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调查河北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药物的使用现况及3级(省级、市级、县级)医院精神科的处方差异。方法按一定的抽样比例,选取河北省37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的125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于2007年11月19日至23日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双相情感障碍处方方式的现况调查。结果 (1)125例患者中,躁狂相104例(83.2%),抑郁相21例(16.8%);123例(94.4%)患者接受精神药物治疗。(2)主要治疗药物为心境稳定剂98例(78.4%),抗精神病药89例(71.2%)。(3)躁狂相患者使用心境稳定剂(84.6%)和抗精神病药(79.8%)治疗为主,抑郁相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的频率较高(85.7%)。(4)市级医院抗抑郁剂的使用频率(32.8%)高于省级(4.8%)、县级(9.1%)医院(P〈0.05)。结论河北省双相情感障碍精神药物的使用基本符合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但在县、市级医院有使用不合理之处。建议进一步加强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的基层培训。  相似文献   

2.
目前,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除了遗传因素外,还可能与神经递质、神经营养、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和环境等因素相关,并且可能是以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免疫炎症机制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之一。该文总结了双相障碍免疫机制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和细胞因子水平研究,并探讨双相障碍与免疫异常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免疫相关方法在双相障碍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大多数双相障碍以抑郁发作起病,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因此早期识别双相障碍十分重要。双相障碍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目前针对其特征性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研究较少。该文针对双相障碍的遗传学、神经内分泌功能及神经信息传递的生化机制等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对双相障碍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DNA与双相障碍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人体内线粒体DNA突变可导致细胞氧化磷酸化及能量供应异常,可能与双相障碍的发生有关。文章就线粒体DNA与双相障碍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首次诊断双相障碍并接受药物治疗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785例首次诊断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治疗后1年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5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第2.5、5、7.5、10、12.5个月时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0.98、0.96、0.95、0.94和0.65;截至随访终点,8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10.4%;首次治疗后12个月内的病死率为4.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躯体疾病共病和联合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方案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结论对于首次诊断双相障碍的患者,早期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躯体疾病共病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人体内线粒体DNA突变可导致细胞氧化磷酸化及能量供应异常,可能与双相障碍的发生有关.文章就线粒体DNA与双相障碍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317例抑郁症患者和124例双相障碍患者。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发病年龄、精神疾病遗传史、总病程、发作总次数、工作情况和家庭状态);以早年创伤自评简表(包括普通创伤、躯体创伤、情感虐待和性创伤4个维度)评估早年创伤情况,并对两种疾病患者的得分情况进行非参数检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型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发生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双相障碍患者的普通创伤发生率及量表总分显著高于抑郁症患者(P<0.05)。在抑郁症患者中,普通创伤与患者家庭状态相关(P<0.001),躯体创伤与患者性别、家庭状态及工作情况存在显著关联(P<0.05),情感虐待与患者家庭状态和疾病总发作次数相关(P<0.05)。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普通创伤与患者家庭状态和精神疾病遗传史存在存在显著关联(P<0.05),情感虐待与患者家庭状态存在显著关联(P<0.01),性创伤与患者性别相关(P<0.01)。结论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具有关联性,不同创伤类型在两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讨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双相障碍患者60例,按治疗方式分对照组(30例接受心境稳定剂丙戊酸治疗)和研究组(30例接受心境稳定剂丙戊酸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组间狂躁量表(BRMS)评分、促甲状腺激素(T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BRM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TSH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治疗双相障碍可将心境稳定剂丙戊酸与经颅磁刺激联合使用,可显著改善病症、神经内分泌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双相障碍患者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患者在患病过程中的疾病获益感。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22年5月至7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对12名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门诊的双相障碍患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采用Colaizzi 7步内容分析法整理、分析资料。结果:双相障碍患者的疾病获益感包括感受幸福能力增强、接纳疾病和自我接纳、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家庭关系改善、重视自身感受及精神生活、自我了解、宽容及同理心、生活习惯改善。结论:双相障碍患者的疾病获益主要表现为对疾病和自我的接纳、对疾病和生活控制感增强、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减少三方面。医务人员可通过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患者发现疾病获益感,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0年和2019年因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BD未治疗持续时间(duration of untreated BD,DUB)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0年302例,2019年328例的BD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采集并分析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根据DUB的时长分为较短DUB组(short-DUB,S-DUB)和较长DUB组(long-DUB,L-DUB),探索不同年代L-DUB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2010年相比,2019年BD住院患者的整体受教育程度、来自于其他省份的患者比例、伴自杀观念/行为的患者比例及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均较高(P<0.05),而住院时间、DUB明显缩短、总的住院次数增多,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中,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婚(OR=2.698)、病程长(OR=1.467)、首发抑郁症状(OR=0.296)、住院次数少(OR=0.635)、躁狂次数少(OR=0.476)是L-DUB的影响因素。在2019年,病程长(OR=1.191)、首发抑郁症状(OR=0.367)、首次躁狂时年龄偏小(OR=0.916)、首次确诊BD时年龄偏大(OR=1.125)是L-DUB的影响因素。结论 随着年代发展,BD住院患者的DUB明显缩短。首发抑郁症状、病程长是不同年份L-DUB的相同影响因素。重视DUB及相关因素,提高对BD的甄别和早期正确诊断,是缩短DUB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s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persistent neuro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a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BD) even in euthymia as well as in patients with a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 (SAD).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neuropsychological performanc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Confounding variables were controlled 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both BD and SAD.

Methods

Several domains of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executive function, memory, attention, concentration and perceptuomotor function were examined in 28 euthymic SAD patients and 32 BD patients by using a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battery.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 Montgomery-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MADRS) and Young Mania Rating Scale (YMR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atients'' clinical status. Data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using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COVA/MANCOVA).

Results

Euthymic SAD patients showed greater cognitive impairment than euthymic BD patients in the tested domains including declarative memory and attention. Putative significant group differences concerning cognitive flexibility vanished when controlled for 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variables. Age and medication were robust predictors to cognitive performance of both SAD and BD patients.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point out the worse cognitive outcome of SAD compared to BD patients in remission. Remarkably, the variance is higher for some of the test results between the groups than within each group, this being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 contradictive concept of SAD.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喹硫平和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躁狂发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8例双相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组(喹硫平合并丙戊酸镁缓释片)和利培酮组(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镁缓释片),疗程6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未采用Beck—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末,喹硫平组痊愈率76.92%(30/39),有效率94.87%(37/39);利培酮组痊愈率71.79%(28/39),有效率92.31%(36/39)。两组疗效尢屁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出现不良反应,喹硫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结论:喹硫平和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躁狂发作的疗效相当,喹硫平合并丙戊酸镁缓释片起效快,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五态人格特征。方法 以中医《五态人格测验》量表调查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7年1月至12月门诊中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44例,统计分析双相情感障碍及不同亚型、性别之间的五态人格特征。结果 与全国常模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4个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而太阴维度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之间的五态人格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相情感障碍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五态人格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太阴得分偏高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具有防止神经元死亡的功能,可促进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分化,促进神经元修复和再生,加强突触间信号的转导。研究表明:BDNF与双相障碍的发病和治疗有关,双相障碍患者脑内BDNF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也发生相应变化,而心境稳定剂的治疗机制可能与调控BDNF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中各因子而上调BDNF表达有关。该文就双相障碍的发病和治疗与BDNF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静息相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浆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以期找到与情感发作无关但和疾病发生相关的蛋白质.方法 收集BD静息相患者(n=12)和健康对照者(n=20)空腹血浆,MARS柱去除7种高丰度蛋白质,运用2-DE分离血浆蛋白,PD-Quest分析后MALDI-TOF/TOF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点,MetaCore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Western blot验证部分差异蛋白结果.结果 经2-DE分析在静息相BD患者血浆中找到45个差异蛋白点,质谱鉴定出27个非冗余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与免疫调节相关,Apo A1和A2M经Western blot验证差异与2-DE结果一致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健康对照相比,BD静息相患者存在蛋白质谱的异常表达.差异表达蛋白提示BD静息相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及脂质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1年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典型组和非典型组各50例,典型组患者给予碳酸锂合并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非典型组患者给予碳酸锂合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随访1年。采用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副反应量表(TESS)和药物依从性量表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结果显示,非典型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0%,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视物模糊、便秘、头晕、心电图异常等不良反应。典型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0%,其中有11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头晕、嗜睡、扭转痉挛等不良反应。非典型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典型组。结论:碳酸锂合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治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药物依从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9,FGF9)、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对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于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治疗的94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中抑郁发作26例(抑郁发作组),躁狂发作25例(躁狂发作组),混合发作43例(混合发作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纳入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杨氏躁狂状态评定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评分等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FGF9、NPY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用于评估不同临床类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血清FGF9、NPY水平与HAMD评分、YMRS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FGF9、NPY水平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FGF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NPY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抑郁发作组、躁狂发作组和混合发作组患者的血清FGF9水平依次升高,NPY水平依次降低(P<0.05)。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混合发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血清FGF9水平与HAMD评分、YMR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NPY水平与HAMD评分、YMR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FGF9、NPY水平及二者联合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6、0.811、0.920,敏感度分别为68.1%、76.6%、76.7%,特异性分别为90.0%、73.3%、93.3%。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血清FGF9水平升高,NPY水平降低,二者可作为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8.
双相心境障碍(BP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临床的情感障碍中约50%是BPD,BPD的发作性、复发性特点尤为明显,长期的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疾病慢性化、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加强双相心境障碍的药物治疗受到普遍重视。该疾病的药物治疗,除要求安全有效外,还需要不致促发情感转相,并能预防反复发作。本文就近年来临床上双相心境障碍药物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与MAO基因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A和单胺氧化酶B基因与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情感性障碍间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将66例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性障碍患者,以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区分为两组,伴精神病性症状为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不伴为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并采用Amp—FLP技术作了MAOA(CA)n、MAOB(GT)n和MAOB(TG)n三种微卫星DNA的多态性分析。结果: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性障碍在MAOA(CA)n基因座上的124bp等位基因频率减少;MAOB(GT)n基因座上的172bp、178bp等位基因频率减少而182bp等位基因频率增高;MAOB(TG)n基因座上的199bp等位基因频率减少而205bp等位基因频率增高,这种减少和增高经Z检验确认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经Woolf法分析后得出MAOB(TG)n基因座上的205bp等位基因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呈显著性正关联(RR=3,P〈0.05)。结论:MAOB(TG)n基因座上的205bp等位基因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正关联,可能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对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是帕利哌酮缓释片联合碳酸锂治疗组30例,碳酸锂单药治疗组30例。采用修订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RC)、记忆广度(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比较组间认知、记忆和执行功能的差异。结果帕利哌酮联合碳酸锂治疗组在WCST卡片总数(t=3.83,P=0.000)、持续错误(t=2.19,P=0.039)、随机错误(t=3.68,P=0.000)、WMS-RC总分(t=2.27,P=0.020)、记忆商数(t=4.10,P=0.000)、数字广度(t=2.11,P=0.031)测评中均优于碳酸锂单药组。结论帕利哌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可能有助于缓解和改善双相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