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匮要略》为《金匱要略方论》的简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东汉张仲景所著。全书共分25篇,其中第1篇《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相当于全书的总论;从第2篇《痉湿暍病脉证治》到第17篇《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是论述内科疾病;第18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则属于外科疾患;第19篇是论述不便归纳的如趺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等病的病脉证治;第20~22篇是专论妇科疾患;最后3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全书共讨论了40多种病证,列方共262首,如除后3篇杂疗方外,计  相似文献   

2.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的方剂。《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原方治少阳阳虚兼太阳外感之证,笔者临床使用多年,体会本方不仅可治外感病,亦可治内伤病,在心血管疾病中如用之得宜,常可获良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为治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故辨证要以少阴病提纲为辨证要点。《伤寒论》281条云:……  相似文献   

3.
黄吉赓教授行医50余年,擅长治疗咳喘病,导师对咳喘病论治的学术思想观点之中,提出了“阴虚痰饮证”这一常见的临床证侯群的病脉证治,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介绍全国名中医张西俭平脉辨治高龄重症肺部感染经验。张西俭教授临床主张“脉诊为先,四诊合参”,以脉气脉质论阐释脉理、辨析病机。张教授认为脉气脉质论对高龄重症肺部感染有着重要意义,脉气与脉质反映了人体正邪斗争的集中部位和整体联系,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该文以高龄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为例,简介张教授的平脉辨治思想,总结高龄重症肺部感染的病因病机,以及其脉诊运用要点和辨治经验。在临床实践中中,通过对患者脉气、脉质及气质互动的综合辨析,结合望、闻、问诊,综合得出疾病整体的病机结构,进而有针对性地立法处方,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附验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岳妍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0):865-866
"脾约"概念始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247条及<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均有所论述,两处论述基本相同,言:"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相似文献   

6.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出自《伤害论·辨太阳病脉论并治中》,主治“发汗后,腹胀满者”,方由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组成,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应用该方治疗脾虚气滞者所致的病证均获得良好疗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阴吹治验3则     
阴吹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主要症状为妇人阴道中出气有声,如矢气之状.笔者近20年来临床治验3例患者,按中医同病异治之法辨证施药,效果满意,举例案如下.  相似文献   

8.
贡承度副主任中医师是常州市著名老中医,幼承家学,临证四十余载,学验俱丰,擅治内科杂病与男科病。随师临证廿余年,男科病诊疗中,结合肝脉循行股中,络阴器之理论,多从调肝作手,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9.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是以胸闷、胸痛为主症的疾病,因上焦阳虚、阴邪上逆而发。心痛则限指心胸及胃脘部的疼痛,病情十分复杂,本篇所论,只涉及属于阳虚阴盛的一类病证。短气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名,而是指呼吸浅短的症状。由于胸痹、心痛皆属于胸膈间病,在病机、证治  相似文献   

10.
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当归、川芎、芍药、桂枝、吴茱萸、阿胶、丹皮、生姜、半夏、甘草、麦冬组成,用治妇人冲任虚寒兼有瘀血而引起的崩漏,亦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孕或月经不调等症。《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证》:“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中医之肠痈,包括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腹膜炎、腹部脓疡等的部分症候。中医关于肠痈的治疗,《金匮·疮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中提出“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阑尾周围脓肿,属于中医肠痈之范畴。是由于急性阑尾炎不能早期控制而形成的局限性包块,临床并不少见。西医对阑尾包块的处理,由于不宜手术,因此临床上大多是抗炎保守治疗为主,病程较长。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对西医不宜手术的阑尾周围脓肿采取中药内服和外敷相结合的治……  相似文献   

12.
齐向华教授是山东省中医院中医内科学教授,现任山东省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齐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脉象研究,经过总结脉诊的临床功能,认为脉诊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诊脉可以辨识致病因素、病机,判定人们的个性、心理经历和心理状态,并对所患疾病具有预测功能.现将其识脉审脉以辨治疾病的三则医案浅析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3.
论精室生理病理与证治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秦国政主题词@精室/病理生理学@精室/生理学奇恒之府精室,又名精脏、精宫、精房,乃男子奇恒之府、生殖之精生化贮藏之所、冲任二脉起源之始,病非独虚尚有实,治非唯补亦可泻。笔者事男科,于此有所微识,兹论之...  相似文献   

14.
湿温重症治验2例卢立广1病历简介例1.患者女,30岁。1994年8月15日初诊,患者病已数日,身热,心烦,胸脘痞闷,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体温39.8℃,肥达氏反应阳性。诊断为伤寒。中医辨证为湿温(热重于湿),治以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予姜...  相似文献   

15.
冷治文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2):1217-1218
正风水病,即因感受风邪而致的一种水肿病。属于水肿病的一种。其水肿常起于眼睑及头面,亦可延及下肢,重者可致胸水、腹水等,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  相似文献   

16.
1中医学对痛经发病原因及机制的认识中医古籍并无“痛经”病名的记载,对痛经症状的最早描述,始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至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首次出现“经行腹痛”病名。  相似文献   

17.
大温经汤治疗崩漏与痛经吴昌生谌曦崩漏与痛经系妇科急重症。大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多年来,我们用该方加减治疗气血阴阳俱虚痛经与崩漏效著。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观察184例。年龄13~18岁89例中痛经74例、崩漏12例...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痛经西医妇产科学有原发性痛经及继发性痛经之分。前者又称功能性痛经,是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治疗原发性痛经,现代医学着重于降低血中前列腺素、血管加压素、催产素水平,抑制子宫内膜生长,抑制子宫收缩等,但远期效果不理想,副作用较大。手术治疗如骶前神经节切除术有一定疗效,但有局限性且难以推广[3]。兹将中医药研究概述如下:1病机分型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论因瘀血而致经水不利引起痛经的证治。《丹溪心法》云:“经水将来作痛者,血实也……经候过而作痛…  相似文献   

19.
本篇专论疟病。首先从脉象总论了疟病的病机、辨证,指出疟病不离少阳,以寒热休作有时为主症。其次按脉证和寒热多少分述了温疟、癉疟、牝疟和疟母的证治。它为后世论治疟病奠定了临床基础。 [原文]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语释] 疟病多见弦脉,弦是少阳主脉,故疟病不离少阳,以寒热休作有时为特征。由于病人体质不同,病因兼挟,  相似文献   

20.
桂枝茯苓胶囊 ,出自汉代医圣张肿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中桂枝茯苓方的现代制剂。是张仲景为妊娠胎动不安 ,漏下不止 ,血色紫黑晦暗 ,腹痛拒按而治。临床运用只要因淤血留结胞宫所致的病证 ,每用每效 ,特撰文介绍如下。1 桂枝茯苓胶囊药物组成及用量用法桂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