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濮阳市病毒性肝炎(肝炎)的流行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濮阳1997~2006年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7~2006年肝炎年均发病率为78.59/10万.甲肝发病逐年下降,近2年有上升走势;乙肝在各型肝炎中所占比例最大,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甲肝发病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乙肝季节分布不明显;甲肝的年龄分布以0~2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乙肝以20~45岁年龄组为主;甲肝男性年均发病率为16.84/10万,女性为7.89/10万,乙肝年均发病率为112.62/10万,女性为44.76/10万;病毒性肝炎的地区分布呈现市区高于农村.结论 乙肝是濮阳市肝炎的防治重点,甲肝发病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本县2009~2012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本院2009~2012年病毒性肝炎患者2324例,对各例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病年龄、职业,疾病分类等。结果2009~2012年病毒性肝炎呈现逐年降低趋势,乙肝年均发病率最高,戊肝最低。由病原学分型观察,乙肝比例最高,甲肝、乙肝、未分型肝炎均具有发病率降低趋势,丙肝、戊肝则有上升现象。职业发病主要为农民、学生;20~49岁年龄段发病几率较高。结论病毒性肝炎经控制,其发病率明显降低,但并未达到理想状态,需进一步提高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吉林地区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总结其发病的临床特点,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本地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3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所有的患者行血清型病原分型,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个类型,137例患者中的感染人数分别为:甲型27例(19.70%),乙型60例(43.80%),丙型2例(1.46%),丁型1例(0.73%),戊型5例(3.65%),未分型者21例(15.33%),混合感染者13例(9.50%)。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20~50岁,其发病率为65.34%。甲型肝炎病例中82.13%的为11~40岁,乙型肝炎病例中74.34%的为21~50岁。男性患者的发病率大于女性,约为女性的2倍。工人与干部的发病率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每年的2~4月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期,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的发病率低于其他年份。临床症状分型中急性肝炎98例(71.53%),慢性肝炎35例(25.56%),重型肝炎1例(0.73%),肝炎肝硬化3例(2.18%)。结论经过统计,吉林地区甲型和乙型病毒性肝炎较常见,急性肝炎是临床症状分型中发病率最高的。预防病毒性肝炎最重要的是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隔断传染途径,接种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周道峰 《淮海医药》2003,21(6):488-488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7月 ,我院儿科门诊共诊治疑拟患病毒性肝炎的小儿 115例 ,经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确诊为病毒性肝炎患儿 2 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5例 ,男 2 1例 ,女 4例 ,年龄 6个月~12岁。甲型肝炎 9例 ,乙型肝炎 16例。1.2 临床表现 厌食 2 2例 (甲肝 8例、乙肝 14例 ) ,厌食油腻2 1例 (甲肝 9例、乙肝 12例 ) ,呕吐 2 1例 (甲肝 9例、乙肝 12例 ) ,尿黄 16例 (甲肝 7例、乙肝 9例 ) ,肝肿大 14例 (甲肝 6例、乙肝 8例 ) ,肝区触痛 16例 (甲肝 5例、乙肝 11例 ) ,黄疸 10例 (甲肝 4例、…  相似文献   

5.
重型病毒性肝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定量测定值与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1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FP测定结果及不同水平的分布.结果 AFP异常率68.1%,急性重型肝炎AFP异常率明显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P<0.01).AFP<20 μg/L患者的病死率86.8%,AFP 20~400 μg/L患者病死率58.8%,AFP>400 μg/L患者病死率20.9%.213例重型肝炎存活85例,AFP(248.0±72.5)μg/L;死亡128例,AFP(97.6±50.4)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随着AFP水平的升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下降,生存率逐渐升高,提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生脉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目前仍是强调整体综合治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近年来国内对各型病毒性肝炎广泛地开展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取得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本次观察 132例病例均为 1997年 12月~ 1999年 11月的住院患者。按 1995年修订的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 4 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 76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 11例、慢重肝 3例。其中甲肝 19例、乙肝 79例、丙肝 3例、戊肝 5例、未定型 14例。甲乙重叠 8例 ,乙丁重叠 4例。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及发病规律,以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病毒性肝炎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阐述其三间分布,寻找规律。结论病毒性肝炎总发病率为406.9/1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乙型肝炎(204.9/10万)、甲型肝炎(163.2/10万)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50.37%、40.12%。结论加强儿童及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及加大对餐饮业的卫生监管,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是控制乙肝、甲肝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七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是否存在双重或多重感染。方法 :血清学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EL ISA)。对 2 0 6 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阳性结果测定 2次。结果 :通过对 2 0 6 5例各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检测 ,重叠感染占 19.5 6 % ( 4 0 4 / 2 0 6 5 )。双重感染者 89.85 % ( 36 3/ 4 0 4 ) ,三型重叠感染 10 .15 % ( 4 1/ 4 0 4 )。重叠感染以甲、乙型多见 ,占 4 .99% ( 10 3/ 2 0 6 5 ) ,乙、丁型次之 ,占 2 .95 % ( 6 1/ 2 0 6 5 )。结论 :七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不仅存在七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 ,也存在多重感染。提示乙肝重叠丙肝是肝炎慢性化——肝硬化——肝癌演变原因之一。戊型肝炎病毒 ( HGV)与丙型肝炎病毒 ( HCV)或乙型肝炎病毒 ( HBV)重叠感染与病情加重和慢性化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宾阳县2007-2011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病毒性肝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宾阳县2007-2011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近5年全县共报告病毒性肝炎2 609例,年均发病率57.89/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乙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类型,其次为丙型肝炎,分别占发病总数的73.44%和19.51%;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66.39%,发病年龄集中在20~50岁,占67.92%,男女性别比为2.78:1.结论 有计划地在高危人群中开展乙型肝炎疫苗普种,并加强对全民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有利于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戊型肝炎(戊肝)是有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急性自限性病毒性肝炎。我国多数地区成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肝已占首位,尤其是在老年人群,戊肝所占比例更高。2006年10月—2010年10月,滑县人民医院收治住院戊肝43例,现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患者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30~71岁,60岁以上老年患者有10例,所有患者戊肝抗体检测连续2次为阳性(间隔1周)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山西地区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和临床特征,为制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2007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226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2263例病毒性肝炎病例中,病原学以乙型肝炎病毒占绝对优势,感染构成比达73.8%,其次是未定型肝炎,为10.3%;临床分型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比例为高,分别为44.1%和32.9%。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以乙型病原比例最高,约35.0%,戊型其次,为30.1%,而甲型相对较少,仅13.4%;慢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的病原也均以乙型为主。病原未定型在急性和重型病毒性肝炎中比例较高,分别为20.8%和31.3%。结论山西地区病毒性肝炎病原学以乙型为主,但病原未定型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临床类型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为主。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甲型肝炎比例显著下降,乙型和戊型比例增高。病原学未定型在急性和重型病毒性肝炎中比例较高,提示我们应提高对病毒性肝炎病原的检测手段,并加强对新型肝炎病毒的关注。另外,需要加强对戊型肝炎的监测,警惕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201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规律,为制订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对25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不同年度、地区、年龄、感染型别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共发生病毒性肝炎118例,报告发病率35.98/10万(118/328 000),无死亡病例。乙型肝炎所占比例较大,且发病较上一年有所下降,未分型肝炎略有上升,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略有下降。年龄分布均为18周岁以上成年人,发病率以50~59岁年龄组人群较高。职业以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和农民为主。结论免疫接种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关键,加强重点人群卫生知识宣传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基础,采取病例隔离、疫点消毒是控制肝炎发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肝炎TTV DNA阳性者的临床分型和肝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肝组织形态学特征,探讨TTV与肝损伤的关联性,方法:对93例血清TTV DNA阳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中10例单一TTV笔DNA阳性慢性非甲-瘐型肝炎(HNA-G)的肝组织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均有一定比例的TTVDNA阳性,以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多见,可呈T TV+HAV,TTV+HBV,TTV+HEV,TTV+HAV,TTV+HBV+HCV,TTV+HBV+HEV,TTV+HBV+HGV重叠感染,与HBV重叠感染可有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之临床类型,半日一TTV DNA阳性慢性肝炎患者存在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纤维明显增生,结论:TTV DNA阳性慢性肝炎患者在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纤维明显增生,结论:TTV在肝脏慢性损伤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引起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及使用的合理性,加强抗生素的应用管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出院的11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患者进行调查。结果118例患者中抗生素应用率95.7%,治疗用药68.3%(院外感染60.2%,院内感染29.8%),预防用药31.7%。总体上合理用药75.6%,不合理用药24.4%;标本送检率32.8%,细菌培养阳性率9.7%,按药敏应用抗生素6.9%。抗生素应用不合理种类:用药时间过长占37.8%,同类抗生素重复应用占27.3%;抗生素应用种类太多,联合3种抗生素占29.7%;无抗生素应用指征且未记录用药目的占26.9%。抗生素治疗有效率45.7%,继发真菌感染14例(12.4%)。结论临床抗生素应用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14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重型病毒性肝炎病发年龄主要集中于30~50岁,且年龄与病死率成正比,老年患者病死率高达70%;②单纯HBV感染是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原因,占65.7%,病死率为45.7%。重叠病毒感染能明显加重患者病情;③重型病毒性肝炎按照脑病型、腹水型、混合型以及其他型分型,治疗效果有效率差异明显,分别为28.6%、41.1%、11.9%及55.6%;④肝炎治疗中并发症与转归有明显的关联;⑤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伴有胰腺炎(2.1%)、糖尿病(22.1%)及胆结石胆囊炎(27.9%)等。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肝性脑病,占55.0%;肝肾综合征,占37.1%;以及电解质紊乱,占46.4%。结论患者年龄、病因、临床类型、并发症以及伴随疾病的有无都会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并动态监测其变化。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异常率高达83.6%,急性重型肝炎血清AFP异常率显著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均P〈0.01);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高水平组存活率显著高于AFP正常组及AFP低水平组(P〈0.01~0.05);重型病毒性肝炎存活者血清AFP水平显著高于死亡者(P〈0.01)。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测定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患者血清AFP呈高水平,说明其肝细胞再生活跃,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健康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评价乙肝预防效果,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两阶段抽样法,在马鞍山市三区一县抽取8个行政村1-59岁常住人口2038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乙肝疫苗调查接种率为50.54%,城市高于农村,低年龄组(98.14%)到高年龄组(0.95%)逐渐降低,男性高于女性.散居和托幼儿童接种率最高(96.58%和98.77%),学生次之(87.17%),农民最低(4.26%).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从低年龄组到高年龄组逐渐增高(O%-10.48%),抗-HBs阳性率为14.58%-50.18%,15-岁组最低(14.58%).1990-2007年间乙肝报告发病率以1999年最高,为67.0660/10万,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2007年平均乙肝报告发病率在≤14岁的人群中低于4.6731/10万,在≥15岁的人群中高于32.0789/10万.乙肝血源疫苗接种后HBsAg和抗-HBs阳性率分别为0.98%和39.54%,与基因工程疫苗接种后阳性率(0.49%和43.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7,P=0.744;x2=1.004,P=0.316).结论 应继续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推广成年人接种,并将预防乙肝资源向农村倾斜.  相似文献   

18.
王丹丹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4):512+514-512,514
目的 探讨血小板(PLT)4项参数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20例(肝硬化组),健康对照组100例,使用XS- 1000i五分类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4项参数.结果 肝硬化组PLT计数、血小板比容(PCT)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比对照组低,但不十分明显.结论 通过PLT参数异常变化可反映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PLT功能变化,并提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帮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常州市肝炎患者中TTV的感染状况。方法:随机选取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05年1月~2007年5月住院的350例患者进行调查,并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清TTV DNA。结果:本市350例肝炎患者TTV DNA的阳性率为19.4%,其中17例甲型肝炎患者中TTV DNA阳性率为5.9%,20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TTV DNA阳性率为20.5%,39例丙型肝炎患者中TTV DNA阳性率为5.1%.19例戊型肝炎患者中TTV DNA阳性率为0%,70例不明原因肝炎患者中TTV DNA阳性率为32.9%。结论:本市肝炎患者中存在水平不等的TTV感染,其中乙型肝炎和不明原因肝炎患者为TTV感染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