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惊风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症候,又称"惊厥"。北宋儿科医家钱乙对惊风分类,并确定惊风的治疗原则,本文就惊风的由来、病因病机、钱乙对惊风辨证、治则治法、所用相关方剂及病案分析介绍如下,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1惊风的由来宋之前中医文献中无惊风病名,统称为"阴、阳痫"等。在较早的儿科著作《颅囟经》中有"惊痫"的记载,可认为惊风邹形。至《皇帝明堂灸经》中首次提出"惊风"的病名~([1])。至宋·王怀隐将惊  相似文献   

2.
"惊风"一词,历经千年而沿用至今。宋代《太平圣惠方》开始将惊风与痫证区别开,并载有急惊风、慢惊风之病名,后世均遵此说,沿用惊风之名。本文从历史沿革、各医家对"惊风"病名之辨以及病名分类3个方面论述惊风之病名,望对各位医家研究惊风一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林季文 《新中医》1993,25(10):50-52
惊风一证,是以抽风为主要证候的总称。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起病突然,来势凶猛,变化迅速,为儿科急重症之一。正如《幼科释迷》所云:“小儿之病,最重惟惊。”北宋钱氏始以“心主惊风属肝”立论。创立惊风病名,并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种类型,他认为急惊风是由于热甚生风,慢惊风是由于脾  相似文献   

4.
钱氏继承和发展了《内经》和《颅囱经》的理论,结合其临床经验,进一步确认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首创小儿五脏辨证、面上证和目内证的辨证方法,还创急慢惊风的病名。并提出急惊风病在心肝、慢惊风病在脾胃,急惊合凉泄,慢惊合温补的治疗原则。钱氏还善于化裁古方,创立新方。迄今为止,他的五脏补泻诸方除广泛地应用于儿科外,其他各科亦颇多采用。  相似文献   

5.
喻嘉言儿科学术观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嘉言为我省明末清初著名中医学家,精通临床各科,擅治疑难大证,著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医学3书。其在伤寒、温病、内科杂病方面的学术特点,多有评价,但其在儿科方面的学术见解,却少专论。本文对此,略予探讨。1 辟“惊风”病名,力正其误考宋代以前,尚无“惊风”病名,只有“惊痫”之称。至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始提出小儿急、慢惊风之名。其后医家多宗其说而有所发挥,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立五脏寒热虚实阴阳之惊风辨治原则,南宋刘日方《幼幼新书》又创“慢脾风”、“慢肝风”等病名,明代虞抟、万全…  相似文献   

6.
<正> 一、惊风病名创立经过惊风是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隋唐医书开始专立儿科,但混惊风病于痫证中,北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以心主惊、肝主风立论,创惊风病名。谓:“急惊为热甚则生风。体必阳盛阴虚。”其症状:潮热、抽搐、目上视、牙关紧闭、颈项急、手足动摇等。明清医家,如万密斋、王肯堂、喻嘉言、陈飞霞、吴鞠通、石芾南、《医宗金鉴》等,据钱氏之说,  相似文献   

7.
小儿惊风是儿科临床四大病症之一,又称惊厥瘈症,惊癇,抽风等。一至三岁儿童多易发病,其原因乃儿童稚幼之体,气血未实,生理机能发育未全,易因受外感风邪,惊怖或饮食积聚等因素引起此病。惊风其证名首见于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将该症分为急惊风、慢惊风。历代医家著述甚多,病因不外乎风,热、痰、惊。临床以惊风八候进行辨  相似文献   

8.
傅海燕  王屏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969-970
癫、痫、狂,是《内经》中的古病名。癫,主要指癫痫病;痫,指癫痫,也指小儿惊风;狂,指后世的癫与狂两种精神疾病。  相似文献   

9.
惊风为儿科常见病证。惊是惊厥,风是抽风。凡病而出现惊厥抽搐者统称为惊风。临床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类。其中以热性、急性病引起的急惊风尤为多见。慢惊风多由急惊风经久不愈,病邪留连,真阴耗损,虚风内动而致。本文重点讨论急惊风。该病多罹患于1~4岁的婴幼儿,以发病急、变化快、死亡速为其特点。古人有:“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之说。  相似文献   

10.
吴燕 《江苏中医药》2014,46(3):17-18
小儿惊风为儿科常见病证,亦为儿科四大难症之一,惊风有急慢之别,对于急惊风的诊治,钱乙立"痰"、"热"为其病因病机,认为急惊风发作有先兆,立下法为治法,方用利惊圆。钱乙的学术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儿科临床。  相似文献   

11.
急惊风为儿科临床常见的急重病证,历来被列为儿科要证之一。《幼科释谜·惊风》说:“小儿之病,最重惟惊。”本病来势急,病情重,如不积极救治,可能危及生命,或形成瘫痪、痴呆、失语、癫痫等后遗症。江育仁教授认为:急惊风在临床上多以高热、昏迷、抽风为主症。病机可归纳为热、痰、风三者的演变与转化,所谓热极生  相似文献   

12.
风引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谓"风引汤,除热瘫痫",方后注曰:"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瘲,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方中用石膏、滑石、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等大队性寒重镇之品,以治疗风火相煽之重症。清末经方家黎庇留以风引汤治疗"症状如狂,旋行屋内不休,自言自语,语无伦次"的"失心疯",以及"舌大满口,不能食,不能言"的"木舌"之疾,均"一剂知,二剂已"。黎庇留运用风引汤验案,独具特色,可资临床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孙浩 《中医杂志》2006,47(10):794
答:琥珀,为松科植物的树脂的化石。早在唐以前即作药用。其功用惠及内、外、妇、儿诸科。本品味甘、性平,无毒,尤适用于小儿癫痫、尿血二证,兹将笔者运用的体会述之如下。1琥珀治癫痫诸证皆宜根据方书所载,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认为琥珀可治小儿诸痫(如风、惊、痰、瘀四证),其可贵之处在于针对各种病因止痫,非单一的镇惊药可比。风痫(多因外感风邪身热而发,与急惊风相似)。笔者常用琥珀抱龙丸1~2粒,薄荷3~5g,或香葱数茎煎汤送服。琥珀能清肺去邪(《珍珠囊》),用治急惊、风痫,最为适宜。惊痫(每因受惊恐而发,发时惊叫,见恐惧状)。药用琥珀、石…  相似文献   

14.
正癫痫的病位在脑,其病机为痰浊内盛,肝风扰动,气郁不行,血瘀阻滞。中医把癫痫分为惊痫、风痫、痰痫、瘀血痫等证型[1]。临床上小儿癫痫以惊痫和风痫为主。惊痫指惊恐与外邪侵入引起的抽搐。风痫以风证为主,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属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而蝉蜕祛风邪的能力强,故临床上运用蝉蜕配伍治疗小儿癫痫,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惊风证治     
惊风,亦名惊搐,或叫惊厥,是小儿最常见的危急证候之一。凡临床出现频繁的抽搐、痉挛,或伴有意识不清者,皆称惊风。多见于1~5岁的幼儿,故又名小儿痉病。惊风,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种。临床上,将来病急暴,实象毕具,属阳属热者,称之为  相似文献   

16.
惊风病是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本文通过总结宋金时期医家对惊风的论述,试图阐明:宋金时期是该病认识史上的主要时期,宋金医家在研讨该病的诊治理论上做了巨大贡献。宋以前,痫证概念的范围很大,将绝大多数发搐性疾病囊括于内,惊风病证亦在其中。长期以来,有惊风病患而无惊风病名。从现有文献看,惊风病名首见于《幼幼新书》中引录的宋以前撰写的《玉诀》、《石壁经》两部论著中,文中述及惊风、急惊、慢惊等病名并列有症状。当然,较之宋金时之论述,颇感简朴。宋金时期,医家们对急慢惊风以大量篇幅加以  相似文献   

17.
正儿童抽动症,中医多将其归属于慢惊风的范畴。如《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中记载:"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剳也。"目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通过阅读并整理临床各医家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介绍,以期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指导与帮助。1各家论述1.1从"五脏"论治马丙祥[1-2]基于《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目连剳  相似文献   

18.
感冒是小儿常见疾病,常兼夹饮食异常、呕吐、泄泻、痰喘、湿邪和惊。正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小儿则》中说:"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以至惊风吐泻,及寒热疳痫之类,不过数种。"故治小儿感冒务必兼顾这六种兼证。  相似文献   

19.
正刘启廷主任中医师是全国和山东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66年,学验俱丰,医术精湛,谙熟经典,善用经方。现将刘启廷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内经》中对头痛有明确记载,如《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描述了其临床特点,并  相似文献   

20.
风引汤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引汤小识430074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张林茂风引汤出自《金匮要略》。所谓“风引”,即风痫掣引之谓。其方下云:“除热瘫痫”,方后注:“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根据《金匮》之文细玩,则风引汤之主治证为热瘫痫。《千金》、《外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