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动平板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绞痛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琛  何梦  陈劢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857-1858
目的 探讨运动平板试验(TE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心病(CAD)的诊断价值。方法 49例行选择性CAG检查的患者.均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进行TET,比较TET与CAG检查阳性率(%)。结果 TET阳性率为81.63%.CAG 阳性率85.71%,两种方法对检测CAD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平板试验应用较为安全、简便。结论 运动平板试验可作为临床上对有胸痛症状鉴别的无创性检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造影2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Judkins法和桡动脉法对208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146例为,阳性结果,显示有严重或非常严重冠状动脉病变,62例无明显异常改变。阴性结果(有典型心肌缺血但CAG术未见明显狭窄)可因冠状动脉痉挛、X综合征、心肌桥等所导致。结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段娜 《医药世界》2009,(9):552-553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冠状动脉固定性或动力性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亦可称缺血性心脏病。目前介入性导管诊疗技术发展迅速,我科2008—06/2009—06以胸痛症状住院的患者68例,采取了冠状动脉造影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成年人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病因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多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为了解青年人ACS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我们于2002年12月~2005年7月对40岁以下、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7例ACS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青年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7例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成年人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病因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多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为了解青年人ACS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我们于2002年12月~2005年7月对40岁以下、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7例ACS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有创大动脉脉压(P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5 6例入选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的严重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所有病例均在术中测量主动脉血压。结果 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73 .6 %vs 5 8. 5 % ,P =0 .0 32 )。高血压组患者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35. 2 %vs12 .3% )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 =0 .0 0 1)。冠状动脉狭窄组,主动脉测压其收缩压(SBP)、PP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 ,且SBP与PP随着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动脉PP、年龄、高血压病史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 大动脉PP是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声学密度定量(AD)技术评价正常、狭窄及闭塞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的组织特征。方法:对疑诊冠心病的64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92支冠状动脉分组:正常组(A组)、狭窄组(B组)、闭塞组(C组),检测其相应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的背向散射积分参数。结果:与A组相比,B组心肌的背向散射积分的标化值(IBS%)增高;而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幅度(CVIB)减小;C组心肌的IBS%增高更明显;CVIB减小也更明显。且14支闭塞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的CVIB曲线与正常节段呈反向,N-delay在B组及C组明显延长,同一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AD技术能客观反映正常,狭窄及闭塞冠状动脉脉供血区域心域心肌的不同组织特性变化,对鉴别冠心病不同病变心肌的灌流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oronary angiography,CAG)337例的临床资料,设计调查表调查相关指标,依据CAG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进行比较,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常规冠状动脉数字减影(DSA)为金标准,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8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行MSCTA及DSA两种血管成像检查,依据血管分支和节段评价二者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等。结果 9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MSCTA及DSA检查,所有图像均能满足诊断。M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9%、97.7%、90.0%、98.9%、81.8%。其中Ⅰ、Ⅱ、Ⅲ、Ⅳ、Ⅴ级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8.5%、92.9%、90.9%、88.5%、95.8%。与DSA比较,M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好一致性,对管腔狭窄程度分级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1),对节段性管腔狭窄程度的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狭窄程度分级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64-slice muh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成像应用于冠脉介入术后随访、冠状动脉评价的价值。方法选择PCI术后需要影象学随访或疑诊再狭窄者,行MSCT成像,并对部分病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比较,评价其敏感性、特异性。结果MSCT成像显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尤其是支架两端的血管狭窄;对多数支架的血管内膜增生程度和管腔评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MSCT成像技术能够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位置和形态学特征,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可满意的用于支架置入术后的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行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对显示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定量评价。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计算出双源螺旋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指标。结果 DSCT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分别为90.0%、90.0%、94.0%、80.0%,诊断符合率为86.5%。DSCT和CAG对每支冠脉狭窄的检出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患者中,42例经CAG确诊存在明显冠状动脉狭窄,DSCT检出其中的41例,诊断准确度达97.6%。结论双源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痉挛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的病变特征.方法:选择临床上具有心前区不适或疼痛但CAG无显著狭窄的患者进行马来酸麦角新碱试验,根据CAG有无冠状动脉痉挛将患者分为痉挛组及无痉挛组.通过CAG及IVUS探讨痉挛血管的病理特征.IVUS检查包括参考段血管面积(RA)、最小血管内膜腔面积(MLA)、斑块面积(PA)、斑块体积(PV)及斑块的性状和重构指数,斑块的性状分为软斑块和硬斑块(包括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结果:成功诱发冠状动脉痉挛20例,痉挛组及无痉挛组患者间性别、吸烟及高脂血症有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大小无明显差异(P>0.05);痉挛组CAG示轻、中度局限性狭窄伴血管边缘不光滑,IVUS示偏心性纤维斑块,伴血管正性重构.结论: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病变常表现为血管边缘不光滑,呈偏心性、稳定性的纤维性斑块,伴血管正性重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观察冠脉内支架的开通及再狭窄情况,并与CAG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在临床上应用64排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性状及其通畅性情况。方法 36例接受冠脉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共放置支架51枚)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MSCT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球管旋转时间为0.35S;扫描层厚为0.625mm;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140mAs;螺距为0.22~0.31。采用节段重建法,将全部患者的心脏CT图像原始数据在R-R间期的45~80%心电相位窗上进行横断面CT图像重建并传送到图像工作站。观察支架开通和再狭窄情况,在冠脉支架节段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测量支架的内径。结果 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检查结果显示,36例患者所植入的51个支架中,40个支架畅通,其中MSCT冠脉造影评价结果和CAG一致者39例,并可以测量支架管腔直径;3个支架显示高度狭窄或完全闭塞(≥75%),与CAG结果一致。结论 MSCT不仅显示准确、全面、细致,而且无创、重复性好,图像更加直观可信,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和分析平板运动试验(TET)及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心病诊断的性别差异。方法 选择拟诊为冠心病的48例患者,同期先后行TET和CAG,以CAG的结果为标准。分析TET和CAG对不同性别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对其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TE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7.08%,特异性为66.67%。TET阳性病例中女性假阳性率57.8%,显著高于男性27.5%(P〈0.01);女性患者具有典型胸痛症状、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的例数较少;糖尿病、高脂血症显著为多。结论 TE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CAG较低,临床工作中应综合分析不同性别患者的特征进行诊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应用4Fr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96例行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4Fr导管组(4F组,n=44)和5Fr导管组(5F组,n=52),分别记录、比较两组间造影图像质量评分、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及透视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4F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5F组(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使用4Fr Radial TIG共用型导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并发症少,患者舒适性较高,图像质量良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3月至2008年8月疑诊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300例,随机分成经桡动脉组与经股动脉组。比较其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住院天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桡动脉组的穿刺成功率、平均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98.44%和(5.33±3.94)min,经股动脉组为l00%和(4.76±3.59)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21.58±4.03)min和(18.36±4.6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部血肿发生率分别为0和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动脉痉挛发生率为2.60%,经股动脉组无动脉痉挛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的术后住院天数为(3.18±1.37)d,<经股动脉组(5.76±3.02)d,(P<0.05)。结论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创伤小、易于压迫止血、无需卧床、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缩短的优点,可作为有适应证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缺血性胸痛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结果的影响。方法2004年9月至2008年2月连续164例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依据是否为临床典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所表现的特征性胸痛(缺血性胸痛),分为:72例典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I组)和92例因胸痛临床疑似冠心病(Ⅱ组),以计算机辅助定量冠脉造影观察2组在对冠状动脉病变。结果①两组在血管直径狭窄程度≥50%例数分别为:70例vs.8例,P<0.01。②两组的单支病变血管数分别为:24例vs.8例,P<0.01。另I组的双支病变14例,三支病变12例;而Ⅱ组则无双支病变或三支病变。③两组的病变血管数分别为:88支vs.8支,P<0.01。④I组和Ⅱ组的局限性病变分别为:50处vs.6处,P<0.01;管状病变分别为:18处vs.2处,P<0.01。结论缺血性胸痛仍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临床依据,而且能反映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的程度、对病变血管的数量、形态、范围有影响,可作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独立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8.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冠心病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冠心病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住院的96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6例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CAG)成功92例,成功率达到95.83%,造影成功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其中对62例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置入支架86枚,成功治疗患者60例,成功率达96.77%。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冠心病是安全可行的,且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主动脉的脉压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6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进行主动脉血压测量并计算脉压值.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冠状动脉狭窄计分表示.结果 冠状动脉狭窄组其年龄、SBP、DBP、PP比较冠状动脉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年龄、SBP和PP随着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脉压≥60mm Hg组三支病变患病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脉PP和年龄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主动脉脉压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并对冠状动脉病变具有独立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