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桂娟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0):867-868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的关系以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对其影响。方法 选择 2 5例冠脉病变狭窄程度≥ 80 %冠心病患者并对其病变血管实施PTCA术。 3支冠脉中 1支有病变者归入单支病变组 (A组 ,10例 ) ,2支以上有病变者归入多支病变组 (B组 ,15例 )。测定两组患者PTCA术前及术后第 1、第 7天的标准 12导联心电图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结果 术前及术后第 1天B组QTcd显著大于A组 (P <0 .0 1)。术后第 7天A组与B组QTcd无显著差别 (P >0 .0 5 )。术后两组患者的QTcd均显著小于各自术前 (P <0 .0 0 1) ,B组术后第 1天QTcd仍显著大于术后第 7天 (P <0 .0 5 ) ,而A组术后第 1天QTcd与术后第 7天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QT离散度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成功地行PTCA术可明显减少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 ;多支病变QT离散度减少速度慢于单支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部位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correcteqd QT dispersion,QTcd)的影响.方法 对确诊的130例AMI患者于入院第5~10天行PCI治疗,其中单支血管病变68例(包括左前降支30例、右冠状动脉20例、左回旋支18例),多支血管病变62例,与100例同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分析术前1 d和术后1 d的标准18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QTcd.结果 AMI患者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延长(均P<0.05),且多支血管病变组QTd、QTcd较单支血管病变组延长(均P<0.05).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d和QTcd无明显影响(均P>0.05).PCI术后QTd和QTcd较术前缩短(均P<0.05),而单独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对QTd、QTcd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AMI患者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且随着血管病变范围增大而变异增大,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d、QTcd无影响.成功的PCI能显著减小AMI患者QTd以及QTcd.  相似文献   

3.
QT离散度(QTd)能预测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介入治疗对QTd及校正QTd(QTcd)的影响。1临床资料与方法选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且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完整病例101例。排除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左心室肥厚、高血压3级、心房纤颤、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及使用I、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冠脉造影提示的双支、3支病变病例亦排除在外。上述研究对象按如下方案进行分组:根据冠脉造影病变狭窄程度分组:①冠脉无狭窄组,病变狭窄<50%,为31例;②冠脉轻度狭窄组,病变狭窄≥50%且<7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观察6个月后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QTd、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QT间期最大值(QTmax)、QT间期最小值(QTmim)的变化。结果:两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后QTmax和QTd、QTc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辛伐他汀组减少尤其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显著QTd增加,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72例成功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计算手术前后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校正后QTd(QTcd)。结果冠心病不同类型和冠状动脉病变不同支数术前QTd及QTcd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显著下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QTd为(49±20)msvs(57±24)ms、(46±18)msvs(61±18)ms、(48±18)msvs(61±20)ms,P<0.05;QTcd为(56±28)msvs(68±25)ms、(56±18)msvs(71±20)ms、(59±20)msvs(69±22)ms,P<0.05];单支病变组术后QTd、QTcd较其他病变组下降显著[术后单支血管病变与2支病变、3支病变的比较为QTd(38±18)msvs(50±24)msvs(52±16)ms,F=15.86,P<0.01;QTcd(45±20)msvs(56±18)msvs(58±27)ms,F=9.60,P<0.01]。结论介入治疗前冠心病患者QTd及QTcd与受累病变血管支数无关,在介入治疗后随着心肌缺血及心室复极不均一性的改善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倍他乐克对其的作用。方法: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梗阻组和非梗阻组,为每个患者记录体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计算QT、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倍他乐克,以12.5mg,2次/d起始,逐渐加量至目标剂量。在给药前、给药后1个月和3个月复查。结果: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P〈0.01);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P〈0.05)。结论:两组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的影响。[方法]对55例老年AMI患者在发病6h内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AMI溶栓再通组与溶栓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以及两组溶栓前和溶栓治疗后7d内CVA事件发生率。[结果]AMI溶栓再通组治疗7d后QTd和QTcd较非再通组显著减少(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QTed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CVA事件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溶栓非再通组(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CVA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减小AMI患者的QTd或QTcd,减少CVA的发生;QTd或QTcd可作为观察溶栓和再灌注效果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分析了6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患者在发病24 h内就诊,并描记首次心电图,分为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发现两组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均有显著的差异。而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塞分组比较QTd和QTcd未显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卡维地洛对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云红  徐超  陈兰姣 《临床荟萃》2009,24(3):201-203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卡维地洛对其的作用。方法入选48例患者,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梗阻性20例(梗阻组)争非梗阻28例(非梗阻组),正常对照组20例。为每个患者记录体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计算QT、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卡维地洛,在给药前、1个月和3个月后复查以上指标。结果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P〈0.01);卡维地洛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用药前(84.2±27.1)ms vs(46.5±20.7)ms,用药3个月后(49.8±19.2)ms vs(41.3±16.3)ms(P〈0.05或〈0.01)。结论两组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卡维地洛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罗立  黄怡  杨礼  周全 《医学临床研究》2014,(6):1152-115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P-选择素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4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2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29例健康对照组 P-选择素水平;研究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脉 Gensini 评分与P-选择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①ACS组及 SAP组 P-选择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P-选择素水平高于SAP组(P<0.05)。②与单支冠脉病变组比较,多支冠脉病变患者P-选择素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冠状动脉 Gensini 评分≥20分组 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总积分<20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 P-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可预测冠心病严重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澳两国中青年男性冠脉病变的差异。【方法】中国南京两个中心及澳大利亚悉尼一个中心同步注册入选〈60岁男性拟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例1667例(其中中国人788例,澳大利亚人879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病变部位、病变支数以及病变Gensini总积分表示。【结果】①两国中青年男性冠脉病变主要累及血管均依次为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和左冠脉主干;②三支病变数中国男性组显著低于澳大利亚男性组(分别为8.2%、15.5%,P〈O.01);双支病变数两组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2.0%、32.5%,P〉0.05);单支病变数中国男性组高于澳大利亚男性组(分别为59.8%、51.9%,P〈O.01);③Gensini总积分:中国男性组明显低于澳大利亚男性组。【结论】澳大利亚中青年男性冠脉病变程度重于中国中青年男性。  相似文献   

12.
QT离散度(QT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1项预测心脏复极同步的新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介入治疗对QTd及校正QTd(QTc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丹  吕安林  苑媛  李丹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3):2651-2653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6h)与延迟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QT间期离散度(QTd、QTcd)和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AMI病人82例,按发病至到达医院时间的不同分为两组,6h以内为A组,共36例行急诊PTCA,6h以后46例为B组,行延迟PTCA。观察他们的术前、随访术后不同时间的QTd、QTcd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术后6d、30d及180d,A组QTd、QTc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优于B组(P均〈0.05)。A组术后6d QTd、QTcd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均〈0.05)。B组术后6d与术前比较,有所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30d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急诊或延迟PTCA均可降低AMI病人QTd、QTcd,改善心功能,但急诊PTCA明显优于延迟PTCA;同时急诊PTCA较延迟PTCA对AMI病人QTd、QTcd的降低作用出现得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平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诱发患者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方法选择临床疑诊为冠心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下移者35例(缺血组),测量运动前、运动后缺血型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QTd及QTcd,与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ST段无缺血型改变者35例(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缺血组在运动后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QTd、QTcd分别为(57.60±11.74)及(76.62±9.35)ms,与运动前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的QTd、QTc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运动后即刻QTd、QTcd对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正常组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6min时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改变时QTd、QTcd明显增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存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及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150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bA1c水平将其分为三组:A组,45例(单纯冠心病患者,HbA1c<5.7%);B组,48例(合并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良好组,HbA1c<6.5%);C组,57例(合并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6.5%)。比较三组患者AMI发生率及冠脉病变特点有无差异。【结果】①C组A M I发病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P<0.05);B组AMI发病率显著高于A组( P <0.05)。②B、C两组冠脉造影主要表现为多支、多节段弥漫性病变,A组冠脉造影主要表现为单支病变,其次为双支病变,B、C两组多支病变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B、C两组冠脉病变支数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三组病变的血管分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③三组Gensini积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 HbA1c水平控制不佳会增加AMI发病率,加重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和范围的关系及支架置入术前后QTd的变化。方法分析119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观察不同狭窄程度和范围的冠状动脉病变QTd指标以及冠脉重度狭窄者支架置入术前后QTd的变化。结果冠脉正常组QTd为46.7±10.3m s,轻度狭窄组(49.4±10.6m s)与正常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重度狭窄组(68.5±10.7m s)与中度狭窄组(60.8±10.5m s)相比,中度狭窄组与轻度狭窄组相比,QTd均显著增大(P<0.01)。单支病变组QTd为55.3±10.4m s,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多支病变组(69.3±10.1m s)与双支病变组(62.5±10.2m s)比较,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QTd均显著增大(P<0.05)。重度狭窄组支架置入术后QTd为44.9±10.1m s,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QTd增大提示冠脉狭窄更严重,病变范围更广泛。成功的支架植入术可明显缩短冠脉重度狭窄患者QT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年轻单纯性腹型肥胖者的QT离散度(QTd、QTcd)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8~35岁单纯性腹型肥胖者38例(肥胖组)及年龄、肥胖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体重者34例(对照组),分别测量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QTd、QTcd值;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有否斑块.结果 肥胖组血压、体质指数、腰臀比、QTd、QTcd均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QT离散度>50 ms者发生IMT异常的危险度高于QT离散度<50 nm者(OR=7.0,P<0.05).结论 年轻人单纯性腹型肥胖者QT离散度大于正常参考值,颈动脉内中膜异常;QT离散度>50ms时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提示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变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各种方法治疗前后心电图指标的观察,对比各种治疗方法是否有效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入选病例分为六组:非再灌注治疗再通组(A1组)、非再灌注治疗未再通组(A2组)、溶栓治疗再通组(B1组)、溶栓治疗未再通组(B2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C组)、溶栓+补救性PCI治疗组(D组)。分别测量各组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抬高导联ST段抬高的总和(∑ST)及最长QT间期(QTmax)、最短QT间期(QTmin)。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ST段抬高的总和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ed)的差异均有显著性,QT间期离散度(QTd)在B1、C、D组差异有显著性;ST段抬高总和的下降幅度在A1与A2组、B1与B2异有显著性;四个再通组ST段抬高总和的下降幅度和QTcd的下降幅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而QTd下降幅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①ST段恢复及QT间期离散度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成功的敏感指标。②各种再灌注治疗均可降低ST段抬高及QT间期离散度,即恢复心肌组织和细胞水平再灌注及心室肌复极均一性。③非再灌注治疗与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存在差异,但不同再灌注治疗方法之间尚无依据证明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观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稳定情况,以及血清hs-CRP与MMP-9的相关性,探讨血清hs-CRP和MMP-9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144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7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71例,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34例)、双支病变组(36例)和多支病变组(74例,≥3支病变).分析血清hs-CRP和MMP-9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稳定情况,以及血清hs-CRP与MMP-9的相关性.结果 ①UAP、SAP及NC组之间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UAP、SAP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P<0.01);UAP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P<0.01)②CHD患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多支病变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多支病变组均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P<0.01),双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P<0.01).③CHD患者血清hs-CRP与MMP-9呈显著正相关(r=0.715,P<0.01),病变支数与血清hs-CRP和MMP-9呈显著正相关(r=0.591、0.642,P均<0.01).结论 血清hs-CRP和MMP-9水平与CHD冠状动脉病变、病变稳定性及病变支数有关,且两者具有相关一致性,联合检测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可更好的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对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病人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分析84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PTCA术前、术后一天内所记录的心电图。测算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病例分为三组:心绞痛PTCA成功组、心肌梗塞PTCA成功组、心肌梗塞PTCA失败组。分别对三组QTd、QT作术前、术后比较。结果:前二组术后QTd、QTcd较术前显减少(P<0.01).失败组术前、术后QTd及QTcd差异无显性(P>0.05)。结论:成功的PTCA能显减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的QTd.提示可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心肌缺血患的死亡率。可以改善患的预后。术后心肌梗塞患删减少可能反映了顿抑或冬眠心肌的“苏醒”。并表明梗塞区内尚有存活心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