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一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以了解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收集2010年7-12月某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用gyrA和parC基因的分子鉴定法鉴定菌种,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50种水平转移获得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13种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插入序列、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检测等。结果 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5种获得性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5种获得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2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连锁检测ISaba1-ADC、ISaba1-OXA-23均呈阳性,而ISaba1-OXA-66均呈阴性;获得性耐药基因TEM-1、ADC、OXA-23、OXA-66、ant(3")-Ⅰ、aph(3')-Ⅰ,adeB、qacE△1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ntⅠ1、tnpU、tnp513、IS26、ISaba1高度相关。结论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一定的关联度,菌株携带的获得性耐药基因可能由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携带状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1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共3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48种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1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结果 30株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3种获得性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5种获得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1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其余46种基因未检出.结论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指标聚类分析显示,ADC型β-内酰胺酶基因和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adeB与tnpU、tnp513、IS26、ISaba9、intⅠ 1等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与插入序列的携带情况及其亲缘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中医院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出的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4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5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5种插入序列遗传标记,并作了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OXA-23群、blaOXA-51群、blaADC与ISaba1连锁检测,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6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5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2种插入序列遗传标记,且阳性率非常高;每株菌均检出至少5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和1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IS26和ISaba1亦均有检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与ISaba1连锁检测为blaOXA-23群与ISaba1及blaADC与ISaba1连锁检测阳性,blaOXA-51群与ISaba1连锁检测为阴性。结论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携带的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相对应;携带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的耐药基因是该菌对这两大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ISaba1是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携带状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医院2008年1-12月住院患者送检痰液标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分析54种β-内酰胺类、喹诺酮炎、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及1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结果 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获得性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1、ADC-3和OXA-30,三者阳性率均为100.0%;检出的5种获得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中,aac(6′)-Ⅰ b、ant(3″)-Ⅰ和aph(3’)-Ⅰ基因阳性率为100.0%,aac(3)-Ⅰ基因阳性率为75.0%,armA基因为5.0%;外排泵基因qacE△1、adeB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int Ⅰ 1、tnp513、tnpU、ISaba1、IS26的阳性率均为100.0%;其余51种基因未检出.结论 从该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指标聚类分析中可见,β-内酰胺酶基因 TEM-1、ADC-30、OXA-23,氨基糖苷炎修饰酶基因aac(6’)-Ⅰ b、ant(3")-Ⅰ,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qacE△1和abeB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ntⅠ 1、tnpU、tnp513、IS26、ISaba1基因遗传标记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水平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1-12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54种水平转移获得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12种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插入序列、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检测以及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基因(ISaba1与ADC、ISaba1与OXA-23)连锁检测,再对检测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4种获得性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PER、ADC、OXA-23),5种获得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Ⅰ、aac(6′)-Ⅰ b、ant(3″)-Ⅰ、aph(3′)-Ⅰ、armA),2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adeB、qacE△1),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intⅠ 1、tnpU、tnp513、IS26、IS903、ISaba1、ISaba9);指标聚类分析提示,获得性耐药基因armA、ADC、ant(3″)-Ⅰ、qacE△1、adeB、TEM、aac(3)-Ⅰ与可移动遗传元件tnpU、IS26、intⅠ 1、tnp513、ISaba1高度相关,阳性率均>90.0%;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基因(I Saba1与ADC、I Saba1与OXA-23)连锁检测均呈阳性.结论 该组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有一定的关联度,菌株携带的获得性耐药基因可能由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一组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ICU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基因(ISaba1与ADC、ISaba1与OXA-23),再对检测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各种基因检测,其中β-内酰胺酶基因TEM和ADC,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ant(3")-Ⅰ,16S rRNA甲基化酶armA基因,抗菌制剂外排泵adeB、qacE△1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int Ⅰ 1、tnpU、tnp513、IS26、ISaba1及连锁检测ISaba1-ADC基因20株均为阳性;β-内酰胺酶基因OXA-23群,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Ⅰ b、aph(3')-Ⅰ及连锁检测ISaba1-OXA-23基因各有10株阳性,阳性率均为50.0%;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与敏感菌株各10株,耐药率和敏感率均为50.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指标聚类分析提示,获得性耐药基因TEM、qacE△1、armA、adeB、aac(3)-Ⅰ、ant(3")-Ⅰ、ADC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S26、ISaba1、tnpU、tnp513、intⅠ 1高度相关,获得性耐药基因aac(6')-Ⅰb、ant(3")-Ⅰ、OXA-23与之也相关联,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基因(ISaba1与ADC、ISaba1与OXA-23)连锁检测均呈阳性.结论 该组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一定的关联度,菌株携带的获得性耐药基因可能由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指标聚类分析显示的ISaba1与ADC-60,ISaba1与OXA-23相关联得到了测序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石市和无锡市两所医院临床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菌株之间亲缘关系。方法收集分离自黄石市中心医院(A院)和无锡市人民医院(B院)PDRAB各20株,用mdfA测序确认菌种,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2种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1种膜孔蛋白基因、1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1种获得性外排泵泵蛋白基因、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最后对测得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A院与B院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均检出blaTEM、blaADC、bla OXA-23群、bla OXA-51群基因,且阳性率均为100.0%;膜孔蛋白carO基因A院均为缺失型100.0%,B院均为突变型100.0%,但两所医院PDRAB膜孔蛋白carO基因均为异常型;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A院aph3-Ⅰ检出率为100.0%,但其他基因检出率低;B院aac(6′)-Ⅰb、ant(3″)-Ⅰ、aph3-Ⅰ、armA检出率均为100.0%;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A院intⅠ1、ISaba1、IS26阳性率分别达100.0%、100.0%、95.0%;B院intⅠ1、tnpU、tnp513、ISaba1、IS26阳性率均达100.0%;样本聚类分析提示A院与B院40株PDRAB分不同的簇群。结论 A院与B院PDRAB尽管耐药谱相同,但遗传背景不同,样本聚类分析是监控医院感染的实用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抗菌药物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携带、blaOXA基因与插入序列连锁与菌株间的亲缘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8月ICU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到的25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经看家基因测序作BLAST比对确认菌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A~D类共34种β-内酰胺酶基因、15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2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再做ISaba1与blaOXA-2、blaOXA-23、blaOXA-66连锁检测,扩增有阳性条带者再进行DNA测序验证,测序结果用Chromas作BLAST比对,最后对57种耐药基因测得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5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7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2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非常高;插入序列与blaOXA基因的连锁检测中,检测到blaOXA-23与ISaba1连锁,但blaOXA-2、blaOXA-66与ISaba1未连锁;样本聚类分析发现,1~18号株为同一克隆,20~25号株亦为同一克隆,19号株为孤立株。结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携带的耐药基因导致本组菌对β-内酰胺酶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且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相对应,样本聚类分析提示1~18号株和20~25号株可能为医院感染菌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遗传学背景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携带状况.方法 收集2008年1-12月某县级市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获得性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及可移动遗传元件,并对检测结果作指标与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3种获得性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5种获得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其余28种基因未检出;2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检测结果指标聚类分析可见,ant(3”)-Ⅰ、aph (3 ')-Ⅰ由tnpU、tnp513、int Ⅰ 1介导,其他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也相关联;样本聚类分析示,3、12~15号株;4、11、16、19号株;5、8、10号株为3个克隆传播.结论 在细菌耐药基因研究中,将检测结果分别作指标聚类分析和样本聚类分析,用于探讨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获得性耐药状况和菌株亲缘性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一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流行株的遗传学背景,为耐药菌的快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WA2859分离自2010年3月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作gyrA与parC基因测序、BLASTn比对确认为鲍氏不动杆菌,采用Illumina HiSeq与Ion Torrent PGM两种大规模并行测序仪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再进行人工测序补缺口,并进行了特定基因分析(包含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获得耐药基因,ISaba1-blaADC、ISaba1-blaOXA-23连锁检测)。结果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WA2859株全基因组测序未获完整序列,得到一条推定的染色体序列,长3 887 116bp(内含两个缺口);推定的质粒序列,长260513bp(内含9个缺口);特定基因检出blaTEM、blaADC、blaOXA-23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获得耐药基因和aac(6′)-Ⅰb、ant(3′)-Ⅰ、ant(2″)-Ⅰ、aph(3′)-Ⅰ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获得耐药基因,并且ISaba1-blaADC、ISaba1-blaOXA-23连锁检测均阳性。结论特定基因检测与全基因组测序互为补充,对特定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并可得到菌株亲缘关系结果,可对临床分离的耐药细菌作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对医院感染实时监测,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12月医院ICU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5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3种与耐药相关的基因(carO、gyrA、parC)和55种水平转移获得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12种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插入序列、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再对检测结果作聚类分析。结果 25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3种与耐药相关的基因(carO、gyrA、parC),4种获得性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1、ADC-30/63/64、OXA-23、OXA-66),5种获得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Ⅰ、aac(6′)-Ⅰb、ant(3")-Ⅰ、aph(3′)-Ⅰ、armA),2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adeB、qacE△1),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intⅠ1、tnpU、tnp513、IS26、IS903、ISaba1);25株基因carO测得序列均一致,carO基因测得序列与鲍氏不动杆菌敏感株SDF相比存在有义突变;carO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SDF株相比,一致率为76.0%,并存在3个氨基酸的缺失;gyrA基因有21株存在第83位密码子突变,parC基因有21株存在第80位密码子突变。结论样本聚类分析提示,1~20号株为克隆传播,为泛耐药特征;21~25号株为耐药特征;获得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对医院感染实时监测和控制医院感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全面了解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08年1-12月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33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carO基因以及外排泵adeB基因。结果 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A类β-内酰胺酶基因TEM-1、C类β-内酰胺酶基因ADC-30、D类β-内酰胺酶基因OXA-23,三者阳性率均为100.0%;B类β-内酰胺酶基因未检出;膜孔蛋白carO基因突变率为100.0%,外排泵adeB基因阳性率为100.0%。结论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与产TEM-1、ADC-30、OXA-23β-内酰胺酶,膜孔蛋白carO基因突变和获得adeABC外排泵3种耐药的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为临床医师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医院分离的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种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鉴定仪作初步鉴定,并作16S~23SrDNA鲍氏不动杆菌特异PCR扩增检测;全部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均采用PCR法;PCR扩增产物DNA测序为Sanger法;测序结果用Chromas2.23直接作BLAST Search网上比对。结果 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4大类临床常用药物耐药性均较高,耐药率均>80.0%;检出blaTEM、blaADC、bla OXA-23群、bla OXA-51群β-内酰胺酶基因;并在国内首次检出bla ADC-17型C类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医院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药物耐药与携带blaTEM、blaADC、bla OXA-23群、bla OXA-51群β-内酰胺酶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携带的获得性耐药元件,以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医院分离到的20株鲍氏不动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1种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12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以及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本组菌对11种抗菌药物均耐药(100.0%),共检出4种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以及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较高;每株均能检出β-内酰胺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耐药元件检测结果共分为6种阳性模式;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0株鲍氏不动杆菌呈明显的聚集性,其中2-5-7-8-9-10-13-15-17-20号株(共10株),11-12-16-19号株(共4株),1-4-6号株(共3株)为克隆传播。结论本组菌携带的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一一对应,携带的可移动遗传元件是获得性耐药基因快速传播的原因,特定耐药元件的检测是研究细菌耐药性的一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携带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出的22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2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检出6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5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较高;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2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为A1、A2、B的3个家族,这3个家族均提示为医院感染。结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携带的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相对应,携带blaIMP、blaTEM、blaCARB、blaOXA-10群、blaVEB基因和伴膜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以及携带若干个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20株鲍氏不动杆菌(ABA)耐药性,研究其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耐药元件的携带特点,为临床预防与治疗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株ABA分离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药敏试验采用K-B法;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耐药元件的遗传标记均采用PCR法;样本聚类分析采用UPGMA法。结果 20株ABA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80.0%;ABA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药物耐药与携带blaTEM、blaADC、blaOXA-23群、blaOXA-51群β-内酰胺酶基因相关;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与携带aph(3′)-Ⅰ、aac(6′)-Ⅰb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相关;并在国内首次检出blaADC-17型C类β-内酰胺酶基因;样本聚类分析显示,119、719、7101020、220、2668899121214141515171718号株分别携带完全相同的耐药基因,具有亲缘性,该3个克隆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结论 ABA的多药耐药性与其携带多种获得性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有关,研究医院流行细菌的同源性和启动预防控制机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12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9种AMEs基因、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4种AMEs基因:aac(3)-Ⅰ11株为55.0%、aac(6′)-Ⅰb 12株为60.0%、ant(3″)-Ⅰ15株为75.0%、aph(3′)-Ⅰ15株为75.0%,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 17株为85.0%,其余7种基因未检出。结论 2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株检出的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阳性率较高,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未检出,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阳性率高;在氨基糖苷类耐药株中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转座子、插入序列和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12月国内某县级市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方法分析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tnpUt、np513I、S26、ISaba1i、ntⅠ1。结果 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均有检出,各种基因tnpU、tnp513、IS26、ISaba1i、ntⅠ1阳性率分别为75.0%、75.0%、90.0%、85.0%、75.0%。结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的高耐药率可能与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高检出率相关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医院多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转座子、插入序列遗传标记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医院2008年3-11月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多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tnpU、tnp513、ISaba1等转座子、插入序列遗传标记及ISaba1-ADC连锁检测.结果 20株多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检出tnpU、tnp513转座子遗传标记各15株,检出率均为75.0%;ISaba1插入序列遗传标记17株,检出率为85.0%;ISaba1ADC连锁检测17株,检出率为85.0%.结论 该组多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等药物呈多药耐药,可能与菌株携带转座子、插入序列等可移动遗传元件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一组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元件基因的携带情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到的20株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5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与膜孔蛋白oprD2基因、21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对57种获得性耐药元件基因与膜孔蛋白oprD2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为泛耐药菌。20株菌有19株分别检出1~3种β-内酰胺酶基因,仅1株未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且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20株菌均检出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0株菌有聚集性且可分成A、B群。其中A群中有4个克隆播散,B群中有2个克隆播散。结论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同时携带了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本组菌检出的6个克隆高度疑似医院感染,同一克隆菌株携带相同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