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惊风病名考     
惊风是我国古代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为主要特征。清代沈金鳖的《幼科释迷》指出:“小儿之病,最重唯惊。”明代龚信纂辑《古今医鉴》亦曰:“小儿病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历代儿科著作对惊风都非常重视,均有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2.
"惊风"一词,历经千年而沿用至今。宋代《太平圣惠方》开始将惊风与痫证区别开,并载有急惊风、慢惊风之病名,后世均遵此说,沿用惊风之名。本文从历史沿革、各医家对"惊风"病名之辨以及病名分类3个方面论述惊风之病名,望对各位医家研究惊风一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小儿惊风验方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铜矿峪矿医院(043706)王延升关键词小儿惊风,验方方法:用青铜钱在铁锅内用香油炒热,随即加食醋,烧开后温服。用量:1岁小儿用2个即可,多1岁可加2个铜钱,最多者不超过10个,油可满过铜钱,醋可加到250ml,l次20...  相似文献   

4.
小儿惊风案     
正患者,男,6岁。初诊日期:2015年3月25日。主诉(家长代诉):阵发性四肢抽搐1年。现病史:2014年3月中旬,在幼儿园午睡时忽然出现四肢抽搐、嘴角抽动、双目上视,口唇暗,意识清楚,持续时间约5 s。老师打电话通知家长,遂将患儿接回家中,至第2 d早晨上学期间无任何异常。当日午睡时再次发生抽搐,发病时间持续约1 min。家长即刻将  相似文献   

5.
小儿慢惊风     
<正> 王某,女,4个月。1978年10月16日初诊。患儿足月顺产,出生后半天出现惊风抽搐。每天发作5~6次,每次发作时间约10秒钟,夜间及睡眠时发作较频。食欲、二便正常。经省级医院诊断为缺钙,持续补钙3个多月,抽搐次数减至每日3~4次,又服镇惊熄风的中药数剂,症状无改善。于1978年10月16日来诊。追述病史同前。诊见患儿面色灰黑,舌质淡苔薄白,指纹青淡至气关。体温及神志正常,精神尚可。证属肝肾虚亏,血不养筋,风自内生。治宜滋补肝肾,养血填精,熄风镇惊。处方:当归10克,白芍6克,五味子6克,巴戟天10克,何首乌15克,柴胡6克,郁金6克,胆星3克,全蝎3克,防风6克,龙齿15克,节菖蒲10克,远志6克。水煎频服,3剂。  相似文献   

6.
7.
惊风俗称抽风,临床上以意识不清,多伴有目睛上视,凝视或斜视,面肌和四肢强直、痉挛或不停地抽动为特征。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数分钟,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内因气血未盛,神气未充,脾虚肝旺,生长发育尚未健全的生理特点,外因感受时邪,内蕴痰热,大病久病之后每易发生本病。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在任何季节,很多疾病中都可以发生。  相似文献   

8.
惊风是小儿常见的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一种证候,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都可发生,一般以1—5岁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病情常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是一种恶候。本文讨论为急惊风,外感惊风,现代医学称高热惊厥,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起病急,发病率较高,一般门诊常见。1 临床资料 本组共36例。其中,年龄,6月~2岁20例,3~4岁10例,4~5岁6例。发病以冬季与春季为多见。临床可见,发热在38.5℃以上,先发热、后惊厥,惊厥多发生于24小时之内;症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烦躁、神昏、惊厥,舌苔厚黄,脉浮数。 辅助检查:脑电图,抽搐10天后脑电图检查正常;查血清钙10例,血清钙2.2~2.7mmol/L6例,  相似文献   

9.
笔者用推拿、针刺、灯火、艾灸四种简易方法治疗惊风患儿,颇多效验,现各举一案如下: 一、推拿法(急惊风) 余××,男,2岁。1950年7月11日就诊。昨起壮热无汗、咳嗽、呕吐,并出现“抽风”。抱来家中就诊。视其面唇殷红,口中气热,摇头咬牙,两目上视,手足瘈疭,颈项强直。时而昏糊而寐,时而惊惕躁动,痰鸣气  相似文献   

10.
医家有俗语:“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可见,儿科疾病治起来比较棘手。若遇凶险疑难病例,则更考验医家功底。  相似文献   

11.
12.
小儿惊风是儿科临床四大病症之一,又称惊厥瘈症,惊癇,抽风等。一至三岁儿童多易发病,其原因乃儿童稚幼之体,气血未实,生理机能发育未全,易因受外感风邪,惊怖或饮食积聚等因素引起此病。惊风其证名首见于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将该症分为急惊风、慢惊风。历代医家著述甚多,病因不外乎风,热、痰、惊。临床以惊风八候进行辨  相似文献   

13.
<正> 药物及用法:煅珍珠1颗天竺黄2克琥珀2克朱砂1克。上药共研细末,分4包,6个月至1岁每服半包;2—3岁每次1包;4—6岁每次1包半;7—9岁每次2包;10岁以每3包,日服两次,配服“全引子”。病例:朱某,男,2岁。家长代诉:发热一周(39℃),在某医院接受青、链霉素,解热药物治疗热未去,汗泄不畅,咳嗽气急,喉中痰鸣,时有抽  相似文献   

14.
惊风以抽搐和意识不清为特征,本症任何季节都可发生,发病年龄以 5岁以下居多;其发病来势突然,变化迅速,症情凶险,往往威胁小儿生命.因此,作好惊风患儿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惊风是小儿常见的严重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数分钟 ,同时有意识丧失 ,严重者可反复或持续发作 ,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类。急惊风多由外感时邪 ,食积痰热 ,或大惊卒恐引起 ,慢惊风多出现在大病或大吐泻之后 ,土虚木乘 ,脾肾两虚或阴虚风动 ,兹举验案四则如下。1 风寒束表之急惊风 柳某 ,男 ,2岁。1 994年 6月 2 5日诊。晨起发热 ,体温 39.8℃ ,送某医院以青霉素、病毒唑静滴 ,至下午 3:0 0时许 ,突发四肢抽搐 ,神识不清。询其昨夜因热贪凉 ,电风扇未关停 ,小儿袒睡一夜 ,早起即身热。现壮…  相似文献   

16.
郝学英 《河北中医》2001,23(12):947-947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证候。又称惊厥 ,俗名抽风。任何季节都可发生。一般以 1~ 7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可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现将对惊风的辨证施护体会介绍如下。1 急惊风的辨证施护1 1 外感时邪 风热之邪郁于肌表则发热 ,风热上扰则头痛 ,风邪袭肺则咳、流涕 ,肺热上熏咽喉则红 ,热甚引动肝风则见烦躁、神昏惊厥、舌苔薄黄、脉浮数。按照中医疏风清热 ,平肝息风的原则 ,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 :①避时邪 ,由于小儿肌肤薄弱 ,腠理不密 ,极易感受风邪 ,故应注意居室安静、清洁 ,空气新鲜 ,阳光…  相似文献   

17.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紧急证侯,来势凶猛,变化迅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凡见症有频繁抽搐和意识不清的,都统称为惊风。该证在古代儿科中属四大要证(痧、痘、惊、疳)之一,虽排列第三,但在内容上却为四大要证中最复杂者,所以很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上加以研讨。古代医家对惊风的认识一、惊风名称的来源:一般都认为首创于北宋钱乙。实际上,早在宋初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中就有急、慢惊风的记载:“夫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干于心络之所致  相似文献   

18.
小儿惊风验案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父许仕扬行医三十余载,博览群籍,笃于实践,善用成方,又卓然自成一体。治惊风之法先以定风丹(生乳香、生没药、双钩藤各10g,朱砂2g,全蜈蚣1条,全蝎3g,并研细末,每服0.3g,或置口中,乳汁送服)掣其急,遂据临床之见证,辨其虚实寒热,或配汤剂送服此丹。其疏方遣药之理法,恒能匠心独运,足资吾侪临床之借鉴。现整理其验案二则于下:病案1:薛××,男,18个月。1992年11月15日就诊。家长诉:患儿久泻缠绵未愈,二日前忽四肢厥冷,抽搐不休,喉中漉漉有声。经住院,多次使用解痉药,仍抽搐不止,察其指纹色淡紫,目光呆滞,脉浮…  相似文献   

19.
沈×,男性,年龄,十一个月。于一九七七年十月十二日晚,开始发热、微咳,曾用西药抗菌素治疗无效。翌日午后三时许复诊,体温上升至41.4℃,突然出现角弓反张,颈背强直,手足拘急,二目上翻,牙关紧闭,呼吸急促,鼻扇,白沫从齿缝鼻孔中飞溅而出等症状。  相似文献   

20.
痰火积滞: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若患儿素有痰热内伏或因饮食不节或不洁,食郁肠胃,湿热内阻,均可致气机不利,郁而化火、蒙蔽心包,引动肝风。而见高热,吐泻,惊厥等证。暴受惊恐: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乍闻异声,乍见异物或不慎跌扑,而暴受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而见神志不宁、惊惕不安,或致痰涎上壅,蒙蔽清窍,引动肝风,而见惊厥抽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