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检测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9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脊液(CFS)进行常规,生化和细胞学检查,并对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9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中CSF检查白细胞数增高(12~350×106/L)50例,异常检出率52.6%.蛋白升高(0.41~0.96 g/L)11例,异常检出率11.6%.糖,氯化物均在正常值范围.在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急性期细胞学检查中,异常者86例,占90.1%,呈淋巴细胞为主反应的占56例,占58.9%,呈混合细胞为主反应的占32例,占33.7%.结论 脑脊液常规,生化和细胞学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重要辅助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脑脊液某些指标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58例符合病毒性脑炎病例的脑脊液5项指标与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情分型,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SE,昏迷型及死亡病例的CSF5项指标明显异常,精神障碍型,癫痫型患及治愈,好转的CSF特点以细胞数异常为主,部分患伴有蛋白,潘氏试验异常,糖,氯化物基本正常。结论:病毒性脑炎CSF某些指标的变化与病毒感染类型,病情程序,预后有关。病毒性脑炎患CSF5项指标明显异常,有助于HSE的诊断,且提示病情较重,预后较差,CSF以细胞数升高为主,有助于非HSE的诊断,且预后较好,CSF蛋白,细胞数同时升高,提示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IL-6和血清CRP的动态变化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白细胞介素石(IL-6)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病毒性脑炎脑脊液(CSF)IL-6和血清CRP的水平,并分析IL-6和CRP的相关性。结果轻重度病毒性脑炎脑脊液(CSF)IL-6和血清CRP水平均有升高,其水平与病毒性脑炎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1),并且病毒性脑炎脑脊液(CSF)IL-6和血清CRP含量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脊液(CSF)IL-6和血清CRP是评价病毒性脑炎早期炎症损伤程度的重要生化指标,其含量变化与伤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通过对其动态观察可及时判断病毒性脑炎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膜炎、脑炎的病原及与部分生化指标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终点法及速率法进行生化分析。结果:病毒性脑膜炎、脑炎患儿的病原分析:Ⅰ型副流感病毒(PIV)占24.5%,腺病毒(ADV)18.0%。柯萨奇B组病毒(CVB)占11.0%,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占11.0%,乙脑病毒占9.0%,甲型流感病毒(IVA)占4.5%。小儿病毒性脑膜炎、脑炎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胆碱酯酶(CHE)的活性、总蛋白与磷(phosphor,P)的含量有显著改变(P<0.05),且CHE的活性与总蛋白、P的含量有相关性,钙(Ca)及镁(Mg)含量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1)在已知的几种致病病毒中,小儿病毒性脑膜炎、脑炎主要由PIV引起,其次是ADV、CVB、RSV。(2)小儿病毒性脑膜炎、脑炎的脑脊液中CHE的活性明显增高,提示小儿病毒性脑膜炎、脑炎将会影响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3)不同病毒对脑脊液CHE的活性影响不同,在已知的几种病毒中CVB对CHE的活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脊液(CSF)细胞学检查中发现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4年2月-2011年12月CSF细胞学检查2530例、CSF标本经玻片离心法制片,常规采用迈-格-姬染色观察.结果 CSF细胞学发现中性粒细胞,共453例,占全部CSF细胞学检查的7.08%.包括了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其中感染性疾病中病毒性脑炎250例、结核性脑炎8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炎10例、化脓性脑炎76例;非感染性疾病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炎30例、神经白塞病1例、脑膜癌2例.中性粒细胞在脑脊液细胞的比例,病毒性脑炎占60%-85%,结核性脑炎占30%-80%,新型隐球菌性脑炎占0%-30%,化脓性脑炎占80%-99%,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炎5%-80%,神经白塞病占50%,脑膜癌占10%-30%.结论 脑脊液细胞学出现中性粒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岳丽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585-586
方法本文对6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CSF应用玻片离心法和Wright-Giemsa复合染液染色后进行细胞学分类检查。结果病脑初期可有明显的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但因持续时间短(数小时或24~48h),又因患者往往来诊较迟,致使临检中很难见到病毒性脑膜炎患者CSF的嗜中性粒细胞反应,而由淋巴细胞,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的增殖所替代,形成病毒性脑炎的典型脑脊液细胞学图像。随病情发展而进入修复期阶段时可出现淋巴细胞或淋巴、单核细胞比例正常的细胞学图像。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脑脊液(CSF)及头颅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水抑制成像(MRI+DWI+Flair)检查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5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50例,通过对两组患者血常规、hs-CRP、PCT、IL-6、CSF、头颅MRI+DWI+Flair对比研究,明确上述指标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和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血常规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s-CRP、PCT、IL-6、CSF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头颅MRI+DWI+Flair检查提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灶以中线受累为著,丘脑、脑干、颞叶、海马受累多见,基底节、侧脑室次之。丘脑、海马、脑干、侧脑室旁病灶在流行性乙型脑炎与病毒性脑炎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血常规、hs-CRP、IL-6、PCT、CSF可作为筛查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的130例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使用粟氏FMU-5微型细胞薄片离心沉淀仪提取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资料。结果本组13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阳性例数为119例,阳性率为91.5%,细胞学检查异常者92例,占70.8%,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0×106/L 58例,10×106/L~50×106/L 41例,50×106/L~200×106/L 16例,>200×106/L 4例。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时诊断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操作简便易行,能够提高病毒性脑炎诊断的阳性率,且通过动态监测其变化水平能够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故可作为病毒性脑炎诊断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CSF)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选取12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据年龄分为A组(〈3岁)52例、B组(3~6岁)26例、C组(〉6岁)46例。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应用多重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CSF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包括肠道病毒(Ev)和疱疹病毒(HSV)I、Ⅱ型及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分析各病毒的季节与年龄分布的特点。结果3组患儿均有发热、嗜睡、烦躁、淡漠等症状;A、B组伴有惊厥48例(61.5%),C组伴头痛44例(95.7%)。CSF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78例(62.9%),其中以EV为主[36例(46.2%)],其次为HSV-Ⅱ型[18例(23.1%)],HSV-I型未检出,CMV及EBV主要分布于4~9月;B组患儿病原检出率最高(76.9%)。结论(1)除发热、嗜睡外不同年龄段病毒性脑炎患儿伴随症状不同;(2)应用多重引物PCR方法早期检测CSF病毒病原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殷骁勇  朱燕彬 《江苏医药》1996,22(8):577-577
我院自1987年2月至1993年2月收治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叨树,对其及脑脊液细胞(CSF-C)进行初步观察,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股资料91例中男62例,女29例;年龄13~63岁,平均26.76岁.其中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20例,病程为1/4~10天,平均21.8天;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11例,病程7~150天,平均50.4天;病毒性脑膜炎(简称病脑)60例,病程为1/4~60天,平均7.41天.治疗前91例均行脑脊液检查,治疗中、后复查脑脊液占93%(85/91)。二、脑脊液(CSF)检查CSF常规、生化均送我院检验科检测,CSF-C检查…  相似文献   

11.
吴炳如  高之君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9):2975-2976
目的:对234例临床诊断为儿童散发性病毒性脑炎脑脊液检查诊断意义。方法:取脑脊液做常规检查及蛋白、糖、氯化物定量分析。结果:细胞数异常占58.8%,蛋白定量异常占58.8%,糖异常占71%,氯化物异常占76%。结论:对诊断儿童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不具备特异性,但对于鉴别诊断仍不失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儿童病毒性脑炎125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疗效价值。方法:选取东莞市莞城医院儿科收治的2008年2月~2009年2月所有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患儿125例,对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结果,脑电图与CT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25例中有112例(89.6%)病前有其他部位的感染,其临床表现为,125例均有发热.呕吐89例(71.2%),头痛76例(60.8%),头痛伴腹痛37例(29.6%),抽搐43例(34.4%),精神状态73例(58.4%),意识障碍34例(27.2%),合并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征59例(47.2%),肌体瘫痪5例(4.0%),失语1例(0.8%);脑脊液检查异常88例(70.4%),脑电图异常92例(83.6%),72例头颅CT平扫异常16例。采用止惊、退热、降低颅压等综合治疗加抗病毒治疗,临床治愈101例,好转18例,放弃治疗5例,病死1例。结论: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呈多样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脑炎89例脑脊液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脊液(CSF)对诊断、病情观察、疗效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9例各期病毒性脑炎患者CSF作一回顾分析。结果:CSF的改变可以反映脑损害的范围及程度。CSF改变特点基本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相一致。随着病情的好转,CSF的异常改变也随之好转,阳性率下降。结论:CSF检查对病毒脑炎的早期诊断、病情及疗效观察和对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尤其是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能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脑炎125例的临床与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5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等作比较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的发病以儿童和青壮年为主(88.0%),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98.4%);首发症状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脑电图异常率86.4%,脑脊液异常率60.8%,CT检查异常率28.1%,MRI检查异常率50.7%.结论:脑电图检查较CT和MRI检查更敏感,优于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早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患儿脑脊液细胞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院儿科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4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非中枢系统病变的患儿45例作为对照组,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3ml送检,比较两个组别患儿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及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借此评估脑脊液检查在儿童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的临床意义.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的脑脊液检查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89.58%、48.89%,单核细胞阳性率分别为33.33%、10.4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6.67%、0 ;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脑脊液可以出现相应的细胞学改变,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可以作为其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张新华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9):1488-1489
目的通过对35例急性埃可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和随访结果观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确诊的35例埃可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半年至1年的随访观察。结果35例埃可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为头痛35例(100%),发热35例(100%),呕吐27例(77%),惊厥8例(23%),元偏瘫、颅神经受损等局限性病变,元昏迷和死亡病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0例(85%);脑脊液细胞数(O~0.136)×100/L,蛋白最高为0.8g/L;脑电图异常30例(86%);10例行头颅CT检查,异常5例(50%);有18例出院后随访半年至1年,其中3例(11%)留有癫痫后遗症,脑电图恢复正常时间长短不一,最长达8个月。结论埃可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元特异性,以脑膜脑炎多见,病情相对较轻,综合治疗效果好,脑电图恢复时间较长,少数可留有癫痫后遗症。  相似文献   

17.
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癎)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危险因素。并评估预后。方法:对病毒性脑炎伴有惊厥发作的342例患儿进行随访分析.对继发癫痫患儿给予抗癫痫治疗观察疗效。结果:342例病毒性脑炎恢复期继发癫痫30例,占8.9%,继发癫痫组惊厥次数、惊厥持续时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EEG重度异常率、EEG出现癫痫波百分数、EEG恢复时间及MRI异常率均高于非继发癫痫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惊厥持续时间及EEG恢复时间为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发热时间、肢体瘫痪出现率、头CT异常率、脑脊液异常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继发癫痫的患儿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总有效率80%。结论:病毒性脑炎恢复期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为惊厥持续时间长及EEG恢复时间慢。积极防治惊厥可以减少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贾利芳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2):893-89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及血清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的差异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1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脊液及血清进行病毒检测,包括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风疹病毒、乙脑病毒、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结果: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者55例(47.4%),其中乙脑病毒11例(20%),单纯疱疹病毒(HSV)10例(18.2%),巨细胞病毒(CMV)5例(9.1%),EB病毒(EBV)9例(16.4%),风疹病毒(RV)未检出,肠道病毒(EV)20例(36.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者70例(60.3%),其中乙脑病毒13例(18.6%),HSV12例(17.1%),CMV7例(10%),EBV11例(15.7%),RV1例(1.4%),EV26例(37.1%)。结论:EV为病毒性脑炎主要病原,病毒性脑炎发病主要集中在7-12月份;检测血清IgM与脑脊液IgM两者有相同检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组21例脑膜癌病,经脑脊液细胞学检查,18例在首次腰穿脑脊液中检出瘤细胞,阳性率85%。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除发现有典型的恶性肿瘤细胞形态学特征的癌细胞外,大多数病例以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为主,部分病例单核样细胞比例增高。原发灶以肺癌颅内转移最高,占42%,其次为胃癌,占19%。对于瘤细胞的组织来源与分型,电镜检查能提供肿瘤细胞形态学改变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并与同期33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和2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作对照。结果 27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在发病1周内有5例(18.5%)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范围为(62~482)×10~6/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33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在发病1周内有19例(57.6%)白细胞计数升高,范围为(328~3127)×10~6/L,中、重度升高13例(68.4%),中性粒细胞> 80%者占11例(57.9%)。2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发病1周内有15例(51.7%)白细胞计数升高,范围为(78~1420)×10~6/L,中、重度升高8例(53.3%)。病毒性脑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和结核性脑膜炎患者(P <0.05)。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鉴别诊断病毒性脑炎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