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纯平衡针与头皮针结合平衡针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将142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平衡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头皮针结合平衡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功能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皮针结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神经、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皮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11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57例,对照组5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头皮针联合平衡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优良率75.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价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均显著改善,治疗后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上下肢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评价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头皮针联合平衡针治疗,较常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同时可以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崔秀芳 《光明中医》2016,(17):2540-2541
目的探讨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观察组(36例),两组均给予体针治疗,治疗组在体针治疗基础上加用方氏头皮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且治疗后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用“飞针”疗法联合化痰通络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8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64例给予“飞针”疗法结合化痰通络汤加减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偏瘫肢体运动功能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分级、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FIM评分、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FIM评分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飞针”疗法联合化痰通络汤加减能够增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偏瘫程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采用Brunnstrom偏瘫分期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来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runnstrom和FIM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组两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医针推综合康复方案床旁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和床旁针推组,每组60例。2组均采用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良肢位摆放。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床旁针推组采用针刺联合推拿为主辅以康复训练的方案,该方案特点是针刺选穴去除了身体背侧穴位,推拿手法以、拿法为主。评价2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2组病情组内比较均有改善,组间比较床旁针推组明显优于常规康复组。结论:中医针推综合方案床旁康复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偏瘫的疗效优于常规康复组。  相似文献   

7.
许玲玲  张燕儿  曹建平 《新中医》2019,51(8):241-243
目的:观察小醒脑针法联合康复措施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措施治疗,观察组联合小醒脑针法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FMA)量表]、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功能独立性[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2组FMA量表上、下肢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上、下肢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2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2组FIM量表躯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躯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小醒脑针法针刺干预,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认知功能,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镜像疗法(MT)对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5例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予MT,针刺1组在头针治疗结束后进行MT,针刺2组在头针和运动想象同时进行MT。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BBS、MBI评分和FAC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针刺1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2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优于针刺1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和运动想象同时进行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单一镜像疗法和头针结束后进行镜像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后带针状态下行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针刺后行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患在针刺带针状态下行康复功能训练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个半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对两组患者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且治疗组BB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IM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针刺带针状态下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效果优于针刺后行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0.
体针与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谭吉林  李国辉 《中国针灸》2004,24(6):371-373
目的:观察体针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将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体针组和头针组,治疗28天.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和FIM评分增高有显著意义;体针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FIM分值改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针分期针刺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同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实际完成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平衡针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平衡针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1例,平衡针组采用偏瘫穴、肩痛穴、腕痛穴,其中肩痛穴、腕痛穴取得针感后即可出针,偏瘫穴取得针感后不出针,开始留针的同时接受运动再学习疗法训练,训练结束后出针;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肩髃、肩前、肩贞、臂臑、曲池等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取针后进行运动再学习疗法训练。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d,共治疗8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对患者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平衡针组患者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更为明显(P0.05)。结论:平衡针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有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的综合能力,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王氏十二针针刺联合西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肢体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肢体偏瘫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和脑苷肌肽、血塞通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王氏十二针(双侧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针刺留针30 min,1 d1次,每周治疗5次,休息2 d。两组均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在临床疗效、NDS评分及Fugl-Meyer运动评分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王氏十二针针刺联合西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肢体偏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温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取温针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结果 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确切优于传统针刺法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头皮针、体针叠加疗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在统一诊断标准以及入选标准的前提下,统一针刺方法,采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Brunnstrom分级,Barthel氏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考察两种针法联合应用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疗效。结果头针体针叠加针法对痉挛状态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单纯体针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体针叠加针法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968-197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偏瘫复原合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西药组、针刺组及针药结合组,每组各30例。常规西药组予脑梗死急性期常规西药治疗,针刺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脑活络针刺法,针药结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加用偏瘫复原合剂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对3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及ADL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各组患者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及ADL评分均能明显改善,针药结合组更能显著提高患者ADL评分及Fugl-Meyer评分(P<0.01,P<0.05)。结论:针刺联合偏瘫复原合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并疗效明显,能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平衡功能,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软瘫期、痉挛期)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88例纳入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针刺;对照组按照"醒脑开窍"针刺法不分期选穴针刺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改良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arthel指数(BI)、10 s抓握测试(HGRT)、FAC功能性步行量表、肱三头肌和胫骨前肌肌电积分(i EMG)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BI、HGRT、FAC、肱三头肌和胫骨前肌的i EMG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FMA、BI、HGRT、FAC、肱三头肌和胫骨前肌的i EMG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软瘫期、痉挛期)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步行功能和手功能,增强患侧肢体抗痉挛肌肌张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头针结合促进技术治疗中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头针及促进技术,对照组仅采用促进技术.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定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头针结合促进技术对改善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温针治疗,对照组应用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温针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方氏头针联合Rood技术对早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干预,探讨方氏头针对中风偏瘫早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6例中风偏瘫早期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配合Rood技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方氏头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和Ashworth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shworth量表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方氏头针加Rood技术和普通针刺加Rood技术均可明显改善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方氏头针加Rood技术治疗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加Rood技术且疗效满意,可作为临床中风偏瘫早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优化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B组):针刺治疗,每组各5O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A、B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A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对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