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眼针配合体针治疗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丘脑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A组采用眼针配合体针治疗,B组采用单纯眼针治疗,C组采用单纯体针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分别为100.0%和85.0%,B组分别为100.0%和50.0%,C组分别为80.0%和15.0%。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痊愈率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痊愈率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VAS评分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配合体针是一种治疗丘脑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徐杰 《新中医》2021,53(14):75-77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平均血液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Vs、Vd、Vm均大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和基底动脉PI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状况,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百会穴压灸联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压灸组和悬灸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压灸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百会压灸,悬灸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悬灸。观察并记录3组治疗前后眩晕程度和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3组治疗前眩晕程度、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眩晕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压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灸组和悬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3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灸组优于针刺组和悬灸组(P0.05)。结论百会穴压灸联合针刺可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程度及脑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组(联合组)、前列地尔组、天麻素组各40例,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及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眩晕程度EEV评分及后循环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加快,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前列地尔组、天麻素组比较,眩晕程度EEV评分及后循环平均血流速度在不同组间、不同观察点间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列地尔组与天麻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管搏动指数治疗前后、组间及其不同观察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及前列地尔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均有效,两者联合应用治疗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王长德  杜青 《吉林中医药》2010,30(9):770-771
目的:观察中药风眩宁煎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使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风眩宁煎方治疗;对照组单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14 d。主要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增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风眩宁煎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穴位贴敷中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均给予常规门诊用药,观察组(45例)则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添加针灸配合穴位贴敷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同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3.3%)与对照组(75.0%)相互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灸配合穴位贴敷中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血流速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眼针结合火通疗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眼针结合火通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眼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结合火通疗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证属痰浊上蒙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选患者均排除相关禁忌证,予控制血糖、血压等对症治疗。对照组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上头针治疗,治疗3个疗程(10天为1疗程)。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予以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基底动脉,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基底动脉及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优于单纯的中药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益肾定眩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肾定眩汤治疗,观察2组中医症候积分、后循环平均血流速度、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主症、次症、舌脉象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定眩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风眩宁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型)的临床疗效,并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做为疗效评估的手段,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降糖、调脂、镇静等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风眩宁方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12 d,观察2组患者眩晕程度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TCD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CDFI最大血流速度(Vmax),阻力指数(RI)。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76.0%,2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及最大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阻力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眩宁方能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并能改善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眼针结合熥疗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眼针结合熥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眼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结合熥疗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眼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江红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0):1333-1334
目的:观察眼针、体针与思尔明(以下简称药物)对血管性痴呆(简称VD)的神经功能量表的影响。方法:将VD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体针组和药物组。MMSE、患者行为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以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前MMSE、ADL、BB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疾病严重程度评分SI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眼针组、体针组、药物组MMSE积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上升(P<0.01),ADL、BBS生活能力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疾病严重程度评分SI,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其中眼针组与体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针组、体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反应EI评分组间对比,眼针组、体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习惯积分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眼针、体针、思尔明对VD均有明显治疗作用;眼针、体针疗效优于思尔明,且副反应少于思尔明;眼针、体针疗效相比无特殊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壮医天部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针刺壮医天部穴治疗,对照组予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通过TC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壮医天部穴通过改善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就诊顺序将其分为综合针药组40例和药物组40例.针药组患者行“三焦针法”配合长春西汀注射液综合治疗,药物组患者仅采用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治疗20天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进行综合评定.结果:经过治疗,针药组患者症状积分及愈显率等均显著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患者VA、BA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以及综合临床疗效亦显著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药物综合干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的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汤颗粒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眩晕程度,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经颅多普勒检查治疗前、后基底动脉(BA)和双侧椎动脉(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血管搏动指数(PI)。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项证候方面,观察组治疗后对头晕、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或刺痛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在一般治疗基础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加用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眩晕症状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Vm、基底动脉快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PI、基底动脉P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较好,可改善眩晕症状,改变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7.
任莉琼  钱淑霞  顾静霞  王云 《新中医》2022,54(1):194-196
目的:观察耳穴埋籽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埋籽法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峰值速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82.5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VA、BA、RVA的血流峰值速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LVA、BA、RVA的血流峰值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籽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血流速度,改善脑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8.
林如意  吴林  叶锐 《四川中医》2020,38(7):180-182
目的:观察通络止眩针法联合基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V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确诊为PCVI志愿受试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针药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针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络止眩针法,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①针药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DHI评分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针药组患者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针药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及LVA、RVA以及BA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络止眩针法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调节血液流变,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眩晕宁治疗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100例后循环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眩晕宁片口服。治疗10d后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复查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均明显快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宁治疗后循环TIA有良好的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血虚肝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对症支持疗法加倍他司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8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异议(P0.05);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