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海拾贝     
新春话竹笋杜甫曾经写道:“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竹笋不仅是理想的烹调原料,也是一味中药。唐代名医孙思邈说:“竹笋,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可久食。”据分析,含有氨基酸、胡萝卜素及维生素B_1、B_2、C等。  相似文献   

2.
竹笋竹笋以色洁白、质细嫩、味清鲜而被视为“菜中珍品”.白居易在《食笋》中对它赞道:“……紫箨折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逐加餐,佳食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轼在《初到黄州》中也对它大加赞赏:“久抛松菊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陆游以“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盛赞江西的“猫头笋”.郑板桥“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的诗句,对鲜笋烧鲥鱼的赞美之情更是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3.
竹笋烧海参:水发海参200g,鲜竹笋100E,猪瘦肉汤500mL.盐、糖、酱油、黄酒、水豆粉各适量。海参切成厘条.竹笋切成片.放在锅中,将锅置武火上.加瘦肉爆炒后炖熟透.加入盐、糖、酱油、黄酒、水豆粉,至汤汁明透即成。供佐餐食用。功效:滋阴,清热.化痰,适用于高血压病,头胀头痛,口燥便干,咽干,胸脘痞满,少寐多梦,舌红苔黄。  相似文献   

4.
竹,是人类的好朋友,它既可供观赏,又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食者竹笋、房者竹瓦、载者竹蔑、烧者竹薪、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语道出了竹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得食痛减是虚寒性胃痛的主要特征之一。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言:“但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临床上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上投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可获佳效。近10余年来,笔者在诊治胃痛病例时,观察到得食痛减不是虚寒性胃痛的唯一特点,痰热型、寒热错杂型、寒湿型胃痛中亦较常见,如胃小弯、胃窦、幽门等处糜烂充血水肿以及十二指肠球炎等,如出现得食痛减时,一般属脾胃  相似文献   

6.
正绿豆的药食同源功效为人所公认。但需要提醒大家,绿豆性寒,体虚寒者不宜过食或久食,脾胃虚弱、常便溏腹泻者宜少食绿豆清暑开胃,在夏令时节备受人们的欢迎,绿豆汤、绿豆粥、绿豆糕、绿豆粉皮等均为消暑佳品。绿豆的药食同源功效为人所公认。但需要提醒大家,绿豆性寒,体虚寒者不宜过食或久食,脾胃虚弱、常便  相似文献   

7.
<正>痛有虚实,凡三焦痛证惟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其有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大多暴痛者,多有前三证;渐痛者多由后四证……可按者为虚,得其处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  相似文献   

8.
冬令说粥     
时届冬令,如能食上一碗清香适口的羊肉粥或狗肉粥,便会令人周身暖和、困倦顿消。冬令时节,最易伤人阳气,尤其是老年人阳气衰弱以及有慢性疾病者,更是见寒生畏。这时如能常食些容易消化的羊肉、狗肉等温补性药粥,可补益身体,增强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9.
竹笋,又名竹萌,为禾本科常绿植物竹的幼芽。其故乡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生命力强,不择土壤肥瘠、沟谷山坡,随处可生长。出上前生于竹鞭上,外有壳膜包裹,分冬笋、春笋、毛笋、玉版笋等品种,通常以肉厚质嫩色白者为良。竹笋为素食上品,历来僧人居士及文人墨客对竹笋尤为推崇。我国人民食笋有3000多年历史。春秋时期,《诗经》记载:“其蔌维何?维笋及蒲。”诗句中的“蔌”,即蔬菜的总称。可见,古人早已将鲜笋与嫩蒲同作为春季时鲜美撰。晋代戴凯《竹谱》介绍竹笋为素,风味独特。唐代白居易《食笋》诗云:“紫箨…  相似文献   

10.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把食与竹联系在一起:“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笋焖肉。”梁代诗人吴均在《山中杂诗》中更直接了当:“绿竹可充食”。世间美食多与竹结缘,竹的嫩苗笋是“素食第一品”;还有那竹汁、竹酒、竹蜜、竹叶茶、竹米、竹鼠、竹虫,哪样不是美食?借竹器烹制而成的馔更是遍神州!金衣白玉的竹笋,肉厚脆嫩,清香扑鼻,营养丰富;由于谷氨酸含量较高,故竹笋味道鲜美;笋还有吸收其它食物鲜味的特点,十分可口,所以一直是餐桌上的佳肴。在古时就流传:“味佳莫如笋”,“尝鲜无不道竹笋”,自古以来,笋被认为是野味,又是山…  相似文献   

11.
张蕾 《河南中医》2012,32(1):36-37
王孟英十分重视饮食在疾病中的预防、治疗及调护作用,认为饮食“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异功优,久服无弊”,主张食疗防治疾病.在临证过程中,擅用饮食疗法,有以食为药者,有药食同用者,又有用食疗法治疗急症者,应用巧妙.  相似文献   

12.
一、温阳健中毋忘通补张景岳云:“心腹痛有虚实,辨别之法,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者为实,久痛为虚,暴痛多实。”此乃辨证总则。临床上慢性胃痛,迁延日久,脘痛悠悠,痛时喜按,饥时易发,得食较缓,苔薄舌淡,脉濡软或沉小无力等中虚见证者,一般以温阳健中为法。脾为阴土,肝为乙木,脾胃既虚,肝木乘机克贼,而成肝木郁陷,脾失升举之候,临床多见脘腹胀满,故温阳健中,毋忘通补。因而从培土泄木立法,每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阳虚者加入炮姜、肉桂、吴萸、白芍,气虚者加入炙  相似文献   

13.
蚕蛹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蛹, 除了可缫丝外,还可入药。 蚕蛹性味甘平,益精壮阳,常服使皮肤白皙。我国民间用蚕蛹50g洗净沥干加作料煸炒,再加水和核桃肉100g炖服,常食可治疗老人夜多小便、腰膝酸软、阳痿滑精等病。《本草纲目》中记载:"蚕蛹炒食,治风及  相似文献   

14.
莲子营养丰富,是滋补之珍品。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它能“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莲子味美可口,食用方便,可作汤菜,也可与其它食物或药物配合食用。每一种食法,不仅风味独特,若能选择使用,还可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1 莲子30g,银耳10g,将发好的银耳与同水泡过的莲子同煮,待莲子煮酥后加冰糖适量调匀,即为莲子银耳汤。常食之可补脾润肺,治疗肺结核,老年性  相似文献   

15.
小兒久泻方     
处方:鷄內金二至四錢 用法:研为細末,食麵者用麥芽为引,食米者用谷芽为引;食乳小儿用其母乳汁一杯灼干研末为引,各引均煎湯送服适量鷄內金末。病例:邵武縣医院曾收某幼儿住院,泄瀉久不止,后服此藥而愈。  相似文献   

16.
<正> 小儿积滞证,由小儿内伤乳食,停聚胃脘,积而不消,滞而不行所致。初期以厌食腹满,夜卧不宁,或呕吐酸腐,或便下臭秽等脾胃不和症状为主要表现;时延日久,继可由食滞化热而伤及脾阴,或食阻湿停而累及脾阳;并可由积滞久郁,湿热中盛,外蕴肌肤以生疮疹瘙痒,下注大肠而致下痢赤白等。因此,小  相似文献   

17.
<正> 治疗方药:党参、黄芪、白术各30克,当归、焦三仙各15克,陈皮、枳实、郁金、鸡内金各10克,柴胡、升麻、炮姜、甘草各6克。痛甚者加五灵脂;灼痛者加蒲公英、黄连;泛酸者加海螵蛸;兼呕恶吐食、暖气甚者加半夏、丁香;兼大便下坠不畅者加白头翁;若病程日久,兼见胃阴不足,表现有口干咽躁、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者,去炮姜加石斛、白芍、乌梅等。水煎服,每d1剂。治疗结果:服药3剂即觉胃脘部痞满、疼痛、暖气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纳食增加者为显效,共11例;服药3剂上述症状稍有缓解,服药6~9剂上述症状明显缓解,纳食增加者为有效,共20例,服药6~9剂,临床症状无缓解而改用他法治疗者为无效,共3例。总有效率为91%。病案举例:郝某,男,37岁。1989年4月3日诊。胃脘疼痛,痞满,食后尤甚1年余。伴暖气,时或泛  相似文献   

18.
浅谈饮食与美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建莉  宁亚莉  杨鑫 《陕西中医》2002,23(5):480-480,F003
饮食美容 ,历史悠久。远在周代的时候 ,就有了食医 (营养医生 )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猪肤方 "指出猪蹄子上的皮肤有“和血脉 ,润肌肤”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有 :常食冬瓜“令人悦泽好颜色”,认为莲子“久服轻身耐老 ,具有细嫩皮肤的作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在论述谷、肉、果、菜等食物的药疗作用时 ,就论述了食物的美容和健美功效 ,为膳食美容和药膳美容提供了依据 ,奠定了基础。饮食美容 ,一日三餐强调合理进食 ,精心调配 ,不可暴食暴饮 ,损伤脾胃。古人曰 :“饮食自倍 ,脾胃乃伤”。饮食过量 ,常常积食 ,脾胃气机受阻。脾胃…  相似文献   

19.
竹,是人类的益友,它既可供人们观赏,又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焚者竹薪,书者竹纸,戴者竹冠,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竹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有名的竹乡,栽竹的历史悠久。据现代植物学的记载,我国有竹约300余种。常见的如毛竹、刚竹、淡竹、慈竹、箬竹、紫竹等;珍贵的有斑竹、湘妃竹、佛肚竹、桃丝  相似文献   

20.
6.藏红花 藏红花易失油变色并干枯失去润泽。可装入棕色小瓶或有盖瓷盅内封口后置阴凉干燥处,并注意防虫结串。 藏红花原产于欧洲的西班牙、希腊等地区,故此又名番红花。 7.海马、海龙、海参、海星、燕窝 此五味海药易变潮生虫发霉或日久空壳。故宜将晒干或烘干的海马、海龙、海参、海星、燕窝装入有盖瓷盅内密封后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