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及乳头状内膜腺癌的病理形态和生物学行为的特点。方法:对56例含乳头状结构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15例,乳头状子宫内膜腺癌41例。以普通子宫内膜腺癌160例作为对照。结果:各组诊断时,晚期病例的比例依次为26.7%、14.6%、5.6%(P<0.05)。宫外扩散率依次为53.3%、20.8%、12.1%(P<0.01)。深肌层受侵犯的比例分别为75.0%、41.7%、32.3%(P<0.01)。Ⅰ、Ⅱ期的5年生存率则各为45.7%、61.9%、90.3%(P<0.01)。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以上腹部播散为主,未控率高达46.2%。子宫内膜乳头状腺癌以盆内扩散为主,复发转移率达31.0%。结论:乳头状结构的存在是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不良因素;子宫内膜乳头状腺癌的预后介于乳头状浆液性癌和普通子宫内膜腺癌之间。  相似文献   

2.
研究IUD与盆腔感染及子宫内膜恶变或其他病理改变的关系,探讨 IUD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将 88例分为 A、B、C、D 4组,A组 20例使用带尾丝活性 IUD;B组24例使用惰性 IUD;C组 24例为正常对照组;D组 20例为盆腔感染组。所有病例取宫腔冲洗液进行需氧菌、厌养菌、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等培养,并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A、B组主要表现为正常增生期、分泌期或月经期子宫内膜,部分是单纯性或腺囊性增生,与C组、D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均未见不典型增生及恶变。A、B、C3组子宫内膜均无慢性炎症改变,D组8例存在慢性子宫内膜炎改变,与A、B、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组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白细胞、纤维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D组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白细胞计数较以上3组明显增加(P<0.05),间质细胞及纤维细胞计数与以上3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B、C组宫腔微生物检出率分别为30.0%,29.2%,20.8%,与D组(7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IUD5-14年未增加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及慢性子宫内膜炎发生率。I  相似文献   

3.
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癌周内膜病理学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癌周内膜的病理学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癌周内膜的组织学表现分为增生型和萎缩型两组,对20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和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癌周内膜呈增生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伴发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不孕及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史的机率显著高于癌周内膜呈萎缩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P<0.001);具有较高恶性程度的非内膜样腺癌(包括透明细胞型腺癌、鳞腺癌、浆液型腺癌)在癌周内膜呈萎缩型组占27.0%,在增生型组占5.5%(P<0.001)。癌周内膜呈萎缩型者较增生型者呈低分化倾向及深肌层、脉管浸润(P<0.001);5年生存率,癌周内膜呈增生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96.7%,萎缩型为86.2%(P<0.01)。结论:子宫内膜癌癌周内膜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相关,癌周内膜呈增生型者的预后好于萎缩型。  相似文献   

4.
卵巢功能早衰患者抗卵巢抗体及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卵巢功能早衰(POF)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抗卵巢抗体(AOAb)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正常妇女(对照组)和30例POF患者(POF组)的血清AOAb、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对卵巢抗原的白细胞促凝血活性(LPCA)。结果:对照组血清AOAb水平为1.39±0.72kU/L,POF组血清AOAb水平为6.80±1.91kU/L,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POF组CD+3、CD+4细胞百分率(分别为65.42±5.31%和44.79±5.90%)明显升高,CD+8细胞百分率(25.63±4.26%)明显降低,CD4+/CD+8比值(1.66±0.27)增加(P<0.01)。CD+4/CD+8比值升高者的AOAb阳性率(85.7%,18/21),明显高于CD+4/CD+8比值正常者(3/9,P<0.01)。AOBb阳性的POF患者LPCA水平上升,且与AOAb之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χ2=8.378,P<0.01)。结论:POF患者对卵巢抗原同时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POF的发病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的特殊类型——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分析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子宫内膜癌的区别所在。方法:自1982年5月1日至1994年4月30日,共收治子宫内膜癌11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其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10例(占9.1%)。本病与普通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相关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长期持续雌激素刺激等无关,且本病有较明显的淋巴转移倾向(50%),分化明显不良(组织学分级3级占50%),80%的病例肌层浸润深度超过1/2肌层(P<0.01),有明显的宫外转移倾向(P<0.01),且术前分期不够准确。结论:本病在临床与病理学特点和普通子宫内膜癌截然不同,并且需要手术探查予以准确分期。  相似文献   

6.
凝集素PNA、UEA_1、DBA和SBA表达与卵巢囊腺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凝集素PNA(花生)、UEA1(荆豆)、DBA(双花扁豆)和SBA(大豆)表达与卵巢囊腺瘤、癌变及临床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PNA、UEA1在浆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及囊腺癌中表达率明显高于在囊腺瘤中的表达(P<0.05);DBA、SBA在交界性囊腺瘤增高显著(P<0.01),但两者在浆液性囊腺癌中表达又显著下降(P<0.01);PNA在浆液性囊腺癌有盆腹腔转移组中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1),而DBA随着浆、粘液性囊腺癌的转移,表达率降低(P<0.01)。PNA、UEA1、DBA和SBA在粘液性囊腺瘤,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癌中的表达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凝集素PNA、UEA1、DBA和SBA表达检测在作为一种辅助卵巢囊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脐血流A/B值对重症妊高征围产儿监测的意义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4例重度PIH患者,按围产儿预后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后者包括死胎、新生儿死亡及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5分者,两组孕妇年龄、PIH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而围产儿预后与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关系密切(P<0.01),与PIH发病孕周也有关(P<0.05)。脐血流测定结果表明:①A/B≥3者25例,占总数的56.8%,其中异常组18例,并全部呈异常高值。②25例SGA中22例A/B值≥3;如按A/B≥3估计IUGR,其阳性预测值为88.0%(22/25);阴性预测值为84.2%(16/19)。③脐血流A/B值与孕妇发生PIH的孕周及围产儿死亡率有关,<24周发病组,10例A/B值均>4,围产儿死亡8/10例(80%);而>32周发病组,10例A/B均<3,新生儿全部存活。④AEDV者10例,该10例妊高征均发生于<32周组,围产儿死亡9/10例(90.0%)。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16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23份石蜡包埋的子宫内膜腺癌标本(Ⅰ期80份、Ⅱ期12份、Ⅲ期29份、Ⅳ期2份)和40份增生期子宫内膜标本;用多聚酶链反应单股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A)10份子宫内膜腺癌P16基因外显子1、2点突变。结果: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增生期子宫内膜为775%,且均为高度阳性表达,子宫内膜腺癌为4308%,其中Ⅰ期为5125%、Ⅱ期为25%、Ⅲ期为31%、Ⅳ期为0;子宫内膜腺癌P16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者(P<005),且临床期别越晚,P16蛋白阳性表达率越低(P<005),阳性表达强度越弱(P<005),Ⅰ期明显高于Ⅱ、Ⅲ、Ⅳ期(P<005)。10份子宫内膜腺癌P16基因外显子1、2均未检测出点突变。结论P16基因蛋白的改变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有关;临床期别越晚,其改变越明显,P16基因的改变可能不以点突变为主。  相似文献   

9.
溶脲脲原体感染对大鼠生育及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晨  卢琦华 《生殖与避孕》1996,16(2):125-129,T002
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B两组每只动物膀胱内接种溶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悬液1ml(105CCU/ml);B组接种3个月后,每日口服(灌胃)美满霉素20~100mg/kg体重,共14天。C组为对照。接种5个月后,所有动物进行交配试验。结果表明,接钟后A组动物睾丸组织U.U.再分离率为62.5%,B组5%,C组未检出U.U.。A组睾丸U.U.阳性的动物左右睾丸重量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2)。A组有12例动物不育(30%),B组有2例动物不育(10%),C组全部生育。A组仔鼠(n=240,5.97±0.65g)及胚鼠体重(n=293,3.56±0.97g)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n=182,6.98±0.26g和n=161,4.43±0.72g)和C组(分别为n=325,6.89±0.53g和n=346,4.17±0.87g)。A组还发现死胎、畸胎、皮下出血和宫内生长迟缓现象。提示:U.U感染可影响大鼠的生育力及胚胎发育,美满霉素可有效抑制U.U.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殖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两种IUD多中心比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殖与避孕》1994,14(2):134-139
福建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组织本省四个单位,对不锈钢金属单环(A组)与MLCu375(B组)两种IUD进行随机化临床多中心比较性研究。自1989年7月1日至1990年2月28日共接受对象508例,其中A组249例,B组259例,两组总随访率99.2%。一年末每百妇女累积续用率A组75.8%,B组89.9%(P<0.01)。放置后工2个月的妊娠率,A组10.02%,B组2.4%;脱落率A组11.8%,B组8.9%,(P<0.01)。副反应发生率,两组均以放置后第一个月为最多,6个月与12个月时均降低,前后相比(P<0.0001)。一年末总副反应发生率A、B两组之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一年的比较性研究,提示MLCu375具有高累积使用率、低妊娠率及低脱落率优点,放置一年的副反应发生率也不比金属单环高。因此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脐动脉及子宫动脉血流速度比值预测胎儿生长迟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脐动脉及子宫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的比值(S/D比值),在孕24~30周预测IUGR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研究,对118例IUGR高危孕妇,测定脐动脉及子宫动脉S/D比值,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18例中有20例发生IUGR(IU-GR组),新生儿体重正常者98例(正常组)。IUGR组的脐动脉及子宫动脉S/D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P<0.05)。脐动脉S/D比值预测IUG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分别为80.0%,83.7%和50.0%,Cohen′skappa指数(Kappa值)为0.51。子宫动脉S/D比值预测IUG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分别为40.0%、84.5%和34.8%,Kappa值为0.23。结论:脐动脉S/D比值可作为早期筛选IUGR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以抗结肠癌单克隆抗体SC13A为探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67例卵巢浆液性和44例卵巢粘液性肿瘤组织,以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相应的抗原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浆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和乳头状囊腺癌中SC13A抗原的表达率分别为8.0%,71.4%和90.0%;在粘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和乳头状囊腺癌中SC13A抗原的表达率分别为25.8%、80.0%和87.5%;正常卵巢组织中无3C13A抗原表达。浆液性、粘液性的交界性囊腺瘤和乳头状囊腺癌的抗原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浆液性、粘液性囊腺瘤及正常卵巢组织(P<0.005)。提示:浆液性和粘液性肿瘤抗原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这两类肿瘤的抗原中均共同享有与结肠癌抗原相同的抗原决定簇,这种抗原位点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阴道超声检查绝经后子宫内膜评分法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设计阴道超声检查(TVS)评分法,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进行检测,并探讨该评分法筛选诊断性刮宫术的意义。方法:根据绝经后子宫内膜的TVS影像表现(形态、回声、厚度及有无宫腔积液)进行评分,每例妇女在TVS后行诊断性刮宫并行病理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将226例绝经后妇女分为A、B、C三组。结果:A组TVS评分0~5分,子宫内膜癌(EC)阳性率21.0%,良性病变阳性率50.8%;B组TVS评分0~5分,EC阳性率8.0%,良性病变阳性率60%;C组TVS评分0~4分,良性病变阳性率50%,未发现无EC者。TVS评分与病理检查结果呈明显相关性,TVS评分越高,有病变者发生率越高。结论:TVS是诊断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是否正常的有效方法,TVS评分法可作为绝经后妇女筛选诊断性刮宫手段,如PMB妇女TVS≥2分或PMD妇女TVS≥4分,则应行诊断性刮宫。  相似文献   

14.
消炎痛Vcu200 IUD减少月经过多的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2年11月至1995年6月,对46例放置无消炎痛VCu200IUD及24例含消炎痛VCu200IUD妇女的子宫内膜中6-keto-PGF1α、TXB2及纤溶指标包括t-PA、PAI、PK、PLG、D-D及FDP的水平进行测定,同时作光、电镜观察置器后IUD对子宫内膜的影响。结果:1.无消炎痛VCuIUD3月组置器后6-keto-PGF1α/TXB2比值明显高于置器前(P<0.05),t-PA、PK、PLG、D-D及FDP均非常明显低于置器前水平(P<0.o1~0.001)。2.无消炎痛VCuIUD>6月组置器后只t-PA、PK、FDP明显低于置器前水平(P<0.01~0.001),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3.放置合消炎痛VCuIUD3个月后6-keto-PGF1α、TXB2及各项纤溶指标与置器前比均无统计学意义。4.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与置器前相比,表现为血管内血栓形成减少及末梢小血管腔扩大。根据上述结果,置器后内膜中6-keto-PGF1α/TXB2值升高,与t-PA水平下降可能是置器后月经过多的主要原因,尤以前者起主导作用。本文并对消炎痛IUD减少月经过多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联合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EMAb及CA125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联合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血清中EMAb及CA125进行临床评价。方法:采取内异症109例术前(内异症组)和健康妇女30例(对照组)空腹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血清中EMAb水平;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清中CA125水平。结果:内异症组EMAb阳性率为63.30%,对照组为1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内异症各期及子宫腺肌病间EMAb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内异症组血清CA125水平平均为70.70±16.62U/ml,对照组为15.38±5.32U/m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如以CA125≥35U/ml为阳性界值,则内异症组阳性率为80.23%,对照组为6.66%。单独测定EMAb诊断内异症的敏感性为63.30%,特异性为90%;单独测定CA125诊断内异症的敏感性为80.23%、特异性为93.33%。如以两者均阳性为诊断标准,则敏感性为57.80%,特异性为100%;如以其中之一阳性为诊断标准,则敏感性为91.74%,特异性为83.33%。结论:测定内异症患者血清中EMAb及CA125水平对内异症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联合测定EMAb及?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DNA含量及细胞周期时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DNA含量及细胞周期时相在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00例子宫内膜癌的石蜡包埋组织,进行DNA含量及细胞周期时相的测定。结果:子宫内膜癌的DNA异倍体率为71.0%。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及Ⅲ、Ⅳ期的患者,其DNA异倍体率均分别高于高分化、无肌层浸润及Ⅰ期患者(P均<0.05)。S期细胞比率(SPF)在低分化(Ⅲ级)、深肌层浸润及Ⅲ、Ⅳ期癌组织中含量也分别高于Ⅰ级、肌层浸润<1/2及Ⅰ期患者的含量(P<0.01,<0.05)。DNA异倍体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5.9%,显著低于二倍体患者的87.6%(P<0.01)。子宫内膜癌死亡患者的SPF平均值为17%。SPF>17%者的5年生存率为50.4%,显著低于SPF<17%者的79.1%(P<0.01)。SPF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DNA异倍体及高的SPF值与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DNA倍体及SPF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γ型含铜、含消炎痛(γCuI)宫内节育器(IUD)对子宫内膜螺旋动脉形态的影响,及其防治出血副反应的机理。方法取9例放置γCuIIUD妇女(γCuI组)、10例放置TCu220CIUD妇女(TCu220C组)及10例放置前妇女(放置前组)的晚泌期子宫内膜,连续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对螺旋动脉行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TCu220C组子宫内膜致密层和海绵层螺旋动脉的平均截面积(Area)、最大直径(Dmax)和最小直径(Dmin)显著增加(P<0.05)。γCuI组海绵层螺旋动脉Area和Dmax与放置前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致密层Area和Dmax增加,但程度均小于TCu220C组(P<0.05),各层螺旋动脉Dmin的增加较TCu220C组更明显(P<0.05)。结论γCuIIUD与TCu220CIUD相比,较少影响子宫内膜功能层螺旋动脉的形态,可能与减少出血性副反应的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8.
c—erbB2在增生性和恶性子宫内膜组织中的扩增与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发展与癌基因c-erbB2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差别聚合酶链反应(DPCR0和免疫组化法测定了25例正常子宫内膜、31例增生性子宫内膜和7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癌基因c-erbB2的扩增与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内膜仅2例(2/25,8.0%)低倍扩增,而子宫内膜增生及内膜癌组织中分别有15和45例(15/31,48.4%;45/72,62.5%)扩增,且扩增倍数从2-12不  相似文献   

19.
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治疗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目的:评价子宫内膜癌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对1984~1992年间收住我院治疗的205例Ⅰ期及Ⅱ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临床Ⅰ期122例、临床Ⅱ期83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4组:(1)手术组: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者,81例;(2)术前腔内全量放疗组,62例。放疗F点剂量为50Gy±10%,A点剂量为45Gy±10%;(3)术前腔内非全量放疗组,36例。放疗A点及F点剂量均<1/2腔内全量放疗组;(4)单纯放疗组,26例。4组间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中位年龄及手术术式均无统计学差异。结果:4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依次为:Ⅰ期:83.1%、96.5%、84.8%、62.5%;Ⅱ期:82.0%、90.9%、51.4%、62.7%。术前腔内全量放疗组5年生存率明显为高(P<0.05)。结论:对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术前行全量腔内放疗是提高疗效的有效方法,术前行部分腔内放疗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bcl-2癌基因的持续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bcl-2癌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增生期、分泌期、单纯型增生、复合型增生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共26份,子宫内膜癌49例的bcl-2癌基因蛋白表达及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结果: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增生的子宫内膜存在bcl-2的表达,与ER相关,分泌期子宫内膜bcl-2表达下降;49例子宫内膜癌中26例bcl-2表达阳性,占53%,29例ER表达阳性,占59%,25例PR表达阳性,占51%。72%bcl-2表达阳性者ER阳性,75%bcl-2表达阴性者ER阴性(P<0.01)。68%bcl-2表达阳性者PR阳性,62%bcl-2阴性者PR阴性(P<0.05)。子宫内膜癌G1、G2级bcl-2的表达率为66%,显著高于G3级者(21%)(P<0.05)。bcl-2的表达与肌层浸润、手术分期无关,bcl-2表达阳性及阴性者生存率统计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子宫内膜bcl-2的持续性表达与卵巢激素相互作用可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