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2.
本文分析了11例急性白血病的肛周并发症。由于HOAP方案联合化疗,患者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继之并发肛周感染。肛周并发症可分为溃疡型、脓肿型、糜烂型和瘘管型四型。其严重者若不及时控制感染可导致病情恶化或死亡。肛周并发症需早期给予全身性强力敏感抗生素及局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措施。若脓肿形成,可行切开排脓术。一旦感染控制,粒缺有所纠正,恢复联合化疗刻不容缓。通过以上治疗,肛周并发症的治愈率达50%。 相似文献
3.
化疗是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因化疗可引起骨髓抑制,常导致患者出现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常见的感染部位有呼吸道、口腔、肛周、肠道、皮肤等,因肛门及会阴部位特殊外,长期大小便污染,环境潮湿,更易发生感染且不易被发现吲。一旦感染扩散易引起败血症, 相似文献
4.
贺云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11):72
我院自 1990~ 1999年收住急性白血病合并重症感染患者 54例 ,发生感染 69例次 ,现将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4例急性白血病均系我院 10年内住院病例 ,根据全国统一的白血病诊断标准诊断 :急淋 2 6例 ,急非淋 2 1例 ,慢粒急淋变 2例 ,急粒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住院期间合并肛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某三甲医院血液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1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肛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1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肛周感染38例,肛周感染率11.9%,其中肛周脓肿15例,炎性外痔10例,肛周单纯皮肤感染7例,肛瘘6例;年龄≥60岁、粒细胞缺乏、既往有肛裂或痔史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肛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肛周感染以肛周脓肿多见,内科治疗为主;应针对肛周感染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措施,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急性白血病(AL)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而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之一。AL患者经化疗后完全缓解率较以往明显提高,然而部分AL患者化疗后由于白细胞下降,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常出现各种感染,而其中肛周感染发生率高达60%以上[1],严重者导致败血症而危及生命。我科自1992~1998年4月,对56例AL患者化疗后出现的肛周感染,采用庆-利溶液肛门内灌注,疗效好。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临床资料AL患者56例,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56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例。男34例,女22例。平均年龄314岁。所有患者联合化疗后均出现肛周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西黄丸外用治疗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肛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西黄丸外用和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进行治疗,10 d后对比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45%,对照组88.89%,两组疗效比较,P〈0.05。结论:西黄丸外用能有效治疗AL化疗后肛周感染。 相似文献
9.
10.
临床上常见到白血病合并肛周感染,其多由肛窦和肛腺感染引起。由于肛窦开口向上,易积存粪便和分泌物,其中所含大量细菌,在体内合适的温度下生长繁殖。白血病病人因粘膜营养差,防御机能减退,如果病人有痔疮、肛裂,很容易发生肛周感染。另外,由于粘膜下层的白细胞浸润及弥漫性出血,而引起糜烂、溃疡,局部血栓形成,粘膜缺血缺氧、坏死,也可发生肛周感染,由于肛周各间隙内充满脂肪,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合并院内感染患者的患病特点。方法:对自2009年5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患者感染21例,感染率33.33%,其中14例为单一部位感染,7例为多部位感染。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8例,下呼吸道次之4例,以后为口腔3例,泌尿系2例,皮肤2例,肛周1例,皮肤疖肿1例等。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大肠埃希菌以及真菌。结论:急性白血病并发院内感染的机率较高,临床医务人员应提高警惕,及时给予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急性白血病并发医院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并发医院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AL合并医院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L合并病原学诊断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5·80%,病死率为37·50%。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发生率分别为11·96%和4·57%(P<0·01)。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1例(34·38%)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患者均存在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d和<7d的患者分别为26例和6例,两组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1%和2·7%(P<0·01)。28例(87·5%)存在低清蛋白血症。白血病非缓解组25例,缓解组7例,两组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0·1%和2·7%(P<0·01)。经验性治疗正确与否的病死率分别为26·1%和66·7%(P<0·05)。AL合并临床诊断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9·2%,病死率为21·6%。结论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流感染病死率高,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年龄、中性粒细胞缺乏及其持续时间、血清清蛋白水平、白血病的治疗阶段和抗菌药物的经验性治疗正确与否是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流感染的好发因素并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导致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本文以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月期间入院治疗的466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的成人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0.04%;大于或等于60岁患者的感染率(47.22%)显著地高于小于60岁的患者(15.20%);实施化疗患者的感染率(33.59%)显著地高于未实施化疗的患者(10.00%);住院时间大于30 d患者的感染率(51.65%)显著地高于住院时间小于15 d(6.12%)和15~30 d(31.41%)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实施化疗情况、住院时间是导致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医院感染特点,探讨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病率的防控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3月—2011年2月在血液科住院的46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感染率为29.87%,例次感染率为38.74%;感染部位中呼吸道占首位,为51.39%;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1.75%,革兰阳性菌占29.37%,真菌占18.88%。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感染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化疗、粒细胞绝对计数等因素有关,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可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及其护理措施。方法以切口感染手术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未出现切口感染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手术室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手术时间、层流手术、手术性质、以及参观人员均与切口感染具有密切关系,相关性分析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时间、层流手术、手术性质、以及参观人员均与切口感染具有密切关系,为降低手术室切口感染发生率,需要从无菌操作,手术室洁净,完善管理,控制手术时间等方面入手,提高护理干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急性白血病199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发生医院感染者64例,77例次,感染率38.69%,直接死于感染者3例,感染部位以上呼吸最多见,其次是肺。感染一般发生于急性白血病化疗诱导期及间歇早期,而缓解巩固治疗阶段的病人无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合并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院的94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按是否合并出血分为两组,查阅病历报告与医疗文书,分析患者治疗期间合并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因素方面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因素、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史、心肌梗塞史、消化道溃疡史、心衰史、GPⅡb/Ⅲ受体拮抗剂使用因素与术后肝素使用因素方面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史、心肌梗塞史、消化道溃疡史、心衰史、GPⅡb/Ⅲ受体拮抗剂使用因素与术后肝素使用因素的ORmin>1,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合并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史、心肌梗塞史、消化道溃疡史、心衰史、使用GPⅡb/Ⅲ受体拮抗剂与术后未使用肝素的患者,临床上应更为注意出血的发生,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预防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18.
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白血病医院感染情况,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方法:对医院感染有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医院感染与使用化疗药物、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有关。结论:有效地控制感染因素,增强患者抵抗力是降低白血病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抗凝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APL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两组均进行实验室指标与体征检查,进行常规APL治疗,分别给予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与诺保思泰抗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一周测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含量,于治疗后7 d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估,治疗后1个月内记录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心功能损伤情况发生率,并统计两组复发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7 d后血浆PT、a PTT、Fbg及D-D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LMWH组下降程度较诺保思泰组更显著(P0.05);治疗1周后,LMWH组治疗有效率可达80.43%,与对照组60.87%相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1个月内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及心功能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内均无复发,死亡率也相当(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LMWH治疗APL伴DIC,可获得优于诺保思泰的临床疗效,并显著改善患者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