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介入后心功能分级及再灌注与碎裂QRS波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8例心肌梗死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病人,根据入院时病人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的QRS波形态分为碎裂QRS波组(48例)和无碎裂QRS波组(70例)。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情况、心肌梗死溶栓情况、灌注分级(TMP)情况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PCI治疗后,无碎裂QRS波组病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碎裂QRS波组,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MSI)低于碎裂QRS波组(P0.05);术后两组病人的LVEF及WMSI均有明显改善,但无碎裂QRS波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PCI治疗后,碎裂QRS波组中出现梗死范围增大和梗死情况加重的病人明显多于无碎裂QRS波组(P0.05);无碎裂QRS波组中TMP 2~3级的病人比例明显多于碎裂QRS波组(P0.05);无碎裂QRS波组病人PCI术后病人的心功能改善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碎裂QRS波组病人PCI术后的心功能水平并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 PCI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心肌再灌注情况和心脏功能,缩小病人的心肌梗死灶,而无QRS波出现病人的改善更为显著。提示碎裂QRS波出现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灌注不良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合并碎裂QRS波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01-2014-10成功行PCI治疗的260例CTO患者,根据入院时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形态分为碎裂QRS波组(fQRS组,76例)和无碎裂QRS波组(nfQRS组,184例),随访分析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患者PCI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但和fQRS波相比,nfQRS波组的患者LVEF[(42.1±3.51)%∶(53.26±4.47)%,P0.05]增加更显著,LVEDVI[(85.3±8.29)ml/m~2∶(76.14±8.05)ml/m~2,P0.05]减少更明显,NYHA心功能分级亦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血运重建治疗能够改善CTO患者的心功能,不合并fQRS波的患者较合并fQRS患者改善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碎裂QRS波(fQRS)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分级及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住院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245例,统计患者生物化学指标、心电图、介入手术资料、侧枝循环Rentrop分级、术前术后心功能指标。根据心电图有无碎裂QRS波分为碎裂QRS波组(fQRS组,n=108)和无碎裂QRS波组(nfQRS组,n=137),分析两组患者fQRS波与侧枝循环分级、PCI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有fQRS波的患者侧枝循环等级比nfQRS组高,两组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距离均有增加,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脑钠肽均有下降,fQRS组与nfQRS组相比以上指标改变更加明显,且侧枝循环分级与心功能改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心电图出现fQRS波与侧枝循环分级呈正相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改善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心功能,合并fQRS波的患者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心电图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血运重建术后左室功能恢复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和山东省立医院58例CTO患者用静息12导联心电图来评价Q波及QT离散度等参数,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左室局部室壁运动情况.结果 在无病理性Q波(无Q波)的患者中,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MSI)由1.56±0.31降低至1.12±0.21(P<0.05).而存在病理性Q波(有Q波)的患者WMSI无明显变化(1.73±0.12和1.59±0.23,P>0.05).结论 对于血运重建的CTO患者,通过分析心电图的病理性Q波能可靠地预测局部室壁运动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和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单支主要冠状动脉CTO病变患者260例。根据Rentrop评分将患者分为CCC不良组(0级和1级,n=92)和CCC良好组(2级和3级,n=168)。fQRS定义为至少两个连续导联的QRS波存在≥2个R波或R波的波顶或S波的波谷出现顿挫波。排除有主要冠状动脉CTO病变、冠状动脉远端CTO、典型的束支传导阻滞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结果:与CCC良好组相比,CCC不良组的空腹血糖水平[(7.20±3.12)mmol/L对(6.21±2.30)mmol/L,P=0.04]、年龄[(66.2±8.9)岁对(61.3±10.1)岁,P=0.03]、fQRS波发生率(65.2%对32.7%,P0.001)、fQRS波导联数(2.4±1.9对1.1±2.0,P=0.004)和室壁运动记分[(89.16±17.70)分对(23.57±5.38)分,P=0.003]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44.2±3.7)%对(52.8±4.4)%,P=0.02]明显降低。fQRS波导联数和室壁运动异常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CTO病变患者CCC形成不良与心电图fQRS波独立相关(OR=3.64,95%CI:1.63~7.51,P0.01)。结论:冠状动脉CTO病变患者CCC形成不良与心电图fQRS波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与合并QRS波碎裂的关系.方法 纳入2006年6月~2011年10月完全闭塞病变患者126例,根据入院时心电图的QRS波形态分为碎裂QRS波组(fQRS组,n=48)和无碎裂QRS波组(nfQRS组,n=78),分析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有无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经PCI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 VI)减少,同时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也较前明显增加,但与nfQRS波组相比,fQRS波组患者LVEF [(54.04±3.11)% vs.(50.09±4.06)%,P<0.05]增加更明显,LVEDVI[(76.58士6.19)ml/m2 vs.(79.00±8.19)ml/m2,P<0.05]减少更明显,同时6分钟步行试验显示步行距离更长[(449.42±100.99)m vs.(439.60士84.46)m,P<0.05].结论 介入治疗能够改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心功能,而且合并fQRS波的患者较不合并fQRS波的患者改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经冠状动脉超声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灌注状况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功能改善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临床意义。方法 18例AMI患者于PCI前及术后15 min分别经左主干或右冠状动脉注射超声声学造影剂,进行MCE实时显影,以视觉评分方式定性分析PCI前后相应心肌节段灌注状况;术后1个月经二维超声评价左心室室壁运动;利用灌注评分指数(PSI)及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分析PCI前后心肌灌注水平对心功能改善的影响。结果术前心肌灌注评分为0分的30个心肌节段中,20个(66.7%)术后1个月室壁运动评分为3~5分;而术前心肌灌注评分为2分的11个心肌节段中,有8个(72.7%)1个月时室壁运动评分为1~2分;统计学分析显示,PCI前心肌灌注与1个月室壁运动状况有关(P0.05)。术后心肌灌注评分为0分的12个心肌节段中,11个(91.7%)术后1个月室壁运动评分为3~5分;而术后心肌灌注评分为2分的22个心肌节段中,有17个(77.2%)1个月时室壁运动评分为1~2分;统计学分析显示,PCI后心肌灌注与1个月室壁运动状况有关(P0.01)。结合WMSI及PSI综合评价术后心肌灌注水平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AMI患者心肌灌注状况对PCI后心功能改善有明显影响;经冠状动脉MCE可较准确的判断AMI患者微循环灌注范围,评估术后心功能,故可能对患者的临床预后判断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脉内注射高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体表心电图出现碎裂QRS波(f QRS)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50例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成冠脉内注射高剂量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n=75)和常规治疗组(n=75),观察住院48 h内体表心电图f QRS的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两组临床基本特征无显著差别。替罗非班组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较常规组少[(23±7)帧vs.(30±10)帧,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245±162)U/L vs.(311±180)U/L,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则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51±6)%vs.(47±7)%,P0.05],同时,术后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f QRS发生率分别41%(30/75)和57%(43/7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住院期间MACE事件有差异,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5%vs.12%)。结论冠脉注射高剂量替罗非班能改善心肌灌注,降低术后体表心电图f QRS发生率,提高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自1993年6月至2007年12月连续的472例冠状动脉CTO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9.4±11.5)岁,按PCI结果分为CTO开通成功组(n=421)与CTO开通失败组(n=51)。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分析两组间心功能的差别。结果成功组与失败组分别有391(92.9%)例及46(90.2%)例患者于PCI术后(6.2±1.7)个月复查心脏超声。成功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术前〔(50±6)%vs(44±3)%,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明显低于术前〔(78±14)ml/m2vs(85±14)ml/m2,P0.05〕。而失败组LVEF和LVEDVI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42±4)%vs(44±4)%,(87±14)ml/m2vs(6±15)ml/m2,P0.05〕。另外,与失败组比较,成功组心功能NYHA分级亦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介入治疗开通CTO病变可使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成功后 ,即心肌梗死溶栓治疗 (TIMI)血流达到 3级时 ,校正TIMI帧数 (CTFC)与心电图ST段回落联合评价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接受PCI治疗后血流达TIMI 3级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4 2例 ,测定CTFC ,并在术前及术后 1个月分别测定室壁运动记分 (WMSI)。观察CTFC与WMSI之间的相关性 ,同时检查术前及术后 1h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 结果 按照CTFC数值的高低 ,将TIMI 3级者分为血流快、慢两组 ,快CTFC组ST段完全回落比例明显高于慢CTFC组 (5 9 3%对 2 0 0 % ,P <0 0 5 ) ;1个月后快CTFC组的室壁运动记分改善程度 (△WMSI)明显大于慢CTFC组 (1 33± 0 39对0 6 2± 0 34,P <0 0 5 ) ,CTFC与术前、术后WMSI的差值有明显的负相关 (r =- 0 80 11,P <0 0 5 ) ;慢CTFC组患者从发病到接受PCI治疗的时间明显长于快CTFC组〔(5 8± 2 6 )h对 (4 5±2 2 )h ,P <0 0 5 )。 结论 CTFC作为一种定量、客观、简单、经济、重复性好的方法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 ,较低的CTFC及心电图ST段回落完全预示着良好的心功能恢复及临床预后 ,可为临床提供是否需要进一步辅助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冠状动脉闭塞(CTO)病变患者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闭塞血管TIMI血流和心肌灌注(TMP)血流的变化;了解CTO病变PCI后心电图、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心绞痛或心电图异常的住院患者4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CTO病变,进行PCI支架置入术。分析术前、术后IRA的TIMI血流、TMP血流、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CTO病变PCI后IRA的TIMI血流、TMP血流3级者分别为36例(85.7%)和25例(59.5%);PCI前、后心绞痛、心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心电图Q波、ST段、T波异常与相关CTO均<30%,PCI前、后心电图显示Q波、ST段、T波异常共40次,前、后对比共17次(42.5%),无异常者23次(57.5%)。结论 CTO病变行PCI后,对冠状动脉再通、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功能、缓解心绞痛症状以及对心电图异常的改变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成功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与心电图ST段回落联合评价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可行性。方法 测定PCI治疗后血流达。TIMI3级患者的CTFC,并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分别测定室壁运动记分(WMSI)。观察CTFC与WMSI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检查术前及术后1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结果 按照CTFC将,TIMI血流3级者分为快、慢两组,快CTFC组患者ST段回落程度明显优于慢CTFC组;1个月后快CTFC组患者的室壁运动记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慢CTFC组,CTFC与术前、术后WMSI的差值有明显的负相关;快CTFC组患者从发病到接受PCI治疗的时间明显短于慢CTFC组。结论 CTFC作为一种定量、客观、简单、经济、重复性好的方法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较低的CTFC及心电图ST段回落完全预示着良好的心功能恢复,可为临床提供是否需要进一步辅助治疗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前壁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即刻前向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患者左心室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我院2004-01至2009-01的273例急诊PC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STEMI直接PCI即刻前向血流TIMI3级心功能不全患者52例,为心功能不全组,由其余前壁STEMI直接PCI即刻前向血流TIMI3级心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为心功能正常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室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结果:STEMI直接PCI即刻前向血流TIMI3级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19%。心功能不全组与心功能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症状开始至再灌注的时间、梗死前心绞痛、心肌灌注显影血流分级(TMBG),室壁运动积分(WMS),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梗死前心绞痛、心肌灌注显影血流分级,室壁运动积分和室壁运动积分指数与STEMI直接PCI即刻前向血流TIMI3级患者左心室功能不全相关(P0.05)。结论:STEMI直接PCI即刻前向血流恢复TIMI3级,心肌灌注显影血流分级、微血管损伤和室壁运动异常可能会促使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形成;梗死前心绞痛有助于微循环血流增加,可能减少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发生;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左心室功能不全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中QRS碎裂波(f QRS)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检测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3年5月~2016年5月高度怀疑为AMI并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1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AMI组84例、非AMI组29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f QRS进行分析。亚组分析方法:将84例AMI患者分为f QRS波合并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组(A组),f QRS波合并LVEF≥50%合并f QRS波组(B组)、无f QRS波组(C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EF、心电图检测f QRS波、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84例,平均年龄65.2±9.7岁,合并疾病:高血压29例、糖尿病14例、吸烟史27例。非AMI组29例,平均年龄63.8±10.4岁,合并疾病:高血压9例、糖尿病4例、吸烟史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吸烟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AMI组相比,AMI组LVEDD值更高,而LVEF更低(P0.05),AMI组的f QRS波检出率显著高于非AMI组(65.48%vs.34.49%,P0.05);A组患者多支血管病变率(93.94%)显著的高于B组(68.18%)、C组(27.59%,P0.05),B组患者的多支血管病变率(68.18%)显著高于C组(27.59%,P0.05);A组患者完全闭塞率(48.18%)显著高于B组(13.64%)、C组(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患者的完全闭塞率(13.64%)与C组(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的f QRS波发生率增高、心功能下降,并且与患者的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术前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与心电图碎裂QRS(f QRS)波在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ST段回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4例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PCI术后60 min与术前相比ST段回落情况分为ST段回落≥50%组(回落良好组)及ST段回落50%组(回落不良组)。比较2组术前f QRS波发生率、血清c Tn I水平,使用Kappa系数分析术前f QRS波与PCI术后ST段回落不良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术前血清c Tn I水平对PCI术后ST段回落不良的预测价值;并记录术后TIMI血流分级、术后3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124例患者回落良好组85例(68.55%),回落不良组39例(31.45%),2组性别、年龄、责任血管、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情况及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回落不良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显著高于回落良好组(P 0.05),左室射血分数则低于回落良好组(P 0.05)。回落不良组术前f QRS波发生率及血清c Tn I水平均高于回落良好组(P 0.05)。术前f QRS波与PCI术后ST段回落不良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系数为0.541。经ROC曲线分析,发现术前血清c Tn I水平对PCI术后ST段回落不良具有较高预测价值(AUC=0.909,P 0.05),其cut-off值为2.375 ng/ml。回落不良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3级及术后3个月MACE总发生率均高于回落良好组(P 0.05)。结论术前血清c Tn I水平与f QRS情况对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ST段回落有利,临床可在术前联合监测上述2项指标,以尽早判断疗效及预后,为STEMI患者制定更为个性化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延长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33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心电图QRS波时限分为≥120ms组和120ms组,分析两组患者QRS波时限与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左心房及左心室大小、左室壁厚度、二尖瓣返流、室内传导阻滞和住院死亡率间的关系。结果①QRS波时限120ms组LVEF、LVES、LAD、LVEDd均大于QRS时限120ms组;②两组间心功能分级、住院死亡率、室壁厚度、束支阻滞及房室阻滞发生率等无显著差异。结论心电图QRS波时限对判断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血运重建前后整体和局部心功能变化。方法选择38例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并血运重建成功的CTO患者,将其分为两组:A组为术前显示CTO处存在通畅的侧支或逆灌血流患者22例;B组为术前显示CTO处无侧支或逆灌血流患者16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周均行RT3DE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室壁运动评价。结果A组患者术后6周LVEF由(53.8±5.6)%增加至(6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显著改善(P<0.05),B组患者术后6周LVEF由(49.7±5.0)%增加至(51.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改善不明显。结论使用RT3DE评价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CTO患者心脏功能和血运重建对于CTO存在良好侧支循环并保持通畅的患者,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功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QRS波时限对窄QRS波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35、QRS波时限≤120ms、QRS波起点距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时间标准差(SD of time from QRS to peak systolic velocity in ejection phase for 12left ventricular segments,Ts-SD)≥32ms患者行CRT治疗。CRT植入术前及术后1周行心电图检查。随访6~12个月,以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以上或6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5%以上作为临床有效的标准,负性左室重构定义为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15%。分析CRT植入术前、后QRS波时限(QRSbefore,QRSafter)及QRS波时限缩短值(QRSab=QRSafter-QRSbefore,)对CRT临床疗效及负性左室重构的预测价值。结果:1共入选31例患者,18例(58.1%)临床有效,其中13例(41.9%)负性左室重构;2各组QRSafter均显著大于QRSbefore(P0.05),QRSafter在负性左室重构组比无负性左室重构组增宽(P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RSbefore、QRSafter和QRSab不是窄QRS波患者CRT术后临床疗效或负性左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植入术前后QRS波时限不能预测窄QRS波伴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植入CRT疗效。  相似文献   

19.
Yang SS  Li WM  Zhou LJ  Li Y  Wang LF  Han W  Chen YD  Zhou HY  Pan W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136-1140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联合经皮血栓吸除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 5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PCI组(n=28)和PCI联合血栓吸除术组(n=28).于PCI术后24小时、1周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RT-MCE),记录各组灌注对比积分指数(CSI)、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透壁性对比缺损长度(CDL)和严重室壁运动异常长度(WML).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 各时间点PCI联合血栓吸除术组CSI、WMSI、CDL和WML明显低于PCI组(P<0.05).术后1周PCI联合血栓吸除术组血浆hs-CPR和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4.56±1.98)mg/L比(5.96±2.03)mg/L,P<0.05;(544.7±185.3)pmol/L比(897.6±215.9)pmol/L,P<0.01],血浆MMP-9无明显升高[(672.7±175.9)μg/L比(609.6±196.5)μg/L,P>0.05].结论 与PCI组相比,PCI联合经皮血栓吸除术可明显减少术后无再流的发生,改善微循环和心脏功能,是治疗AMI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肌瘢痕组织与不同时期开通冠状动脉血流的关系。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于发病后4、8、12周,应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相应导联碎裂QRS波群(fragmented QRS complexes,fQRS),应用心脏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测量室壁运动应变比率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肌梗死后不同病理阶段开通冠状动脉血流的心肌瘢痕范围及心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联合fQRS及STI技术评价心肌梗死后心肌瘢痕,可使临床诊断心肌瘢痕的阳性预值明显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8%和98.7%;与择期PCI组相比,急诊PCI组fQRS阳性导联比率明显降低,室壁运动应变改善,LVEF提高(P均(0.05)。结论早期行PCI治疗开通冠状动脉血流可减少心肌瘢痕形成,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