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缓释制剂研究之管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对目前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应用与西药缓释制剂相比相对滞后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结合临床应用特点,剂型特点及研究程度等对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将中药缓释制剂过程中有关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的前处理、缓释制剂的设计、成型工艺的研究及质量监控定量指标的确定与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等5个方面作为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长明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4):282-283
目的 探讨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有关问题。方法 分析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现状,从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指导原则,药动学参数的选择,成型工艺,质量监控等方面阐述了作者的看法。结果 与结论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及其研究基础的薄弱,使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难度较大,但意义巨大,很有作为。 相似文献
3.
4.
中药口服固体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30年来,缓释制剂以其显著的优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以西药为原料的药物缓释制剂,在处方设计,辅料及成型工艺,生物药剂学特性及药动学等方面,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许多成熟的品种如萘普生缓释片等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相比而言,中药缓释制剂的开发却大大落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批准的51个缓释品种中只有一个中药制剂。随着中国进入W TO,西药仿制日趋艰难,开发中药市场已迫在眉睫。本文结合笔者从事中药缓释制剂研究工作实际,并通过查阅近10年的国内相关报道,拟对中药口服缓释制剂的特点、类型、药动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加,研究广度和深度显著加强,已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现就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情况、制剂的类型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思路,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近几年来中药缓释制剂研究文献为基础,从其作用特点、发展现状、类型、质量评价、发展策略、前景这几方面对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刘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258-258
缓释制剂是给药系统研究(DDS)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缓释制剂的优点在于给药次数少,避免了普通制剂由于频繁给药而产生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可使人体获得稳定的有效治疗血药浓度,疗效稳定,安全性高,特别适用于需长期给药的病人.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微型包囊技术(microencapsulation)是近30年来应用于药物的新工艺、新技术。成囊的制备过程称为微型包囊术,简称微囊化,系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作为囊膜,将固体药物或液体药物做囊心物包裹而成药库型微小胶囊称微囊(microcapsule)。 相似文献
13.
缓释制剂(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也叫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系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达到延长药物作用、减少毒副作用等目的的一类制剂。其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普通制剂相比,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间隔有所延长,从而方便了病人用药。中药缓释制剂已成为中药新药研发的一个热点,其研制的工艺原理主要是基于溶出速度的减小(Noyes-W h it-ney方程)和扩散速度的减慢(F ick第一扩散定律),但对于一个具体的制剂,往往这两方面的因素同时起作用。1基于减小扩散速度的中药缓释制剂根据F ick…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综述化学药、中药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研究进展,为开展中药缓释制剂设计提供参考。方法综述液相色谱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气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技术以及串联质谱法等在化学药缓释制剂药动学中的应用;中药单体、中药有效部位、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研究进展。结果化学药检测限越来越低;中药缓释制剂常应用血药浓度法和药理效应法进行药动学的研究。结论现代分析技术可以更加准确、稳定地测定化学药的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法和药理效应法对测定中药缓释制剂药动学具有针对性。化学药缓释制剂药动学文献资料可指导中药缓释制剂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分析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研发提供思路。方法:系统检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注册和审批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和中文文献数据库,统计分析中药缓控释制剂新药注册、专利和文献,进行信息学统计;分析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若干关键技术领域的进展。结果:中药缓控释制剂论文、专利和药品注册等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显著加强,针对成型技术、释放度、吸收动力学和体内药动学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进展,但在研究方法学上存在重要缺陷,多局限于单组分评价和套用化学药缓控释制剂评价方法,亟待建立符合中医药整体观的中药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评价方法。结论: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取得明显进步,但需要加强新药研发和注册,其评价理论亟待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药缓释、控释和靶向制剂是目前中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药物动力学方法在中药缓释、控释和靶向制剂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提示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中药制剂达到"三效"、"三小"的要求,实现中药制剂研究与生产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19.
缓控释制剂具有给药次数少、作用时间长、生物利用度高、释药稳定、不良作用小等特点,已经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剂型。通过回顾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历史沿革,梳理中药缓控释制剂分类及释药原理,归纳临床常用中药缓控释剂型,探讨中药缓控释制剂制备方法以及临床应用人群,结合相关文献对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期对中药缓控释制剂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药缓释给药系统的剂型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其组分释放同步性研究正成为领域热点,而成分的繁杂又赋予了中药制剂组分释放同步性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过对近年来的口服中药缓释制剂组分释放同步性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分析控制同步释放的技术主要有固体分散体技术、分层压片技术、多元包衣技术、渗透泵技术,释放同步性评价方法主要为相似因子法和相似因子-指纹图谱结合法。现阶段的同步释放控制技术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组分释放的同步性程度还不够高;释放同步性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但该体系仍不够完整和系统。开展中药制剂组分同步释放研究可效仿中药汤剂成分同步转运的优势,以最大限度地模拟原方疗效,同时还需比较释放同步性与非同步性的药效研究,以证实同步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药缓释制剂研究在追求良好缓释效果的同时,还应力求其多组分的同步释放,以期达到中药的整体、同步、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