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体表心电图V1导联查颤动波(f波)振幅对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连续选取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持续性房颤患者49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两组:未复发组(33例)和复发组(16例)。根据射频消融术中肺静脉隔离后是否转为房扑(包括左房房扑或右房房扑)分为转为房扑组(10例)和未转为房扑组(39例)。测量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持续性房颤患者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的最大振幅和平均振幅。比较两组患者f波最大振幅和平均振幅,并评价其对房颤复发和转为房扑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V1 f波最大振幅[(0.150±0.519)m V vs.(0.094±0.480)m V]和平均振幅[(0.125±0.50)m V vs.(0.077±0.032)m V]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V1导联f波最大振幅及平均振幅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P=0.002)和0.80(P=0.001)。预测术后复发的V1导联f波最大振幅的界值为0.115 m V,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8%和68.7%;平均振幅为0.094 m V,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8%和68.7%。与转为房扑组比较,未转为房扑组V1 f波平均振幅[(0.139±0.052)m V vs.(0.102±0.047)m 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1导联f波平均振幅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1(P0.05)。术中转为房扑平均振幅的界值为0.109 m V,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和61.5%。结论持续性房颤V1导联f波的振幅大小与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相关,振幅高者复发的可能性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体表心电图参数与左房低电压面积(LA-LVAs)及射频消融术远期成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6-12在我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63例。随访12个月,根据是否房颤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1例)和成功组(42例),比较两组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振幅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之间的关系。同时按有无LA-LVAs将患者分为无LA-LVAs组(20例)和有LA-LVAs组(43例),比较两组V1导联f波振幅的差异。结果:复发组房颤时程长于成功组[(48.4±28.4)个月∶(33.7±24.6)个月,P=0.04],V1导联f波振幅小于成功组[(0.09±0.04) mV∶(0.13±0.04) mV,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1导联f波振幅是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6,OR=0.98,95%CI:(0.959,0.992)]。ROC曲线分析显示,f波振幅预测房颤复发的最佳界值为0.104 mV,敏感性为73.8%,特异性为71.4%。房颤状态下,无LA-LVAs组f波振幅高于有LA-LVAs组[(0.14±0.03) mV∶(0.11±0.04) mV,P0.01]。结论:V1导联f波振幅是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LA-LVAs时,V1导联f波振幅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P波间期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10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在Ensite 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 术中肺静脉隔离率100%.术后随访(14.0±5.5)个月,其中72例成功维持窦性心律(窦律维持组),28例复发(复发组).复发组最大P波间期及P波离散度均较窦律维持组明显延长[最大P波间期:(138±16)mm比(126±14)mm,P波离散度:(58±21)mm比(49±15)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标准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所测的最大P波间期及P波离散度可预测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P波离散度(Pd)及P波向量振幅(PVM)与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行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房颤患者84例,根据术后是否房颤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所有患者术后24 h内记录12导联心电图,使用计算机化测量系统自动测量最大P波时限(PWDmax)、Pd、P波振幅(PWA)和基于PWA计算的PVM,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及与复发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21.5±16.6)个月,32例(38.1%)患者复发。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患者的PVM明显降低[(0.12±0.05)mV比(0.15±0.04)mV,t=-4.058,P=0.003]。两组患者的PWDmax和P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通过观察不同临界值发现,PVM≥0.11 m V对预测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有一定价值,敏感度为83%、特异度为56%、阳性预测值为50%、阴性预测值为8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VM对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能力独立于其他临床特征(HR=0.415,95%CI:0.190~0.907,P=0.027)。结论 PVM与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有关,当PVM≥0.11 m V时对预测术后房颤复发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出现无症状性心包积液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首次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166例,术中根据房颤类型、肺静脉隔离情况,实施环肺静脉电隔离或肺静脉电隔离+左房消融径线的消融术式。术前及术后24 h常规行经胸心脏彩超检查,术后筛选出少量心包积液且无症状的患者,将心包积液与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出现无症状性心包积液31例(心包积液组),无心包积液135例(非心包积液组)。心包积液组中阵发性房颤、非阵发性房颤分别为13例、18例,非心包积液组中分别为101例、34例(P=0.001)。心包积液组手术时间为(183.06±78.07)min,非心包积液组为(149.11±51.2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包积液组术中电复律19例,非心包积液组37例(P=0.001)。消融术式:心包积液组中肺静脉电隔离术、肺静脉电隔离术+左房消融径线分别为6例、25例,非心包积液组中分别为61例、74例(P=0.003)。心包积液组的左房直径为(45.03±5.69)mm,非心包积液组为(41.41±6.5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持续时间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出现无症状性心包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09,Exp(β)=1.009,Exp(β)的95%CI为:1.001~1.017,P=0.027]。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持续时间长的患者中,术后易出现无症状性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作肺静脉造影行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3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无肺静脉造影组(n=18)和肺静脉造影组(n=16),无肺静脉造影组不作肺静脉造影,余步骤与肺静脉造影组相同,两组均在EnSiteNavX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重建左心房及肺静脉,再分别行左、右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终点为肺静脉与心房完全电隔离。结果无肺静脉造影组消融术时间[(92.78±19.46)minvs.(106.44±20.18)min,P0.05]及X-线曝光时间[(11.47±4.32)minvs.(16.06±8.72)min,P0.05]少于肺静脉造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左心房三维重建时间[(6.22±2.65)minvs.(6.31±3.00)min,P0.05]、左、右侧环肺静脉消融时间[(21.61±7.66)minvs.(20.50±8.09)min,P0.05;(17.33±10.22)minvs.(17.48±7.86)min,P0.05]及即刻消融成功率[100%(18/18)vs.100%(16/16),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作肺静脉造影,仅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房颤消融治疗,可达到相同消融效果,可节省消融术及X-线曝光时间,减少手术步骤、耗材和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术本身对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Ensite或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隔离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34-74岁(平均59.60±8.35);其中伴高血压者23例,伴糖尿病6例,均为心功能Ⅰ级。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第三天窦性心律时ECG以及心脏彩超(分别为同一操作者);其中心电图各导联p波间期最大值(Pmax)与p波间期最小值(Pmin)之间的差值即p波离散度(Pd)。结果经导管环肺静脉隔离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后Pmin和Pmax分别为(57.8±15.8)ms,(128.9±25.8)ms和(60.1±14.3)ms,(115±20.6)ms,其中Pmax手术前后比较P<0.001;p波离散度手术前后分别为(71.1±17.5)ms和(54.7±15.6)ms(P<0.001),具显著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P波离散度和左房大小的关系表明,不仅术前P波离散度和术前左心房大小未见明显相关(r=0.122,P=0.437),同时手术前后P波离散度变化(△)亦与术前左心房大小无显著相关(r=-0.209,P=0.208)。结论尽管阵发性房颤P波离散度与左心房大小无关,但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本身即能显著减少Pmax和Pd,提示其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内非均质性电活动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PAF)患者环肺静脉消融术前后心率变异性(HRV)的动态改变及其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左房环肺静脉电隔离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患者108例,根据术后3d和3个月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为房颤早期复发组(10例)、晚期复发组(21例)和无复发组(77例)。随访并比较各组患者HRV的变化。结果:与射频术前比较,射频术后3d未复发组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h每5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低频(LF)、高频(HF)均显著降低;早期复发组术后平均心率显著增加,SDNN、LF、LF/HF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未复发组比较,早期复发组平均心率[(69.3±11.2)次/min比(75.4±14.0)次/min]、SDANN[(66.9±25.7)ms比(137.5±92.3)ms]、rMSSD[(22.1±10.6)ms比(46.2±19.2)ms]、LF[(233.1±31.4)ms比(251.7±17.3)]、HF[(228.0±82.4)ms^2比(508.0±13.5)ms^2]显著增加,LF/HF[(1.13±0.53)ms^2比(0.41±0.13)ms^2]降低更显著(P<0.05或<0.01);与未复发组比较,晚期复发组rMSSD[(23.9±11.10)ms^2比(52.0±28.7)ms^2]和HF[(344.4±103.2)ms^2比(482.1±100.6)ms^2]明显升高,LF/HF[(1.16±0.41)比(0.85±0.43)]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降低迷走神经张力,可能会减少阵发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消融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心房双极电压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结果的影响.方法:入选213例接受由CARTO系统引导的环肺静脉隔离术的房颤患者,其中持续性房颤患者7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136例.在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前窦律下标测得到电解剖图像,记录平均电压幅度等.消融后进行为期(12±7)个月的随访,同时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大小、基础疾病(高血压等)等.结果:阵发性房颤组成功者较复发者双极电压高[(1.77±1.01)∶(1.29±0.93)mV,P=0.048],低电压区比例低(P=0.011).持续性房颤组成功者较复发者双极电压也高[(1.31±0.96)∶(0.78±0.35)mV,P=0.046],低电压比例降低(P=0.008).结论:无论对于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消融复发患者均较成功患者的心房电压下降、瘢痕点和低电压区面积增多,易于房颤的产生和维持.进一步证实了心房基质变化可能是导致房颤消融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延迟钆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LGE-cMRI)检查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环肺静脉疤痕形成情况,探讨环肺静脉及各肺静脉疤痕占比与术后复发的关系,并比较冷冻球囊消融术和射频消融术的术后效果。方法:纳入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2014-07至2016-12期间住院并接受导管消融术的5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27例行射频消融术,29例行冷冻球囊消融术。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接受LGE-cMRI检查。术后6个月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方式(患者主诉、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进行监测,如心电图记录到房颤、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且持续时间≥30 s,视为复发。结果:13例(23.21%)患者复发。LGE-cMRI检查显示,复发患者中环肺静脉疤痕占比低于未复发患者[(63.23±5.86)%vs (79.95±7.47)%,P0.001]。所有患者中各肺静脉疤痕占比比较,右下肺静脉[(66.13±13.44)%]明显低于其他三支肺静脉[左上肺静脉(76.80±11.60)%,左下肺静脉(78.90±10.64)%,右上肺静脉(83.35±9.44)%],左上肺静脉的疤痕占比明显低于右上肺静脉,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发患者四支肺静脉疤痕占比均低于未复发患者,其中以左上肺静脉[(61.19±4.89)%vs (81.52±8.43)%]及右下肺静脉[(52.47±7.62)%vs(70.26±12.03)%]差异最为显著(P均0.001)。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患者与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中复发率、环肺静脉疤痕占比、复发患者中环肺静脉疤痕占比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房颤患者经导管消融术后的环肺静脉疤痕占比越低,术后复发率越高。各肺静脉中,右下肺静脉与左上肺静脉疤痕占比较低。冷冻球囊消融和射频消融术后环肺静脉疤痕占比相当,提示两种术式的肺静脉电隔离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术本身对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选取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Ensite或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隔离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38例。分别记录研究对象术前及术后第3天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ECG)及心脏彩超(同一操作者),其中ECG各导联P波间期最大值(Pmax)与最小值(Pmin)之间的差值即Pd。结果经导管环肺静脉隔离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Pmin和Pmax分别为(57.8±15.8)、(128.9±25.8)ms,术后分别为(60.1±14.3)、(115±20.6)ms,其中Pmax手术前后比较P〈0.01。Pd手术前后分别为(71.1±17.5)、(54.7±15.6)ms,P〈0.01。进一步分析Pd和左房大小的关系表明,不仅术前Pd和术前左心房大小未见明显相关(P=0.437),同时手术前后Pd变化亦与术前左心房大小无显著相关(P=0.208)。结论尽管阵发性房颤Pd与左心房大小无关,但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本身即能显著减少Pmax和Pd,提示其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内非均质性电活动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对 P 波离散度(最大、最小 P 波时限之差)的影响。方法:对95例有阵发性房颤病人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记录术前及术后24h 十二导心电图,测量最大、最小 P 波时限,计算 P 波离散度。从术后3个月开始,每月门诊随访,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6个月。根据房颤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资料判断手术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70例)和复发组(25例)。结果:所有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 P 波离散度较术前均有下降[(42.22±4.02)ms 比(48.84±4.08)ms,P <0.01]。成功组 P 波离散度较术前明显下降[(40.67±4.82)ms 比(47.63±3.58)ms,P <0.01],复发组较术前有所下降[(48.26±3.48)ms 比(49.51±1.64) ms],但无显著性差异(P =0.346)。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成功组 P 波离散度显著低于复发组 P 波离散度(P <0.01)。结论: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可改善房颤患者 P 波离散程度,成功组 P 波离散度改善更加明显。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 P 波离散度对房颤的复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时,使用VisiTag模块的量化消融与以往经验性消融相比临床疗效是否更佳,并研究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完全随机化分组分为量化消融组(使用VisiTag模块)和经验消融组,最终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于阜阳市人民医院因阵发性房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62例,其中A组32例,B组30例。VisiTag优化后的参数如下:导管位移最大移动范围≤2.5 mm;导管保持稳定的最小时间5 s;导管压力≥5 g,最小压力的时间百分比为25%;点的直径3 mm,点与点之间相互重叠。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接触压力、平均手术时间、射频消融时间、消融点的数目、并发症例数、单圈隔离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及术后3月复发情况等有无差异。根据3月后随访结果分为房颤复发组(Af组)和非复发组(NAf组),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析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双侧单纯肺静脉线性解剖隔离完成后,A组患者的单圈隔离率高于B组(P=0.021);两组患者中,A组的平均接触压力值更高(P=0.006);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射频消融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明显小于B组;术后3月B组复发率更高,A组复发12(40.0)例;B组复发5(16.7)例,P=0.032。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20,P=0.450)、高血压病(OR=3.621,P=0.470)、左房内径(OR=1.320,P=0.150)及单圈隔离(OR=0.120,P=0.002)为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阵发性房颤单纯肺静脉隔离手术中,VisiTag自动标测消融损伤系统,可以安全有效地减少左心房和肺静脉间的传导恢复,提高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临床结果。年龄、患高血压病、左房增大及未单圈隔离是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电图Ⅰ导联QRS波形态呈m型在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PVC)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成功行射频消融的流出道PVC患者357例,根据消融成功的心腔分为两组:左室流出道(LVOT)消融成功者(A组,n=139),右室流出道(RVOT)消融成功者(B组,n=218),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Ⅰ导联QRS波呈m型的例数、Ⅰ导联QRS波的振幅、靶点位置及靶点图电位特点。结果 (1)A组患者9例Ⅰ导联QRS波形态呈m型,B组患者30例Ⅰ导联QRS波形态呈m型,发生率有显著差异(6.5%vs 13.8%,P0.05)。(2)两组患者Ⅰ导联QRS波振幅有显著差异[(0.38±0.13)mV vs(0.21±0.13)mV,P0.01];两组患者Ⅰ导联QRS波时程差异无显著性[(129.0±29.4)ms vs(145.6±26.0)ms,P0.05]。(3)A组消融成功靶点位置位于RCC前部,B组消融成功靶点位置位于RVOT左侧肺动脉瓣附近游离壁、间隔交界处的间隔侧,两者靶点解剖位置相距较近。(4)两组靶点图V波提前QRS波程度有显著差异[(31±12.3)ms vs(21±5.7)ms,P0.05]。结论流出道PVC的Ⅰ导联QRS波形态呈m型提示消融成功靶点位置在RCC前部,或RVOT左侧肺动脉瓣附近游离壁、间隔交界处的间隔侧,RVOT起源多于LVOT起源,且两者靶点解剖位置相距较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晚电位指标的相关性,以及是否能预测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共73例。消融策略为双侧环肺静脉隔离(PVI)。术前及术后均于窦性心律下完善P波信号平均心电图(P-SAECG)并记录心房晚电位指标。术后动态心电图随访患者心律失常复发情况。Gal-3与前述因素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甄别与心律失常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平均随访(476.03±206.81) d,有21例(28.8%)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Gal-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7±1.76)vs.(4.01±1.24)μg/L,P=0.841]。Gal-3与术前P波RMS电压(r=-0.431,P=0.015)﹑术前P波积分(r=-0.464,P=0.008)、术后P波RMS电压(r=-0.465,P=0.008)和术后P波积分(r=-0.362,P=0.046)相关。与术前相比,术后P波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35),P波RMS20电压(P=0.528)和P波积分(P=0.125)无明显改变。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Gal-3不是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HR=0.956, 95%CI:0.617~1.479,P=0.838)。结论:血浆Gal-3不能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血浆Gal-3浓度与P波RMS电压、P波积分相关,推测Gal-3可能与心房结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评估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前庭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容积及肺静脉开口最大横截面积变化并探讨其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78例房颤患者(房颤组)和20例健康成年人(正常对照组)。房颤组分为阵发性房颤亚组(n=46)和持续性房颤亚组(n=32);其中共有66例行环肺静脉前庭隔离射频消融术,术后6个月随访时有17例复发(复发亚组),49例无复发(无复发亚组)。研究在入组时利用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对所有受试者测量了其各肺静脉开口最大横截面积,同时采用专门的心脏分析软件进行3D重建获得左心房容积,其中手术患者还在术后6个月时再次进行测量,以比较房颤组和正常对照组、阵发性房颤亚组和持续性房颤亚组、复发亚组和无复发亚组之差异及变化,并就此探讨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房颤组左心房容积、左右上肺静脉开口最大横截面积均显著增大(P均0.05);与阵发性房颤亚组相比,持续性房颤亚组左心房容积、左右上肺静脉开口最大横截面积均显著增大(P均0.05)。行射频消融术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的亚组分析显示:无复发亚组(n=49)左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的开口最大横截面积以及左心房容积均显著减小(P均0.05),复发亚组(n=17)右上肺静脉术后显著扩张、左心房容积明显增大(P均0.05)。术后左心房容积的减小与左右上肺静脉开口最大横截面积的减小具有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左心房容积(HR=1.05,P0.01)及右上肺静脉开口最大横截面积(HR=1.09,P=0.05)仍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结论:环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术可逆转房颤患者左心房及肺静脉的重构,左心房及右上肺静脉开口最大横截面积与术后房颤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功的肺静脉电隔离对心房除极的影响。方法记录接受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1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窦性心律时的心向量图。测量P环的运行时间、P向量环在正交导联额面(F)、水平面(H)、左侧面(LS)的最大振幅及方向。同时记录P环从运行开始后每10ms的除极振幅。结果肺静脉隔离术后P环F最大振幅较术前降低(0.109±0.038mVvs0.128±0.040mV,P0.05)。P环运行时间,H及LS的最大振幅,F、H、LS的最大振幅方向,术前术后无差异(P0.05)。消融成功组(n=12)术后P环H最大振幅较术前降低(0.092±0.019mVvs0.122±0.030mV,P0.05),而术后复发组(n=6)则无明显变化。肺静脉隔离术后P环振幅降低发生在P环运行至40~80ms的部分,即P向量环的中部。结论PAF病人在肺静脉电隔离成功后P环最大振幅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预测价值的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首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554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阵发性房颤394例,持续性房颤160例。根据血常规结果计算NLR值。阵发性房颤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持续性房颤在CPVI基础上加行线性消融。房颤复发定义为消融3个月空白期后,发生的任何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且持续时间≥30 s。结果平均随访(13.2±3.6)月,阵发性房颤87例(22.1%)复发,持续性房颤51例(31.9%)复发。在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中,复发组NLR均显著高于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和ROC曲线分析显示,NLR对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HR=2.421(95%CI:1.688~3.472),P0.05 vs. HR=2.071(95%CI:1.682~2.551), P0.05;AUC=0.721(95%CI:0.633~0.809),P0.05 vs. AUC=0.688(95%CI:0.625~0.751),P0.05]。在阵发性房颤中,NLR预测的最佳临界点为2.07。在持续性房颤中,NLR预测的最佳临界点为2.11。结论 NLR是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在持续性房颤中的预测价值优于阵发性房颤。当NLR≥2.07时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概率明显增加;当NLR≥2.11时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概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叠参考图像透视技术(Overlay Ref)对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 入选19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Overlay Ref组(97例)及对照组(97例).Overlay Ref组使用Overlay Ref技术(将参考图像以反白的形式叠加于透视屏上)辅助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操作.对照组常规方法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比较两组的总消融手术时间、消融时间、X线曝光量、肺静脉隔离率及随访1年的成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环肺静脉电隔离术.Overlay Ref组的消融时间〔(89±13) min对(102±22) min,P<0.01〕和总消融术时间[ (139±22) min对(162±31) min,P<0.01]均明显比对照组短.Oveday Ref组的X线曝光量[( 13531±283) mGy对(13123±369)mGy]稍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环肺静脉电隔离率(97.9%对96.9%,P=NS)及随访1年的成功率(84.5%对81.4%,P>0.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verlay Ref技术可以易化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操作,缩短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肺静脉前庭重构与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CPVI)后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因房颤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再次消融患者359例(阵发性房颤180例,持续性房颤179例)。LASSO环状电极标测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情况,在Carto系统引导下行补点消融。利用CARTO系统自带软件测量左右肺静脉前庭面积。结果 35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导管射频消融。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144例(80%)电传导恢复,其中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占45例(31.25%),2支占58例(40.28%),3支占24例(16.67%),4支恢复占17例(11.81%)。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155例(86.59%)电传导恢复,其中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占24例(15.48%),2支占72例(46.45%),3支占17例(10.97%),4支占42例(27.1%)。阵发性房颤左肺静脉前庭面积(6.15±0.65)cm2,右肺静脉前庭面积(7.95±2.24)cm2。持续性房颤左肺静脉前庭面积(10.48±1.00)cm2,右肺静脉前庭面积(11.4±2.16)cm2。统计学分析提示阵发性房颤CPVI术后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持续性房颤(P=0.001),而持续性房颤4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P=0.001)。阵发性房颤左、右肺静脉前庭面积均小于持续性房颤(P0.001,P=0.022)。结论持续性房颤肺静脉前庭重构程度高于阵发性房颤,因此持续性房颤电隔离术后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