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QRS波时限对肺心病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两家医院住院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252例,分为QRS波时限正常组(192例,QRS波时限≤120ms)、QRS波时限延长组(60例,QRS波时限120ms),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血清生化、心脏超声等结果及临床事件资料,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及心衰加重、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QRS波延长组患者心衰加重、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比例、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值均较QRS波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心电图QRS波时限与肺心病患者心衰加重、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临床可将其作为肺心病患者评估短期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QRS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远期死亡的关系。方法:入组2008-01至2010-02于我院住院并诊断明确、病情平稳的CHF患者共133名,据2011-06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n=33)及存活组(n=100),比较两组体表心电图QRS时限及生化水平,超声心动图等各项临床参数的差异。再根据QRS时限的三分位值将133例患者分为低时限组(n=45,QRS时限≤94 ms)、中时限组(n=45,94 ms108 ms),比较各组死亡率的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了解QRS时限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的关系。结果:死亡组的脑钠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QRS时限均较存活组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中、高不同QRS时限三组随QRS时限的逐渐延长,死亡率、LVEDD、LVESD及LVMI逐渐增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QRS时限与LVEDD明显正相关(r=0.462,P=0.000)。结论:QRS时限与CHF患者的左心室内径呈正相关,即便QRS时限在正常范围内,心力衰竭的远期死亡亦随QRS时限的相对延长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3.
心电图QRS波时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心电图作为一项无创检查在心脏病的诊断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更具优势。而且,心电图在其他方研的应用也越米越受到关注,特别是随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技术的广泛开展,QRS波时限的临床意义成为近年来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我们主要从QRS波时限的影响因素及QRS波时限延长的意义两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70例诊断为CHF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数据;根据QRS间期分为QRS<120ms组和QRS≥120ms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 QRS<120ms组与QRS≥120ms组心功能NYHAⅡ级和Ⅳ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NYHAⅢ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120ms组LVEF均值高于QRS≥120ms组,LVEDd均值小于QRS≥120ms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的CHF患者LVEDd明显增大,LVEF显著降低,并与NYHA心功能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可反映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电图额面QRS-T夹角、QRS波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61例CHF患者为CHF组,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其分为Ⅱ级组(57例)、Ⅲ级组(59例)、Ⅳ级组(45例);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62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病历资料,包括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生化指标[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 BNP);各组均接受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额面QRS-T夹角、QRS波时限。出院后随访12个月,记录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MACE组35例、非MACE组126例。Pearson相关法分析额面QRS-T夹角、QRS波时限与NYHA分级、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F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额面QRS-T夹角、QRS波时限预测CHF患者发生MACE的价值。结果 CHF组额面Q...  相似文献   

6.
7.
QRS波时限(QRSd)延长在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中较常见。年龄、性别、基础心脏病、药物等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QRSd。主流观点认为QRSd延长是心衰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但目前也有些不同的研究结果。起搏QRSd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QRSd及QRS波形态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选择及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QRS时限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QRS时限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对入选的89例老年CHF患者的心电图的QRS时限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QRS<120 ms组和QRS≥120 ms组,比较2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和终点事件,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该研究的终点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右心室起搏QRS波时限对起搏器依赖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断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永久性右心室起搏的患者112例,以起搏QRS波时限将患者分为A组(起搏QRS波时限<190ms)和B组(起搏QRS波时限≥190ms),并对每例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动态随访心脏功能,以随访期间出现明显心功能下降为终点,观察起搏QRS波时限与心脏功能的关系。同时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心功能下降将患者分为心功能下降组(Y组)和心功能无下降组(N组),并进行各因素与心功能下降之间的单因素分析,取P<0.1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寻找影响起搏器依赖患者心功能的因素。结果:平均随访(45.46±23.00)个月,40例(28.57%)出现明显心功能下降,其中,A组24例(27.27%),B组16例(66.6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Y组的起搏QRS波时限较N组明显延长[(176.58±22.71)∶(159.74±20.23)ms,P<0.0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射血分数下降、左束支传导阻滞、起搏QRS波时限≥190ms、年龄及起搏时间是起搏器依赖患者心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QRS波时限延长是心脏功能下降和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起搏器依赖患者起搏后心脏功能下降的预测指标。除此之外,左心室增大、左束支传导阻滞、射血分数降低、年龄及起搏时间也是起搏器依赖患者心脏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心电图的QRS波代表心室除极过程,其宽度也称QRS波时限。临床中,根据QRS波时限是否≥120ms,而将心动过速分为宽QRS波心动过速和窄QRS波心动过速。宽QRS波心动过速包括:室速、室上速伴差异传导或原有束支阻滞(或非特异性室内阻滞)、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颤伴旁路前传及起搏相关性心动过速等。其中,室速是宽QRS波心动过速的最常见原因,约占全部原因的80%,而仅5%的室速QRS波时限小于120ms。因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Ⅱ导联QRS波第一峰时限(RWPT)对宽QRS波心动过速(WC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56例WCT患者心电图,其中室性心动过速12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6例。由2名医师采用Ⅱ导联RWPT法、Verekei四步法及aVR导联四步法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比较三种方法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Ⅱ导联RWPT法诊断准确率及敏感度均比Verekei四步法及aVR导联四步法明显降低(均P0.05),而特异度与Verekei四步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VR导联四步法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Ⅱ导联RWPT法诊断WCT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不高,但方法简单易掌握,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碎裂QRS(f QRS)波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根据入院心电图分为f QRS组和QRS组(非f QRS组),将全因死亡作为主要终点事件,将全因死亡或心源性再住院作为次要终点事件,鉴定方法为Cox风险模型。结果非f QRS组患者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或心源性再住院发生率为44.00%(次要终点事件),明显高于f QRS组的68.00%,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 QRS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没有预后价值,但f QRS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或心源性再住院的高危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心电图QRS波与患者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早被关注,心衰患者左束支阻滞的发生率达25%~40%,当QRS波时限>120ms时,能引起继发性收缩不同步,还使左室球形收缩变为左室游离壁收缩,引起等容收缩时间延长,充盈时间缩短,心功能下降。因此,在其他参数和条件固定时,QRS波时限可粗略看成心功能指数。同时,QRS波时限延长,乳头肌收缩的延迟,还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二尖瓣反流,故QRS波时限与二尖瓣反流总时间呈正相关(r=0.65)。EST研究中,3654例心功能Ⅱ~Ⅳ级的心衰患者的QRS波时限是患者死亡率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即QRS波越宽,其死亡率越高(右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QRS波时限和EF%与AMI心衰者心脏猝死的预后分析。方法应用12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QRS波时限变化值和超声测算LVEF%值对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力衰竭患者组(观察组)和80例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组(对照组)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QRS时限延长值≥110sm、LVEF%值≤30%的80例AMI心力衰竭患者组(观察组)1年内的病死率为18.75%,80例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对照组)1年内的病死率为2.50%,两组比较p0.01;QRS时限值110sm、LVEF%值≥40%的80例观察组的1年内病死率为5.00%,80例对照组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组内的病死率比较:观察组组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组内的病死率比较,无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的QRS波时间延长和LVEF%降低的病死率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QRS波时间延长变化和LVEF%降低对AMI心衰患者具有很强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超声估测肺动脉压与慢性左心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11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压力分为两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5070mm Hg(5070mm Hg组)61例,PASP>70mm Hg(>70mm Hg组)4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优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比较住院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动脉血CO2分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瓣膜反流程度,平均住院天数,随访1年内再入院率与病死率。结果 5070mm Hg组患者治疗后6min步行试验距离较>70mm Hg组长,CO2分压、住院平均天数较>70mm Hg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肺动脉瓣、主动脉瓣中度及以上反流在治疗后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0mm Hg组患者1年内再入院率、病死率[21例(42.9%),死亡9例(18.4%)]均高于5070mm Hg组[13例(21.3%),死亡3例(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07、5.057,均P<0.05)。结论超声估测肺动脉压>70mm Hg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左心衰竭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019年在山西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慢性左心衰竭病人20例为心力衰竭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病人20例为肺间质纤维化组,无心肺疾病的20例为正常组。比较3组心功能及肺功能指标。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1 s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一氧化氮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心力衰竭组、肺间质纤维化组LVEF、LVFS均明显降低(P<0.05),而LVESV、LVEDV明显升高(P<0.05);心力衰竭组LVEF、LVFS较肺间质纤维化组降低(P<0.05),LVESV较肺间质纤维化组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较,心力衰竭组FVC、FEV1、FEV1/FVC、FVC%Pred、FEV1%Pred、DLCO%Pred均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系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的自然死亡,是最危重的心血管系统疾患。其死亡病例约占人类总死亡病例的10%~30%、猝死病例的75%和心血管病死亡病例的50%。美国每年发生SCD约18至45万多,我国每年发生SCD约54.4万(相当于每分钟有1人以上发生SCD),严重地危害了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选择6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 ms者入为A组(34例);起搏时QRS时限≥133 ms者入B组(30例),测量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QRS时限、血浆心钠肽(BNP)、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术后即刻检测两组QRS时限、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QRS时限、LVDd、BNP,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而EF、SV、CO,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右室流入道起搏部位QRS时限和心功能密切相关,QRS时限越宽,心功能纠正就越不明显或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反之,QRS时限越窄,心功能改善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右室心尖部起搏QRS波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起搏QRS波时限来预测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对87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三度房室阻滞而安装起搏器的病人进行起搏QRS波时限测量、血浆脑钠肽(BNP)的测定、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进行长期动态随访,以术后即刻起搏QRS波190ms作为一个分割值把病人分为两组,观察右室心尖部起搏QRS波时限的延长与心力衰竭之间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43±14月,15例(17.2%)出现明显心衰(NYHAⅢ~Ⅳ级)。术后6个月,心衰组的起搏QRS波时限明显延长,血清BNP值增高(p<0.01)。术后6个月,相比与起搏QRS<190ms组,起搏QRS≥190ms组的BNP明显增高(p<0.01)。整个随访期间,起搏QRS≥190ms组心衰发生率要明显增高(p<0.01)。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QRS波时限的延长与心脏功能的受损和心力衰竭发生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心脏功能损害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与心电图磁QRS波时限及T波峰-末(Tp-Te)间期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院前心力衰竭急救患者按心功能分级分为观察A组(n=40)、观察B组(n=3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取常规心力衰竭处理措施,观察组进行心电图QRS波时限、Tp-Te间期和血浆脑钠肽(BNP)检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治疗抢救措施,对比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指标及3组院前生存率、住院生存率和出院后6个月复住率。结果观察A组的血浆BNP水平、心电图QRS波时限和Tp-Te间期均显著低于观察B组(P0.05);观察A组的院前生存率和住院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6个月复住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观察B组的院前生存率和住院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个月复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作为心力衰竭的分层和预后的重要指标,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显著上升,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随着血浆BNP的增加逐渐延长,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变化能够为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