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灵枢·经别篇》)说明经络在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防治疾病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历代著名的中医学家都无不重视经络学说的研究。明·马元台说得好:“十二经之脉,学医之第一要义,不可不究……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并非言过其实。笔者只列举在学习经络理论并逐步用来指导临床过程中的部分经  相似文献   

2.
<正> 经脉根结、标本理论始见于《灵枢·根结》篇和《灵枢·卫气》篇,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答     
问:经脉根结、标本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答:经脉根结、标本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标本始见于《灵枢·卫气》篇;根结始见于《灵柩·根结》篇。标本、根结理论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以十二经脉分布来说明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的特定联系。《灵枢·根结》篇云:“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  相似文献   

4.
经络系统虽然它的本质尚未阐明,但是,其学说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我们临床的实践,是祖国医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它贯穿在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等方面,《灵柩·经别》篇中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在,人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说明经脉与人的生存保健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离开了经络学说理论的指导,就无从着手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1 六经是经络学说的发展和运用古代医学家们对经络学说是十分重视的,如《灵枢·经脉》篇在论述十二经络循行病候之前就强调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  相似文献   

6.
经络病候初探——关于是动、所生病候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病候是针灸理论的重要内容,与经络循行内容共同构成了经络学说的理论核心,《灵枢·经脉》篇中有详细论述。对经络病候的认识,特别是对“是动”、“所生”两组病候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论著,其整体观、矛盾观、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机学说、养生学说、辨证论治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笔者的学习体会,就《内经》中有关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中的诊断作用,管见如下。1经络之望色诊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  相似文献   

8.
韩德鑫  杨育林  曹毅 《光明中医》2010,25(11):2095-2096
<正>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灵枢·经别》中就指出:"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针灸及其他  相似文献   

9.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理论的一种辨证方法,与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关系极为密切。经络辨证主要以《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的病症及《难经·二十九难》中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为依据。通过十二经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经别、经筋、皮部辨证,选用相应的经穴,以扶正祛邪,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0.
朱丹溪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溪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 ,倡导“阳有余 ,阴不足论”“相火论”,主张保存阴精 ,勿动相火 ,善用滋阴降火 ,为滋阴学派的创始人。丹溪对经络学说亦颇有研究 ,在《丹溪心法》中 ,他对经络的病候和诊断 ,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兹就此作一初步探讨。1 提出经络见证 充实经络病候《灵枢·经脉篇》阐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与病候 ,奠定了经络学说的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卷首》中提出“十二经见证”,即在《内经》经络病候的基础上 ,根据前人理论及其临床作了大量的增补。手太阴肺经见证增加“善嚏”“皮肤…  相似文献   

11.
经络辨证与针灸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理论的一种辨证方法 ,与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关系极为密切。经络辨证主要以《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的病症及《难经·二十九难》中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为依据。通过十二经辨证 ,奇经八脉辨证 ,经别、经筋、皮部辨证 ,选用相应的经穴 ,以扶正祛邪 ,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2.
《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病有“是动”、“所生”之分,其含义历代医家争论颇多。有以气、血分者;有以本经、他经分者;有以脏腑分者;有以病因内、外分者。众说纷纭,都只能说明其中某一方面的病候,不足以概括其全部病候。我们认为,根据《内经》原旨,“是动病”为正经自病,“所生病”为五邪所伤。理由如下:考《灵枢·经脉篇》,“是动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厥证。“所生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该经联系脏腑病证,以及该经络脉之病证。对其病因病机,《素问·脉解篇》、《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厥论》、《素问·举痛论》等有详细解释。概括地说,“是动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13.
《灵枢·经脉篇》对针灸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分析《灵枢·经脉篇》对针灸理论—经络学说形成和发展的贡献 ,并就此作了具体的阐述。认为《经脉篇》全面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病症、治则及诊断 ;经脉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同时对经脉气绝证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和十五别络的名称、循行、病证也作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它和阴阳、脏腑、营卫气血、病因、病机等理论,一直在指导着祖国医学各科临床实践,特别是针灸科的临床实践。《灵枢·经脉》篇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后世医学家曾说过:“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近代的中医针灸临床和针刺麻醉表明,根据经络、脏腑等学说辨证施治,往往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  相似文献   

15.
经络:“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柩·海论篇》)。“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藏篇》)。“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篇》)。“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篇》)。病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剌法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风论》)。  相似文献   

16.
八脉名称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一书。诸如《素问·骨空论》、《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痿论》、《素问·刺腰痛篇》、《灵枢·经脉》、《灵枢·营气》、《灵枢·五音五味》、《灵枢·逆顺肥瘦》、《灵枢·经别》、《灵枢·动输》、《灵枢·脉度》、《灵枢·寒热》、《灵枢·大惑论》等篇章,均分别记载了八脉,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奇经八脉作为完整  相似文献   

17.
论经络学说与六经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8.
经络学说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龙祥 《中国针灸》1994,14(3):43-46
本文在"经络学说的由来"一文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早期的经络学说演变为《灵枢·经脉》经络系统的具体过程,并深入分析了其演变的原因及其文化背景,同时辑出三种与《经脉篇》不同的古代经络学说佚文,供进一步研究之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的脑学说始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五脏别论》、《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海论》、《灵枢·经脉》、《灵枢·大惑论》等篇对脑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论述。《内经》认为,脑位于颅内,由髓汇聚而成,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与神志活动和视觉、听觉有关,对于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的意义[1]。这种脑主宰神明的生理功能理论在隋唐以后,明清以来不断发展完善,并为人们所接受。 1 脑为神明之所 从脑的生成及解剖学而言,脑为神明之所。《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  相似文献   

20.
经别的特点及其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别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的具有一定分布特点的别行支脉。经别首见于《灵枢·经别》篇,但篇中语焉不详,仅论述了十二经别“离合出入”的部位及“六合”的形成过程。因此,探讨经别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对学习和全面认识祖国医学经络学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