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损伤区上下神经根吻合对防止成鼠脊髓轴突损伤后引起神经元萎缩和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Allen‘s打击法致伤大鼠脊髓,将实验动物分为单损伤组(A组),损伤+上下神经根吻合组(B组)。手术后应用这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尼氏染色方法观察神经元的大小,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损伤区上下神经根吻合,可以防止成鼠脊髓轴突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元萎缩,图像分析发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实验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取得了许多进展 ,如实验性胚胎脊髓移植、周围神经移植、神经细胞移植、大网膜移植、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等治疗脊髓损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实验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1 ,2 ] 。我们拟采用胚胎脊髓移植和损伤区上下神经根吻合的方法 ,观察手术后对防止成鼠脊髓轴突损伤引起的神经元萎缩的作用。材料与方法一、动物分组 :Wistar成年大鼠 ,体重 180~ 2 5 0 g,雌雄不拘 ,每个时相点每组 6只动物 ,正常对照组 6只动物 ,共 10 2只大鼠。随机将动物分为 A组 ,单损伤组 ;B组 ,损伤加损伤区上下神经根吻合组 ;C组 ,损…  相似文献   

3.
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防止成年鼠脊髓轴突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元萎缩的作用。方法:采用Wistar成年大鼠腰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五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损伤组;C组为损伤+移植组;D组为损伤+移植+椎旁肌组;E组为损伤+移植+大网膜组,手术后应用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尼氏染色方法观察神经元的大小,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均可以防止老年鼠脊髓轴突损伤引起的神经元萎缩,图像分析发现其作用为E组>D组>C组>B组>A组,尤以E组效果最好,可以完全恢复损伤神经元的形态,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出现了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 鼠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能维持神经元的细胞形态,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培养液对正常及损伤脊髓神经元的影响,进一步探讨OECs促进及保护脊髓神经元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成年SD大鼠OECs制备OECs培养液(OEC culturemedium,OECCM),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行兔抗大鼠低亲和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抗体(nerve growth factorreceptor p75,NGFR p75)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及纯度计算.取孕15~17 d SD大鼠制备脊髓神经元,并以H2O2制备损伤模型.观察OECCM对正常胚胎SD大鼠脊髓神经元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OECCM对H2O2致脊髓神经元损伤模型的影响实验也分为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D组).A、C组每孔加200 μL完全培养基,B、D组每孔加100 μL OECCM和100 μL完全培养基.4组细胞均作活性MTT比色分析.结果 OECs培养6~9 d后,细胞多呈双极形或梭形:脊髓神经元胞体较大,多呈圆形,培养5~7 d后,突起明显生长,多为双突起.NGFRp75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OECs细胞膜棕色深染,胞体清晰,呈梭性或三角形;OECs纯度>90%.培养6~9 d后,与A组相比,B组细胞生长旺盛,密度较高,胞体明显增大.A组胞体平均直径、单个神经元突起数目及细胞突起长度分别为(33.38±6.80)D/μm、(1.67±0.80)个和(91.19±62.64)L/μm,B组分别为(37.39±7.28)D/μm、(1.76±0.82)个和(121.33±81.13)L/μ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MTT比色法所测吸光度(A)值为0.402 0±0.586 9,B组为0.466 0±0.479 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损伤后2 h,C、D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存活的神经元胞体皱缩、胞膜不清楚,细胞突起明显回缩或断裂.C组MTT比色法所测A值为0.1490±0.0300,D组为0.1840±0.052 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OECCM可促进正常脊髓神经元生长,对损伤脊髓神经元有一定保护作用,OECs分泌的促神经生长因子是OECs发挥脊髓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利多卡因与自由基在脊髓损伤中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法:实验用48只大鼠打击致瘫,其中治疗组24只在伤后30分钟注射利多卡因(15mg/kg),以后每天一次。对照组不投药。全部动物分别于伤后第5天、第8天处死并取脊髓标本送检验。结果:实验组动物24只中有20只恢复了痛觉和4级运动功能,对照组24只动物没有功能恢复(P<001)。化验显示,自由基反应产物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结果表明:1利多卡因对脊髓有保护作用;2自由基参与了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利多卡因致脊髓神经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S组)和NGF治疗组(N组)两个大组,每大组分为P0、P1、P8三个不同时点的亚组,每组10只.S组P0亚组:仅行假手术,S组P1亚组,鞘内注射20%盐酸利多卡因20 μl;S组P8亚组,鞘内注射20%盐酸利多卡因20μl,连续7d鞘内注射NS,每次注射0.9%NS 20 μl;N组P0亚组:仅行假手术;N组P1亚组:鞘内注射20%盐酸利多卡因20 μl;N组P8亚组:鞘内注射20%盐酸利多卡因20μl,连续7d鞘内注射NGF,每次注射NGF 10 μg/20μl..连续评测两组中P8亚组大鼠的热痛阈值(tail-flick latency,TFL)及运动功能评分(motor function,Mr),观察比较两组大鼠各亚组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脊髓的病理改变.结果 与S组P8亚组比较,在5d~8d4个时点N组P8亚组的TFL最大镇痛效应百分率(percent of maximal possible potential effect,%MPE)(%MPETFL)显著降低[(62.5±20.3)%vs(32.6±23.5)%,(51.9±23.7)%vs(25.8±26.3)%,(43.8±22.5)%vs(20.5±24.3)%,(38.4±25.7)%vs(18.5±23.7)%](P<0.05);且MF评分显著降低[3vs0,3vs0,3 vs0,3vs0](P<0.05).光镜病理改变:S组P8亚组脊髓后角白质广泛水肿、脊膜细胞大量增生、广泛空泡变性;N组P8亚组见后角白质神经纤维水肿,脊膜细胞少量增生,空泡变性不明显.透射电镜病理改变:S组P8亚组见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板层结构广泛肿胀疏松,无髓神经纤维模糊不清;N组P8亚组见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板层结构局部疏松,可见肿胀的无髓神经纤维.结论 鞘内注射NGF能够减轻利多卡因引起的脊髓毒性损伤,改善脊髓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7.
神经元胞外基质网络是由细胞外基质分子高度凝聚且环绕神经元形成的复杂的网络结构.在维持神经元性能、保护神经元免受有害物质的影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然而,在脊髓损伤后,神经元胞外基质网络形成一道包裹在神经元外,限制神经可塑性的物理屏障,阻碍神经元轴突再生和髓鞘形成,同时,也会促进局部神经炎症吸收.本文主要阐述神经元胞外基质网...  相似文献   

8.
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神经元凋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神经元的凋亡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正常大鼠)、假手术组(单纯椎板切除)、脊髓损伤组(椎板切除+脊髓横断损伤),每组24只,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d、3d、7d、14d处死6只动物取材.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对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区行神经元凋亡检查,并检测该区域神经元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情况,分析神经元凋亡与iNOS表达的关系.结果:脊髓损伤组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区神经元在术后1d、3d、7d、14d的凋亡指数分别为(10.11±4.02)%、(56.53±8.63)%、(35.03±11.66)%、(3.78±1.03)%,均高于相应时间点阴性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术后3d凋亡指数显著高于术后1d、7d和14d(P<0.01).术后1d、3d、7d、14d脊髓损伤组大鼠大脑运动皮质iNOS阳性神经元百分数分别为(17.92±2.75)%、(60.65±8.78)%、(34.35±7.74)%、(6.12±1.99)%,1d、3d、7d时均高于相应时间点阴性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14d时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脊髓损伤组术后3d时显著高于其余时间点(P<0.01).脊髓损伤组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区神经元凋亡指数与iNOS阳性神经元百分数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89,P<0.01).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区神经元凋亡增加,其可能与iNOS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在鞘内注射利多卡因诱发糖尿病(DM)神经病变(DNP)大鼠脊髓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取10只为对照组(C组),余40只大鼠高糖高脂饮食+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2型DM,之后继续喂养28d,得35只DNP大鼠。将C组大鼠和DNP大鼠均进行鞘内置管。将置管成功的25只DNP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NS组8只,鞘内注射重比重利多卡因10μl 3d+0.9%NaCl 10μl 5d;DM组8只,鞘内注射重比重利多卡因10μl 3d+2%二甲亚砜(DMSO)10μl 5d;SB组9只,鞘内注射重比重利多卡因10μl 3d+SB203580(SB203580需溶解在DMSO溶剂中)10μg/10μl 5d。于腹腔注射STZ前(C组鞘内置管前28d,T1)、STZ后28d(C组鞘内置管前,T2)、STZ后34d(T3)、STZ后39d(T4)时测定大鼠后爪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测完MWT立即处死大鼠,取L4~5的脊髓组织,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学结果,采用TUNEL法检测脊髓神经元凋亡的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p-p38MAPK水平。结果 T2、T3时NS、DM和SB组MWT均明显低于C组(P0.05)。T4时NS和DM组MWT明显低于C和SB组(P0.05)。NS和DM组脊髓神经元凋亡指数,脊髓p-p38MAPK水平明显高于C和SB组(P0.05)。HE染色光镜下见NS组及DM组大鼠脊髓组织结构模糊,出现轻度的水肿,同时神经元的细胞核间隙轻微增宽;C组脊髓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SB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损伤较轻,几乎正常。结论鞘内注射重比重利多卡因诱发DNP大鼠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可能与进一步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且应用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对其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牵张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影响的作用。方法大鼠脊髓T13~L2经牵张损伤,CSEP监测P1~N1波幅下降至术前波幅70%后,于损伤平面以下经蛛网膜下腔置细导管,治疗组分别于术后即刻、1、2、3、4、8、12及24h经细导管注入bFGF溶液20μl(含bFGF20μg),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然后于术后1d、4d、7d、14d及21d处死取材(n=4)。应用行为学及CSEP检查大鼠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尼氏染色法观察神经元及尼氏体密度,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bFGF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尼氏染色的图像分析显示:bFGF治疗组的神经元截面积及尼氏体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bFGF对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及神经元形态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氯胺酮对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氯胺酮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的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取新生2~3dWistar大鼠40只T12~L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3周。将细胞随机分六组:NMDA组(N组),氯胺酮组(K组)、NMDA加不同浓度氯胺酮组(标记为NK1~NK3组),对照组(C组)。加药后培养30min或24h取各组细胞检测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细胞化学观察Bcl-2/Bax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和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结果 与C组比较,N组细胞发生大量凋亡(P〈0.01),Bax强阳性表达,Bcl-2阴性表达,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Ca^2+]i显著升高(P〈0.01)。与N组比较,NK2、NK3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或P〈0.01),Bcl-2阳性表达,Bax阴性表达,[Ca^2+]i低(P〈0.05或P〈0.01),SOD活性增加(P〈0.01),MDA含量低(P〈0.01)。结论 氯胺酮抑制激活的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Ca^2+超载,增强Bcl-2蛋白表达,抑制NMDA诱导的细胞凋亡,并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的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2.
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形态学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形态学的变化,以探讨其主要死亡性质。方法 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再原位吻合,手术后不同时间取腰4--腰6(L4-L6)节段脊髓,作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形态学变化特征;作超薄切片,电镜下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 右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尼氏体和细胞核染色质浓缩(光镜下);电镜下,细胞膜内陷,将细胞分割成凋亡小体,然后裂解、细胞体消失;而左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均一、无变化。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死亡,死亡性质主要是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对鼠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的影响,探讨其椎管内麻醉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临床浓度的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50~100μmol/L)对急性分离新生SD鼠(0~7d)脊髓背角神经元钠电流的影响。钳制电压-80mV,刺激电压为-30mV,持续时间20ms。结果 脊髓背角神经元钠峰值电流为0.5~8nA;临床浓度的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对钠电流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利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鼠触液神经元(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 neurons,CSF-CNs)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在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 :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和脊髓损伤组(24只),脊髓损伤组采用Allen′s打击模型(10g×3cm)在大鼠脊髓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分别于损伤3d、1周、2周、4周后进行取材;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只暴露脊髓,不击伤脊髓。对各组大鼠运动功能行BBB评分,各时间点取材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取材前48h侧脑室注射霍乱毒素B亚单位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特异性标记触液神经元。处死大鼠后,取损伤的脊髓节段10mm,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触液神经元p75NTR的表达,ImagePro Plus计数目标神经元CB-HRP/p75双阳性细胞的数目。结果 :假手术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0±0;脊髓损伤组在术后3d、1周、2周、4周各时间点BBB评分分别为3.20±0.81、10.73±1.02、12.48±1.86、13.29±1.93,两组各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细胞形态正常;脊髓损伤组脊髓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瘢痕和脊髓空洞形成。免疫荧光双标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可见少量CB-HRP/p75双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5.16±0.55、4.31±0.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组伤后3d、1周、2周CB-HRP/p75双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3.35±1.53、21.68±2.15、16.26±2.09,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4周时,CB-HRP/p75双阳性细胞数为4.83±0.73,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75NTR可在大鼠脊髓触液神经元中表达,且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增加,触液神经元可能通过p75NTR参与脊髓损伤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过表达对脊髓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腺相关病毒(AAV)构建HO-1过表达载体,运用免疫荧光标记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鉴定原代脊髓神经元,比较正常培养(对照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H2O2(单纯损伤组)、PBS+AAV-EGFP+H2O2(AAV-EGFP组)、PBS+AAV-HO-1+H2O2(AAV-HO-1组)的HO-1、IL-6、TNF-α的蛋白表达与神经凋亡情况。结果HO-1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获得的克隆片段和目的基因的DNA序列完全一致。β-tubulin-Ⅲ标记神经元,DAPI用于核定位呈现蓝色,其他细胞不显色。AAV-HO-1组HO-1蛋白表达比对照组高,单纯损伤组、AAV-EGFP组、AAV-HO-1组IL-6蛋白与TNF-α蛋白表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损伤组、AAV-EGFP组IL-6蛋白与TNF-α蛋白表达比AAV-HO-1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损伤组与AAV-EGFP组比较细胞凋亡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AV-HO-1组的细胞凋亡比单纯损伤组和AAV-EGFP组的细胞凋亡比例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表达HO-1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后细胞凋亡,对原代大鼠脊髓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T型钙通道在鞘内注射利多卡因致大鼠脊髓神经毒性中的作用.方法 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30~ 27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12):二甲基亚砜组(D组)、10%利多卡因组(L组)、米贝地尔+利多卡因组(M组)和生理盐水+利多卡因组(N)组,另取12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D组和L组分别鞘内注射二甲基亚砜和10%利多卡因20 μl,M组和N组分别鞘内注射米贝地尔200 μg/10μl和生理盐水10μl后鞘内注射10%利多卡因20μl.于鞘内给药前、给药后2、4、8、12 h、1、2、3、4和5 d(T0-9)时测定大鼠后肢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于T6时每组随机取4只大鼠处死取脊髓腰膨大,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C组比较,D组各时点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和N组T1-8时MWT升高,T1-7时TWL延长,M组T1-6时MWT升高,TWL延长(P<0.05);与L组和N组比较,M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P<0.05).M组较L组和N组脊髓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 T型钙通道参与了鞘内注射利多卡因致大鼠脊髓神经毒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外周神经切断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采用切断成年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后,近端双重结扎的实验模型,分别在术后3、7、14和21d取材。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期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TUNEL染色观察脊髓前角神经元中标记阳性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 坐骨神经切断后3和21d,在脊髓前角可见到典型凋亡细胞,1—2周为细胞凋亡的高峰期,而且在同一时间点可以检测到处于不同阶段的凋亡细胞和典型的凋亡小体。结论 外周神经轴突损伤诱发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细胞凋亡有很重要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DNP)大鼠脊髓背角γ-氨基丁酸B1(GABAB1)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n=30),DNP组(D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0 mg/kg制备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给予链脲佐菌素或生理盐水后3、5、7周时取10只大鼠,采集静脉血样,测定空腹血糖浓度,然后测定机械缩足阈值,取脊髓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背角GABAB1受体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测定脊髓背角GABAB1受体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D组血糖升高,机械缩足阈值降低,GABAB1受体及GABAB1受体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DNP大鼠脊髓背角GABAB1受体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体内转基因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绿色荧光蛋白(GFP)组和GDNF组。采用改良Nystrm法制备大鼠脊髓急性压迫损伤模型,将脂质体DC-Chol和重组质粒pEGFP-GDNFcDNA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利用RT-PCR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GDNF基因体内转染的表达;应用尼氏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SCI后伤区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的数目和胆碱酯酶(CHE)及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采用斜板试验和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SCI后1周和4周GDNF在损伤局部有转录和蛋白水平高表达。SCI后第1、2、4周,GDNF组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目(20.4±3.2、21.7±3.6、22.5±3.4)明显多于GFP组(16.8±2.8、17.3±2.7、18.2±3.2)(P<0.05)。SCI后第1、2周,GDNF组前角运动神经元中CHE平均灰度值(74.2±25.8,98.7±31.6)低于GFP组(98.5±32.2,134.6±45.2)(P<0.01),ACP平均灰度值(84.5±32.6,79.5±28.4)高于GFP组(61.2±24.9,52.6±19.9)(P<0.01)。大鼠SCI后1~4周,GDNF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GFP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GDNF体内转基因能保护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元坏死和退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