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思美泰在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对移植肝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高胆红素血症行原位肝移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10例.手术后第1天通过T管观察记录胆汁引流量、通过肝功能检查记录血清TBIL、ALT、AST、r-GT后,开始给予对照组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甘利欣30 mL进行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保肝治疗同时给予5%葡萄糖250 mL 思美泰1.0 g静脉滴注,每日2次,7 d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后第3、7天通过T管观察记录胆汁引流量,通过肝功能检查记录血清TBIL、ALT、AST和r-GT的变化.结果 两组术后第1天用药前胆汁引流量、TBIL、ALT、AST和r-G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第3、7天胆汁引流量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第3、7天血清TBIL、ALT、AST和r-GT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思美泰可以促进肝移植术后胆汁分泌,缩短高胆红素血症时间,保护移植肝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疏肝利胆颗粒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72例因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等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术后第2天给予胆汁回输,疏肝利胆颗粒每日1剂口服。总疗程28 d。每日记录胆汁引流量,分别于术中及服中药后7 d、14 d、28 d留取新鲜胆汁,检测胆汁总胆红素(TBIL)、非结合胆红素(UCB)、胆汁酸(TBA)、胆固醇(CHO)、磷脂(PL)、钙离子(Ca~(2+))浓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胆汁引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胆汁TBIL、UCB、CHO、Ca~(2+)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TBA、PL升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利胆颗粒可以明显增加胆汁排出量,增加胆汁中总胆红素的排出,提高胆汁酸和磷脂的浓度,使胆汁趋向正常,从而降低胆汁成石性,对防治术后结石复发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隆昌 《吉林医学》2014,(2):249-250
目的:探讨左肝叶切除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传统的肝左叶切除术加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对照组)及肝左叶切除术加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肝门阻断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结果:两组比较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肝门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肝叶切除术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保持胆汁的正常引流,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道镜联合等离子碎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观察组67=30)和对照组0=30),比较两组术后1d、3d、5d、7d经T管检测引流量,胆总管压力、胆管流量、流量阻力,以及术后6周胆管残余结石率及结石取尽率。结果术后两组T管引流量1~5d逐渐增加,第7天开始减少,观察组患者在术后3d及7d经T管引流的胆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d,两组患者胆管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3d开始至7d,观察组胆管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7d观察组胆管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患者术后3d、5d、7d胆道流量阻力小于对照组(P〈0.05),尤其在术后3d及7d,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观察组胆管残余结石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结论腹腔镜下胆道镜联合等离子碎石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多次胆汁培养结果分析胆总管结石患者择期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方法胆总管结石需行ERCP术取石患者22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15例)与对照组(110例)。实验组于术后半小时起使用广谱抗生素,对照组不使用抗生素。分别于ERCP术后半小时、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自鼻胆管内抽取胆汁送细菌培养。结果本研究患者ERCP术后均未发生胆管炎。术后半小时实验组胆汁培养阳性率及菌落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第1天、第2天的胆汁培养阳性率及菌落计数较对照组同时段均明显下降(均P<0.05)。实验组术后第1天胆汁培养阳性率(18.3%)及菌落计数[(4865±124)CFU/ml]较术后半小时胆汁培养阳性率(24.3%)及菌落计数[(5376±212)CFU/ml]均明显下降(均P<0.05),术后第2天胆汁培养阳性率为16.5%,胆汁培养菌落计数为[(4795±158)CFU/ml],与术后第1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照组术后半小时、第1天及第2天胆汁培养阳性率、菌落计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ERCP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低,但胆汁培养阳性率较高,使用抗生素可降低胆汁培养阳性率,从而有可能降低结石的复发率,但其使用时间以24h为宜,进一步延长用药时间,其抗菌效果增强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手术序贯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肝胆管结石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3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66例)与观察组(68例)。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常规予以抗感染、护肝、补液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手术后第1天予以口服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 CRP)水平、肝功能相应指标,以及手术后胆汁颜色、胆汁细菌培养结果、T管引流量和结石累计复发率。结果 手术后3、7 d,观察组患者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7 d,观察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前清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7 d,观察组患者胆汁颜色复常率、T管引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25个月内进行随访,观察组结石累计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82% vs 21.21%,P<0.05)。结论 手术序贯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有利于控制术后胆管炎症,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和残余结石排出,防止结石再生。  相似文献   

7.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早期夹闭T管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减少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管引流胆汁丢失的有效方法。方法  2 0 0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病人 ,随机分为早期T管夹闭组 (夹管组 )和传统T管引流组 (对照组 ) ,每组各 10 0例 ,夹管组于术后第 3d开始夹闭T管 ,对照组于术后第 10d开始试夹T管 ,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每日胆汁平均引流量、临床基本情况及术后第 3、5、7、9、11天血清K 、Na 、Cl- 、Ca2 浓度。结果 夹管组较对照组胆汁丢失量显著减少 ,日均丢失量分别为 4 0ml和 6 54ml,血清K 维持正常 ,临床基本情况 (肠道通畅时间、食欲、腹胀及腹泻等 )明显改善。结论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施行早期T管夹闭对减少胆汁丢失 ,改善消化功能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效果显著 ,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药排石汤化裁方对胆总管结石患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B超、CT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7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ERCP取石治疗,试验组ERCP取石治疗联合中药排石汤化裁方。留取ERCP术后第1天及第5天鼻胆管引流出的胆汁,检测总胆汁酸、总胆固醇、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钙离子和黏蛋白,以问卷调查方式评估患者症候积分。结果 术后第5天与第1天胆汁成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总胆汁酸含量升高,总胆固醇、间接胆红素和钙离子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直接胆红素及黏蛋白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直接胆红素及黏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排石汤化裁方在ERCP术后短期服用可以改善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病理性胆汁成分,改善胆道内环境,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残余结石排出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聚壳聚糖喷雾与碘伏联合应用对预防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1月潍坊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血管意外且需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共60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0.5%碘伏消毒液棉球进行尿道外口及其周围皮肤常规消毒,试验组将低聚壳聚糖喷雾与0.5%碘伏联合应用在上述部位的护理中。比较两组留置导尿管第3、7、14天中段尿的尿常规、细菌培养阳性率及尿道外口样本细菌定植量。结果: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管第3、7天中段尿的尿常规阳性率、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管第14天中段尿的尿常规阳性率、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置导尿管第3、7天尿道外口细菌定植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置导尿管第14天尿道外口细菌定植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聚壳聚糖喷雾与碘伏联合进行会阴护理的方法,能降低需长期(不少于14 d)留置导尿管患者中段尿的尿常规、细菌培养阳性率及尿道外口细菌定植量,从而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胆宁片对肠道菌群移位消除胆道炎症及预防胆石形成的机制.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胆石症住院患者104例, 均因胆总管结石行但总管切开取石并T管引流术, 术前1个月内未服用利胆药物.随机分为胆宁片组和对照组, 胆宁片组除按胆道术后常规处理外, 于术后第2天开始进食流质后按说明书剂量给以口服胆宁片;对照组仅给予胆道术后常规护理, 避免服用利胆类药物.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第7天和第14天, 收集清晨空腹T管胆汁约100 m L.注意收集胆汁前1 d预先夹闭T管, 以防T管引流影响胆汁肝肠循环.检测胆汁中的菌群成分, 观察手术前后菌群差异.长期随访胆石症复发状况.结果 各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第7天治疗组在HS和UCB%两项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第14天治疗组在TBS、UCB%、HS三项均高于对照组, 但CH、LI和Z三项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后成石趋势:对照组组内比较UCB%、LI和Z均无明显变化, 但HS值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组内HS、UCB%均无明显变化, 但LI和Z值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胆宁片可以在术后短期内通过调节肠道菌群, 影响胆汁中胆固醇含量, 从而抑制胆石成石趋势, 起到预防胆固醇结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宇飞  丁恒一 《安徽医学》2018,39(5):572-57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与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南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置管时间、住院时间、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00%vs 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可有效降低手术创伤,加快病情康复进程,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且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优于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245例因急慢性胆道感染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结果老年组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患胆总管结石者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胆总管结石者.老年组胆汁中最常见的细菌为大肠杆菌.结论年龄及有无胆总管结石对胆汁细菌培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挑选100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就诊月份,以单月为对照组,以双月为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手术前两组血清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血清指标、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大柴胡汤联合熊去氧胆酸对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CBDE)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胆总管结石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LCBDE、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大柴胡汤治疗。结果:术后4、8 d时,观察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胆汁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胆汁中总胆固醇和总胆汁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d,两组患者胆汁中总胆固醇水平均低于术前4 d(P<0.05),总胆汁酸水平均高于术前4 d(P<0.05)。结论:大柴胡汤能加速LCBDE术后患者胆红素的代谢;熊去氧胆酸能增加LCBDE术后患者胆汁酸的分泌,降低胆固醇水平。大柴胡汤和熊去氧胆酸联合应用,能改善胆总管结石患者LCBDE术后胆汁代谢,从而加速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局部应用及配合静脉注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行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其中试验组关闭伤口前半小时给予氨甲环酸2 g静脉注射,1 g关节内灌注并夹闭3 h。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术后肢体肿胀率;术前血红蛋白,术后24、48、72 h血红蛋白浓度,术后输血率;术后不同阶段的VAS评分及术后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术后总引流量试验组(210±38)ml,对照组(330±28)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红蛋白浓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72 h试验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共1例输血,输血率3.2%,对照组共5例输血,输血率15.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1~3天肢体肿胀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周、术后1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中,关闭伤口前半小时即采用氨甲环酸静脉点滴2 g,关节内灌注氨甲环酸1 g,并夹闭3 h可降低患者的术后切口总引流量,降低显性及隐形失血量,减少肢体肿胀率,降低输血率,降低术后疼痛发生率,但对术后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切口周围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风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胆总管探查术后不同时间夹闭T管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49例胆总管探查患者随机分为A组25例,B组24例,A、B组分别在术后3~4天和10~12天夹闭T管,对比分析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的体重差别、术后主动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胆汁丢失总量。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体重变化、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及胆汁丢失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早期夹闭T管对患者康复明显优于晚期夹闭。单纯胆总管术后宜早期夹闭T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对胆总管结石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滨海县中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43例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纳入观察组,39例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并T管引流纳入对照组.收集每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放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各组数据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和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GIQL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半年的GIQLI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比T管引流减少了手术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能更快的恢复患者胃肠道功能,但并发症没有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措施,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术后住院天数、胃排空恢复天数、术后患者体质量的减少量、胃引流量和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后住院天数、胃排空恢复天数以及术后体质量减少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d的胃管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第7d以友术后第14 d,观察组胃管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两组IgA、IgM和IgG浓度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第7d,观察组的IgA、IgM和IgG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0%、33.33%,两组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是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药物保守治疗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恢复以及缩短患者病程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预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后胆总管压力的变化.方法 以2006年1月~2007年12月该院进行的18例预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观察组)为对象,并选择同期10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的10例患者为对照(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7 d三餐前后应用U形管经鼻胆管和T管进行胆管测压.结果 观察组术后的胆汁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在术后第3、4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7d测得的胆总管平均压之间无明显差别,术后第7天进食造成的胆总管压力变化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可减少胆汁的外流,且对胆总管压力的影响与T管引流无明显差异,可有效预防胆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氨甲环酸对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时间点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全膝关节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1g氨甲环酸溶于20 ml生理盐水,缝合完关节腔后注入关节腔,夹闭引流管3 h后负压吸引;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20 ml,缝合完关节腔后注入关节腔,夹闭引流管3 h后负压吸引。术后第1、2、3、5、7天复查患者血常规(Hct)指标,第3、7天凝血(D-二聚体)指标,并记录每日引流量,术后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2、3、5、7天的HCT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较对照组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3天D-二聚体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D-二聚体的变化幅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闭切口前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TKA围手术期可有效改善术后的显性失血及隐性失血,且无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