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良结肠造影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3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文华  潘正航 《华夏医学》2007,20(3):469-470
目的:探讨改良结肠造影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病的诊断价值,提高术前X线检查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我院诊断明确的先天性巨结肠3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改良后结肠造影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在X线腹平片上都有肠胀气扩张等不全性低位肠梗阻表现。X线钡灌肠均可见明确的结肠痉挛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其中常见型19例,占57.6%;短段型7例,占21.2%;长段型5例,占15%;超短段型合并肛门狭窄1例,占3%;不典型巨结肠1例,占3%。结论:X线结肠造影安全、简便、有效,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钡剂结肠造影方法进行改良以提高术前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35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在钡剂结肠造影检查前均摄腹部立位片,采用改良钡剂结肠造影方法进行操作。结果 35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应用改良钡剂结肠照影检查方法阳性检出33例,造影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诊断符合率为94.3%(33/35)。按分型有短段型10例(30.3%)、常见型19例(57.6%)、长段型3例(9.1%)、全结肠型有1例(3.0%)。2例合并腹泻患儿漏诊。结论改良钡剂结肠造影能客观显示病变结肠的形态及范围,可动态观察结肠的蠕动功能,提高术前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102-104
目的评价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儿外科采用手术诊断确诊先天性巨结肠24例,巨结肠同源疾病22例,均采用超声检测。结果先天性巨结肠24例、巨结肠同源疾病22例,超声诊断先天性巨结肠敏感性83.33%(20/24),特异性18.18%(4/22),符合率52.17%(24/46),漏诊4例,均为直径在0.5~1.0 cm者。按照所在部位以及病变范围大小,巨结肠表现为近端扩张肠管伴不同程度的气、粪、粪石混杂强回声,后壁衰减,在交界处,可出现远端管径瘪陷、管径细小情况,范围随着病变范围扩大而扩大,甚至出现直线状气体回声,同时随着管径缩小,肠段走形越来越僵硬,蠕动减弱或消失。结论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价值较高,无创、便捷,敏感性好,但容易将同源性疾病误诊。  相似文献   

4.
周本立  邓惠红 《柳州医学》2007,20(4):243-243
2007年8月15日,我院放射科承担的区卫生厅科研课题《改良结肠造影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应用》顺利通过区内专家的评审,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病诊断的重要性.方法:使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方法诊断先天性巨结肠28例.结果:所有病例在腹部立位或平片上均有不同程度腹部膨隆、肠积气、肠管扩张等表现.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可见明确结肠痉挛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其中短段型6例,占21.4%;常见型 15例,占53.6%;长段型4例,占14.3%;全结肠型1例,占3.6 %;不典型巨结肠2例,占7.1%.不典型巨结肠加照24 h排钡像见不同程度钡剂残留.结论: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安全、有效、便捷,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首选检查方法,为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回流灌肠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传统一次性肛管和一次性50ml注射器进行灌肠,观察组采取一次性单腔无囊导尿管并将该管道改为多孔,和一次性流汁喂灌器进行灌肠,判定两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儿舒适度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肠道清洁度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灌肠时间、灌肠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回流灌肠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治疗方案,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对6例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1例,有近半数在新生儿期误诊为胎粪堵塞综合征或其它疾病。结果:2例采用保守治疗,仅暂时缓解症状:1例行Swenson术,1例行Rehbein术,4例行Duhamel术,仅1例出现不全性肠梗阻,余随访1-2年。结论:传统的保守治疗仅作为术前准备阶段或暂时缓解症状,Kuhamel术与其它术式比较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直肠或远段结肠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引起的一种先天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低位肠梗阻症状 ,且随着年龄增大而渐进性加重 ,需行手术根治并要求高质量的术前肠道准备。传统的灌肠方案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缺乏对本病的特异性处理 ,效果欠佳。我科根据患儿病理生理特点及临床经验 ,对灌肠方案进行了改良 ,术后肠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明显降低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先天性巨结肠患儿 36例 ,男 2 8例 ,女 8例。年龄 3~ 1 2岁 ,平均 ( 4 .5± 1 .7)岁。术前诊断及术后病理均支持先天性巨结肠诊断。术前均采用改良灌肠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在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采用何种术式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60例采用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的病例。将术前X线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对照。结果:采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用少量钡剂即可将直肠及结肠全貌显示清楚。其诊断符合率95%。结论:采用气钡双重对比灌肠既能防止患儿不配合将钡剂排出,又能清晰显示各部结肠形态,操作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0.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欢 《黑龙江医学》2010,34(10):795-796
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使该肠段出现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目前,治疗的方法有多种,绝大多数需要开腹或借助腹腔镜处理肠系膜,切除病变肠管,其手术创伤大,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改良Swenson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自1998年4月~2006年5月采用改良Swemon术治疗的36例(男性26例、女性性10例,28例为常见型,4例为短型,4例为全结肠型)先天性巨肠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经病理明确诊断,术后随访行肛门指检,6月时行钡灌肠复查。随访20例,时间6月-8年,对顽固性便秘,营养状况,吻合口狭窄,污裤及失禁等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6例患儿顽固性便秘消失34例。2例仍存在不同程度便秘。近期均无吻合口漏。无腹腔及切口感染。远期随访的20例患儿有2例再发便秘,2例有污粪现象,小肠结肠炎2例。结论:改良Swenson术适用于短段型、常见型、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疗效满意,但对全结肠型治疗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钟旅洪 《中华医护杂志》2007,4(12):1124-1124,1123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总结30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资料,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30例均痊愈出院,无术后并发症。结论加强术前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苏义林  徐兵  王忠荣 《安徽医学》2017,38(3):304-306
目的 分析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疗效.结果 14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中,13例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1例中转开腹病例,术后平均住院(8.13±1.32)d,无腹腔镜操作相关的近期并发症,远期随访无污粪和便秘复发.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安全有效,具有微创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HAD)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2009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巨结(HD)肠患儿182例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术后HE染色切片.其中HAD 38例,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结果 3例死于多次手术后肠功能异常、感染;2例术后需回流洗肠协助排便;2例失访;其余患儿排便情况满意.结论术前疑似HAD的患儿应尽量明确诊断,以便选择合适的术式,避免因多次手术导致患儿预后不良;HD根治术后不满意者,应及时复习HE切片,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6.
经肛门巨结肠改良根治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肛门巨结肠改良根治术的应用经验。方法:10例经钡灌肠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行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3例采用De la Torte术式,7例行改良术式。经肛门切开直肠粘膜,后壁齿状线上1cm,前壁齿状线上2-3cm,向近端游离达腹腔水平后,切开直肠肌鞘,切除腹膜外直肠肌鞘达肛提肌水平,残留肌鞘后壁“V”形切除,游离近端结肠,拖出正常结肠与肛门斜形吻合。结果:3例行传统术式患儿近期出现小肠结肠炎,经治疗痊愈。7例行改良术式患儿无近期并发症。全组病例随诊2个月至1年无便失禁,排便2~5次/d。结论:经肛门改良巨结肠根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的术式,值得1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手术室全期护理是护理人员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针对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和需要,提供患者在手术前、中、后期的各项专业及持续性的护理活动[1]。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配合18例腹腔镜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进行手术室全期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金国际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8):923-923
目的观察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表现。方法对34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X线平片及钡剂灌肠造影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钡剂灌肠检查可清楚地显示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较典型的X线表现,可以明确本症的诊断。结论钡剂灌肠是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较可靠的、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清洁灌肠可达到清洁肠道,消除腹胀,减轻肠壁水肿的目的,是先天性巨结肠患者治疗的手段及术前准备的重要环节,临床上常由于经验缺乏,操作不当,而增加患儿痛苦,延长术前准备时间,增加术中污染机会,致使手术失败。通过对先天性结肠患儿术前清洁灌肠具体操作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临床上易发生的错误,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婴儿期先天性巨结肠(HD)的钡灌肠造影表现特点及其与病理的关系,并与巨结肠类缘病(HAD)相鉴别。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病理诊断的1岁以下HD44例及HAD4例,分析其临床、钡灌肠造影表现并与病理所见进行对照。结果HD的钡灌肠表现中均见不同程度痉挛狭窄段,其中64%呈腊肠征,23%呈“S”征,13%呈不规则收缩,HAD中75%呈不规则收缩;95%HD可见移行段,HAD无1例显示移行段;所有HD及HAD见不同程度扩张段。24小时后复查,均见不同程度钡剂滞留。结论钡灌肠检查是HD诊断的必要手段,X线征象中狭窄段最常见,与病理的神经节细胞缺失段相对应;移行段最具特征性,与HAD相鉴别。24h钡剂残留对早期不典型的H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