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159例佝偻病患儿和78名健康儿童(对照组)VDR基因Bsm Ⅰ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两组之间VDR基因型和基因分布.结果 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VDR基因Bsm Ⅰ位点基因型分布分别为:BB(0%),Bb(15.7%),bb(84.3%)和BB(0%),Bb(11.5%),bb(88.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VDR基因BsmⅠ位点等位基因分布分别为:B(7.9%),b(92.1%)和B(5.8%),b(94.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R基因Bsm Ⅰ酶切住点的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关系尚须大样本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I和Tru9I酶切位点多态性在广西地区儿童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268名广西地区健康儿童[男143例,女125例;年龄(4.15±0.63)岁]VDR基因BsmI、Tru9I酶切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对基因分布进行检验。结果268名儿童中VDR基因型为bb、Bb和BB的例数分别为246例、21例、1例,即基因型为bb、Bb和BB的频率分布分别为91.79%、7.84%、0.37%,b、B等位基因频率为95.71%、4.29%;VDR基因型为tt、Tt和TT的例数分别为12例、85例、171例,即基因型为tt、Tt和TT的频率分布分别为4.48%、31.72%、63.80%,t、T等位基因频率为20.34%、79.66%。基因测序结果与PCR-RFLP结果相符。样本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具有群体代表性。结论中国广西地区儿童VDR基因BsmI、Tru9I酶切位点多态性分布频率有其自身的特点,BB和tt基因型较少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I多态性分布,以及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关系,探讨其遗传易感性。方法对象为41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和68例健康对照组儿童,均为山西籍汉族儿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 RFLP)等技术测定VDR基因BsmI多态性,比较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用Hardy 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方法进行基因分布遗传平衡吻合度检验。结果佝偻病患儿组Bb、bb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4.6%和85.4%,健康对照组儿童Bb、bb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9.1%、80.9%。病例组等位基因B、b分布频率分别为7.35%、92.7%,对照组等位基因B、b分布频率分别为9.6%、90.4%,佝偻病组和正常对照组VDR基因型Bb、bb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间没有显著性差异。BsmI多态性分布极不平衡,bb型最多占80.9%,b位点占90.4%,是优势基因。结论VDR基因BsmI酶切位点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I多态性分布,以及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关系,探讨其遗传易感性。方法对象为41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和68例健康对照组儿童,均为山西籍汉族儿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等技术测定VDR基因BsmI多态性,比较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用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方法进行基因分布遗传平衡吻合度检验。结果佝偻病患儿组Bb、bb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4.6%和85.4%,健康对照组儿童Bb、bb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9.1%、80.9%。病例组等位基因B、b分布频率分别为7.35%、92.7%,对照组等位基因B、b分布频率分别为9.6%、90.4%,佝偻病组和正常对照组VDR基因型Bb、bb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间没有显著性差异。BsmI多态性分布极不平衡,bb型最多占80.9%,b位点占90.4%,是优势基因。结论VDR基因BsmI酶切位点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雏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I位点多态性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相关性,寻找RRTI的易感基因.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2004年3月至2006年2月长春市儿童医院97例RRTI患儿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100名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VDR基因BsmI位点基因型.结果 RRTI组BB、Bb基因型出现频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增高的趋势(X2=14.97,P<0.01).结论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0~6岁汉族儿童骨密度(BMD)的关系,为临床儿童低BMD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2002年7月至2004年3月收集排除影响骨代谢疾病的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204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血清锌;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25(OH)D3;用超声BMD仪测定胫骨中段骨密度;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4个限制性酶切位点(ApaI、TaqI、BsmI、FokI)的多态分布。用多因素协变量方差分析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BMD的关系。结果多因素协方差分析消除血清25(OH)D3水平、血清锌水平、户外体育活动等因素对BMD的影响后,发现VDR基因BsmI酶切位点等位基因型和FokI酶切位点等位基因型与BMD相关,Bb基因型的BMD百分位数明显低于bb基因型,分别为22.00%和43.14%,差异有显著性(F=5.04,P<0.05);ff基因型骨密度低于Ff与FF基因型,分别为26.97%、37.95%、53.52%,差异有极显著性(F=8.11,P<0.001)。而在ApaI、TaqI酶切位点,不同等位基因型与BMD无关(F=1.08、1.27,P>0.05)。结论VDR基因在BsmI、Fok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与0~6岁汉族儿童BMD相关。  相似文献   

7.
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了解上海地区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各种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收集儿保门诊就诊的0—6岁汉族儿童204名,其中男140名,女64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4个限制性酶切位点(ApaⅠ、TaqⅠ、BsmⅠ、FokⅠ)的多态分布。结果0-6岁汉族儿童a、T、b、F等位基因位点占优势,分别占75.0%、97.7%、97.4%、60.0%;aa、TT、bb、Ff等位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52.9%、91.7%、90.2%、47.6%;对每一个体4种等位基因型分析显示以aaTTbbFf、aaTTbbFF、AaTT bbFF占多数,分别为25.5%、14.2%、11.8%。与文献报道的其他人种VDR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差异。结论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VDR基因在ApaⅠ、TaqⅠ、BsmⅠ、Fok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存在种族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Lu HJ  Li HL  Hao P  Li JM  Zhou LF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7):493-496,T001
目的 通过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FokI,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基因测序等技术测定48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病例组)和92名正常儿童(对照组)的VDR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VD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计算基因型优势比(OR)。结果 在48例佝偻病患儿中FF、Ff和ff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46%、33%和21%;而在92名正常儿童中FF、Ff和ff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22%、52%和26%。两组VDR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x^2=8.912,P=0.012),病例组中FF基因型占明显优势(OR=3.046)。两组VDR基因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也有显著性(x^2=5.451,P=0.020),病例组中F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有相关性,提示VDR基因多态性可能在决定个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遗传易感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铅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hi KL  Guo RR  Wang WY  Ma H  Yuan PF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0):751-754
目的 了解某铅污染较重矿区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状况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铅易感性间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矿区幼儿园 5~ 6岁汉族儿童 12 0名。研究VDR等位基因 (VDRB和VDRb)的出现频率并测定血铅水平 ,同时问卷调查每位研究对象血铅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  ( 1)所研究儿童VDRBB型 2例 ,占 1 7% ;VDRBb型 11例 ,占9 2 % ;VDRbb型 10 7例 ,占 89 2 % ;( 2 )携有VDRB等位基因的儿童血铅平均值 [( 0 910 8± 0 2 650 )μmol/L]明显高于VDR基因型为bb者 [( 0 740 1± 0 2 70 1) μmol/L] (t =2 155,P <0 0 5)。 ( 3 )儿童血铅水平相关因素分析发现 :VDR基因型 ,燃料类型及母亲文化程度等 7个因素与血铅显著相关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 ,发现VDR基因型对血铅水平的影响在排除协变量影响后仍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组儿童VDR基因存在遗传多态性 ;携有VDRB等位基因的儿童对铅易感性较高 ,可能成为铅毒性作用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ApaI位点多态性与儿童急性白血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对127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和268例健康儿童的VDR基因ApaI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VDR基因ApaI酶切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在急性白血病患儿和正常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DR基因Apa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1.
CD14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特应性疾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HL  Ni LY  Bao QY  Chen ZM  Li CC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2):105-108
目的研究脂多糖受体基因(CD14)多态性在温州地区汉族儿童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特应性疾病的关联。方法特应征组113例,病例入选符合下列标准:(1)年龄2~12岁的汉族儿童;(2)临床诊断为哮喘、过敏性鼻炎或特应性皮炎;(3)血清总IgE升高;(4)血清特异性IgE阳性。选取2~12岁正常体检儿童79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总IsE,UniCAP系统测定sIgE。应用测序法测定两组儿童CD14基因序列,寻找多态位点,调查多态位点的分布特征,比较两组儿童多态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不同基因型的血浆IgE水平。结果(1)特应征组和对照组儿童均发现CD141—159多态性,以TT基因型为主,未发现其他多态位点。其中对照组儿童TT、TC、CC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7.0%、28.0%和15.0%,特应征组儿童TT、TC、CC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9%、35.4%和17.7%,按Hardy-Weinberg平衡吻合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62,P〉0.05)。两组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18,P〉0.05)。(2)不同性别间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58,P〉0.05)。(3)经对数转换,CD14/—159CC基因型、TC基因型和TT基因型的血清IgE分别为(2500±460)IU/L、(2400±460)IU/L、(2520±460)IU/L,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07,P〉0.05)。结论(1)温州地区汉族儿童存在CD141—159多态性,未发现CD14基因其他多态位点。温州地区汉族儿童CD141—159基因型以TT为主。(2)未发现CD141—159基因型和特应征发病及IgE水平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瘦素基因型与回族及维吾尔族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乌鲁木齐周边地区6所小学选取68例肥胖儿童(回族35例,维吾尔族33例)及69例非肥胖儿童(回族36例,维吾尔族33例),共137例儿童纳入该研究。空腹12 h后抽取2组儿童外周静脉血5 mL,常规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其C2549A瘦素基因型,同时检测各组儿童空腹血脂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空腹血瘦素和胰岛素水平。结果 137例受试儿童中,瘦素基因C2549A AA、A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5%、33.6%、56.9%。A等位基因频率在回族及维吾尔族儿童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等位基因频率、AA+AC基因型频率在回族及维吾尔族肥胖组和非肥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含有AA+AC、CC基因型的回族和维吾尔族儿童肥胖组及非肥胖组间血瘦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回族与维吾尔族儿童存在瘦素基因C2549A多态性;单个瘦素基因多态性与回族及维吾尔族儿童肥胖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遗传因素是否参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目前尚未明了。拟通过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159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儿童和78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I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两组之间VD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VDR基因FokI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FF(37%),Ff(51%),ff(12%)和FF(18%),Ff(55%),ff(27%),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χ20.01(2)=9.210,χ2=13.3880,P<0.01);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VDR基因FokI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F(63%),f(37%)和F(46%),f(54%),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χ2=6.18,P<0.05)。佝偻病患儿F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63%vs46%)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而佝偻病患儿f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7%vs 54%)。结论:VDR基因Fok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基因rs324015位点多态性与青岛汉族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对青岛汉族113例哮喘患儿(哮喘组)、87例无血缘关系的汉族无变应性疾病及其他疾病的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进行STAT6基因rs324015位点多态性分析;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方法进行基因分布遗传平衡吻合度检验。结果 1.健康对照组和哮喘组STAT6基因rs324015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具有群体代表性。2.哮喘组GG、GA及AA 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5.9%、46.9%和37.2%,健康对照组儿童其分布频率分别为21.8%、59.8%和18.4%,2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45,P<0.05),且不同基因型患哮喘的危险性不一样,AA基因型与GA、GG基因型比较患哮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OR(AA/GA)=2.575,95%CI:1.290~5.141,P<0.01;OR(AA/GG)=2.771,95%CI:1.167~6.577,P<0.05];基因型GA与GG间,患哮喘的危险性无统计学差异(OR=1.076,95%CI:0.508~2.277,P>0.05)。哮喘组患儿G、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39.3%和60.6%,对照组分别为51.7%、48.2%,2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8,P<0.05),且A等位基因携带者哮喘患病率是非携带者的1.649倍[OR(A/G)=1.649,95%CI:1.106~2.459,P<0.05]。结论 STAT6基因rs324015位点多态性可能与汉族儿童哮喘易感性相关,突变纯合子AA携带者患哮喘的危险性大,A等位基因为导致哮喘患儿发病的优势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Shank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对82例孤独症儿童及80例健康儿童Shank3基因上的2个SNPs位点rs9616915和rs13057681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进行测定.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分析SNPs位点等位基因的分布,对孤独症组和健康对照组SNPs位点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 1.健康对照组和孤独症组儿童观察值和预期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即健康对照组和孤独症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法则.2.二组儿童rs9616915和rs13057681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9616915:基因型χ2=0.452,P>0.05;等位基因χ2=0.217,P>0.05;rs13057681:基因型χ2=0.256,P>0.05;等位基因χ2=0.173,P>0.05).结论 Shank3基因rs9616915和rs13057681SNPs片段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无关,孤独症的易感基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I rs2228570及TMPRSS6 rs85579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牛奶蛋白过敏(CMPA)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00例CMPA儿童及10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 VDR基因FokI rs2228570和TMPRSS6 rs855791单核苷酸多态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CMP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CMPA组与对照组TMPRSS6 rs855791基因型CC、CT、TT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MPA组的TT基因型占优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rs855791 TT基因型的儿童发生CMPA的风险增加(OR=3.473,P=0.011)。而VDR基因FokI rs2228570基因型分布在两组儿童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6)。结论 TMPRSS6 rs855791多态性与儿童CMPA的发生有关联,TT基因型可能为儿童CMPA的易感基因型,而VDR基因FokI rs2228570多态性与儿童CMPA无关联。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The authors' objectives were to compare height at diagnosis of children with bone tumors with that of Spanish reference children; to analyze the frequency of the genotypes for the polymorphisms of the vitamin D receptor (VDR), estrogen receptor (ER), and collagen Ialpha1 (COLIalpha1) genes in patients and in healthy controls; and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tic markers and height. PATIENTS AND METHODS: Height and weight at diagnosis were measured in 58 osteosarcoma and 36 Ewing sarcoma patients and compared with standards published for Spanish reference children according to sex and age. For the molecular analysis, 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the VDR (Fok I, Apa I, and TaqI), ER (Pvu II and XbaI), and COLIalpha1 (Msc I) genes were characterized in 72 osteosarcoma and 53 Ewing sarcomas and in a group of 143 healthy matched children. RESULTS: Osteosarcoma and Ewing sarcoma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taller than Spanish reference children. Osteosarcoma patient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y of the Ff genotype for the Fok I polymorphism (VDR gen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dds ratio for this genotype was 1.78, with an increased relative risk of 78% for heterozygous Ff carriers. Among Ewing sarcoma patients, this same genotyp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ower height than homozygotes (FF or ff). CONCLUSIONS: Children with bone cancer are significantly taller than the reference population, which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genotype for the Fok I polymorphism of the VDR g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