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直接前侧入路(DAA)和改良前外侧入路(OCM)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27例全髋关节置换或股骨头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AA组16例,OCM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结果、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5个月。与OCM组相比,DAA组切口长度更小,手术显露时间更短,输血比例及术后1 d VAS评分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总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3 d VAS评分及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早期临床疗效相近,但DAA组操作显露更为简单有效,术后早期疼痛更加轻微。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慕尼黑骨科医院(Orthopadische Chirurgie Munchen, OCM)入路和直接外侧入路(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18年1月—2022年1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8例采取OCM入路,35例采取DLA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OCM手术时间显著长于DLA组(P<0.05),但是,OCM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DLA组(P<0.05)。随访时间平均(15.0±3.2)个月,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Harris评分、髋伸屈ROM均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Harris评分、髋伸屈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OCM组Harris评分、髋伸屈ROM均显著优于DLA组(P>0.05),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比比基尼(Bikini)入路和前外侧小切口(OCM)入路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临床效果,对两种手术入路进行分析评价。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首次行全髋关节置换80例(80髋)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排除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脱位和既往髋关节手术史患者。其中行经Bikini切口的前入路40例,OCM入路40例。男性47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66±10)岁。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术后输血率、切口长度、肢体不等长发生率、住院天数、围手术期Harris评分和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股四头肌和髋关节外展肌肌力恢复时间、血清股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量、影像学表现及手术并发症,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效果。 结果80例患者平均随访(6.5±2.3)个月。与OCM组相比,Bikini组患者的髋关节外展肌肌力恢复时间略短,术后血清CK、CRP变化量少。而在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术后输血率、手术切口长度、肢体不等长发生率、住院时间、围手术期Harris评分和VA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及影像学表现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但是Bikini组和OCM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方面均出现了前10例患者与后30例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 结论Bikini入路与OCM入路均能取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Bikini入路对肌肉损伤小,炎症反应弱,外展肌肌力恢复快。两种手术入路均存在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直接前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6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采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38例采用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pproach, ALA)。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以及临床影像评估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AA组手术切口长度显著小于ALA组(P0.05)。DAA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ALA组(P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个月,DAA组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方面均显著优于ALA组(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两组间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股骨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及双侧股骨长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前外侧入路比较,直接前入路手术切口短,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早,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45°侧卧位下经微创前外侧入路(OCM)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经验以及短期结果回顾。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45°侧卧位经微创前外侧入路(OCM)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及1年随访结果,包括可视化疼痛评分(VAS)和髋关节Harris评分,血红蛋白下降值,异体输血率,住院时间等,进行影像学评价,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以及股骨假体内外翻与沉降程度,并与同期常规后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组病例进行对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别进行组间计量与计数资料比较。结果 OCM组术后48 h VAS评分,术后1周Harris评分,血红蛋白下降值,输血率,平均住院日均优于后入路组;术后1年OCM组平均Harris评分为(93.74±1.80),后入路组(92.24±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8,P0.05)。两组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两组间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比较无差异,股骨假体沉降距离,内外翻角度无差异。结论经OCM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疼痛轻,失血少,康复快,具有快速康复的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仍需期待更多的前瞻性研究及远期效果报道。  相似文献   

6.
OCM前外侧入路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慕尼黑骨科医院(OCM)前外侧入路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方法]于2005年2月-2006年12月开展OCM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应用小切口技术,从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间隙进入,保留后方关节囊与肌肉完整性,两步法进行股骨颈截骨,合理使用特殊器械安置髋臼及股骨假体。[结果]18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2.5个月,手术切口平均长度9.2cm;术中平均出血量230ml,术后平均引流量90ml;术中1例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例发现髋臼前倾角过大。下地活动时间平均6.5d,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值从术前46.2提高为87.1分。[结论]OCM入路应用于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明确的学习曲线并要求特殊手术器械。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仰卧位常规器械OCM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因髋关节疾病行髋关节置换患者67例,其中微创组21例采用OCM入路,男12例,女9例;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6例。传统组46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男28例,女18例;股骨颈骨折2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2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0例。所有患者使用生物型陶-陶人工关节假体。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肌酸激酶(CK-NAC)、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假体的外展角及前倾角。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4~26(18.4±3.6)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前倾角及外展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肌酸激酶、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Harris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OCM入路损伤小,术后康复快,是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微创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施行THA的2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前外侧入路微创组和标准后外侧入路组,各100例患者,对两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评分、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12 ~30个月).两组患者均无骨折、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两组相比平均手术时间、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Harris评分及术后影像学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小、恢复快的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直接前方入路(DAA)、直接外侧入路(DLA)及后外侧入路(PLA)进行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9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46例首次行THA的患者,依据微创入路途径分为DAA组(50例)、DLA组(48例)和PLA组(48例),DAA组采用DAA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DLA组采用DLA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PLA组采用PLA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比较三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三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患者的Harris评分均随时间推移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时间点三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DAA组髋臼假体外展角大于DLA组和PLA组(P<0.05),而三组前倾角、双下肢长度差别及股骨偏心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DAA入路具有更好的髋臼假体外展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前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96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全髋关节置换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微创前外侧入路48例(观察组),传统后外侧入路48例(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对两种手术入路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小(P<0.05),但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长(P<0.05);观察组术后3月、6月及1年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有效减少创伤、术中出血量及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臼发育髋臼旋转中心原位固定与上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髋臼发育不良(DDH)全髋置换术病例中期疗效,其中髋臼旋转中心上移及原位固定各12例,平均随访4.3年,比较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康复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病例随访期内无假体脱位、松动、髋关节感染等发生,二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髋臼旋转中心的选择以软组织平衡为原则,二者术后中期髋关节功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OCM入路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常规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显性失血量,并探讨原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年龄62~85岁。分为OCM入路组(20例)、常规前外侧入路组(20例),两组均为首次单侧关节置换。统计两组的术中、术后显性失血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OCM入路与常规前外侧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45.0±67.9)mL和(625.0±82.3)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P0.05);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96.0±93.9)mL和(399.0±162.7)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P0.05),术中、术后显性失血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较,采用OCM微创小切口手术入路THA可明显降低术中、术后显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8年1月,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38例。其中,采用后外侧入路18例(后外侧组),外侧入路20例(外侧组),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首次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Harris评分和影像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38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骨折及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组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明显早于外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优于外侧入路组(P0.05),之后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未发生关节脱位、假体松动下沉、深静脉血栓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翻修治疗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各有其特点,后外侧入路术后早期康复效果优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31髋)成人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以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和放射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2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21个月(10个月~4年)。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6.45±2.47)分,术后(82.84±3.58)分,(P﹤0.01)。1例出现坐骨神经完全损伤,经保守治疗6个月后部分恢复。[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uperPATH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早期疗效和术中处理策略。方法将70例行THA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SuperPATH组(采用SuperPATH入路,35例)和常规组(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35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下床活动时间、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3个月。SuperPATH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均小(少)于常规组(P0.01);手术时间、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THA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假体位置可,置换后功能锻炼早且好,但必须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并熟练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的学习曲线,比较其不同时期与前外侧入路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76例初次THA患者,分为DAA前期组25例、后期组26例以及前外侧入路(anterior lateral approach,ALA)组25例,比较3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前及术后6、12、24周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的区别。[结果]DAA前期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大于DAA后期组(P0.05),术后6、12周Harris评分DAA前期组明显不及后期组(P0.05),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DAA前期组大于后期组(P0.05);两个DAA组较ALA组手术切口长度小、出血量少,但手术时间长(P0.05),术后6、12周Harris评分两个DAA组均优于ALA组(P0.05),但术后24周Harris评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DAA组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较ALA组偏大(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DDA学习曲线在25例左右,之后手术技术更趋于成熟与稳定,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并发症,与ALA手术相比提高患者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标准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患者接受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时间、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叭),但是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3、6个月、1年时Harri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但是术后2年时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减少术后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势,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直接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6月本院关节骨病科收治的89例(92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前方入路(DAA)组和直接外侧入路(DLA)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前与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侧卧位DAA组和DLA组切口长度分别为(9.65±0.39)cm和(12.63±0.37)cm,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5.75±11.36)ml和(220.55±12.44)ml,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假体角度、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患者无脱位情况发生,DLA组患者1例(2.18%)发生髋关节脱位,在麻醉辅助下牵引复位获得成功;DAA组有3例(6.98%)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5例(11.63%)输血;DLA组有2例(4.35%)出现大转子处疼痛,1例(2.17%)发生皮下血肿,15例(32.61%)输血。[结论]侧卧位DAA与DLA全髋关节置换比较,有出血少、脱位发生率低、下床行走时间短及术后快速康复等优势,同时侧卧位DAA全髋关节置换缩短了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Supercap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软组织损伤程度。[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6月87例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随机分为两组:44例经微创Supercap入路,43例经传统后外侧入路,均行非骨水泥柄双动头半髋关节置换。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各随访时间点的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检测比较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 CPK)、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肌钙蛋白I (troponin I, Tn I)、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结果] Supercap组手术切口长度(5.91±1.15) cm,而后外侧组为(6.47±1.33) 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各随访点血红蛋白水平及肌钙蛋白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 d Supercap组VAS评分及C反应蛋白值较后外侧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14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 Supercap组肌酸激酶值及肌酸磷酸激酶值显著低于后外侧组(P0.05),但术后7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移位股骨颈骨折行半髋关节置换, Supercap入路的肌肉损伤及炎症反应明显低于传统后外侧入路,提示Supercap是一种侵袭性更小的手术入路,更利于老年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可行性。方法2004年2月-2008年1月,采用前外侧小切口对30例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记录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结果手术切口长度平均8cm(7—10cm),手术时间平均80min(70-120min),出血量平均约300ml(250~660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7d负重行走,Harris评分平均92分,优良率93.9%。结论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可选择治疗部分髋臼发育不良患者,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