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胃肠道穿孔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早期明确诊断至关重要[1]。腹部X线平片是胃肠道穿孔的传统诊断方法,简便、经济而直观,以观察膈下、腹壁下有无游离气体为主要诊断依据,但其准确性有限,并不能准确判断胃肠道穿孔的部位[2]。我院将CT应用于胃肠道穿孔的诊断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输尿管阴性结石的IVU表现与CT对照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目的:通过51例KUB、IVU与CT平扫的对照研究,探讨IVU有关输尿管阴性结石X线表现与CT相结合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无选择性连续收集临床拟诊为泌尿系结石168例,除去肾结石29例,膀胱结石4例,不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单就临床拟诊为输尿管结石135例进行分析研究,男91例,女44例,平均38.6岁。临床均为急性胁腹部疼痛或伴血尿。经KUB与IVU明确诊断为结石者76例,8例确认无异常征象。另51例KUB无异常,但IVU有若干X线征象提示阴性结石存在的可能。然后针对拟诊输尿管阴性结石的感兴趣区作6cm长度的CT平扫。结果:2例因阴性结石染色明确诊断外,49例经CT显示结石者43例,检出率占87.7%,其中29例出现结石伴输尿管软组织轮缘征,占67.4%,而这29例结石直径平均在3.7mm以内。IVU与阴性结石相关的征象有:一侧输尿管全程显影伴轻度扩张;输尿管某段突然萎陷变窄;输尿管某短段造影剂中断;输尿管间嵴增宽;截断征;梗阻性肾实质像;充盈缺损;结石染色。阴性结石占本组病例的26.7%(45/168),超过以往文献报告的10%。结论:熟悉和掌握IVU的X线征象结合CT平扫是诊断输尿管阴性结石  相似文献   

3.
输尿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传统X线检查方法有KUB和IVU,但阳性率不高,特别是细小结石易漏诊。自CT应用于输尿管扫描以来,大大提高了输尿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本文收集50例输尿管小结石病例,均行CT和X线检查并对其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7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原发性胃淋巴瘤11例(浸润型6例、溃疡型2例、肿块2例及混合型1例),其CT表现及特征有:弥漫或局限性胃壁增厚,厚度不均,壁不光整,其增厚内缘呈分叶状或波浪状,3例浸润型中增厚胃壁内缘表面伴有深浅不一溃疡影,周围间隙存在,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原发性小肠淋巴瘤5例(浸润型3例和肿块型2例)、原发性升结肠淋巴瘤1例。其CT征象为:肠壁呈局限性或广泛性不均匀增厚,可伴肠管管腔狭窄,壁柔软,无明显梗阻征象,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其中2例见腹膜后及肠系膜血管周围增大淋巴结形成肿块,并包绕肠系膜血管及周围脂肪。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表现多种多样,但有较为明显的CT表现及特征,正确掌握其表现特征将有助于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方法 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照.结果 位于食管1例,胃7例,小肠12例,结肠5例,肠系膜4例,由于肿瘤巨大,不能分辨来源1例,多发2例,起自胃肠道及其系膜.肿瘤最小1.5 cm×1.5 cm×1.0 cm,最大约45 cm×45 cm×32 cm.32例中恶性21例,潜在恶性6例,良性5例.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2例可见钙化.17例肿瘤与周围脏器分界不清;增强扫描根据肿瘤的强化方式,分3种类型:I型,动脉期大致均匀强化,延迟扫描肿瘤全部强化,静脉期强化略高于动脉期.II型,肿瘤实性部分结节状强化,结节之间可见线状低密度影.III型,动脉期肿瘤周边线状强化,静脉期强化范围增大,呈"花环状",延迟扫描肿瘤中心低密度区仍无强化.结论 CT表现与大体病理标本有很好的相关性,在GIST的诊断、分期及随访中很有价值,但确诊仍需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探讨CT增强扫描对GISTs病变危险性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原发性GISTs的术前CT图像,对病灶的CT平扫及增强影像表现与病变不同危险度之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28例为低度危险性,14例为中度危险性,12例为高度危险性的病变。高、中、低度危险性的GISTs在肿瘤生长方式、最大径、边界、平扫密度、瘤周及瘤内血管影、与胃肠道相通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肿瘤的生长部位、强化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对于评估肿瘤的危险性有重要价值:边界不清的较大肿块、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内或瘤周血管丰富、与胃肠道相通提示为高度危险性GISTs。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MGIST)的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MGIST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1例MGIST均为单发,发病部位包括胃11例,小肠7例,直肠3例。根据MGIST的形态与生长方式可将其CT表现分为4型:腔外型9例,腔内型3例,腔内外型4例,以及厚壁型5例。肿瘤直径小于5cm者5例,而大于5cm者16例。除2例肿瘤表现为均匀密度外,其余19例肿瘤为不均匀密度,伴有明显坏死、囊变及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边缘。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或显著不均匀强化。瘘道形成与瘤内钙化各见于2例。CT扫描发现肝转移2例,网膜转移1例及伴发肠梗阻2例。结论MGIST随其生长方式而有不同的CT表现,而这些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道异位胰腺(EP)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的胃肠道EP的CT资料,分析总结其特征表现。结果:11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胃窦小弯侧1例,胃体小弯侧6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1例。EP长径1.6~2.9CITI,短径0.9~1.6cm,长轴均与胃肠道壁平行。7例胃部EP均呈卵圆形;4例肠道EP中,1例呈卵圆形,3例形态不规则。9例边缘模糊,2例边缘清晰。CT平扫示EP密度较均匀,无囊变及坏死。4例显示表面脐凹征,2例中央见导管征。增强示EP均呈明显持续性强化,类似正常胰腺的强化方式。结论:胃肠道EP的长径大小、长轴方向、强化方式、脐凹征及导管征等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联合上述特征可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钼靶X线摄影与螺旋CT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且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呈上升趋势。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乳腺癌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石岩  卓果然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2):1553-1555
目的:通过分析Ⅲ期尘肺大阴影的CT与X线表现,探讨CT在Ⅲ期尘肺大阴影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我院确诊的Ⅲ期尘肺病例,对其X线片和CT片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并尝试进行CT分型。结果:团块状19例,斑片状、条片状26例,CT表现与X线片一致占36例,9例CT显示比X线片范围大。CT对观察大阴影的分布、形态改变较X线平片优越。结论:CT可作为Ⅲ期尘肺大阴影重要辅助诊断方法,是鉴别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多层CT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CT影像学特征及术前多层CT在预测GISTs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6例GISTs的术前多层CT和病理诊断资料,并对肿瘤发生部位及各项CT特征(生长方式、强化和瘤内坏死程度)与病理恶性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胃GISTs25例(占63.9%)、小肠12例(占33.3%)及结肠1例(占2.8%)。其中,24例GISTs(66.7%)为高度恶性,12例(33.3%)为低度恶性。CT影像与病理对照分析,肿瘤形态不规则、浸润性生长和严重瘤内坏死更多见于高度恶性胃肠道GISTs(P〈0.05);肿瘤生长部位和强化程度与GISTs的恶性程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GISTs的多层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轮廓、生长方式和坏死程度对预测GISTs恶性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真菌病X线及CT影像表现特征,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肺真菌病43例.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及胸部CT检查.结果 左肺14例,右肺21例,双肺多发8例.病灶呈单/多发结节或肿块12例(27.9%);呈单/多发斑片状浸润29例(67.4%);斑片与结节影混合者2例(4.7%).总误诊15例(34.9%),X线平片误诊14例(32.6%),CT误诊5例(11.6%),有4例同时误诊.结论 X线平片及CT对有特征性表现的肺真菌病可做出正确诊断,对于表现不典型者,密切结合临床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胃肠道淋巴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5例经胃镜活检 (8例 )、肠镜 (3例 )、手术 (5例 )或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 (9例 )证实的胃肠道淋巴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  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发生于贲门 ,余均为继发性。胃淋巴瘤CT表现可分为 3类 :(1)弥漫浸润或多发型 9例 (69.2 % ) ;(2 )节段型 3例 (2 3 .1% ) ;(3 )息肉型 1例 (7.7% ) ,胃镜结果阴性。平扫除 1例高度肥厚的胃壁其中可见略低密度灶 ,余密度多较均匀 ,除去中心坏死区 ,肿瘤实体CT值范围 2 0~ 42HU ,平均 3 1.3HU ;增强后多为均匀强化 ,强化幅度 15~ 3 3HU ,平均 2 3 .5HU。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分为 4类 :(1)多发结节型 4例 (2 6.7% ) ;(2 )壁内浸润型 5例 (3 3 .3 % ) ;(3 )肠系膜受累伴腔外肿块型 3例 (2 0 .0 % ) ;(4 )肿块型 3例 (2 0 .0 % )。结论 胃肠道淋巴瘤在CT上有轻到中度强化 ,后者对其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IgG型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及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IgG型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及CT表现。材料与方法,经骨髓涂片或活检,免疫检查,确诊为IgG型MM患者16例,对其X线及CT影像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IgG型MM好于红骨髓部位,主要征象为骨破坏、骨折、骨疏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 极低危险组4例,低度危险组18例,中度危险组17例,高度危险组14例。性别、年龄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灶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与胃肠道是否相通与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可以判断肿瘤的危险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矽肺的X线、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矽肺(Silicosis)是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回顾性分析我院及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02年1月~2005年9月检查并经临床和上级疾病控制中心证实的43例矽肺患者,探讨X线、CT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X线和CT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钡餐造影和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钡餐造影和CT表现,其中经数字化胃肠钡餐造影15例,多层螺旋CT检查16例。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部16例,小肠14例,直肠1例。恶性20例,良性10例,交界性1例。良性肿块直径均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7例(17/20),小于5cm3例(3/20)。钡餐造影表现为胃肠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破坏13例(13/15),偏侧性充盈缺损或肠壁不清、缺失、肠腔狭窄14例(14/15),病变区可见溃疡形成,位于腔外或部分腔外6例(6/15)。CT均可见软组织块影(16例),位于腔内或腔外,呈圆形或分叶、不规则形。良性密度均匀,呈均匀性强化,恶性密度大部分欠均匀,肿块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11例,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间质瘤肿块内可见钙化影5例。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偏侧性腔壁不清或缺失以及肠腔狭窄,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消失,肿块内的钙化及腔外钡斑或溃疡是其诊断重要的征象,CT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8.
脊柱骨折的X线和CT扫描影像对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和评价常规X线片和CT扫描二种影像学方法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10例X线平片和CT扫描确诊为脊柱骨折的病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0例中椎体骨折共133个,X线侧位片PVBL线67例呈光滑,43例有不同程度异常.CT扫描诊断稳定性骨折53例,不稳定性骨折57例,椎管无狭窄11例,狭窄19例.结论脊柱外伤性骨折影像诊断应注重常规X线平片和CT扫描检查的互补作用.X线片仍是首选检查方法,有利于多个椎体连续或跳跃性同时骨折的检出,发现有椎体骨折均应做CT扫描,以判断骨折的稳定性与并发症情况,有利于临床及时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螺旋CT征象与其恶性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40例GIST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着重观察螺旋CT征象,结合病理组织学分级对照分析.结果 40例中,肿瘤发生于胃21例,十二指肠5例,空回肠11例,结肠1例,肠系膜2例.良性者,CT表现为直径多<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CT表现为直径多≥5 cm,边缘分叶,瘤体内低密度坏死,瘤体明显强化,瘤内可见点状、条状粗乱的血管,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GIST的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核分裂与其良恶性呈显著正相关,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结果本组中胃间质瘤7例,小肠间质瘤16例,结肠间质瘤2例,直肠间质瘤1例,难以确定部位者5例。31例中良性3例,交界性6例,恶性22例。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实性者6例,不均匀实性者14例,囊实性混合者11例,有2例有钙化灶。增强扫描有3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内有斑点状变性坏死灶;25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区。3例良性者为均匀类圆形实性肿块,直径<5cm。交界性与恶性者形态、大小、密度等无明显差别,肿瘤直径均>5cm。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肿块,定位准确,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