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2.
端粒酶的调节基因TRAP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的调节基因TRAP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RAP在38例皮肤基底细胞癌、15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TRAP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P<0.01);在未分化型与分化型基底细胞癌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RAP的异常高表达可能与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发病有关。TRAP的表达与基底细胞癌的病理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3.
胃癌及癌前状态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萍  厉有名 《浙江医学》1999,21(9):517-518
为探讨端粒酶活性异常在胃癌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采用TRAP银染法对胃粘膜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端粒酶阳性率胃癌组织为100%(8/8),胃癌前状态组织为400%(4/10),浅表性胃炎为阴性(0/9)。胃癌组织阳性率最高(与其他组织比较,均P<0.05),而胃癌前状态与浅表性胃炎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端粒酶激活参与胃癌的形成和发展,检测端粒酶活性可能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端粒酶调节相关基因TRAP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TRAP基因在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作用相关性,探讨其在人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原核表达TRAP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检测TRAP及hTERT在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通过构建TRAP真核表达载体、基因转染,观察TRAP对细胞hTERT转录、端粒酶活性和癌细胞生长及成瘤性的影响。结果: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的TRAP蛋白免疫、制备多克隆抗体,经Westem blot鉴定与TRAP具有特异结合性;免疫组化显示247例恶性肿瘤中有213例TRAP阳性,表达率为86.2%,而在所有癌旁组织中TRAP为阴性。另外,交界性及癌前病变与良性病变组织中TRAP表达差异也有显著性:进一步检测卵巢生发上皮肿瘤、乳腺癌、肝癌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hTERT表达,显示hTERT与TRAP表达的结果相一致。TRAP正义转染使hTERT及端粒酶活性升高,细胞增殖加快;而反义转染时,两者均下降,细胞增殖受抑。裸鼠成瘤性实验表明:正义TRAP使癌细胞成瘤性增强,而反义则抑制移植瘤的生长。结论:TRAP表达存在于人癌组织及部分癌前病变,与癌细胞恶性表型相关,并与hTERT表达一致。TRAP基因参与对端粒酶的调节作用,可能与人肿瘤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改良TRAP法测定91例膀胱癌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8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78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4%,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也有14%的检出率,8例膀胱乳头状瘤组织中4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0%,其对应的癌旁组织检出率为12%,端粒酶活性在不同临床病理类型的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无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非放射性的银染方法对端粒酶的活性进行检测,图像清晰,简便,安全,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胃癌与端粒酶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66例胃癌、30例萎缩性胃炎及20例正常胃黏膜标本端粒酶活性,以尿素酶法及病理组织学方法检测Hp感染.结果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及Hp感染率分别为:正常胃黏膜10%(2/20)、35%(7/20);萎缩性胃炎36.6%(11/30)、43.3%(13/30);胃癌89.5%(59/66)、66.6%(44/66).被检标本的二者检出率随病变加重而增高.Hp感染标本的端粒酶活性检出率比无Hp感染者高.三组资料χ2检验优势比,胃癌组OR值=6,提示Hp阳性者的危险性是Hp阴性者的6倍,有显著性差异.但不论有无Hp感染,其端粒酶检出率均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正常胃黏膜标本中有端粒酶活性检出的标本均有Hp感染,而从胃炎及胃癌标本中检出的端粒酶阳性标本有60%以上有Hp感染.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胃癌诊断的参考指标;Hp感染可激活端粒酶,加速胃黏膜损伤,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可能与胃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胃癌前期变化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宏 《浙江医学》1998,20(5):318-319
胃癌的发生与胃癌前期变化(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密切相关。由于胃癌的早期诊断仍较困难,故近年来癌前期变化引起人们的重视,试图寻找比较确切的指标来区别癌与非癌,并通过干预胃癌前期变化来阻断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刘内纹 《四川医学》1989,10(2):65-66
我国每年死于胃癌者达16万人,居恶性肿瘤的首位。中晚期胃癌治疗效果很差,而早期胃癌经手术切除后,五年生存率则在90%以上。因此早期发现、早期确诊极为重要。胃癌的早期诊断,目前仍主要依靠胃镜检查,通过活检而确立。胃癌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再求医作胃镜,往往已过早期阶段。在一般人群中进行胃镜普查,消耗人力、物力甚大,我国目前条件,尚难办到。  相似文献   

9.
作者以20例胃癌患者,33例癌前病变患者和12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材料,分析了SCE率变化.发现胃癌患者的SCE率比癌前期癌变患者和正常人均有显著增高.认为SCE率可作为检测区分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端粒酶基因hTRT和hT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基因 h TRT和 h T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48例胃癌组织、1 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端粒酶基因的表达。结果 :48例胃癌组织中 h TRT和 h TR阳性表达分别为 79.2 %和 85 .4% ;1 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除1例 h TR弱阳性表达外均为阴性表达 ,胃癌组织与正常胃粘膜组织中 h TRT、h TR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端粒酶基因 h TRT和 h TR在胃癌中均为高表达 ,且 h TRT和 h TR有相关性 ,端粒酶基因表达检测在回顾性研究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伍冬梅  李春鸣  张赟 《重庆医学》2011,40(14):1386-1387,1390,1458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端粒酶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Warthin-Starry银染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66例胃黏膜肠化生、36例异型增生、50例胃癌及10例正常胃黏膜Hp感染情况、hTERT蛋白及hTERT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黏膜肠化生、异型增生及胃...  相似文献   

12.
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催化亚基hTERT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胃癌、胃黏膜肠化生及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与人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表达的相关性及端粒酶激活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测定3种胃癌细胞株、26例胃癌、10例胃黏膜肠化生和3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和hTERT表达.结果:3种胃癌细胞株、24例胃癌组织有端粒酶活性;4例肠化生端粒酶活性较弱;36例正常胃黏膜标本未测到端粒酶活性.hTERT在26例胃癌组织、5例肠化胃黏膜中表达;正常胃黏膜无表达.端粒酶活性、hTERT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和病理分级无关.结论:hTERT在肿瘤形成的早期阶段表达,端粒酶的激活是胃癌形成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学检测游离癌细胞及预测腹膜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端粒重复扩增(TRAP)-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ASA)法检测52例胃癌和12例胃溃疡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对52例胃癌患者行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peritoneallavage cytology,PLC)检测.结果12例胃溃疡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随侵袭深度、病期进展而增加(P<0.05).TRAP-ELISA方法的阳性率比脱落细胞学检测显著增高(48.1%比25.0%,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适用于胃癌腹腔脱落癌细胞的诊断或腹膜转移的预测.但对微量癌细胞检出的灵敏度,以端粒酶活性检测为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方对胃癌前病变(PLGC)模型大鼠胃组织生长抑素(SS)水平的影响.[方法]用自由饮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方法建立PLGC大鼠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并观察益气健脾方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大鼠胃组织的SS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胃组织SS水平显著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气健脾方大、小剂量组大鼠胃组织SS水平显著升高,大剂量组升高更明显.[结论]益气健脾方可提高PLGC大鼠胃组织SS水平,以益气健脾方大剂量组作用更明显,这可能是益气健脾方对PLGC治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基因及其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 (hTERT)基因mRNA及其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5 3例胃癌标本中hTERTmRNA的表达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相同标本中hTERT蛋白的表达。结果  5 3例胃癌标本中 ,hTERTmRNA阳性 41例 (77% ) ,其中低分化腺癌阳性 18例 (82 % ) ,高分化腺癌阳性 2 1例 (81% ) ,黏液腺癌及黏液细胞癌阳性 2例 (2 / 5 ) ;hTERT蛋白阳性共 46例 (87% ) ,其中低分化腺癌阳性 2 0例 (91% ) ,高分化腺癌阳性 2 5例(96 % ) ,黏液腺癌及黏液细胞癌阳性 1例 (1/ 5 ) ;hTERTmR NA及hTERT蛋白的表达在低分化腺癌组与高分化腺癌组之间差异未见显著性 (P >0 0 5 ) ,但hTERTmRNA与hTERT蛋白之间呈正相关 (rS=0 6 2 3,P <0 0 1)。结论 hTERTmRNA及蛋白表达的检测有可能为胃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新的形态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胃癌组织中端粒酶可能的激活途径。方法 利用BoehringerMannhei公司TelomerasePCR ELISAKit测量端粒酶活性 ;利用RT PCRELISA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mRNA表达水平。共检测了 84例胃癌及其相关性的组织标本。统计分析利用STATISTICA/W 5 0软件进行。结果 周期蛋白D1异常高表达在胃良性疾病、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均可检出。而端粒酶活性仅在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检出。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周期蛋白D1表达程度明显正相关 (r =0 .713,P <0 .0 5 ,n =5 0 )。结论 至少在胃癌组织中周期蛋白D1异常高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变化对胃癌前病变及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因消化道症状做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539例,根据胃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结果,将受检者分为5组.胃溃疡124例为胃溃疡组,浅表性胃炎130例为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102例为萎缩性胃炎组,胃癌90例为胃癌组,体检证实无胃、肠、心、肝、肾等疾病史93例为正常组,比较各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较,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胃溃疡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显著升高(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血清PGⅠ、PGⅠ/PGⅡ水平著降低(P<0.01).结论 血清PGⅠ、PGⅡ水平以及PGⅠ/PGⅡ比值对提高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Ⅱ_b型肠化生MG_7-Ag表达阳性率显著地高于其它型肠化生(P<0.05);伴异型增生的Ⅱ_b型肠化生MG_7-Ag阳性率、DNA非整倍体检出率、S及G_2+M期细胞比率又显著高于Ⅱ_b型肠化生(P<0.05,P<0.01),前者可能有高度恶变倾向。结果支持由萎缩性胃炎,Ⅱ_b型肠化生,异型增生到胃癌的系列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中国人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将其作为胃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以PCR为基础的TRAP(telom ere repeatam plification protocol)方法检测了42 例胃癌组织、42 例相应癌旁组织及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42 例胃癌组织中,37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81% ;而在42 例相应癌旁组织中,仅有2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结论 以上结果提示端粒酶检测有可能成为胃癌辅助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0.
冯业全  陈雪  陈万宁  杨清清  刘倩 《重庆医学》2012,41(25):2626-2627
目的探讨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94例,根据不同内镜检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04例行亚甲蓝色素内镜检查的为实验组,对照组90例行普通胃镜检查,比较亚甲蓝色素内镜和普通内镜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结果实验组腺上皮肠化、不典型增生及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腺上皮增生和腺瘤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甲蓝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更高,有助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及诊断,具有方法简单、安全、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