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估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关系。方法对12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MELD评分,并观察患者肝眭脑病的发生情况。结果12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发生肝性脑病53例,发生率为44.17%(53/120)。肝性脑病患者MELD评分为(21.69±9.22)分,非肝性脑病患者MELD评分为(9.32±4.6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性脑病发生率随MELD评分的增高而增加(P〈0.01)。MELD评分预测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最佳临界值是14.13分(敏感度86.05%,特异度88.37%),MELD评分≥14.13分患者3个月内肝性脑病发生率显著高于MELD评分〈14.13分患者[63.16%(48/76)比11.36%(5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2,P〈0.01)。结论MELD评分有助于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内毒素与整合终末期肝病模型(iMELD)在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短期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随访3,6,12个月的生存状况,将患者列入生存组与死亡组,根据有关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结果计算两组iMELD评分和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检测血清内毒素水平,分析血清内毒素与iMELD评分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短期预后中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3个月,5例患者死亡,生存组、死亡组的iMELD评分分别为(39.26±7.29),(49.29±8.63)分,CTP评分分别为(9.32±2.12),(12.03±2.75)分,血清内毒素水平分别为(9.21±2.24),(15.39±5.12) 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12例患者死亡,生存组、死亡组iMELD评分分别为(41.35±8.03),(52.18±10.37)分,CTP评分分别为(9.78±2.05),(12.93±1.99)分,血清内毒素水平分别为(8.96±2.41),(16.43±6.03) 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19例患者死亡,生存组、死亡组iMELD评分分别为(40.74 ±6.38),(52.29±8.53)分,CTP评分分别为(10.01±2.23),(13.27±1.69)分,血清内毒素水平分别为(8.53±2.34),(16.52 ±6.08) 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52,标准误为0.048,95%可信区间为0.790~ 1.022.iMELD评分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48.00分,iMELD评分增高患者死亡风险增加;血清内毒素预测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11.00 ng/L.结论 血清内毒素水平与iMELD评分对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终末期肝病模型(MEID)在慢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在判断预后以及人工肝治疗时机选择过程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将75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分为人工肝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应用MELD评分系统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和病死率,探讨与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1)人工肝组经治疗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国际标准化比率(LNR)、MELD分值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人工肝组经治疗后总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EID分值在20~29的患者,其病死率为3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ELD分值≥30者,其病死率为57.1%,与对照组的93.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死率MELD分值在20~29组(42.7%)明显高于MELD≥30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肝支持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TBil、Cr、INR和MELD评分,改善肝功能.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MELD分值在20~29组明显优于MELD≥30组,因而早期施行人工肝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Child-Turcotte-Pugh( CTP)评分对肝硬化患者手术预后的评估.方法 入选70例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的肝硬化患者,计算术前MELD评分和CTP评分,分析两者相关性及不同分组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衡量各评分的预测能力.结果 共23例(32.9%,23/70)发生术后并发症.并发症组(23例)MELD评分和CTP评分分别为(19.58 ±5.90)分和(8.84±1.87)分,无并发症组(47例)分别为(12.27±2.94)分和(6.10±1.1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患者按MELD评分进行分组:< 14分组(30例)、14~ 23分组(28例)、>23分组(12例),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3/30)、35.7%(10/28)和83.3%(10/12),三组并发症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按CTP评分进行分级:A级(29例)、B级(25例)和C级(16例),三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3%(3/29)、36.0%(9/25)和68.8%(11/16),三级并发症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ELD评分与CTP评分有显著相关性(r=0.874,P< 0.01).MELD评分和CTP评分判断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7 (95% CI:0.84~0.95)和0.852(95% CI:0.83 ~ 0.9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157,P>0.05).结论 MELD评分和CTP评分均能准确预测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应用宜相互结合,以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及其与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肝硬化患者85例,检测TM、D-二聚体(D-dimer)、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同时检测血肌酐、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计算MELD积分.结果 MELD积分为1~29(11.35±6.02)分,其中MELD≤9分40例,占47.1%,10~19分32例,占37.6%,20~29分13例,占15.3%.TM和D-dimer随肝功能恶化而升高,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M和D-dimer与MELD积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6(P<0.01)和0.425(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的TM和D-dimer明显异常且和MELD积分呈正相关,检测TM和D-dimer有助于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ombomodulin(TM), fibrinolytic system changes and the score of 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in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Methods Eighty-five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admitted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09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M, D-dimer,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PAI-1),serum creatinine, serum total bilirubin and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on all patients were measured and then the score of the MELD was calculated. Results The score of the MELD was 1-29(11.35 ± 6.02)scores. The score of the MELD ≤ 9 scores was 40 cases(47.1%), 10- 19 scores was 32 cases (37.6%),20-29 scores was 13 cases(15.3%).TM and D-dimer were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with MELD score.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groups(P<0.01). The levels of TM and D-dimer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core of the MELD(r = 0.706,0.425,P < 0.01). Conclusions The levels of TM and D-dimer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core of the MELD in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These indices can help predicting the degree of liver function disorder an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6.
肝作为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在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等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终末期肝病(ESLD)通常并发营养不良,病人营养状况持续恶化与预后不良关系紧密.以下综述ESLD病人营养支持方面的研究,旨在为正确评价ESLD病人的状况及实施合适的营养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终末期肝病(end—stage liver disease,ESLD)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肝功能极度减退甚至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其主要特征为肝细胞功能无法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当临床上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失代偿期的严重并发症,以及有明显白蛋白降低、胆碱酯酶活力降低、胆红素升高(除外由胆汁淤积引起)、PT延长等肝细胞功能衰竭的征象时,即表明已进人ESLD阶段。ESLD按原发性病变性质,可分为终末期良性肝病和肝脏恶性肿瘤。目前我国的ESLD,在成年人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终末期肝炎肝硬化。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在儿童则主要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肝脏豆状核变性等代谢性缺陷疾病为多。 相似文献
8.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已经成为终末期肝病(ESLD)患者治疗失败乃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临床表现不一,真菌培养阳性率低及培养周期时间长等,ESLD合并IFI的早期、准确诊断具有挑战性。近年来,非培养检测方法如直接显微镜镜检(包括真菌荧光染色)、血清学检测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被引入IFI的检测,逐渐成为有广泛临床... 相似文献
9.
肝脏在营养调控中起到核心作用,终末期肝病患者常由于代谢异常出现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与终末期肝病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因此正确的营养评估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单纯饮食摄入并不能满足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营养需求,近些年,肠内外营养制剂的使用已经大大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但仍缺乏一个“金标准”。如何制订适宜的营养支持方案是临床医师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营养相关问题加以阐述,旨在为终末期肝病患者个体化的营养干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评估和预测肝衰竭疗效和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住院肝衰竭患者88例,分别按MELD和CTP分级进行评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生化指标和MELD评分的变化;应用MELD评分和CTP分级对患者的短期(3个月内)生存率作预后评估,同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不同MELD评分的短期生存率和生存状况.结果 在MELD评分<20分、20分≤MELD评分<30分、30分≤MELD评分<40分和MELD评分≥40分患者中,CTP分级B级患者病死率分别为0、2.6%( 1/39)、6.7%(1/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8,P>0.05),CTP分级C级患者病死率分别为14.3%(3/21)、56.4%(22/39)和80.0%(12/15)、100.0%(1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92,P<0.01).在MELD评分<20分患者中,CTP分级C级与CTP分级B级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在20分≤MELD评分<30分、30分≤MELD评分<40分和MELD评分≥40分患者中,CTP分级C级与CTP分级B级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1).MELD评分<20分、20分≤MELD评分<30分、30分≤MELD评分<40分和MELD评分≥40分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82,P<0.01).结论 MELD评分和CTP分级能评估肝衰竭的预后,且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MELD评分基础上引入CTP分级能相应增加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联合血清钠模型(MELD-Na、MELDNa、MESO评分)在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12个月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择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的119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MELD、MELD-Na、MELDNa、MESO评分模型进行评分,并了解其6、12个月内的病死率,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12个月预后的能力,并采用Z检验比较各系统的预测能力.结果 随访6、12个月中,生存和死亡患者间MELD、MELD-Na、MELDNa、MESO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ELD-Na、MELDNa、MESO评分在判断患者6、12个月的预后方面其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8,在数值上优于MELD评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LD联合血清钠模型在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12个月预后方面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但未显示比MELD评分有更佳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CTP、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As、MELD-Na、i-MELD以及MESO在判断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内镜下硬化治疗术(EIS)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在行急诊EIS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中,选取有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的7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价上述各模型在判断行急诊EIS患者预后的准确性.获取各模型判断患者预后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78例患者中随访6、12个月,分别死亡8例(10.26%)、11例(14.10%).在随访6、12个月中,生存患者与死亡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判断患者预后时,ROC曲线下面积值大于0.800的模型,6个月为MELD-AS(0.837)、MESO(0.830)、MELD(0.830)、MELD-Na(0.818);12个月为MELD(0.822)、MELD-AS(0.821)、MESO(0.814).结论 MELD-AS、MESO及MELD在判断急诊EIS患者6、12个月的预后方面准确度较高,是该类患者中短期死亡风险的较好判断指标,亦可作为临床EIS术前的筛选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比较MELD和Child分级评估差异,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328例肝硬化患者2.5年,计算入院当天MELD和Child分值,通过ROC曲线及截断值比较分析,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研究两体系相关性。结果3个月生存期的患者两体系ROC曲线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而生存期超过1年的患者MELD较Child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短期内MELD>13,敏感性为74.7%,特异性97.8%;胆红素>2.8 mg/dl,敏感性为53.7%,特异性93.5%;INR>1.53,敏感性为48.8%,特异性93.9%;有腹水,敏感性为67.1%,特异性58.9%。两体系显著相关(r=0.785,P<0.01)。结论MELD和Child均精确评估各生存期预后;MELD适宜评估急、危重患者,预后超过1年的患者无明显优势。MELD>13,胆红素>2.8 mg/dl,INR>1.53及有腹水均提示应尽快治疗以提高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追踪随访在我院因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而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42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4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TIPS。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其中腹水消退总有效率为83.33%,术后24小时止血率为88.10%,肝性脑病发生率为7.14%,再出血复发率为9.52%。多普勒超声示支架狭窄或闭塞发生率为11.90%。治疗后患者门静脉主干以及脾静脉内径、门脉主干压、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沪〈0.05)。治疗后患者ALT、AST、ALB及TBI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P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后肝性脑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是近年来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或顽固性腹水的重要方法,成功率较高,术后有一定的肝性脑病发生率。由于TIPS形成门体分流,造成血流动力学紊乱。肝性脑病预后差,始终作为TIPS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与TIPS后肝性脑病的相关因素较多,文献对不同因素的意义有争论。以下就TIPS与肝性脑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