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3月161例Ⅰ类切口手术(关节镜手术和甲状腺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 161例患者全部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无感染病例发生,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依次为:头孢菌素三代、二代、一代;预防用药时间多在术前2~48 h和术后,术后平均用药5.1 d。结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性: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把握不严,使用率高;抗菌药物种类选择不合理;术后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存在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及过度用药问题,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持续干预措施对医院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2015年4-6月5个阶段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各100份,调查比较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的情况。结果干预前,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无指征用药、选药不合理、用药时机不合理、疗程过长、联合用药不当等突出问题,干预后,品种选择的合理率升高,使用率及24h内停用率均显著降低,联合用药情况大大改善。结论持续干预措施对促进医院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甲状腺、乳腺手术及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方法对2009年9月甲状腺、乳腺手术及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相关环节的改进方案,测定实施结果。结果经过持续质量改进,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下降,2010年5月用药疗程过长和无指征用药等不合理用药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明显提高Ⅰ类切口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9月-2012年3月外科肿瘤手术患者出院病历320份,进行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统计、分析.结果 320例肿瘤手术患者中,Ⅰ类切口手术168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2.5%,Ⅱ类切口手术152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7.5%;术前绘药时机正确率为93.7%;在17例手术时间>3 h的患者中,无1例于术中追加抗菌药物;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以一联用药为主;平均用药疗程Ⅰ类切口手术1.9d、Ⅱ类切口手术5.6d;所选预防用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占80.8%.结论 医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药存在使用率较高、起点偏高、用法及用量不合理、用药指征把握不严、疗程过长等问题;Ⅱ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药存在使用疗程过长等问题,应合理地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对比情况,探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选取外科2011年6月-2012年6月行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股沟疝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率、使用的合理性及住院费用等;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以上3种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00例作为干预组,治疗中采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干预措施,手术后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干预组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105例使用率为5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00%;抗菌药合理使用率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表现在适应证用药、药物选择、联合用药等的合理性明显提高;干预组住院费用有明显下降。结论 由于对抗菌药使物用的管理欠规范,病原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通过将抗菌药物干预措施应用于Ⅰ类切口患者,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可明显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医院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提高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2年5月-2013年5月600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分析其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256例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2.7%,使用最多的药物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分别占47.7%和44.1%;在使用抗菌药物的256例病例中术前30min~2h给药的235例,占91.8%,术前>2h给药的5例占1.9%,术中追加用药1例占0.4%,术后当天给药的1例占0.4%,术后>1d给药的3例占1.2%;总用药持续时间<24h59例占23.0%、24~48h54例占21.1%、48~168h107例占41.8%、>168h36例占14.1%。结论 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给药时机、持续用药时间等存在不合理现象,表现为无指征用药、预防用药使用率偏高、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首次给药时机不合理、术后用药持续时间过长等,提示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仍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院普外科Ⅰ类手术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回顾调查医院普外科2009年3月份符合Ⅰ类手术切口的归档病历共计42份,进行归纳分析。结果42例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0%,以头孢唑林为主,占54.76%,其次是头孢他啶,占28.57%,40例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率达95.20%;主要体现为无指征用药有24例,占60.00%,无医院感染发生。结论医院普外科Ⅰ类手术切口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普遍的不合理现象,建议由药学部全面开展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培训与监测。  相似文献   

8.
手外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和评价手外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10年1-12月出院的手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 103例病例中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100.00%;药物使用率排前3位的分别是一、二代头孢菌素占43.33%、头霉素类占30.83%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剂占10.00%;103例患者中,63.11%的病例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用药档次过高占59.22%、用药时间过长占54.37%、用法、用量不正确占28.16%、预防给药时机不当占26.21%、更换药物无依据占12.62%等。结论手外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较严重,应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科学有效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方法,为提高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合理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及2016年1—12月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2011年为干预前组,2016年为干预后组。制定干预方案,并监测和比较干预前后两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及合理率。结果干预前后两组分别监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 027、3 820例。2012年1月起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合理使用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由97.18%(998/1 027)下降至21.23%(811/3 820),"7类"手术患者由96.33%(210/218)下降至1.88%(25/1 330);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由21.14%上升至99.38%;用药时机合理率由76.05%上升至99.01%;疗程合理率由23.95%上升至99.06%;联合用药率由12.73%降低至0;术中追加药物合理率由11.72%上升至95.18%;干预前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Ⅰ类切口手术患者SSI发病率干预前为0.32%,干预后为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54)。结论有效的干预使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步规范,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及等级医院评审的药学干预后乳腺、甲状腺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7-12月和2013年7-12月3种手术Ⅰ类切口病历各100份,对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选用药物品种、给药时机、用药持续时间及伤口愈合等进行对比。结果 3种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99.3%降至干预后12.0%,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疝气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由干预前的98.0%、100.0%、100.0%,降至干预后的16.0%、11.0%、9.0%;合理应用率高达91.0%;整改后的300例患者无切口感染,并且切口甲级愈合占98.3%;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用药品种,由2010年的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62.3%改进为2013年的一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88.9%,并且杜绝了无依据的更换药品。结论药学干预与行政干预显著降低了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瞻性干预措施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影响。方法抽取骨科2013年2季度(干预前组)和2013年3季度(干预后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通过典型病例分析评价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同干预前比较,各项用药合理率显著提高,其中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从89.2%降到了47.7%),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率显著上升(从51.2%上升到了93.5%)。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前瞻性用药干预降低了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并提高了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应用的合理率,为提高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妇科Ⅰ类切口手术的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进行综合干预管理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6月(综合干预前)和2011年8月(综合干预后)的妇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分析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变化和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8月份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从干预前6月份的54.81%下降至20.58%,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从6月份的33.65%上升到8月份的77.49%,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人均西药费均低于干预前水平。结论:对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通过规范细化手术切口分类基础上的综合干预措施对妇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临床药师在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情况及效果。方法 比较临床药师干预前后全年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无适应症预防用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给药时机、品种选择、给药疗程、术中是否追加、不合理情况等指标,分析是否有显著差异,进而明确干预的有效性。结果 经过临床药师干预后,无适应症预防用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给药时机、品种选择、给药疗程、术中是否追加、不合理情况明显下降(P<0.05)。结论 临床药师干预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显著的提高,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比分析临床药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作用。方法收集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前2007年外科手术病历120例及参与查房1年后2010年的手术病历120例,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干预后用药时机不合理由74.2%减少到4.2%,Ⅰ类切口抗菌药物平均应用时间由4.0 d减少到1.9 d;Ⅱ类切口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由5.5 d减少到3.6 d,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合理性明显提高,伤口感染率无明显改变,但仍存在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用药疗程偏长,剂量偏大等问题。结论我院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渐趋合理,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临床药师的监督作用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效果,探讨其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监测医院2011-2013年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2011年1-6月为基线阶段,2012年和2013年1-6月为连续干预后两个阶段,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用药天数、应用时机合理性及使用种类等变化趋势,并统计同期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结果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1.2%下降至84.0%、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均用药天数由8.4d减少到4.1d;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机和时间也更为合理,选择种类也更为规范,术前30min2h应用抗菌药物比例由22.0%逐步提升至35.1%、46.4%(P<0.05);术中追加抗菌药物比例由11.7%增高至23.5%(P<0.05);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1、2d停药比例分别由19.4%、20.4%提高到31.0%、40.1%(P<0.05);预防性应用单种抗菌药物比例由23.5%显著提升至51.9%、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性抗菌药物种类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比例明显升高,由26.2%提高至54.6%(P<0.01);同期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由3.5‰逐渐下降至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干预有效,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降低,合理和规范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效果。方法对某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1 398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14年1—6月收治的633例患者作为干预前组;2014年7—12月收治的765例患者作为干预后组(设置临床药师,加强对合理用药的管理与控制),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干预前后两组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分别为56.71%和28.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26,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分别为60.45%、89.86%,给药时机合理率分别为49.58%、82.49%,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疗程≤24 h者分别为11.42%、29.95%,疗程>24 h者分别为88.58%、70.05%,联合用药比率分别为10.31%、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Ⅰ类切口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79%(5/633)、0.26%(2/7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干预,其使用率显著下降,使该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某院加强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的成效。方法于2006年3月(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前)及2009年4月(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后)2次对该院普通外科和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06年3月的91.16%下降至2009年4月的82.39%(x~2=5.24,P0.05);用药合理率从35.07%升高至57.93%(x~2=14_61,P0.05)。主要不合理方面为选药品种错误和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经加强管理后,均有所改善。结论该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加强监管可以提高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滨海新区汉沽中医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滨海新区汉沽中医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例专项点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3.53%,其中术前0.5~1h给药占9 8.2 5%;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主要为头孢西丁占68.42%,其次为头孢硫脒占19.30%,头孢替唑占8.77%,氨曲南占3.51%;使用疗程≤24h的占56.14%,24~48h的占12.28%,48h的占31.58%。结论滨海新区汉沽中医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疗程过长现象,还需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9.
95例Ⅰ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Ⅰ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手术切口95例,记录统计病历中的相关数据,并分析。结果Ⅰ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用药率73.7%,均为术前30min用药,术后持续用药9例,全为单一用药,未出现联合用药。结论Ⅰ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还存在不合理性,应继续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某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对该院甲状腺、乳腺、腹外疝3种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未干预前(2008年4-6月,非干预组,90例)和干预后(2010年4-6月,干预组,90例)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经干预后,上述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无指征预防用药率分别由干预前的100%、46.67%降至42.22%、8.89%;药物选择不合理率由干预前的66.67%降至1.11%;术前用药不合理率和术后用药不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68.89%、68.89%降至7.78%、5.56%;平均抗菌药物费用由干预前的220.13元降至94.24元;上述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院所实施的干预措施对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