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路径的解剖学进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对成年国人湿性尸头标本10具共20侧进行局部分层解剖,经眶上锁孔入路模拟手术并于显微镜下观察相关解剖学结构,测量参数。对42例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患者(垂体腺瘤27例,鞍结节脑膜瘤5例,颅前窝底肿瘤3例,颅咽管瘤2例,Langhan结节1例,视神经管减压3例,脑脊液漏修补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在直径3cm的骨窗下可观察到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额叶底部、外侧裂内部、前床突、蝶骨嵴、眶顶、视神经管、嗅沟、嗅束、双侧视神经、同侧视束、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同侧颈内动脉外侧面、对侧颈内动脉内侧面、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垂体柄和鞍膈、鞍背和后床突、基底动脉顶部、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双侧动眼神经以及脑桥上部等。测量眶上神经主干最高点至眶上缘的垂直距离为(24.49±0.96)mm。鞍膈中心点至骨窗中心点的距离为(64.57±4.63)mm,至内侧缘骨外板为(67.11±4.91)mm,至外侧缘骨外板为(66.43±4.74)mm;以到骨窗中心点距离最短。42例患者,垂体腺瘤完全切除率达81.48%(22/27);鞍结节脑膜瘤均达SimpsonⅡ级切除;颅前窝底肿瘤达近全切除;视神经管减压术有效率为100%;颅咽管瘤、Langhan结节及脑脊液漏修补手术均获满意效果。结论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创伤较小,与传统手术路径相比显露范围无明显差异,适用于鞍上区和视交叉前区的肿瘤切除、视神经管减压及前循环动脉瘤夹闭等神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经额底前纵裂入路视野下的鞍区重要结构及其解剖学参数作客观分析,为其显微手术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以9具成人尸头标本为研究对象,模拟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过程,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该入路条件下鞍区关键解剖结构、显露范围及手术操作范围;并深入解剖,观察重要血管、神经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鸡冠至前床突、视神经管颅内口、视交叉前缘及垂体柄的距离分别为40.4±3.2、35.6±3.5、39.8±3.6、42.1±3.9 mm;眉间至各部分的距离分别为69.9±4.2、63.4±4.3、68.1±4.8、72.6±5.3 mm。经额底前纵裂入路可良好暴露下嗅三角、视神经、视交叉等重要结构;终板面积为(50.9±2.9) mm2,终板到额叶前段距离为(57.6±2.8) mm。结论 经额底前纵裂入路不仅适用于鞍区局部病变的手术,还可用于其上方、前上方及向三脑室生长的病变,本研究对鞍区重要结构及解剖学参数的客观观察可为临床医生设计手术入路、改进手术操作技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神经导航下眶上"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眶上"锁孔"入路的显露范围,探讨其适应证.方法 在8具(双侧)尸体头颅上行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解剖,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其显露范围,并使用导航系统测量术野中相关结构的最大显露程度.结果 眶上"锁孔"入路可以通过鞍区四个间隙进行手术.外侧可显露同侧大脑中动脉的最大距离为18.7±4.65 mm;内侧可显露对侧颈内动脉的最大范围为7.5±1.65 mm;上方可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最高点距前颅底平面约为5.7±2.35 mm;基底动脉可显露为6.7±2.29mm.结论 (1)神经导航应用于颅底测量简便、精确,优势明显;(2)眶上"锁孔"入路对鞍区及周围结构显露较好,适用于Willis环及基底动脉顶端、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近端的动脉瘤以及鞍区、前颅底肿瘤手术.  相似文献   

4.
经额部纵裂入路术中切断前交通动脉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经额部纵裂终板入路切除鞍区和视交叉后部肿瘤,前交通动脉切断后以利于肿瘤切除,探讨切断前交通动脉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经额部纵裂入路切除鞍区和视交叉后部肿瘤14例,术中切断前交通动脉以利于肿瘤的显露和切除.结果 8例颅咽管瘤全切除.3例视神经胶质瘤:1例大部切除,1例近全切除,1例全切除.1例嗅沟脑膜瘤近全切除,1例鞍背脑膜瘤大部切除.1例生殖细胞瘤做活检.14例没有手术死亡.1例前交通动脉的宽度为3 mm被切断,术后双侧大脑前动脉区和右侧基底节区缺血,病人呈浅昏迷状态.余13例的前交通动脉宽度4~10 mm,切断后没有缺血改变.结论 经额部纵裂终板入路,当前交通动脉妨碍肿瘤的显露和切除时,且前交通动脉的宽度在4咖以上时.可以安全地切断前交通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和翼点入路对鞍上区暴露的差异,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进入鞍上区的手术方法建立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2例成人尸颅标本上,分别模拟经鼻蝶入路和翼点入路,暴露鞍上区,观察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比较两个入路对于鞍上区重要结构的显露。结果翼点入路下,鞍结节后缘至视交叉前缘距离为5.35±1.38mm,两侧视神经内缘间距10.58±1.46mm,小脑幕游离缘长度6.73±0.84mm,后交通动脉长度16.52±2.98mm,前交通动脉长度2.11±0.35mm。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可以暴露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等结构,对于颈内动脉分叉以上结构暴露欠佳。结论经鼻蝶入路可以完全暴露第Ⅰ、Ⅱ间隙内的神经血管结构,对于第Ⅲ、Ⅳ间隙内结构显露较差,可以在微侵袭条件下部分代替翼点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行颞下锁孔入路解剖学结构研究,为临床颞下锁孔入路手术入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6例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模拟颞下锁孔入路手术进行解剖,测量重要神经血管及其相关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观察显露范围和相关解剖关系。结果颧弓至小脑幕缘、脑干和前床突的最短距离分别为41.1±5.1mm、45.6±3.3mm和61.1±7.4mm。颞骨岩部扩大磨除前后显露的Day菱形区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颞下锁孔入路可清楚的显露海绵窦外侧壁上的各神经血管及三角,鞍侧区可清晰的显露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其穿支、脉络膜前动脉和垂体柄,磨除颞骨岩尖部可显著增加岩斜区脑干显露。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对于海绵窦外侧壁,岩斜区及鞍侧区显露效果好,入路简单直接,组织损伤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经双额底至终板的解剖路径,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比较常用,尤其通过此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内病变。该局部解剖涉及一些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因此我们对此入路进行了显微解剖观察,为在手术中如何既显露充分,又避免损伤这些结构提供依据。方法 用10个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在解剖观察之前,分别对每个标本用掺有红颜料的乳胶进行经动脉血管灌注,按双额底入路途径,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结果额极至终板的距离平均57.2mm;终板的高(视交叉上缘至前连合下缘的距离)平均11.7mm;宽(两视束内缘距离)平均12.0mm;面积平均51.25mm^2。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位于终板前上方,其穿通支数量平均3.3支,向后走行。终板易于显露和辨认。结论 此入路几乎不损伤神经血管结构,较为安全;但应注意额窦开放,嗅神经及前交通动脉穿通支的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的可行性及优缺点,为该部位病变提供神经内镜下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汉族成人尸头9具,在神经内镜下模拟颞下锁孔入路经各正常解剖间隙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区域,观察神经内镜下手术入路中的显露视野及其通道的解剖结构和相互关系,并测量手术入路相关重要解剖结构的数据。结果颧弓中后1/3处颅骨内板至同侧后床突的距离为(57.7±2.7)mm、至鞍背中线的距离为(69.2±1.1)mm、至同侧小脑幕游离缘的距离为(39.3±3.2)mm、至同侧中脑外侧沟的距离为(48.2±2.5)mm。模拟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中,神经内镜下可清楚地观察到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基底动脉分叉部后方区域,但对于较高位的基底动脉分叉部病变的处理仍需对颞叶有一定的牵拉。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对组织损伤小,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点,指导临床手术。方法 8例成人尸头,取颞下锁孔入路,在内镜下观察小脑幕中切迹的解剖结构,并测量之,同时了解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结果颧弓后根前1/3处颅骨内板至脑干和小脑幕游离缘的距离分别为(47.30±3.82)mm和(39.79±3.06)mm,通过内镜能够观察到鞍后、脚间池、岩斜区和小脑幕游离缘周围的神经和血管结构。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具有骨窗小,但显露充分,手术创伤小的特点,可处理小脑幕游离缘为中心的病变,熟悉入路中各结构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和距离对术中定位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眶上锁孔入路下Willis环前循环的显露范围,为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10个成人尸体头颅行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解剖,手术显微镜下观察Willis环前循环的显露范围及其穿支动脉的显露情况。结果外侧可显露同侧大脑中动脉的最大范围(1.88±0.26)cm;内侧可显露对侧颈内动脉的最大范围(0.77±0.15)cm;上方可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最高点距前颅底平面(0.66±0.17)cm。前交通动脉的穿支数(3.10±1.20)支;A1的穿支数(6.35±2.18)支;Heubner返动脉平均(1.20±0.62)支,其中11/24起源于ACoA水平,8/24源于A2,5/24源于A1。结论眶上孔、额骨颧突、前床突、视神经及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是眶上锁孔入路的解剖标志;眶上锁孔入路对于Willis环前循环及其穿支动脉显露良好,适用于Willis环前循环部位的动脉瘤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