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总结胃窦癌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No.14v组淋巴结转移特点,探讨胃窦癌根治术清扫No.14v组淋巴结的必要性。方法 胃窦癌患者163例,均行标准D2根治术,分析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病理特征及幽门下No.6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患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和未分化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率(18.3%)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患者(6.8%)(P〈0.05);T3+T4期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率(17.8%)高于T1+T2期患者(4.4%)(P〈0.05);No.14v淋巴结转移组发生No.6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对危险度为1.41,No.6组淋巴结转移组发生No.14v淋巴结转移的相对危险度为8.67。结论 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No.6组转移密切相关;对肿瘤低分化、侵及黏膜下层、已有No.6组淋巴结转移的胃窦癌患者,D2根治术中应清扫No.14v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对1988~2002年243例施行根治术(D2、D2 或D3)的进展期胃窦癌患者的病理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淋巴结转移率72.8%.Borrmann Ⅰ、Ⅱ、Ⅲ、Ⅳ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42.9%、47.6%、85.1%、100.0%.Ⅰ、Ⅱ型与Ⅲ、Ⅳ型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差异(p<0.01);Ⅲ、Ⅳ型淋巴转移距离远,N3站淋巴结转移率26.4%.T2和T3、4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和80.3%,N3站淋巴结转移分别为2.2%和20.7%,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转移淋巴结小结节型和一般型转移范围较广泛,N3站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5%和20.0%.在N3站转移的患者中以No(12、13)转移率最高(16.9%、11.9%).结论对进展期胃窦癌,BorrmannⅢ、Ⅳ型,T3、T4者,转移淋巴结小结节型或一般型患者,胃癌根治术应施行D3淋巴结清扫;No(12、13)清扫应纳入标准D2的手术常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阶段法远端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在胃窦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因胃窦癌行远端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其手术方案不同随机分为两阶段法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统计2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5年生存率。结果两阶段法手术组较常规手术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但淋巴结清扫个数、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5年生存率和与常规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两阶段手术进行远端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可显著缩短胃窦癌根治术的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保证手术根治性与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8~2001年我院病理确诊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248例患者,其中男性164例,女性84例。年龄12~78岁,平均年龄56岁,根据美国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的颈部分区法,转移淋巴结位于单区内231例,两区以上17例。单个肿块可活动者120例,多个肿块可活动者108例,固定肿块20例。肿块直径0,5~10.0cm不等。病程10d~2年不等。原发灶位头面部的108例,位于颈部的76例,位于锁骨下的34例,原发灶不明的30例。病理学检查报告鳞癌156例。腺癌58例,未分化癌3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腺样囊性癌2例。肿瘤位于头面部的鼻咽癌主要行放疗加化疗,鼻腔、副鼻窦癌行手术加放疗,口腔癌主要以手术为主。原发灶位于颈部的甲状腺癌及喉癌主要行手术治疗、辅助放疗,原发灶位于锁骨下的主要行化疗。原因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根据淋巴结部位,病理性质,全身情况等因素,选择放疗、手术、化疗,在积极治疗转移灶的同时寻找原发灶。结果随访3年以上,原发灶位头面部的3年成活率82%,位于颈部的3年成活率92%,位于锁骨下的3年成活率6%,原发灶不明的3年成活率40%。结论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应根据原发灶的不同、病理性质不同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疗。对于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癌应持积极态度,争取时间积极治疗,在治疗中寻找原发灶。  相似文献   

5.
刘俐敏  张洁  许浪  肖和平 《临床荟萃》2000,15(16):726-727
目的:探讨胃癌癌周肥大细胞(MC)密度与淋巴结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俾士麦棕法检测伴有淋巴结癌转移的253例胃癌病例。结果:1 ̄6ILN病例MC密度高于≥7 ̄15ILN病便,7 ̄15ILN病例MC密度高于〉15ILN病例,P均〈0.01。≥5年生存年限的病例MC密度高于〈5年生存年限病便的MC密度,P〈0.01。5年生存率,1-6ILN病例高于7 ̄15ILN病例,7 ̄15ILN病例高于〉15IL  相似文献   

6.
96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6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临床病理分析陈秀云,刘愉快(河南驻马店人民医院病理科463000)颈部淋巴组织丰富,全身各部位的恶性肿瘤都可以转移至颈部淋巴结,使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鉴别诊断常感困难。我们积累了96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现总结报道如...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胃窦癌侵犯十二指肠具体长度,确定胃窦癌根治术中切除十二指肠的确切范围。方法 选择有根治指征的胃窦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测定癌细胞侵犯十二指肠的长度,分析肿瘤浸润深度、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距幽门距离等与十二指肠浸润的关系。结果 胃窦癌十二指肠浸润率可达51%,其浸润长度与浸润深度、Borrmann型、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与距幽门距离呈负相关。结论 浆膜受侵犯胃癌,BorrmannⅢ、Ⅳ型胃癌,低、未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距幽门环近于1.5cm的胃窦癌容易浸润十二指肠,手术切除十二指肠长度应大于3c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88例PTC患者的年龄、性别、PTC结节声像图特征。结果男性患者、PTC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PTC结节最大径>1.0cm、边缘不规则、接触被膜及被膜不连续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TC结节多发、位于甲状腺上部、最大径≥3.0cm及被膜不连续是颈部淋巴结多区域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PTC结节位于甲状腺上部是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性别及PTC结节的声像图特征,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肿瘤转移是造成肿瘤患者心理压力、增加痛苦和死亡的重要因素,肿瘤的转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转移的途径是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液循环转移的。一个转移过程包括癌细胞从原发灶的脱离、转运和在身体另一个部位的生长三个环节。因此笔者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手术的成功和放、化疗的近期效果,应该将肿瘤看成一个比较难治的慢性病,要有一个长久治疗的精神准备,采取一个综合治疗的手段来治疗肿瘤(即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是最关心的问题,肿瘤转移有一定的规律性,淋巴结肿大是否有癌肿转移,简要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诊断淋巴结转移癌15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CT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CT在观察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进行了病理与术前CT对比观察。结果:各组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为40%~81%,有远处淋巴结转移者多伴有1~2组浅、深淋巴结转移。结论:(1)根据部位的不同,受累淋巴结的检出率有较大差异,较易显示的为距肿瘤较远周围脂肪丰富的淋巴结。(2)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有由浅入深,由近至远的规律性,以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3)与原发肿瘤融合的转移性淋巴结及大小趋于正常的转移怀淋巴结为CT漏诊的主要原因。(4)CT对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的检出率虽不十分令人满意,但仍具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X 线钼靶片在乳腺癌术前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0 例乳腺癌患者做腋窝淋巴结的手术前前瞻性X线钼靶检查,观察X线片内腋窝淋巴结的形态、大小、数目,术后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0 例腋窝部X 线钼靶检查中,39 例片内显示淋巴结,敏感性为65 % 。病理证实有转移的淋巴结12 例( 占30% ),淋巴结大小在0-7~2-1cm ,平均1-5cm ,淋巴结密度均匀,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界不清。病理淋巴结无转移27 例,X线片内显示淋巴结大小为0-3~2-0cm ,平均0-7cm ,淋巴结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边界清楚,淋巴结密度不均匀,中心呈稍低密度,周边密度高,呈壳状改变。结论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X 线钼靶检查是评价转移的最简便、最基本影像学检查方法。当淋巴结最小径大于0-8cm 时,可作为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参考诊断指标,加之边缘、形态、密度改变是诊断转移的较为可靠征象。  相似文献   

13.
14.
内镜活检组织CD44v6蛋白检测对胃癌转移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活检组织CC44v6检测对胃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活检组织和对照组织中CD44V6的表达。结果: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腺瘤和胃癌活检组织中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5.3%,11.8%和62.8%。胃癌转移组活检组织CD44V6阳性表达率为80.7%,高于无转移组(27.6%),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癌前病变即开始逐渐出现高表趋势,结论:CD44V6与肿瘤的转移相关,胃癌活检组织中CD44V5蛋白表可作为预测胃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并在术前决策方面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提高胃癌根治手术的疗效,阐明胃癌生物学特性与第16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征及此术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1995年9月-2000年9月对69例无远处转移的进展期胃癌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反映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在69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中,发现有第16组淋巴结转移者12例,转移率为17.4%;而于浸润型胃癌、肿瘤直径大于5cm、肿瘤侵及浆膜以及第2、3站淋巴结受累时,第16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P〈0.05);在第16组的各分区淋巴结中又以16A2和16B1区的转移率更高。全组无手术死亡率,手术并发症也未见明显增加。结论:进展期胃癌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生第16组淋巴结转移,且与胃癌各生物学特性参数相关。只要正确地掌握手术适应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也是相对安全可行的,其对胃癌手术的彻底性和远期疗效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根据术中探查发现及术后病理结果确诊,将215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36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79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类型、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浸润深度、肿瘤最大直径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病有关(OR=3.103,95%CI:1.495~6.609).结论 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Sonography is useful in the evaluation of axillary lymph node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In this pictorial essay, we review the range of grayscale and Doppler appearances of abnormal axillary lymph nodes on 2‐dimensional and 3‐dimensional imaging.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术前超声检查47例甲状腺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超声所见与手术切除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对照,符合的淋巴结41个,符合率78.8%。淋巴结的内部回声不均、髓质变形或缺失、周边型及混合型血流预示淋巴结有转移。结论: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何涛  罗婷  张明鸣  伍晓汀 《华西医学》2008,23(2):297-298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术中收集35例发生淋巴转移的胃癌患者的正常黏膜、原发灶、淋巴转移灶标本,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其IGFBP-2 mRNA表达,同时行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IGFBP-2在原发灶中表达与正常黏膜、淋巴转移灶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IGFBP-2表达在正常粘膜与淋巴转移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GFBP-2在胃癌的增生、淋巴转移中可能发挥着一定作用,可为临床预测与治疗胃癌淋巴转移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