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蒋世良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9,17(6):352-355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心病的20%左右。其发病率女多于男,二者之比约为3∶1。自从1938年Gross和Hubbard[1]成功完成了第一例PDA开胸结扎术以来,外科手术一直是临床治疗PDA的常规方法。但外科治疗创伤大、需开胸、有瘢痕、术后恢复较慢、住院时间较长,且有一定比例发生术后残余分流之可能。而PDA介入治疗是经皮穿刺股动脉或静脉,将封堵器经输送鞘管置入未闭动脉导管内,恢复或改善其血流动力学状态,不仅能够达到外科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 Amplatzer封堵器和 Porstm ann海绵塞子封堵器方法 ,经皮穿刺动脉、静脉 ,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并对其疗效 ,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2 0例患者 ,其中男 5例 ,女 15例 ,年龄 10~ 32岁。15例行 Porstm ann法 ,5例做 Am platzer法 ,均经临床症状、体检、EKG(心电图 )、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 PDA。结果 2 0例患者手术都成功。术后即刻心前区连续性杂音消失。造影示 19例完全堵闭 ,仅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发生溶血 ,经内科保守处理 96小时后超声心动图示分流消失。 2 0例病人随访 6~ 36个月未发现装置移位、再通或狭窄。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和 Porstmann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一种先天性的异常通道,多位于主动脉狭部和左肺动脉根部之间,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9%-12%,男女比例为1:3。目前临床应用的PDA介入封堵治疗方法常用的为Amplatzer法和弹簧栓子法两种,其中以Amplatzer应用较多。经导管Amplatzer蘑菇伞封堵术技术成功率为98%,与其他PDA封堵技术相比,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等优点,可用于较大直径的PDA,且残余分流率低。 相似文献
4.
采用介入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已在临床上探索了近40年。Masura等[1]1998年首次报道应用蘑菇形伞封堵PDA获得成功,同期国产新型PDA封堵器成功应用于临床[2]。我院自2004年6月始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PDA患者1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8例患者,男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在临床应用较广的主要有Porstmann泡沫塞子堵塞术、Rashkind双面伞闭合术和Sideris钮扣装置关闭术。我院自1988年1月至1998年5月用Porstmann法和Sideris法经导管关闭PDA共180例,均...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一种先天性的异常通道,多位于主动脉狭部和左肺动脉根部之间,发病女性多于男性[1]。Amplater伞介入疗法是安全性高、疗效好、并发症少的心脏介入治疗方式。我科自2002年8月~2005年7月对6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开展Amplater伞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婴儿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arterial duct,PDA)堵闭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PDA 29例,年龄在1岁以下,体重4.5~10.5 kg,PDA最窄处直径2.0~7.4 mm,其中合并肺动脉高压13例,行蘑菇伞型封堵器封堵术.结果 所有病例1次封堵成功,术后即时升主动脉造影,发现有微量残余分流3例,术后3 d消失,1例有中量残余分流伴肉眼血尿,24 h后血尿消失,1个月后仅存微量残余分流,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介入治疗对婴儿PDA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27(男8,女19)例,年龄6~54(24±15)岁,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径为13~28(16±4)mm。封堵后即刻和3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2d,1、3、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24例成功,3例PDA封堵后判断为有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放弃治疗。成功的患者中,14例选用国产PDA封堵器,10例选用国产ASD封堵器。术后即刻降主动脉造影检查示,使用ASD封堵器中,有2例微量残余分流,5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少~中量残余分流;PDA封堵器中,有4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0min,ASD封堵器4例微~少量残余分流,1例仍为少~中量残余分流;PDA封堵器仅2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ASD封堵器治疗术后7h发生溶血,治疗72h溶血无减轻迹象,外科开胸取出封堵器并行PDA结扎术。术后2d,超声心动图示PDA封堵器1例微量残余分流,ASD封堵器5例微量残余分流。随访1~6个月,所有左心内径增大的患者均明显回缩,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导管再通。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直径≥13mm的PDA是一种安全有效地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男女比例约1:2.由于缺乏认识和延迟诊断等原因,巨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仍然多见.巨大动脉导管未闭分流可明显降低全身血压,减少流向全身器官的血流量,增加肺血流量和肺血管压力并降低肺顺应性,最终导致不可逆转的肺动脉高压,危及生命.目前关于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尚无统一共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 全组17例,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15~43(24.5±11.1)岁.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腰部内径为18~26(25.5±1.8)mm,需采用腰部直径20mm以上的封堵器方可操作成功.术后3d及3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17例中6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7例患者中14例(其中5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封堵成功(操作和临床成功),成功率为82%(14/17).16例选用国产特制PDA封堵器,1例26 mm ASD因封堵器位置不能牢固地“站稳”而放弃封堵治疗;1例严重肺动脉高压且左向右分流为主存在少量右向左分流,经封堵试验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不适宜治疗;1例术后第2天发生封堵器脱落入降主动脉,经捕获器成功取出体外,但死于误吸(迷走反射引起恶心呕吐)导致的严重肺部感染及感染性休克.封堵成功14例,封堵器直径为22~30(26.5±2.7)mm,术后即刻降主动脉造影检查示9例微量残余分流,均为封堵器中间存在云雾状分流,10 min后重复造影云雾状分流消失.术后3d及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示患者所有左心内径增大均明显回缩,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导管再通.结论 巨大PDA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争取介入治疗,成功后较普通PDA血液动力学恢复更明显,可获得较好的收益/风险比. 相似文献
12.
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 PDA)已有 30余年的历史 ,随着封堵装置的不断更新换代 ,这一疗法的适应症越来越广 ,但对一些特殊类型 PDA的介入治疗报道较少。我们对 7例特殊类型的 PDA患儿进行了介入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PDA患儿 7例 ,男 3例、女 4例 ,年龄 1 3个月至 8岁。均经病史询问、查体、超声心动图及降主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其中动脉导管 ( DA)内径超过 1 0 mm的大型 PDA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2例 ,特长漏斗型 1例 ,动脉瘤型 1例 ,窗型 1例 ,PDA结扎术后再通 1例 ,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后残余… 相似文献
13.
特殊形态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特殊形态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例应用标准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难以完成介入治疗的PDA患者,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相应选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以及偏心型导管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术后以心脏超声随诊评价疗效。结果7例患者皆成功完成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2例应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5例应用偏心型导管封堵器;2例经二次手术完成,余患者一次治疗完成。7例患者中,封堵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有2例封堵完全,术后24h心脏超声检查示6例封堵完全,术后3个月复查皆封堵完全。结论需要设计和生产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封堵装置,以扩大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15.
介入治疗疑难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利用改良Porstmann方法和带阀门内支架(WYW方法)介入治疗疑难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172例PDA患,女性134例,男性38例;年龄3-62岁,平均25岁;3-12岁58例,13-62岁114例。降主动脉造影显示PDA内径(最狭处)1.4-13.3mm,平均5.6mm。PDA形态:漏斗型16例、管型109例、乳头型30例、窗型5例、PDA结扎术后再通12例(其中2例为两次结扎术后再通,1例为体外循环下缝扎术后再通)。其中属疑难PDA范畴共计67例(39%),应用改良Porstmann方法堵闭PDA44例,WYW方法堵闭PDA22例,Spiral Coil方法堵闭1例。结果:用WYW方法一次堵闭成功率为97%(共37例)。即刻PDA造影显示无残余分流,术后第一天,检查胸部正侧位片,见支架固定良好,出院前直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随访1-64个月,无一例再通,恢复良好。结论:用改良Porstmann法和WYW方法治疗疑难PDA,该技术及其装置可靠、有效,简化了手术,可堵闭各种类型的PDA,尤其适用于疑难的PDA,值得临床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7,(5)
正1前言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间的正常血流通道。胎儿出生后,肺膨胀并承担气体交换功能,肺循环和体循环各司其职,导管可在数月内因废用而闭合,如1岁后仍持续不闭合,即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1]),其可单独存在或与其他任何形式的先天性心脏病并存。PDA最常合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及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未闭导管介入治疗13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导管连接肺动脉和降主动脉,是胎儿期血液循环的主要渠道,如果1岁后仍未闭塞,即为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10%,多见于女性。目前,介入治疗先心病由于其安全性高、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我院自2005年1月—2007年7月对1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应用国产动脉导管封堵器的介入治疗,获得较满意结果。现将护理体会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关于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mplatzer法介入封堵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经验,治疗意义,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婴幼儿PDA患儿资料,患儿年龄≤3岁,平均(13±5.5)月,体重(10.3±4.2)kg;做右心导管,实行封堵术,术后24h,1、3、6、12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32例患儿中29例(90.6%)封堵成功,PDA最窄处直径(4.2±2.1)mm。失败者2例为PDA封堵器主动脉侧过大,导致降主动脉局部狭窄、迂曲变形而放弃封堵,1例封堵术后封堵器周围大量残余分流,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包括术后残余分流、股动脉搏动减弱及伤口出血等。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条件下,介入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较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1998年以来 ,我院利用 coil法弹簧圈堵塞术治疗5例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5~ 11岁 ,平均 6岁。 5例患者术前体检心脏超声、心电图、心脏造影及心脏听诊等均证实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护理 :术前参加病例讨论 ,了解手术特点 ,备好抢救药品 ,查看碘过敏试验结果。根据心脏造影选择合适的 coil。手术过程中患者因年龄小且处于清醒状态 ,易产生恐惧 ,应给患者心理安慰。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必要时肌注安定。术后要注意观察造影剂的迟缓反应 ,穿刺… 相似文献
20.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但其中部分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因其解剖及合并症的特殊性,导致其介入方法及器械使用较为特殊,现复习相关文献对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