0.569)及雄虫体长(t=0.742,P=0.4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产卵量和肝组织虫卵沉积量均明显高于敏感株,提示其对终宿主的致病性更强;抗性株感染鼠粪便中排出虫卵数明显多于敏感株,提示抗性株的传播能量高于敏感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Tfh)所占比例,ICOS及负性调控因子PD-1、Tim-3在Tfh细胞上的表达。方法以31例HCV感染者、9例HCV感染自愈者(SR-HCV患者)及1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中CD4+CXCR5+Tfh细胞在CD4+T细胞中所占比率,同时检测其ICOS、PD-1及Tim-3分子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21及HCV抗体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HCV RNA滴度;多组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变量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CV感染者及自愈者外周血CD4+T细胞比率升高(P〈0.05);HCV感染者CD4+CXCR5+Tfh细胞比率高于自愈及健康对照(P〈0.05);HCV感染及自愈者CD4+CX-CR5+Tfh细胞ICOS、PD-1、Tim-3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5);血清IL-21水平HCV感染者与健康对照无统计学差异(P〉0.05);HCV感染者HCV RNA载量与Tfh细胞比例呈负相关。结论 CD4+CXCR5+Tfh可能参与了抗HCV感染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1.
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鼠于感染安徽贵池日本血吸虫尾蚴后5周,1次口服吡喹酮300mg/kg治疗,未治愈的病鼠于重复感染血吸虫尾蚴后6周,再重复用吡喹酮400mg/kg×1治疗,仍获很高的疗效。感染小鼠体内14~18d虫龄血吸虫童虫,与吡喹酮50mg/kg/d×5(亚治疗剂量)作用后,或小鼠体内5周龄血吸虫成虫1次口服吡喹酮300mg/kg治疗后,其子1代和子2代虫对吡喹酮仍敏感。  相似文献   

12.
吡喹酮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吸虫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左旋同分异构体中。此药不仅能杀死血吸虫成虫,还可以抑制宿主组织内的虫卵周围炎症反应。本实验应用小剂量的左旋吡喹酮治疗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观察其对肝脏病变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体重20~22g 雄性小鼠120只经腹部皮肤感染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后30d,将小鼠随机分成3组:(1)左旋吡喹酮治疗组(简称 LPQ 组),以75mg/kg 左旋吡喹酮(LPQ)悬液灌胃给药;(2)消旋吡喹酮治疗组(简称 PZQ 组),以150mg/kg 消旋吡喹酮(PZQ)悬液灌胃给药;(3)对照组,不给药。每组分别在给药后3、7、14、2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 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 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 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 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分别采用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 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 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1.5%和97.4%;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32.6%和68.1%.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0.8%和97.5%;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45.7%和61.9%.结论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在吡喹酮持续药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但不同虫株间对吡喹酮敏感性存在差异,药物压力下产生抗性的潜能也存在差异.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的建立,可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机制及其检测和监测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分别采用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1.5%和97.4%;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32.6%和68.1%。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0.8%和97.5%;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45.7%和61.9%。结论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在吡喹酮持续药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但不同虫株间对吡喹酮敏感性存在差异,药物压力下产生抗性的潜能也存在差异。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的建立,可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机制及其检测和监测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吡喹酮治疗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巨噬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35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未感染吡喹酮组、感染组、感染吡喹酮治疗组、溶剂对照组、过继转移组和过继转移治疗组等7组,每组5只,后5组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4±2)条。感染后10周,溶剂对照组小鼠尾静脉注射无菌生理盐水,过继转移组和过继转移治疗组小鼠尾静脉注射(1~2)×10~6个GFP+Ly-6C+单核细胞。未感染吡喹酮组、感染吡喹酮治疗组和过继转移治疗组小鼠给予吡喹酮治疗,每隔12 h灌胃300 mg/kg;健康对照组、感染组、溶剂对照组和过继转移组小鼠每隔12 h灌胃1%羧甲基纤维素溶液。连续28 d后,取健康对照组、未感染吡喹酮组、感染组和感染吡喹酮治疗组小鼠脾组织,采用HE染色评价吡喹酮治疗对小鼠脾组织损伤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组织Ly-6C+巨噬细胞的数量和Ly-6C+巨噬细胞胞内Ki-67的表达,评价吡喹酮对其增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小鼠脾巨噬细胞炎症因子TNF-α、 IL-1β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溶剂对照组、过继转移组和过继转移治疗组小鼠脾中GFP+Ly-6C+巨噬细胞百分率,评价吡喹酮对其募集的影响。另取感染后10周小鼠脾贴壁巨噬细胞进行体外实验,吡喹酮处理组用20μg/ml吡喹酮处理24 h,溶剂对照组用二甲基亚砜处理,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贴壁细胞中Ly-6C+巨噬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外观及HE染色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和未感染吡喹酮组小鼠脾脏实质内结构分明,蓝色白髓、红色红髓结构清楚,脾细胞排列规则,未出现脾脏病理损伤;感染组小鼠脾脏肿大,组织学结构紊乱,红髓、白髓分布不清,脾窦可见部分充血,细胞排列不规则;感染吡喹酮治疗组小鼠脾肿大的表现有所缓解,实质结构得以修复,红髓和白髓重新形成,脾细胞分布较规则。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溶剂对照组、过继转移组和过继转移治疗组小鼠脾中均未发现GFP阳性的巨噬细胞。健康对照组、未感染吡喹酮组、感染组、感染吡喹酮治疗组小鼠脾脏总巨噬细胞的百分率分别为(6.1±1.4)%、(6.0±0.6)%、(21.3±2.3)%和(7.8±1.6)%, Ly-6C+巨噬细胞的相对百分率分别为(27.3±2.4)%、(26.6±1.5)%、(57.3±5.2)%和(25.7±2.8)%, Ly-6C+巨噬细胞的绝对数量分别为(0.3±0.1)×106、(0.3±0.1)×10~6、(23.7±4.8)×106和(0.4±0.1)×10~6,胞内Ki-67阳性的Ly-6C+巨噬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9.8±7.6)%、(51.3±2.3)%、(64.3±11.5)%和(40.4±2.9)%;以上指标感染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或0.01);感染吡喹酮治疗组均低于感染组(P 0.01)。qRT-PCR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未感染吡喹酮组、感染组和感染吡喹酮治疗组小鼠脾脏巨噬细胞TNF-α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9±0.1、 1.2±0.01、 6.3±0.7和0.9±0.1, IL-1β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0、 1.7±0.7、 9.4±0.9和1.4±0.1。感染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或0.01);感染吡喹酮治疗组均低于感染组(P 0.01)。体外实验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溶剂对照组和吡喹酮处理组Ly-6C+巨噬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5.4±0.6)%、(82.1±0.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吡喹酮通过抑制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组织中Ly-6C+巨噬细胞的增殖,减少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缓解小鼠脾肿大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经吡喹酮治疗后肝脾形态以及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60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成3组,感染、治疗和对照组,每组20只小鼠;其中感染和治疗组以腹部贴片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治疗组在感染6周时开始吡喹酮治疗,给药剂量150 mg/kg,连续给药4d;治疗2周后再次给药治疗,给药剂量300mg/kg,连续给药3d.治疗后4、12、20、30周分别取各组小鼠4只,称重后处死,取肝脾脏,观察肝脾脏形态变化,并称取肝脾的重量,计算肝指数(肝脏重量与小鼠体重的比值)和脾指数(脾脏重量与小鼠体重的比值).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周开始对治疗组小鼠每周进行内眦采血,检测血清中SEA特异性IgG抗体的变化.采用GRAPHPAD PRISM 5.0( GraphPad Software,San Diego,CA)统计学分析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吡喹酮治疗4周后,治疗组肝脏和脾脏形态均明显好转,脾脏指数(0.011±0.002)比感染组(0.022±0.007)明显减小;治疗20周后,肝脾形态基本恢复正常,脾脏指数(0.007±0.001)与阴性组值非常接近(0.005 ±0.002).治疗12周后,治疗组血清经2000倍稀释后,血清中SEA特异性IgG值(1.327 +0.189)开始明显降低,与治疗前(1.850±0.1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脾脏的形态学检测与SEA-特异性抗体水平检测相结合可用于吡喹酮治疗效果的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随着血吸虫及虫卵的发育,肝脏内产生相应的细胞反应。感染后第七天,肝窦及小叶间静脉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开始增加,在28天小叶间静脉周围开始出现浆细胞。提示宿主对童虫-成虫的反应是免疫反应。虫卵发育成熟后,肝窦内嗜酸性粒细胞再次升高,小叶间静脉周围各类细胞继续上升,提示宿主对童虫-成虫的反应与对虫卵的反应是分阶段的。本研究还发现,虫卵一旦发育成熟,肉芽肿迅速形成,推测虫卵成熟前宿主已处于致敏状态,宿主对童虫-成虫的免疫反应可能参与虫卵肉芽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滤泡辅助性T细胞在实验性免疫性不育小鼠中的表达,探讨滤泡辅助性T(T follicular helper,Tfh)细胞在免疫性不育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同种小鼠精子及完全福氏佐剂免疫BALB/c雄性小鼠获得免疫性不育动物模型,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性不育小鼠和正常对照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CD4^+CXCR5^+ICOS^+T(Tfh)细胞和CD3^-CD19^+B细胞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人工免疫后的雄性小鼠血清抗精子抗体均为阳性,正常对照小鼠均为阴性。流式分析结果显示,免疫性不育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Tfh细胞和B细胞[分别为(4.15±1.03)%和(8.05±1.97)%]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5±0.25)%和(2.81±0.473)%]小鼠(P<0.0001),Tfh细胞与B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58,P<0.05)。结论滤泡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的增加与免疫性不育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吡喹酮(PZQ)是一种由相同比例的同分异构体,左旋(L)和右旋(D)吡喹酮构成的外消旋化合物。本文报道了L-PZQ和D-PZQ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小鼠的杀虫效果。实验所用药物系上海第六制药厂提供,日本血吸虫日本株和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株已在实验室用雄性ICR小鼠在片心钉螺、光滑双脐螺中传代十年以上,从20个以上的感染螺中收集各血吸虫种的尾蚴在3小时内用于感染。雄性ICR小鼠(5周龄)用盖玻片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0条,或用尾部浸水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