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SAP患者,随机均分为肠外营养组(A组,n=25)和肠内营养组(B组,n=25),A组给予全肠外静脉营养7d,B组患者早期经鼻放置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7d,采集两组患者发病当日及第4、7d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T细胞亚群数值,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结果:B组(肠内营养组)患者第4、7d CD3+、CD4+/CD8+值较A组(肠外营养组)有显著的升高(P0.05),而CD8+显著降低(P0.05)。结论:肠内营养能显著改善SA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对危重胰腺炎患者免疫水平与感染状况的影响,降低危重胰腺炎患者的感染率。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危重胰腺炎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试验组则采用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水平和感染状况;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CD3+、CD4+、CD8+、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IgA、IgG、IgM水平明显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3.26±4.79)d,对照组为(28.67±5.48)d;试验组感染率为14.00%,对照组感染率为30.00%,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胰腺炎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围手术期患者免疫功能和营养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病人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前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后者给予续贯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治疗,共14d.观察两组病人免疫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结果 实验组CD4+及CD4 +/CD8+比值、IgA、IgG浓度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能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运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经我院营养科会诊并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恶性肿瘤术后患者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前与肠内营养支持10天后的血红蛋白(HGB)、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营养支持途径分为单纯肠内营养支持组与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对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8例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经营养支持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肠内营养支持组(EN组)与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EN+PN组)比较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运用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其营养状况;对无法达到足量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联合使用肠外营养既可保护肠道功能又能供给充足能量,更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肠内营养治疗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营养支持治疗对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COPD机械通气患者分为肠内营养治疗组(EN组)和肠外营养治疗组(PN组),治疗10 d,观察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LC、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P<0.05),其中EN组较PN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EN组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ICU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结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均能改善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肠内营养在临床疗效上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12月收治手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92例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对比两组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比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体质量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8+、IgA、IgG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与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结肠癌术后肠内营养(EN)联合肠外营养(PN)与全肠外营养(TPN)对患者术后应激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4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术后分别接受肠内外联合营养(EN+PN)和全肠外营养(TPN),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第1、第7d测定补体C3,IgA,IgM,IgG,CD3,CD4,CD8,CD4/CD8。结果 6d后补体C3,IgA,IgM,IgG,CD3,CD4,CD8,CD4/CD8的恢复程度,EN+PN组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TPN对比,联合使用EN和PN更能有效促进结肠癌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赵艳茹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5):3519-3521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5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28例给予肠外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另30例给予单纯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达到基本热卡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监测血清胆红素、肾功能、CD4、CD8、CD4/CD8的改变。结果: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组的患儿达到基本热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7天血清胆红素、肌酐、CD4、CD4/CD8均低于单纯肠外营养组,而14天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能缩短病程,及早经口进食,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较小;改善机体细胞免疫状态,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预防食管癌术后感染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将10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肠外营养组(PN组)各50例,术后EN组早期行肠内营养,PN组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分别于术后第1、8天采用Array360测定仪检测体液免疫指标(血液中IgA、IgG、IgM),采用Beck-man-Coulter Epics XL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B淋巴细胞).结果 EN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各1例,PN组分别为4、5、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第1、8天与PN组术后第1、8天的IgA、IgG、IgM、CD3+、CD4+、CD8+、CD4 +/CD8+、NK细胞、B淋巴细胞比较,EN组术后第8天与术后第1天及PN组术后第8天比较,IgA、IgG、IgM、CD3+、CD4+、CD4 +/CD8+、NK细胞、B淋巴细胞升高(P<0.05),而CD8+降低(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可预防食管癌术后感染的发生,可能与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王芯  吴晓宁  赵艳 《中国妇幼保健》2018,(11):2477-247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效果,为保证充足的能量、营养使HIE患儿更好更快恢复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患儿9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患儿在给予同等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血肌酐、CD4^+/CD8^+、S100-β蛋白、NSE水平,比较两组患儿Gesell评分、NBNA评分,以及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胆红素、血肌酐、S100-β蛋白、NS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CD4^+/CD8^+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精细动作评分、大动作评分、语言功能评分、适应功能评分、个人-社交评分、NBN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制剂联合微生态制剂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和谷氨酰胺颗粒,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比较两组治疗治疗前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水平(PA)、CD3+、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ALB、CD3+、CD4+指标水平均提高,PA、CD8+水平均下降,同时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进行肠内免疫营养制剂治疗的同时给予微生态制剂治疗,可显著改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12.
朱勇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7):1392-1393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CD4^+/CD8^+(CD4阳性淋巴细胞/CD8阳性淋巴细胞)和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结直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行常规肠外营养,治疗组行黄芪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观察患者术后CD4^+/CD8^+和肠功能。结果治疗组平均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第7dCD4^+/CD8^+比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黄芪注射液,可以提高患者直肠癌术后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加快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06例,将早期接受完全肠内营养营养支持治疗的46例定义为EN组,早期接受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支持治疗的60例定义为PN+EN组。检测营养支持治疗前与营养支持治疗2周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及计算APACHE Ⅱ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CRP、ALB、Hb、APACHEⅡ变化均较治疗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N+EN组指标变化的幅度较EN组大,临床价值更高(P0.01)。结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支持治疗不仅能维持肠道功能恢复,还可通过下调机体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而发挥全身保护脏器功能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精氨酸强化的肠外营养对危重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进行肠外营养的危重病人38例,分为对照组(常规肠外营养组)(n=20)和精氨酸组(精氨酸强化的肠外营养组)(n=18)(加入精氨酸20g于3L袋中),肠外营养支持1周。第1、4、7天测定IgG、IgA、IgM、IgE,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比值)。结果精氨酸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氨酸强化的肠外营养改善了危重病人的免疫功能,提高了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免疫功能及感染的影响,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神经内科收治的8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及肠内营养组(EN组)各42例,两组支持治疗均7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测定两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并对两组患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3、7d的CD3+、CD4+、CD8+、CD4+/CD8+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EN组高于PN组;EN组术后3、7d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均高于PN组;EN组患者发生感染10例,感染率2.38%,PN组患者发生感染35例,感染率83.33%;其中下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感染EN组分别占20.0%、10.0%及20.0%,均显著低于PN组的25.71%、22.86%及2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提高老年脑血管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营养水平,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营养组、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通过胃造口术建立动物创伤模型,给予不同成分的肠内营养7 d,观察各组大鼠小肠黏膜形态,检测小肠黏膜中IgA、CD3+、CD4+、CD8+细胞的数量。结果: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大鼠术后恢复良好。生态营养组大鼠腹泻累计次数低于普通营养组和免疫营养组(P<0.05)。三个营养组大鼠的小肠上皮细胞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黏膜厚度、绒毛表面积等检测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普通营养组大鼠小肠黏膜IgA、CD3+、CD4+、CD8+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P<0.05)。结论:应用肠内营养,特别是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能较好地改善大鼠的小肠免疫屏障功能,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创伤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感染患者应用肠内外营养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1月-2015年9月就诊于医院66例SAP合并感染患者分为两组,接受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治疗患者为肠内组,接受肠外营养治疗患者为肠外组,每组各33例;对比两组患者感染率、营养指标改善及免疫指标改善等。结果接受治疗7d后,肠内组患者WBC、N%及CRP明显低于肠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d后白蛋白(ALB)、前蛋白(PA)及血红蛋白(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前IgA、IgG、Ig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d后,肠内组患者IgA、IgG、IgM明显高于肠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可有效改善SAP合并感染患者病情及免疫状况,可作为常规营养方案应用于SAP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增强的胃肠外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在南方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4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分别接受等氮等热量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或谷氨酰胺增强的肠外营养支持(0.30~0.40 g@kg-1@d-1)一周,检测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免疫功能,包括CD3+、CD4+、CD8+、CD4+/CD8+比值、IL-2R、NK、C3、C4、CH50、IgG、IgA、IgM、氮平衡.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均有明显的免疫抑制,谷氨酰胺增强的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的免疫功能(CD4+、CD4+/CD8+、NK、IL-2R)在术后第4天、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患者在术后第4天已达到氮平衡,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谷氨酰胺能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蛋白质代谢,能增进肠外营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肠内加肠外营养对神经危重症患者早期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64例神经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肠内营养(EN)组)、观察组(肠内营养(EN)+早期肠外营养(PN)组)。对2组患者在营养支持前和营养支持1w后的血清蛋白水平和免疫指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肠内营养(EN)组在入院1w后血清蛋白水平与入院前相比较都有所降低,其中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降低,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早期PN组在入院1w后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入院时相比较都有升高情况,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早期PN组在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上比EN组高,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早期PN组在接受治疗后TLC明显升高,较EN组有明显提升,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短时间内(1w)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会导致血清蛋白下降、营养不良。肠内肠外联合营养能对神经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营养和免疫功能指标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生态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常规肠外营养,治疗组给予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制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均较同组术前降低(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CD4+/CD8+、IgG、IgM和IgA均较同组术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CRP、TNF-α和IL-6水平均较同组术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观察组为23.2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应用微生态肠内营养有助于纠正肠道菌群失衡,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