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探讨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我院1999年1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16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3d内早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致死率和致残率高.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血管内栓塞治疗特别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的应用,已成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首选方法。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出血急性期颅内动脉瘤3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微弹簧圈急诊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合理治疗是预后的关键。我院自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用电解可脱弹簧圈(electrolysis detachable coil,EDC)急诊栓塞破裂动脉瘤25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 提高颅内动脉瘤治疗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而又危害极大的脑血管疾病,一旦破裂出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经过近百年的研究,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颅内动脉瘤的研究文献浩瀚,特别是神经影像、显微神经外科及介入神经外科的快速发展,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得到很大的改观。但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一种良性疾病,无论是外科手术夹闭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复发性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无论采用外科手术夹闭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仍有部分病人动脉瘤复发乃至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据统计,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复发率为4%-7%,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所导致的非致密栓塞或(和)瘤颈残余,是颅内动脉瘤术后复发的潜在因素。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难度及风险远高于首次治疗。本文将探讨颅内动脉瘤复发机制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AXIUM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AXIUM微弹簧圈栓塞、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颅内动脉瘤(共6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动脉瘤腔完全致密栓塞53个,非完全致密栓塞8个,动脉瘤颈部有残留2个。58例破裂动脉瘤中,治愈57例;死亡1例,为术前Hunt—HessⅢ级,左前交通动脉窄颈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并存的患者,在支架辅助下进行了致密栓塞,术后90min因颅内再出血死亡。4例未破裂动脉瘤均临床治愈。结论针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颅内动脉瘤,应用AXIUM微弹簧圈进行合理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弹簧圈介入填塞治疗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发病前往往无任何症状,不易发现。一般破裂后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症状而入院,研究表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次SAH多发生在第1次出血后7d内,且再次破裂出血的病死率高达40%以上,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因此,在SAH后及早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可脱性弹簧图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可脱性弹簧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方法 32例颅内动脉瘤患均采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N)及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治疗。结果 32例中成功栓塞30例,1例椎基动脉瘤术后并发脑血管弃挛死亡,另1例栓塞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机械及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是目前较理想的动脉瘤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罔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用电解町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成功栓塞208例220个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95%)128个,大部分栓塞(80%-95%)80个,部分栓塞(<79%)12个.并发动脉瘤破裂2例.1例痊愈,1例死亡;并发脑梗死5例,局部溶栓后遗留偏瘫和单瘫;3例弹簧圈末端遗留于动脉瘤外的载瘤动脉内.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12例复发再次栓塞后治愈. 结论 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血管内早期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张家港澳洋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4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44个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早期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扫描确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得到DSA检查确认。术后根据GCS评分、疾病预后使用GOS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结果40例患者有44个动脉瘤,用栓塞体积比(VER)评估可脱性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疗效。其中27例100%栓塞(61.4%),12例95%(27.2%),4例90%(9%),1例80%(2%)。未出现出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出现脑血管痉挛12例(30%),经对症处理后病情缓解;出现迟发性脑积水2例(5%);恢复良好者35例(79.5%),轻度残疾2例(5%),重度残疾2例(4.5%),1例死亡(2.5%)。随访时间3个月~3年,随访期间无再出血。 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可减少动脉瘤二次出血的机会,在术后及时引流蛛网膜下腔积血,及时清除血性脑脊液中的有害物质及蛛网膜下腔积血的分解物、以减轻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机会,缩短病程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治疗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改良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术后即刻的栓塞结果以及术后6个月第1次的动脉瘤随访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疗效情况。 结果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共47枚,其中2例(4.6%)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均成功栓塞。43例动脉瘤患者中1例(2.3%)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4.6%)术中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术后即刻闭塞情况:Ⅰ级栓塞35例(81.4%),Ⅱ级6例(13.9%),Ⅲ级2例(4.7%);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Ⅰ级栓塞40例(93.0%),Ⅱ级2例(7.0%),1例(2.3%)复发,后期予再栓塞治疗;术后1年mRs评分为0~2分有41例(95.3%)。 结论LVIS支架辅助下栓塞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24 h内行微弹簧圈栓塞干预的预后。 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7例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4 h内接受微弹簧圈栓塞患者纳为超早期组(71例),将≥24 h患者纳为非超早期组(56例)。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疗效及术后6个月的预后。 结果超早期组术前再出血、术后脑梗死及脑积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非超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24 h内开展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虽然能够减少术前再出血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对显著提升患者预后并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并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9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21例,发生率为11.1%,其中其中血栓栓塞12例,术后早期再破裂出血4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术后早期硬膜下出血或远隔部位脑实质出血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Fisher分级Ⅲ~Ⅳ级、Hunt-Hess分级Ⅳ~Ⅴ级、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有小阜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对存在高危因素的病人提前做好术前预案,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要点、并发症及疗效的体会。方法:对43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进行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43例患者发现47个动脉瘤,栓塞导致出血的43个。其中38个100%闭塞,4个95%闭塞,1个90%闭塞。术中出血2例,血管痉挛5例,术后血管痉挛3例。术后39例临床痊愈,2例因合并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引流术,2例死亡,随访期间均无再出血。结论:作者体会对颅内动脉瘤可应用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微弹簧圈囊内栓塞急性出血期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急性出血期颅内动脉瘤的微弹簧圈囊内栓塞。方法 股动脉或颈动脉 Seldinger○s 穿刺。用pusher 推入自制弹簧圈或用 M D S 系统送入合适长度的微弹簧圈到动脉瘤腔内填塞动脉瘤腔。结果 本组无一例死亡。42 例动脉瘤中38 例 (90 % ) 术后立即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 另外4 例(10 % ) 动脉瘤部分栓塞。20 例病人接受 D S A 复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不全栓塞的4 例动脉瘤中1 例后交通动脉瘤半年后行 D S A 见动脉瘤颈部扩大, 行二次栓塞, 1 例基底动脉瘤半年后虽经二次栓塞治疗, 一年后复查病人动脉瘤仍在继续扩大, 1 例椎动脉瘤和1 例前交通动脉瘤 D S A 复查见动脉瘤腔已完全闭塞。结论 对于囊状动脉瘤 S A H 急性期的病人, 微弹簧圈动脉瘤腔内栓塞治疗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急性期内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例43个颅内多发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治疗.其中单纯Marx或GDC弹簧圈栓塞囊状动脉瘤28个,颅内支架或球囊导管重塑技术辅助Matrix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11个.水解弹簧圈栓塞不规则动脉瘤3个.双支架技术栓塞梭形动脉瘤1个。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36个,95%闭塞5个,90%闭塞2个。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死亡、复发、出血。结论根据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结构特点采用不同栓塞材料和方法治疗,有利于提高颅内多发动脉的致密栓塞程度,减少动脉瘤的复发和再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超早期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不同部位和类型的颅内动脉瘤在破裂24 h内实施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1例遗留部分神经功能障碍,其余患者恢复良好。随访6~45个月,无再次破裂出血患者;34例于术后6~12个月内造影复查,未见复发。结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24 h内用微弹簧圈超早期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可提升患者救治效果,极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原因,死亡率高。自20世纪90年代电解可脱弹簧圈(GDC)的问世以来,血管内栓塞治疗,由于疗效可靠,微侵袭,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而各种新型弹簧圈及其他栓塞材料的不断出现,为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本文报道水解可脱弹簧栓(Orbit)治疗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病死率极高,因此对于临床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应尽早施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原因,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205例颅内囊状动脉瘤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介绍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205例颅内囊状动脉瘤。方法:用微弹簧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205例。使用国产和进口的普通微弹簧圈和机械性可脱性微弹簧圈,大多数病例在局部麻醉下施术。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治疗请麻醉师协助。结果:本组205例中无死亡率,手术当时完全闭塞动脉瘤183例,不完全闭塞22例。126例经1~3年随访无一例再出现SAH。结论: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是可行的治疗方法,特别是窄颈动脉瘤。其效果确实,创伤小,病人恢复快。但是动脉瘤栓塞治疗的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大宗病例的血管造影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