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术后,肾盂尿培养联合血清和肽素及IL-6水平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的住院患者201例,根据术后尿路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32例及非感染组169例。术前中段尿、术中肾盂尿进行细菌培养,术后第1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和肽素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单独及联合对术后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5.63%和14.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8,P=0.270);感染组肾盂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1.25%,高于非感染组的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49,P<0.001)。感染组和肽素及IL-6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肾盂尿培养、血清和肽素及IL-6联合诊断PCNL术后尿路感染敏感性为90.65%,特异性为86.44%,AUC为0.873±0.039,高于肾盂尿培养、和肽素、IL-6单独诊断水平(P<0.05)。结论术中肾盂尿培养较术前中段尿培养价值高,且血清和肽素、IL-6及肾盂尿培养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输尿管镜碎石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动态变化对尿源性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5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行输尿管镜碎石术的608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尿源性感染分为感染组122例和未感染组48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集感染组患者尿液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术前1 d、术后24 h和术后3 d,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炎症因子谱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感染组患者白蛋白水平低于未感染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感染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术前1 d、术后24 h和术后3 d,感染组IL-6、TNF-α、IL-8、CRP和PCT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术前升高,术后3 d下降(P<0.05)。IL-6、TNF-α、IL-8、PCT、CRP及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  相似文献   

3.
周爱国 《智慧健康》2023,(12):156-160
目的 分析经皮肾造瘘肾盂减压方式治疗上尿路结石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2022年3月收诊的86例上尿路结石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3例)采用留置输尿管支架进行肾盂减压治疗,观察组(43例)采用经皮肾造瘘肾盂减压治疗,对比两组肾盂减压成功率,血清内毒素、感染控制效果,二期碎石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肾盂减压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WBC、CRP、PCT、血清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软镜使用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尿路结石并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采用经皮肾造瘘肾盂减压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的持续性发展,并提升患者结石的清除效果,减少软镜使用,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促进患者尽快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对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中感染的评估作用,为感染评估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5年6月的60例行PCNL术前合并感染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60例行PCNL术前未合并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8h和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时的血清PCT、CRP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依次显著下降;在术前和术后48h,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项指标恢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及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前和术后48h,两组患者的血清CRP阳性率均高于PCT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单独检测PCT水平诊断肾结石合并感染的灵敏度显著低于术前单独检测CRP及联合检测两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度显著高于术前单独检测CRP,但与联合检测两种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感染的肾结石患者可表现为血清PCT、CRP水平的显著升高,这两种标志物的水平可反映患者的感染清除情况和疾病的转归,联合检测这两种指标可用于对肾结石合并感染进行辅助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中肾盂尿培养与血浆内毒素水平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PCNL治疗肾结石患者进行术中肾盂尿培养和术前、术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测定.结果术后发热13例,发生率为26.0%;术中肾盂尿培养阳性7例,阳性率14.0%;术前、术后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11±0.03)EU/ml、(1.95±0.52)E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浆内毒素水平在术后发热患者和未发热患者中分别为(4.26±1.18)EU/ml、(1.13±0.44)E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NL中肾盂尿培养与血浆内毒素水平测定有助于判断术后发热的原因,有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及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标准通道与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对肾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泌尿外科就诊的肾结石患者120例,按照临床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实验组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对照组行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肾功能指标(Scr、BNP)及血清炎性因子指标(IL-6、TNF-α、CRP、PCT)。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肾盂结石清除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61.54%),肾盏结石清除率(71.42%)明显低于对照组(91.67%),P0.05;但两组肾铸结石与鹿角形结石清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后两组Scr、BUN水平组内、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 d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而术后3 d较术后1 d明显下降(P0.05)。术后1 d两组炎性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实验组IL-6、TNF-α、CRP及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对于肾盂结石清除率较高,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对于肾盏结石清除率较高,前者术后血清IL-6、TNF-α、CRP和PCT水平低于后者,可减少肾脏的应激反应,有利于肾结石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外伤手术患者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并发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256例腹部外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确诊为感染设为感染组30例,未感染组22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6、12、24、72、168、240h的血清IL-6、PCT、CRP水平变化;分析不同时间段血清IL-6、PCT、CRP阳性率与感染率的相关性。结果腹部外伤患者术后10d内发生感染30例,感染率11.72%。感染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血清PCT、CRP明显较术前升高(P<0.05),且在术后12、24、72、168hPCT、CRP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IL-6水平明显高于术前,但感染组患者上述时间点IL-6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术后12、24、72、168、240hPCT与病原学检测诊断感染结果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rn均>0.7;血清IL-6在72h、168h、240h相关系数均>0.5;血清CRP 12、24、72、168、240h相关系数均>0.6。结论腹部外伤患者病情复杂,创伤对患者的血清IL-6影响较大,其与感染的相关性系数在不同时间内差异较大,PCT、CRP在不同时间内和病原学检测感染阳性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术前尿培养、术中肾盂尿培养对于输尿管软镜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入组本院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开展的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患者,根据尿培养结果将入组患者分成尿培养阳性组和尿培养阴性组,对于尿培养阳性组患者采集肾盂尿并进行亚组分层,记录所有入组患者的一般信息,评估术前尿培养、术中肾盂尿培养对于输尿管软镜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诊断价值。结果尿培养阳性组118例、尿培养阳性组230例纳入本次研究,术前尿培养结果对于术后发生脓毒血症的诊断价值特异度为69.6%,灵敏度为59.5%。术中肾盂尿培养结果对于术后发生脓毒血症的诊断价值特异度为74.2%,灵敏度为96.0%。结论术前尿培养、术中肾盂尿培养对于输尿管软镜术后暴发尿源性脓毒血症均存在诊断价值,术前尿培养阳性合并术中肾盂尿培养阳性的患者,是术后暴发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与内毒素(ET)及可溶性人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1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sTREM-1)在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中的临床意义,并分析四个指标对肺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以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临汾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为依据,将232例患者分为感染组40例和未感染组192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的血清PCT、CRP、ET及sTREM-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PCT、CRP、ET及sTREM-1对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6株占67.65%,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2株占32.35%,以肺炎链球菌为主。术后1 d、术后3 d感染组患者血清中PCT、CRP、ET及sTREM-1高于术前(P<0.05),术后3 d感染组患者血清中PCT水平低于术后1 d,血清中CRP水平高于术后1 d(P<0.05),术后1 d、术后3 d未感染组患者血清中PCT、CRP及sTREM-1水平高于术前(P<0.05),术后1 d感染组患者血清中PCT、CRP、ET及sTREM-1分别为(2.51±0.87)ng/ml、(58.36±12.35)mg/L、(0.53±0.21)EU/ml、(42.19±18.28)pg/ml,术后3 d感染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12±0.76)ng/ml、(63.54±9.48)mg/L、(0.45±0.18)EU/ml、(41.47±13.36)pg/ml均高于未感染组(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ET、PCT、sTREM-1、CRP对肺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依次降低,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2、0.861、0.794、0.743。结论肺癌术后并发肺部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CRP、ET及sTREM-1水平上升,四指标对肺部细菌感染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ET和PCT的早期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术后尿源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相关血清标志物的早期预测价值,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海南省三亚中心医院收治的156例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尿源性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PH患者发生尿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患者术后1 d的血清降钙素原(PLT)、C-反应蛋白(CRP)检测诊断感染的临床价值。结果 156例BPH患者中28例患者发生尿源性感染,感染率为17.95%;BPH患者术后尿源性感染的发生与合并糖尿病、术前导尿及留置导尿管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感染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清PCT(1.81±0.94)ng/ml、CRP(34.07±11.58)mg/L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血清PCT、CRP水平预测BPH术后尿源性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1和0.719,在Cutoff值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0、0.992和0.607、0.727。结论 BPH术后尿源性感染的发生与糖尿病及导尿相关操作有关,尿源性感染患者术后早期可出现PCT、CRP水平的升高,两指标可用于感染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降钙素原(PCT)监测在经皮肾镜术后尿源性脓毒症诊治中的意义,为临床治疗尿源性脓毒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经皮肾镜术后尿源性脓毒症患者50例,其中,脓毒症组30例、严重脓毒症组16例、脓毒症性休克组4例,治疗前后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评价PCT、CRP对尿源性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P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P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治疗后的血清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诊断尿源性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0.816±0.081、诊断临界值为1.2ng/ml、特异度83.6%、敏感度88.4%、诊断准确率83.6%,血清CRP诊断尿源性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0.739±0.055、诊断临界值为40.2μg/ml、特异度71.5%、敏感度81.7%、诊断准确率72.3%。结论动态监测患者PCT对早期诊断尿脓毒症的发生以及判断尿脓毒症病程进展更准确,在评估抗感染治疗疗效方面更准确,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关节置换术术后感染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趋势,探讨其对术后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7年2月在医院接受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发生感染的26例患者作为感染组,55例未发生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4、7d血清CRP和PCT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前PCT、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dPCT和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患者术后4、7dPCT和CRP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不同类型的感染患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36,P=0.036)。结论联合检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变化,对于临床诊断术后感染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对骨科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诊断意义,以降低其感染率。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医院住院并接受手术的骨科肿瘤患者300例,将28例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感染组,其余272例未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作为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7、10、14d的CRP、PCT、ESR水平。结果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骨科肿瘤患者术前CRP、PCT、ES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两组患者的CRP、PCT、ESR水平均呈上升趋势,随后下降,感染组患者术后1、3、7、10、14d的CRP、PCT、ESR水平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共分离出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3株占46.43%,革兰阴性菌11株占39.29%,真菌4株占14.29%。结论血清CRP、PCT与ESR在骨科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诊断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术与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术后创伤程度。方法:临床资料源自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肾盂结石患者80例,随机将8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后腹腔镜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d、7d的白介素-6(IL-6)、超敏反应蛋白(hs-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唾液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炎症指标相较于对照组低,术后3~7d的唾液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相较于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术对机体造成的创伤程度比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更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软性输尿管镜下激光碎石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同时评估术前尿培养物中病原体的分布和耐药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17年6月于本院接受软性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的500例肾结石患者,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尿培养,尿培养阳性的患者进一步鉴定病原菌的多重耐药性。根据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并发症将患者分为感染组45例和非感染组4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500例结肾结石患者软性输尿管镜下激光碎石术后,45例发生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9.0%。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性别、年龄、BMI、结石位置、结石手术史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在糖尿病史、结石大小、术前尿培养结果、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尿培养阳性患者共69例,感染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多于革兰氏阳性菌。根据病原菌多重耐药分析结果,将术前尿培养阳性患者分为多重耐药组和非多重耐药组,两组病原菌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多重耐药组的耐药率显著更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尿培养阳性-多重耐药菌感染是软性输尿管镜下激光碎石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5)。结论术前尿培养阳性-多重耐药病原菌感染是软性输尿管镜下激光碎石术后感染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术前尿培养阳性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多于革兰氏阳性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白细胞计数及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经尿道输尿管境下碎石术术后感染风险中的评估,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方法选择住院的经尿道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治疗患者共720例,其术前24h内均进行了尿白细胞计数及血CRP检测,根据尿白细胞计数10/HP、血CRP 8 mg/L为界,比较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 720例患者术前尿白细胞计数阳性174例、血CRP阳性201例,术后发生感染共99例,术前CRP阳性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率为28.86%,显著高于CRP阴性患者的5.97%(χ2=53.651,P<0.001);尿白细胞计数与血CRP均阳性患者术后感染占35.71%,与尿白细胞计数阴性血CRP阳性患者的26.2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白细胞计数与血CRP阳性患者术后感染显著高于尿白细胞计数阳性血CRP阴性及尿白细胞计数阴性血CRP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CRP水平>8mg/L是术后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以作为判断患者是否进行输尿管镜下碎石手术的一个指标,相比于尿白细胞计数,血CRP的预测价值更具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医院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患者60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分为尿源性脓毒血症组和未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结石大小、术中冲洗液用量、手术时间、泌尿系感染、肾积水程度、术前抗菌药物应用、尿常规结果、尿培养结果等资料。结果 600例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中,36例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率为6.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女性、合并糖尿病、术中冲洗液用量30L、尿常规阳性是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糖尿病、术中冲洗液用量、尿常规阳性有关,因此应当提高医护人员的警惕性,术后严密监测、加强治疗,防止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与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肝癌介入手术患者感染的监测价值,提高感染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行肝癌介入手术住院患者75例,将发生感染的25例肝癌介入手术患者为感染组,未发生感染的50例介入手术患者为未感染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组患者PCT、CRP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血清PCT、CRP的阳性率分别为88.00%和80.00%,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患者的16.00%和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与CRP的阳性及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和CRP测定均有助于肝癌介入手术患者感染的早期诊断,联合测定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及白细胞计数(WBC)在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发热患者的监测价值,及时发现、预防和治疗感染患者。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进行关节置换术并早期发热的患者160例;按照患者细菌学培养的结果将其分为感染组72例和未感染组88例;比较两组患者及组内患者之间血清PCT、CRP、ESR水平以及WBC计数。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PCT、CRP、ESR、WBC相近,手术后,感染组PCT、CRP、ESR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计数相近;未感染组患者PCT、CRP、ESR、WBC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术后7d患者WBC和PCT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ESR和CRP水平仍然较高;术后发热并发感染的患者中,PCT水平在不同感染类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用于不同感染类型的鉴别,而CRP、ESR、WBC三种指标在不同类型感染患者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CRP、ESR三者对应的ROC曲线(P0.05),可用于诊断术后发热是否由感染引起。结论合理选择感染指标在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早期感染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PCT受手术影响较小,可用于鉴定感染类型,CRP和ESR可作为辅助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胸外科手术后早期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行胸外科术后患者34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05例为术后感染组,236例为术后未感染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各组人员在术前、术毕、术后1 d、术后3 d、术后6 d等不同时间段血清PCT、白细胞计数(WBC)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并计算3种指标在诊断术后感染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未感染组的检测结果在术毕时均显著升高,术后第1 d达到最高点,然后开始下降。感染组则在术毕时显著升高,术后第3 d达到高峰,感染组在不同时间段的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未感染组比较,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感染组患者血清PCT水平依次升高。诊断术后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血清PCT均优于WBC和CRP。结论胸外科术后并发感染可引起PCT、WBC和CRP增高,PCT判断术后感染比WBC和CRP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可作为胸外科术后早期感染诊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