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温度条件对中华按蚊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中华按蚊的发育与繁殖情况,为疟疾的流行病学及适时灭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温度为16、19、22、25、28、31℃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室饲养中华按蚊的卵期、幼虫、蛹期和生殖营养周期,计算不同温度下的全代发育时间。结果中华按蚊在16℃时不能完成全发育周期,在温度为19、22、25、28、31℃时,全代发育时间分别为30.7、23.3、15.5、13.5d和12.5d。结论在温度范围为16~31℃时,中华按蚊的发育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嗜人按蚊发育与繁殖情况,为疟疾流行病学及适时灭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温度为16、19、22、25、28、31℃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室饲养嗜人按蚊的卵期、幼虫、蛹期和生殖营养周期,计算不同温度下的全发育历期。结果嗜人按蚊在16℃时不能完成全发育周期,在温度为19、22、25、28、31℃时,全代发育时间分别为31.62、23.83、16.00、14.69d和13.89d。结论在温度范围为16~31℃时,嗜人按蚊的发育期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结果是否符合其他地区的嗜人按蚊种群,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不同温度对中华按蚊增殖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我省济宁产的并经实验驯化的中华按蚊为实验材料。将中华按蚊生活史中卵、幼虫,蛹及成蚊放置于恒温的条件下,成蚊饲养环境的相对湿度为80~90%。恒温分级选择16、19、22、25、28、31±0.5等6种摄氏度。 卵、幼虫和蛹的观察:选用同批卵各200粒为一组,盛放在水容器中,分别放在6个温度下观察其孵化情况。选用同批孵出的一龄幼虫各100个,同样在不同温度下饲养,饲养方法常规进行,逐日记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间日疟原虫在江苏省中华按蚊体内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析温度对江苏省中华按蚊体内间日疟原虫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人工饲血系统感染实验室饲养的中华按蚊,感染后分别在16±0.5、19±0.5、22±0.5、25±0.5、28±0.5、31±0.5℃条件下饲养。解剖中华按蚊的唾液腺,观察不同温度下间日疟原虫子孢子进入中华按蚊唾液腺的最早时间,计算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体内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根据江苏省13个市月平均气温,计算中华按蚊理论年发育疟原虫代数。结果江苏省中华按蚊体内间日疟原虫发育的起点温度平均为15.31℃,有效积温为109.81日度。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体内增殖的最适温度为25~28℃。江苏省中华按蚊理论年发育疟原虫代数南部比北部多1~3代。结论温度是影响疟原虫发育的重要因素,温度为25~28℃时,江苏省中华按蚊传播疟疾的机会增大。但在建立疟疾疫情预警系统时还应考虑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华按蚊幼虫密度对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饲养中华按蚊过程中,发现蚊幼虫密度影响蚊虫的生长发育。为此,我们采用相同的温度、营养和水体等条件,观察蚊幼虫密度对其蛹化、羽化和成蚊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选用实验驯化的上海株中华按蚊。将雌蚊在24h内产出的卵置于6~8℃冰箱内24h后,予以孵化。随机取24h内孵出的一龄幼虫,按不同实验组,每盆放置幼虫75、150、300和600条,每组2~3盆。搪瓷盆内水表面为15cm直径(幼虫密度分别约为0.42、0.85、1.69和3.39条/cm~2),水深3cm。室温控制在28±1℃,相对湿度为70~80%。按常规方法饲养:  相似文献   

6.
为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纵向监测时提供区别蚊体内人、畜丝虫幼虫的科学依据,我们于1984年8~9月,对马腹腔丝虫(Setaria equina)在中华按蚊体内的各期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 感染方法 将饲养驯化的中华按蚊蚊笼紧贴在马腹腔丝虫微丝蚴阳性马的腹部,让蚊虫吸血受染。感染后,蚊虫置于25.8~30.8℃和相对湿度85~94%的养蚊室  相似文献   

7.
马来丝虫—长爪沙鼠模型是实验研究中马来丝虫成虫、微丝蚴的重要来源,关于感染中华按蚊、长爪沙鼠的最适虫体接种数,尚未见报道,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实验观察,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蚊媒室内驯化的中华按蚊。室温27℃±1℃.相对湿度70~80%,光照时间14h/d,养蚊笼25×25×40cm。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IEF电泳法比较研究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二龄和四龄幼虫糖、脂、蛋白质和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两者电泳图式基本相同,但亦存在一定差别。糖、酯,蛋白质和酯酶同工酶区带在中华按蚊二龄幼虫分别为19、14、38和20条,四龄幼虫为19、12、35和21条。嗜人按蚊二龄幼虫分别为20、10、38和18条,四龄幼虫为22、9、35和23条,本文对以上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研究了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蛋白质、多糖和酯酶同工酶IEF及二维电泳图谱。结果表明,两者电泳图式基本相似,但亦存在一定的差异。糖蛋白、脂蛋白、糖脂蛋白、单纯蛋白、多糖和脂酶同工酶IEF区带在嗜人按蚊分别为10、0、6、14、2和13条:中华按蚊分别为10、1、5、16、3和15条。嗜人按蚊显示多肽斑点234个,中华按蚊显示240个,两者平均差异点为27.8%。  相似文献   

10.
昆明按蚊传疟作用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腾冲县固东区,位于云南西部地区,1986年曾发生较大面积的疟疾流行,发病率达12%∞.当地按蚊相简单,仅捕获昆明按蚊、中华按蚊和多斑按蚊3种,以昆明按蚊为优势种,捕于人、牛房共14871只按蚊,其中昆明按蚊占77.6%。为弄清当地的传疟媒介及其以传播疟疾有关的生态习性,于1987年7~8月,对昆明按蚊和中华按蚊的传疟作用作了定量研究,并将两种按蚊作一比较。昆明按蚊的昆虫学接种率为0.0038,中华按蚊为0.000031,按比例推算当地居民的疟疾病例,由昆明按蚊传播占99.1%,中华按蚊为0.9%。结果证明:昆明按蚊为当地的高效媒介.它的传疟作用相当于中华按蚊的110倍。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嗜人按蚊、中华按蚊的栖息习性和嗜血习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进一步了解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栖息习性和嗜血习性及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不同类型栖息场所进行按蚊密度调查,在人房、牛房分别安装外逸窗阱观察蚊虫外逸情况,采取全捕法将人房、牛房、猪房内捕获的吸血蚊作胃血沉淀试验。结果 人房、牛房、猪房中的嗜人按蚊密度分别为3.35、18.25和9.38只/人工小时;人房、牛房、猪房的嗜人按蚊平均数分别为0.63、9.55、1.68只/间。人房、牛房及猪房中的中华按蚊密度分别为2.72、88.86、61.25只/人工小时;人房、牛房、猪房的中华按蚊平均数分别为0.32、33、3.78只/间。胃血沉淀试验,人房中的嗜人按蚊吸人血率为94.57%(87/92),牛房为5.04%(6/119),猪房为6.15%(4/65)。中华按蚊吸人血率在人房、牛房和猪房分别为11.43%(4/35)、3.17%(2/63)和0。结论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主要栖息场所为牛房,其次为猪房和人房。嗜人按蚊主要嗜吸人血,中华按蚊则嗜吸其它动物血。  相似文献   

12.
据試驗証明,畜厩与居民点并列时,約有90%的按蚊叮咬家畜,而仅有10%的按蚊叮刺人血;可見家畜在对某些兼吸人血与家畜血液的蚊种,是具有很明显的引誘能力的。据調查:我县主要传疟蚊种为中华按蚊,而中华按蚊为兼嗜吸人血及牛血的蚊种。我們考虑,如果用杀虫药物涂抹在牛体上,对中华按蚊的杀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对其他嗜吸牛血的蚊种和其他对牛体有害的虫类如虱、蝇、虻等,也可以起到杀灭和保护牛体的作用。但我县在以往群众用六六六給牛杀灭虱子肘,由于方法不当,曾有过药死牲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广东沿海地区夏季高温对当地中华按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7月份在广东沿海地区采集饱吸血中华按蚊7只。选其中4只蚊产的卵,各均匀分为3份,分别置于室温(29~35℃)、人工控温(25±1)℃和人工高温(34~39℃)的条件下,观察其孵化、成蛹和羽化的情况。结果观察的570只蚊卵中有42只羽化成成虫,成活率为7.4%。控温组、室温组和人工高温组蚊卵孵化率分别为86.3%、65.7%和75.8%;幼虫成蛹率分别为2.5%、27.5%、12.5%;羽化率分别为100%、78.6%和88.9%;成活率分别为2.1%、11.6%和8.4%。χ2检验表明室温组和高温组蚊虫成活率明显高于控温组。结论高温对蚊虫成蚊前期发育有显著影响,可加快其发育的速度。广东沿海地区中华按蚊能适应当地的高温气候,部分按蚊在39℃时能羽化成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改进赫坎按蚊种团部分成员种的多重PCR鉴别方法,鉴别赫坎按蚊种团中的中华按蚊,研究我国中华按蚊的区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依据赫坎按蚊种团成员种中华按蚊、八代按蚊、雷氏按蚊、比伦按蚊和克莱按蚊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2 (rDNA-ITS2)序列差异设计种特异引物,改进多重PCR分子鉴别方法。2013-2018年,在我国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18个地点,以诱虫灯和人工吸取相结合的方法采集按蚊,依据形态特征初步鉴定为赫坎按蚊种团的成员种。提取单只蚊虫基因组DNA,使用改进的多重PCR方法鉴定种类。对多重PCR法无扩增产物的个体分析rDNA-ITS2序列,在GenBank上进行BLAST比对,确定其种类。查找我国以及韩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用分子特征鉴别为中华按蚊的文献,结合本研究结果,汇总中华按蚊采集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数据,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计算影响决定力q值,分析经度、纬度、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雨量对中华按蚊分布的影响。结果改进的多重PCR法一次扩增即可依据扩增片段大小鉴别赫坎按蚊种团的5个成员种:中华按蚊(490 bp)、雷氏按蚊(313 bp)、八代按蚊(216 bp)、克莱按蚊(386 bp)和比伦按蚊(165 bp)。在我国18个采集点共捕获赫坎按蚊种团按蚊365只,多重PCR鉴别为中华按蚊114只(来自陕西、安徽与山东的采集点)、八代按蚊34只、雷氏按蚊9只、克莱按蚊181只和比伦按蚊5只。22只多重PCR无扩增产物的蚊虫中,经rDNA-ITS2序列分析鉴定为贵阳按蚊2只、类中华按蚊1只、朝鲜按蚊8只、林氏按蚊7只和帕氏按蚊4只。获取用分子特征鉴别为中华按蚊的文献17篇,共汇总了101个采集地信息,其中有中华按蚊分布的采集点80个,无中华按蚊分布的21个地点。地理探测器软件计算获得的q值,从大到小依次为0.592 0(年平均气温)、0.507 2 (纬度)、0.351 2 (经度)和0.214 4 (年平均降雨量)。中华按蚊的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纬度。综合分析分布地的纬度和年平均温度等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10℃可以作为划分中华按蚊在我国分布北界线的依据。我国中华按蚊的分布范围包括云南、贵州、重庆、河南、山东、天津、江苏、安徽、湖北、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广西、广东、海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台湾、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全境,以及西藏、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北京、辽宁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南部部分地区。结论改进的赫坎按蚊种团多重PCR分子鉴定方法快速简单、客观可靠。综合分析显示划分中华按蚊在我国分布北界线的依据是年平均气温10℃线,中华按蚊在我国的分布应小于之前记载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广西中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敏感性的实验观察结果。以8例广西间日疟患者血离体感染8批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对照),各批均感染成功。中华按蚊平均胃感染率59.8%,腺感染率12.8%,二者之比为4.7:1;而微小按蚊则分别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进一步确认山东省赫坎按蚊复合体成员种。方法 采用鉴别PCR方法,对采自山东省8个地点经形态学初步鉴定的645只蚊虫进行检测,并对已检测的标本随机抽取数个样本,进行rDNA-ITS2序列测定。结果 645份样本中,中华按蚊占90.85%(586/645)、雷氏按蚊占5.27%(34/645),无扩增条带的标本占3.88%(25/645)。测定已鉴别的山东省中华按蚊、雷氏按蚊的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469bp和451hp,经Blast比对分析,显示与已公布的序列完全相同;3份无扩增条带标本的序列经核对为库蚊。结论 山东省分布的赫坎按蚊复合体成员种主要为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其它成员种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江苏省传疟媒介的种群、密度以及季节消长与夜间活动规律,为该省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2015年,选择江苏省7个县(市、区)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通宵帐内人饵诱捕法和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捕获按蚊,观察各监测点传疟媒介的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规律。结果 2013-2015年,江苏省7个监测点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共捕获中华按蚊11 041只,未发现嗜人按蚊;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的地区为泗洪县,3年共捕获中华按蚊6 724只;最少的是盱眙县,3年共捕获34只。2013-2015年,江苏省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上半月、8月上半月和7月下半月。该期间内7个监测点采用通宵帐内人饵诱捕法共捕获中华按蚊2 421只;泗洪县捕获中华按蚊最多,为1 085只;赣榆县捕获中华按蚊最少,为13只。江苏省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晚上19:00-20:00,在该时段共捕获中华按蚊525只,占捕获总数的21.68%;此后,捕获数量随时间的延后而逐渐减少。结论江苏省个别地区中华按蚊密度仍较高,应做好消除疟疾阶段疫情和媒介监测,防止输入性疟疾的本地传播。  相似文献   

18.
云南湄公河流域上游河谷地区疟疾媒介传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蚊媒季节消长、嗜血习性、叮咬行为和疟疾子孢子率以研究出它们在云南湄公河上游河谷地带传疟作用的关系。方法村内采取诱蚊灯和人工诱捕方法捕蚊;现场采取显微镜解剖蚊虫的方法观察唾腺子孢子,实验室采用ELISA技术检测蚊虫体内环子孢子蛋白(CSP)。结果村内共捕获16种按蚊。现场显微镜解剖7种按蚊,1010只经产蚊中,发现了7只唾液腺感染子孢子;ELISA方法检测现场捕回的8种按蚊,5154只各龄期蚊中,发现11只环子孢子蛋白阳性蚊。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多斑按蚊子孢子阳性率(包括ELISA环子孢子蛋白阳性和镜检唾腺子孢子感染蚊)分别是0.37%、0.22%、0.32%,昆虫接种率分别估算为9.82、3.97、2.69。这些蚊媒叮咬活动起始于黄昏,并整夜有活动,但微小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于于夜,中华按蚊和多斑按蚊的高峰则在21:00之前。它们的人血指数都在80%以上。结论以上结果显示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和多斑按蚊是湄公河上游河谷地带的重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嗜人按蚊对班氏丝虫人工感染的易感性,并和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东乡伊蚊的易感性进行比较。在用一名微丝蚴密度为190条/20cmm的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液感染的188只嗜人按蚊、202只中华按蚊、280只致倦库蚊和129只东乡伊蚊中,L_3阳性率分别为35.64%、9.41%、30.0%和65.89%;而在用另一名微丝蚴密度为83条/20cmm的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液感染的188只嗜人按蚊、134只中华按蚊、289只致倦库蚊和176只东乡伊蚊中,L_3阳性率分别为18.09%、3.73%、13.84%和39.77%。结论认为,嗜人按蚊对班氏丝虫人工感染的易感性明显高于中华按蚊,明显低于东乡伊蚊,而与致倦库蚊的易感性处在同一水平上。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在实验室条件下成虫前期各阶段发育时间的相互关系。在基本相同的饲养条件下,中华按蚊孵化率为79.48%,嗜人按蚊为8.52%,卵期发育时间,中华按蚊平均为2.16天,嗜人按蚊平均为16.27天。中华按蚊幼虫期发育所需时间的长短受卵期发育时间的影响,而嗜人按蚊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