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诱导插管期间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的变化,分析其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SA0281-Ⅱ级、听力正常、需行气管内插管全麻的成年患者40例。入室后监测生命体征、AAI值,面罩吸入4%七氟烷+纯氧(5L/min)诱导,待疼痛反射消失后,静脉推注芬太尼、维库溴铵行气管内插管。记录诱导开始(T0)、置喉镜前(T1)、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1、2、3、4、5min(T3、T4、T5、T6、T7)各时点AAI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结果随着七氟烷吸入时间的增加,AAI、MAP、HR均逐渐下降;T1至T7与T0比较;T3和T4与T2比较,AAI、MAP、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I是七氟烷吸入诱导插管期间监测麻醉深度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生儿疾病感染率的不断增加,许多新生儿都需要接受全身麻醉手术。为了减少麻醉对新生患儿的伤害,七氟烷这种可控性较强、操作比较简便的麻醉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新生儿手术的麻醉中。本文对七氟烷用于新生儿麻醉诱导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相关阐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40Hz听觉稳态诱发电位(ASSR)由于与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有共同的发生源,抗干扰能力强,与意识水平的关系也较为密切,所以在麻醉深度监测上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基于ASSR的特点提出了几种有效、稳定的提取方法,并通过临床采集到的实际记录信号对各种方法的处理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较为适合临床麻醉监测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七氟烷麻醉诱导回路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通过呼吸过滤器,利用呼吸气流带走挥发性麻醉药物(如七氟烷)的原理用于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均于手术室外在患儿家长的陪同下进行。K组患儿接受5 mg/kg氯胺酮肌肉注射;S组以七氟烷麻醉诱导回路实施吸入麻醉诱导。结果:以七氟烷麻醉诱导回路进行麻醉诱导,患儿的接受率90%,显著高于传统肌注氯胺酮的接受率(20%)(P〈0.01)。S组麻醉诱导时间、清醒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明显低于K组(P〈0.01)。结论:自制的七氟烷麻醉诱导回路具有组装简单、实施方便的优点,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手术室外患儿的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确定七氟烷的最适使用浓度。方法对于采用七氟烷吸入的方法进行麻醉的手术患儿50例,并使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对麻醉效果进行监测。结果七氟烷麻醉效果明显,患儿的生命征平稳,且无不良反应发生,恢复快。结论七氟烷吸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BIS的监测结果显示8%的七氟烷浓度是适宜的。起效迅速,可以减轻患儿痛苦,且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七氟烷与异氟烷用于高龄高血压患者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中全身恢复情况。方法将收入PACU的全身麻醉术后40例70岁以上的高龄且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异丙酚静吸复合麻醉组(A组)和异氟烷+异丙酚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每组20例。观察并记录在PACU期间的无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留室时间等值。结果与A组相比,B组拔管前舒张压(DBP)显著升高(P〈0.01),入PACU时HR明显减慢(P〈0.01)。A组各时点的收缩压(SBP)、DB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拔管前的SBP比入PACU时明显升高(P〈0.01),B组拔管前及拔管后的HR均比入PACU时明显增快(P〈0.01)。B组在出PACU时的HR亦快于入PACU时(P〈0.05)。结论与异氟烷+异丙酚静吸复合麻醉比较,七氟烷+异丙酚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更平稳,苏醒质量上更优良。患者术后苏醒快,拔管早,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较适合于高龄高血压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七氟烷用于老年人临床麻醉。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住院病例,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病例诱导用药种类,剂量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平稳拔管,但SR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异氟烷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均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七氟烷组麻醉可控性更好。  相似文献   

8.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群都选择手术治疗的方式。基于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来选择恢复迅速、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麻醉方法,对于确保麻醉安全和提高麻醉质量,是麻醉医学关心和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就七氟烷用于老年人麻醉临床进展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七氟烷用于老年人临床麻醉。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住院病例,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病例诱导用药种类,剂量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平稳拔管,但SR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异氟烷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均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七氟烷组麻醉可控性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用于小儿鼻咽部手术的麻醉诱导与苏醒的时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拟行小儿扁桃体摘除术36例和小儿扁桃体摘除、腺样体刮除术48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烷吸入麻醉组(七氟烷组)和普鲁泊福静脉麻醉组(普鲁泊福组),每组42例。监测并记录术前、术中、术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以及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七氟烷组麻醉诱导时间长于普鲁泊福组[(305±36)s比( 175±42)s],苏醒时间短于普鲁泊福组[(146±86)s比(512±114) s](P< 0.05)。普鲁泊福组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恢复至术前水平;七氟烷组术中、术后上述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七氟烷组发生呼吸抑制、恶心呕吐例数少于普鲁泊福组(P<0.01)。结论 七氟烷吸入和普鲁泊福静脉靶控输注在小儿鼻咽部手术麻醉诱导中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从意识消失时间、抑制插管引起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诱导期呼吸抑制和苏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等方面比较,七氟烷吸入麻醉更为理想。尤其对于困难插管患者的麻醉处理和对没有建立静脉通道患儿则更有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插管期间听觉诱发电位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价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时心血管的副反应,为临床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将30例ASAI-Ⅱ级患者分成二组,麻醉诱导前4min,观察组(Ⅰ组)静注瑞芬太尼1μg/kg后,以美国百特BaxterAS40A型微量泵持续静注瑞芬太尼0.1μg/(kg·min),诱导时,瑞芬太尼改为0.05μg/(kg·min)。对照组(Ⅱ组)以持续静注艾司洛尔300μg/(kg·min),诱导时改为200μg/(kg·min)。后静注麻醉诱导剂,待肌肉完全松弛时行气管内插管,至插管后10min停药。比较两组治疗期间AAI、ECG、HR、SBP、RPP,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AAI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ISBP、HR、RPP在气管插管后的全过程变化小。结论 瑞芬太尼静注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魏磊  郁志兰 《现代保健》2011,(28):11-13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在小儿麻醉中效果、不良反应、苏醒质量和安全性的差别。方法将60例3~12岁实施手术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0例,分别用4%、8%、12%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连续检测呼吸循环等相关参数,记录麻醉效果、不良反应、术后苏醒时间及复合氯胺酮用量。结果B组与A、C组比较诱导平稳(P〈0.05),氯胺酮的复合用量明显低于A、C组(P〈0.05),术后躁动等不良反应少于A、C组(P〈0.05),术后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8%七氟醚用于小儿麻醉诱导时,诱导快、无异味刺激,对循环呼吸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兴奋躁动等发生率低,是应用于小儿麻醉诱导的理想浓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七氟醚在麻醉过程中对患者肾脏功能的影响,评价七氟醚麻醉应用于临床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某院自2009年11月~2011年12月的1 500例行普外科手术的患者,按照患者登记的先后顺序,将偶数组患者作为七氟醚组(M组),奇数组患者作为地氟醚组(D组),每组750例.新鲜气流量1.2~4.0 L/min,吸入2~3 min,之后降至0.18~0.3L/min.M组和D组患者的呼气末浓度分别维持在2.7%~4.0%、6.0%~10.0%.监测呼吸环路内氟甲基二氟乙烯醚的浓度及吸入氧浓度.测定术前、术毕和术后2、24、72 h血清氟离子(F-)、肌酐(Cr)和尿素氮(BUN)浓度,测定术前、术毕和术后24、48、72 h尿中总蛋白(TP)、β2-微球蛋白(β2-MG)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结果 术后两组血清Cr、BUN浓度及尿NAG/C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d的尿液B-MG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麻醉可以安全的应用于普通外科的手术过程中,对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小,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肾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实时、有效地监测麻醉深度在临床手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当今全身麻醉普遍使用肌松药,作为判断麻醉深度最主要的呼吸和体动两项指标已失去意义,从而使麻醉深度的判断愈加困难。近年来有研究表明40Hz听觉稳态诱发响应(ASSR)具有良好的麻醉深度监护特性。本文基于参数模型化方法来提取40HzASSR,相对于常规叠加平均方法来说,反应速度较快,能够迅速地跟踪病人从清醒到无意识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七氟醚快速吸入诱导麻醉和氯胺酮肌注诱导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全麻诱导中的应用,进一步探讨七氟醚应用于小儿全麻诱导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3~7岁行扁桃体切除术且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小儿4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诱导组(S组)和氯胺酮肌注诱导组(K组),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期间和术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诱导时间、手术时间。结果:七氟醚组麻醉诱导起效迅速安全,患儿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手术时间与氯胺酮组比较均缩短,分别为(60.0±9.9)s、(75.0±7.9)s、(10.8±1.7)min和(127.3±19.3)s、(152.3±14.8)s、(14.5±3.2)min(P<0.05)。七氟醚组患儿麻醉诱导期间及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平稳,七氟醚组患儿合作程度及家属满意度均明显高于氯胺酮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七氟醚快速吸入麻醉诱导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的全麻诱导,患儿合作程度高,诱导起效安全迅速;喉痉挛及呼吸抑制发生率低;血流动力学平稳;不增加小儿躁动和非适应性行为的改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七氟醚与氯胺酮应用于室间隔缺损患儿麻醉诱导时的差异,以求找到更适合室间隔缺损患儿的诱导方法。方法:40例行室间隔修补术的3~6岁患儿,ASAⅠ~Ⅱ级,无神经系统及精神疾患,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诱导采用肌注氯胺酮6~8mg·kg-1,阿托品0.01~0.015mg·kg-1,待患儿意识消失后开放静脉,给予咪唑安定1mg,芬太尼10μg·kg-1,万可松0.8~1.0mg·kg-1,地塞米松2mg,气管插管。B组诱导采用面罩吸入七氟醚,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放静脉,给予芬太尼10μg·kg-1,万可松0.8~1.0mg·kg-1,地塞米松2mg,气管插管。记录各组患儿诱导时间,诱导时的顺从性评分、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副反应,诱导后分泌物情况。结果:B组患儿的诱导顺从性评分、诱导时间及诱导后患儿分泌物重量B组均明显小于A组,P<0.01。A组患儿诱导后血压、心率显著升高(P<0.01)。B组患儿诱导后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心率显著减慢(P<0.05)。B组患儿诱导后血压、心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1)。A组有2例患儿诱导时缺氧发作,B组患儿未见任何副反应发生。结论:对于室间隔缺损患儿,吸入七氟醚麻醉诱导明显优于肌注氯胺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疝气修补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48例行疝气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给予七氟醚联合氯胺酮麻醉,B组仅给予氯胺酮。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变化情况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的起效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P0.05);A组麻醉后、手术切皮时MAP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A组手术切皮时HR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七氟醚联合氯胺酮对于小儿疝气修补术麻醉在临床上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咽喉表面麻醉慢诱导气管内插管对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 66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咽喉表面麻醉慢诱导气管内插管组(观察组)和快速诱导插管组(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两组诱导前(T0)及诱导后(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min(T3)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与T0比较,观察组诱导开始后各时点MAP、HR处于平稳状态,无显著性差异;与T0比较,对照组T1时MAP明显下降(P〈0.05);T2、T3时MAP、HR皆明显上升并持续(P〈0.05);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T2、T3的MAP、HR均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在插管期间1例出现心动过缓,对照组3例出现室性早搏;观察组病人可较好地耐受气管导管。结论咽喉表面麻醉慢诱导气管内插管对老年人更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咽喉表面麻醉慢诱导气管内插管对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 66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咽喉表面麻醉慢诱导气管内插管组(观察组)和快速诱导插管组(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两组诱导前(T0)及诱导后(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min(T3)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与T0比较,观察组诱导开始后各时点MAP、HR处于平稳状态,无显著性差异;与T0比较,对照组T1时MAP明显下降(P〈0.05);T2、T3时MAP、HR皆明显上升并持续(P〈0.05);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T2、T3的MAP、HR均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在插管期间1例出现心动过缓,对照组3例出现室性早搏;观察组病人可较好地耐受气管导管。结论咽喉表面麻醉慢诱导气管内插管对老年人更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阻塞性黄疽患者在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后恢复的差异.方法 择期手术的阻塞性黄疸患者30例,ASA分级Ⅰ~Ⅱ级,Child肝功能分级A级,随机分为S组和P组,各15例.S组持续吸入七氟烷,P组接TCI泵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3.5mg/L,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维持麻醉.持续监测ECG、HR、平均动脉压(MAP)、SpO2;记录麻醉时间、芬太尼用量、苯磺阿曲库铵用量、输液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体重及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期间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分别为(7.9±1.5)min、(8.5±2.6)min、(13.1±4.4)min, P组分别为(26.1±8.8)min、(27.8±11.2)min、(33.7±12.5)min, S组均优于P组;P组麻醉恢复期嗜睡及烦躁患者明显多于S组.结论 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满足阻塞性黄疸手术的要求,但七氟烷吸入麻醉恢复更迅速平稳,更适合于阻塞性黄疸手术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