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反复膀胱内注射肉毒素A(botulinum toxin A,BoNT-A)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盆腔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bladder pain syndrome,IC/PBS)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不同注射次数的有效率.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20年6月赤峰医学院附属医院...  相似文献   

2.
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painful bladder syndrome/interstitial cystitis,PBS/IC)是一种基于尿频、尿急、膀胱或盆底疼痛的的慢性疼痛综合症。1836年美国费城外科医生JOSEPH PARRISH报告了3例病因不明的有严重下尿路症状的患者并将此疾病命名为“膀胱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肉毒素注射联合肝素、利多卡因、碳酸氢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将20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在麻醉下行膀胱内200 U肉毒素多点注射,3 d后行2%利多卡因8 mL、肝素37 500万U、5%碳酸氢钠5 mL膀胱灌注,每周1次,治疗周期1个月;透明质酸钠组膀胱灌注每周1次,治疗周期1个月,并对疗效进行随访。结果:随访1年,透明质酸钠组症状评分、问题评分、日排尿次数、最大膀胱容量指标较治疗前未发现明显改善(P0.05);联合组以上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肉毒素联合肝素、利多卡因、碳酸氢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疗效明显优于透明质酸钠,该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我院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的成果,探索IC最佳治疗方法。方法:我院2010年6月~2018年6月采用3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78例IC患者,其中28例采用膀胱壁内注射A型肉毒素加水扩张并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A组),30例采用膀胱水扩张加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B组),20例采用膀胱水扩张术治疗(C组),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6个月后IC症状指数(ICSI)及治疗效果。结果:78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A组效果显著23例、有效5例、无效0例;B组效果显著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C组效果显著6例、有效6例、无效8例。A组有效率为100%,B组有效率为83.3%,C组有效率为60.0%。治疗前、治疗6周及治疗6个月后I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组与B组、C组间治疗6周及6个月后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膀胱黏膜下注射A型肉毒素加水扩张并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IC较膀胱水扩张加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及单纯膀胱水扩张疗效明显,是治疗IC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bladder pain syndrome,IC/BPS)尿动力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6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40例女性IC/BPS患者与40例女性单纯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环孢素A(Cs A)在透明质酸酶诱导的大鼠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5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00~250 g),分为对照组15只(膀胱灌注生理盐水),模型组15只(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酶),Cs A治疗组15只(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酶+Cs A)。采用长期(1个月)间歇灌注透明质酸酶(4 g/L)构建大鼠IC/BPS模型,尿流动力学检测膀胱功能,Von Frey刷检测泌尿生殖区疼痛变化,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膀胱组织NO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 NOS、IL-6、IL-10及IL-17 m RNA表达,ELISA法检测膀胱组织IL-6、IL-10及IL-17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膀胱大鼠膀胱i NOS、IL-6、IL-10、IL-17 m 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01),在予以Cs A治疗后,其m RNA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模型组膀胱NO含量为9.73±2.62μmol/g;IL-6含量为125.4±11.25μg/g;IL-10含量为64.05±6.26μg/g;IL-17含量为90.61±10.49μg/g;排尿时间间隔为148.23±40.75 s;膀胱容量为0.41±0.06 m L。对照组膀胱NO含量为1.31±0.55μmol/g;IL-6含量为55.18±5.07μg/g;IL-10含量为32.12±3.82μg/g;IL-17含量为44.45±4.92μg/g;排尿时间间隔为441.90±34.96 s;膀胱容量为1.27±0.10 m L。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NO、IL-6、IL-10、IL-17含量均明显升高,排尿时间间隔缩短,膀胱容量降低,疼痛评分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Cs A治疗组大鼠的膀胱组织NO、IL-6、IL-10、IL-17含量均显著减少(P0.001),分别为3.97±1.71μmol/g;62.29±6.68μg/g;33.51±5.77μg/g;51.88±6.67μg/g,排尿时间间隔及膀胱容量明显增加(P0.05),分别为422.06±42.22 s、1.14±0.15 m L,疼痛评分也明显下调(P0.05)。结论在透明质酸酶诱导的IC/BPS大鼠模型中,Cs A膀胱灌注治疗能显著改善大鼠的尿流动力学及疼痛症状,这可能与其下调i NOS、NO、IL-6、IL-10及IL-17等炎症介质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肉毒素A自1984年以来被用来治疗各种肌肉过度活动综合症,并很快被用来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这种毒素能使局部肌肉松弛,但只有少量进入全身循环系统。肉毒素A的疗效不持久,需要反复注射,一些患者会在多次治疗后出现疗效下降和有效持续时间缩短等现象,有研究认为这与机体产生肉毒素抗体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电灼术治疗溃疡型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患者(bladder pain syndrome/interstitial cystitis;BPS/IC)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所有患者在膀胱镜检+水扩张后,病理回报明确为非特异性炎症者,排除恶性肿瘤疾病,明确为BPS/IC诊断后,分为溃疡型和非溃疡型。随机选取32例溃疡型BPS/IC患者行膀胱溃疡内镜下电灼术治疗。观察手术治疗前后(术后随访1、3、6个月)病情变化如:临床症状情况(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容量、膀胱区疼痛程度评分)和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问卷表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QOL)情况。结果:32例溃疡型BPS/IC患者,男5例,女27例,年龄36~60岁,平均(47.0±6.2)岁;病程1~5年,平均(3.5±1.2)年。本组患者症状改善总有效率78.1%(25/32),其中完全缓解率为53.1%(17/32),部分缓解率为25%(8/32),治疗无效率为21.9%(7/32)。手术治疗后患者平均每日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疼痛程度、O’Leary-Sant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显著改善(P<0.01)。结论:内镜下电灼术治疗溃疡型BPS/IC患者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患者24例,采用宁泌泰胶囊联合黛力新进行治疗,统计其治疗前后O'leary and Sant间质性膀胱炎指数症状指数评分并行t检验。结果:有效23例,总有效率高达96%,疗效确切。结论:采用宁泌泰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0.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疼痛综合征,其诊断方式仍以排他性诊断为主。目前,一些新的间质性膀胱炎的尿源性诊断标志物已被广泛研究。例如,炎症介质、增殖因子、一氧化氮、蛋白聚糖、葡萄糖胺聚糖、尿微生物已被证实与间质性膀胱炎存在潜在的关联,这些新的标志物可能为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方式带来突破。因此,本文就间质性膀胱炎尿源性标志物的近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波热疗联合三联药物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BPS/IC)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51例BPS/I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44例,男7例,平均年龄36岁,平均病程32个月。对照组采用单纯三联药物膀胱灌注,治疗组在膀胱灌注的基础上运用微波热疗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和问题指数评分(ICSI/ICPI),盆腔疼痛及尿频评分(PUF)和VAS疼痛评分以评估疗效。 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ICSI、ICPI、PUF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7.3±3.3) vs(10.7±2.5)、(5.2±3.5)vs(7.5±3.5)、(19.6±3.4)vs(22.3±4.7)、(5.0±0.7)vs(5.8±1.1),P值均<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1.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微波热疗联合药物膀胱灌注治疗BPS/IC的疗效肯定,适合广泛开展,为临床治疗BPS/IC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江苏地区泌尿外科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现状,提高临床医师对于这一疾病的认知度.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江苏省13个城市28个泌尿外科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对在调查时间内前来泌尿外科就诊的患者进行IC/BPS诊断的询问筛查,选择部分患者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及IC/BPS相关检查.结果 参与调查共184例IC/BPS患者.53例(28.8%)为初诊,其余131例(71.2%)为复诊.主要描述症状:尿急43例(23.4%),尿频76例(41.3%),夜尿18例(9.8%),疼痛47例(25.5%).治疗方案中单一用药22例(12.0%),联合用药162例(88.0%).女性患者平均ICSI、ICPI、OABSS、VAS、QOL评分均高于男性,最大排尿量较少(P<0.05).男性α受体阻滞剂及植物药应用较多,女性M受体阻滞剂及膀胱内治疗应用较多(P<0.05).结论 IC/BPS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应用的检查及治疗方案与国际上有一定差异,需要提高医师对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报道了患有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BPS/IC)女性中抑郁症和惊恐发作的患病率,并描述其特点及护理。方法 :电话筛选了146231名家庭主妇并电话采访了有BPS/IC症状的女性,并用加权概率抽样确定了1469名符合BPS/IC诊断标准的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骶神经调节(SNM)治疗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和河北燕达医院应用SNM治疗28例难治性IC/BP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23例;中位年龄63.00(47.50,66.75)岁。所有患者入院前...  相似文献   

15.
肝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肝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 方法  17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 ,均为女性。平均年龄 35岁。平均病程 2 7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及膀胱区疼痛。膀胱镜检见黏膜下点状出血 15例 ,Hunner溃疡 2例。按O’Leary 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评分 (ICSI) 8~ 18分 ,平均 (13.4± 3.5 )分 ;问题评分 (ICPI) 3~ 12分 ,平均 (8.2± 3.4 )分。所有患者均使用肝素钠 10 5U膀胱灌注 ,每周 3次 ,疗程 4周。观察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17例患者随访 3~ 12个月 ,平均 6个月 ,症状缓解 14例 ,其中症状显著缓解或消失 9例 ,评分下降 7分 ;症状部分缓解 5例 ,评分下降 >3分 ;无效 3例。 2例于治疗 7个月及 9个月症状复发。有效率 82 %。治疗后 1、2个月ICSI分别降至 (6 .1± 3.4 )、(6 .3± 3.5 )分 ,ICPI分别降至 (3.5± 2 .9)、(3.6± 2 .7)分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治疗期间发生一过性尿道灼痛者 2例 ,轻微肉眼血尿 1例。 结论 肝素膀胱灌注治疗可有效缓解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BPS/IC)目前病因不明,治疗方式多种,但疗效不乐观.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在临床治疗BPS/IC中取得初步进展,对治疗以往方法无效或者复发的难治性BPS/IC具有短期临床疗效,并且重复注射、联合水扩张治疗安全有效,在膀胱内注射部位、用量、浓度也有初步研究.国内此类研究较少,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7.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疾病,目前提出的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炎症、肥大细胞、膀胱氨基葡聚糖和上皮渗透性、神经支配、尿液毒性物质等。由于病因尚未明确,IC/BPS的诊断和治疗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目前主要的诊断手段还是临床表现和膀胱镜检伴或不伴膀胱水扩张。但二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限,不可避免导致IC/BPS的漏诊和误诊。在这种背景下,发现IC/BPS特异性的尿标记物和影像学表现必然可以极大地帮助IC/BPS的诊断治疗。本文主要对尿标记物和影像学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A型肉毒毒素膀胱内逼尿肌注射以及逼尿肌联合三角区注射两种不同注射方法治疗女性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6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逼尿肌注射组(A组)、逼尿肌联合三角区注射组(B组),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的平均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PUF评分、QOL评分.结果 A组及B组治疗后平均每日排尿次数减少,最大排尿量增加,PUF及QOL评分降低,残余尿量无明显增加,B组治疗后与A组治疗后相比,平均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及PUF评分改善更明显,残余尿量与QOL评分无明显区别.结论 A型肉毒毒素膀胱内注射治疗女性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疗效好,生活质量提高,采用逼尿肌联合三角区部位的注射,症状缓解更为明显,副作用无明显增加,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膀胱镜随机活检及麻醉下水扩张对诊断和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bladder pain syndrome/interstitial cystitis,BPS/IC)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0年我院因膀胱疼痛等下尿路症状入院的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例,年龄47~ 64岁,平均56岁;女87例,年龄23 ~ 67岁,平均49岁.初步诊断均为BPS/IC.入院后行排尿日记、疼痛及症状评分、QOL、尿细菌学培养、尿找肿瘤细胞、尿找抗酸杆菌等检查.全麻后行膀胱镜检膀胱黏膜随机活检,然后进行膀胱镜麻醉下水扩张,对水扩张前后IC患者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疼痛评分、O 'Leary-Sant问卷症状评分、QOL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119例经膀胱镜随机活检及麻醉下水扩张,确诊为IC患者102例,治疗前每日排尿次数为(42.1±5.6)次,最大排尿量为(141.0 ±8.3)ml,疼痛评分为(7.6±3.0)分,O'Leary-Sant问卷症状评分为(27.7±4.2)分,QOL为(7.6±2.4)分.治疗后每日排尿次数为(23.3±3.4)次,最大排尿量为(352.0±1.7)ml,疼痛评分为(3.3±4.3)分,O 'Leary-Sant问卷症状评分为(12.5±7.3)分,QOL为(3.2±5.1)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IC患者17例,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8例,其中原位癌4例、低级别非浸润性膀胱癌l例、高级别浸润性膀胱癌3例,其中4例无血尿症状,膀胱疼痛症状出现至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0.8个月.确诊为结核性膀胱炎3例,嗜酸性膀胱炎1例,化学性膀胱炎3例,放射性膀胱炎2例.结论 BPS仍需采用排除性诊断才能确诊为IC.膀胱镜随机活检及麻醉下水扩张对BPS的诊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素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PBS/IC)的疗效. 方法门诊治疗215例女性PBS/IC患者,年龄28~69岁,平均(46.1±17.5)岁.临床表现为下腹酸胀/疼痛、夜尿次数多及尿频、尿急.采用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素膀胱灌注治疗,将2%利多卡因20 ml+肝素3.75万U+5%碳酸氢钠5 ml的混合液缓慢注入膀胱内,保留45~60 min.每周灌注2次,疗程12~16周.患者治疗前后均行O'Leary-Sant IC问卷表评分.结果 215例随访3~18个月,平均9个月.0'Leary-Sant平均症状评分(ICPI)治疗前为(12.5±4.9)分,治疗3个月后降为(6.5±3.6)分(P<0.01);问题评分(ICSI)治疗前为(7.4±3.1)分,治疗后降为(3.2±2.0)分(P<0.01).其中下腹酸胀/疼痛的改善率为71.3%(139/195),夜尿次数改善率为65.3%(109/167),尿频尿急改善相对不明显,为22.9%(24/105).治疗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素膀胱灌注能有效改善PBS/IC的临床症状,尤其能明显改善下腹酸胀/疼痛和夜尿次数多的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