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在单心室心功能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组织多普勒检测47例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和28例正常儿童的房室瓣环运动速度等指标,并和有创、无创心功能指标对比。结果单心室患者邻近残余心腔侧的房室瓣环Sm、Em、Em/Am比值显著低于非残余心腔侧的相应指标。与正常儿童相比,单心室患者房室瓣环两侧的Sm、Em、Em/Am比值显著降低;QSm间期显著延长。正常儿童的二尖瓣环Em/Am比值与二尖瓣血流E/A比值呈显著正相关;单心室组房室瓣环Em/Am比值与房室瓣血流E/A比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单心室患者的QSm间期与心导管测定Max(dp/dt)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57),Sm与Max(dp/dt)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组织多普勒在检测单心室异常室壁运动、评价舒张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QSm间期是评价单心室收缩功能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
单心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复杂心脏畸形,是指仅有一个心室腔, 通过两个房室瓣, 或共同房室瓣与两个心房连接, 同时接受两个心房血液的一种先天性心脏复杂畸形[1] 。目前对单心室患者手术主要采用姑息性手术方式,包括Fontan系列手术、双向Glenn 分流术等。我院心脏外科2007 年9 月~ 2013 年7 月, 对15 例单心室病人施行了双向Glenn 分流术, 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3.
单心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是指一个心室接受经两组或共同房室瓣两侧大部分心房血液。VanPraagh等根据残余心腔的位置将其分为左室型单心室、右室型单心室、共同心室、不定型单心室四型。单心室主心腔同时接受腔静脉及肺静脉大部分血流,造成容量负荷增加;同时  相似文献   

4.
1例右心室型单心室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心室是一种少见、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二个房室瓣同房室瓣开口与单一心室,发出主动脉和肺动脉,并伴有血管畸形[1].运用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是近年来纠治青紫单心室的新方法,但由于患者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国内医院开展较少.本院在2005年3月27日成功地为1例右心室型单心室患儿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单心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复杂心脏畸形,是指仅有一个心室腔,通过两个房室瓣,或共同房室瓣与两个心房连接,同时接受两个心房血液的一种先天性心脏复杂畸形[1]。目前,对单心室患者手术主要采用姑息性手术方式,包括Fontan系列手术、双向Glenn分流术等。我院心脏外科2007年9月—2013年7月,对15例单心室患者施行了双向Glenn分流术,均痊愈出院。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朱颖  宋瑜  陈艳玲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3):1195-1196
单心室(univentricule)是指仅有一个心室腔,通过两个房室瓣,或共同房室瓣与两个心房连接,同时接受两个心房血液的一种先天性心脏复杂畸形,故又称心室双入口。此种畸形的自然预后较差,应尽早手术。根据病人病情及手术适应症,可选择改良Fontan术、全腔静脉一肺动脉吻合术或双向Glenn分流术。我院心脏外科2005年9月~2008年7月,对11例单心室病人施行了双向Glenn分流术,术后对病人进行密切监护,10例均顺利渡过术后危险期,痊愈出院,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运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别检测胎儿、新生儿、婴儿及幼儿心室舒张功能。结果显示:胎儿左右房室瓣口血流PFV、VTI及PPG均为E<A,左右心室舒张功能处于生理性非健全期;新生儿右房室瓣口血流转变为E>A,示右室松弛性的转变先于左室,心室舒张功能处于生理性过渡期;婴儿左右房室瓣口血流均为E>A,但MVO比值较小,心室舒张功能处于正常过渡期;幼儿左右房室瓣口血流各项参数均为E>A,比值为MVO>TVO,IVRT明显延长,表明人体心室舒张功能从此进入正常期。  相似文献   

8.
王静  赵文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278-7278
单心室是指室间隔完全缺损,致使一个大的心腔同时接受两个房室瓣或共同房室瓣来的血液,主动脉和肺动脉也均自同时接受一个大心室腔发出,本病常伴有房间隔缺损,单心房及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的畸形。此种畸形较少见,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2%。此类疾病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术后监护不当常危及生命。现对我科1例复杂手术的患儿术后监护进行了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胎儿房室瓣畸形的三维表面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三维表面成像观察胎儿房室瓣畸形的立体形态结构,分析其三维图像特征。方法 分别获取58胎中晚孕期房室瓣畸形及97胎中晚孕期正常胎儿的心脏容积数据;房室瓣畸形胎儿中,完全型或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26胎,单心室共同房室瓣15胎,三尖瓣下移畸形2胎,瓣膜闭锁15胎。应用表面成像模式进行成像分析,对比观察房室瓣畸形及正常胎儿房室瓣的三维图像特征。结果 ①表面成像显示房室瓣畸形胎儿瓣环与正常胎儿相比存在明显不同。②表面成像模式可显示房室瓣畸形的立体形态,如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时,其共同房室瓣有5个瓣叶:前、后桥瓣,左、右壁瓣以及右前上瓣,开放时呈花瓣状。结论 三维表面成像能够逼真显示胎儿房室瓣畸形时的立体形态和活动特征,弥补二维超声观察胎儿房室瓣视野不足的缺点。  相似文献   

10.
多普勒超声Tei指数估测单心室患者心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评价多普勒超声Tei指数估测单心室患者心功能的价值.方法 46例单心室患者及80例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房室瓣及半月瓣的血流频谱,计算单心室患者的Tei指数,并与正常儿童心室Tei指数对比.结果正常儿童左心室Tei指数为0.30±0.08,右心室Tei指数为0.26±0.08.与正常人对比,单心室患者的射血时间缩短、等容收缩时间间期和等容舒张时间间期延长(P<0.05),Tei指数明显增高(0.55±0.13,P<0.001).结论 Tei指数不依赖心室的几何形态,可以用来估测单心室患者的心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1.
运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别检测胎儿、新生儿、婴儿及幼儿心室舒张功能。结果显示,胎儿左右房室瓣口血流PFV、VTI及PPG均为E〈A,左右心室舒张功能处于重量性非健全期;新生儿右房室瓣口血流转变为E〉A,示右室松弛性的转变先于左室,心室舒张功能处于生理性过渡期;婴儿左右讣室瓣口血流均为E〉A,但MVO比值较小,心室舒张功能处于正常过渡期;幼儿左右房室瓣口血流各项参数均为E〉A,比值为MVO〉TVO,I  相似文献   

12.
单心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与方法:本文应用双功彩色普勒超声诊断单心患者,分析意志主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根据Van praaph分型,11例单心室患者中,A型为6全钻54.6%,B型为4例,占36.4%,C型为1例,占9.0%,彩色我镨勒血流特征,具有两组房室瓣的左转位型大动脉转位舒张期见两股红色血流分别射向单心室腔,民上缩期折返呈蓝色知流向主动脉和肺动脉射流,右转位型大动脉转位和共同房室瓣者则邮舒张期红色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13.
闫亚青  艾永宁 《护理研究》2008,22(5):1406-1407
先天性大动脉转位是常见的发绀型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法洛氏四联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9%,本病占出生后2个月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首位,80%~90%的病例死于1岁以内。单心室是一种少见、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2个房室瓣同房室瓣开口与单一心室,发出主动脉和肺动脉,并伴有血管畸形。而右位心是指心脏的大部分位于脊柱中心的右侧,心脏轴线指向右下方的一种先天性心脏位置异常。  相似文献   

14.
<正>单心室是一种以心室、房室瓣和大动脉发育异常为综合表现的罕见紫绀型心脏病,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发生率为1.5%~3.0%,男女比为(2~4):1,常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临床表现为大多数单心室患者早年即有明显的先天性心脏病表现,如紫绀、心动过速或体重增加缓慢等,在新生儿或婴儿早期即引起人们注意,对肺循环血量较多的患者,早期常不易发现。不经治疗,单心室患  相似文献   

15.
超声诊断胎儿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缺如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孕妇,20岁,孕1产0,孕26周来我院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显示:胎儿心脏位于胸腔内,心尖朝向左前方,四腔心对称,四腔心切面及左心室流出道切面可见扩张的冠状静脉窦(图1),十字交叉存在,心房正位,心室右襻,房室连接一致,左右心室间可见室间隔回声,未见明显中断,两组房室瓣瓣叶启闭未见异常,左右心房间可见房间隔回声,并可见卵圆瓣在左心室飘动,心室与大动脉连接  相似文献   

16.
正常入房室瓣环运动频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正常人房室瓣环运动速度并对结果分析、探讨。方法:心尖四腔切面,用DTI测定房室瓣环运动速度。结果:房室瓣环收缩期Sann峰值速度与年龄无相关,房室瓣环舒张早期Eann峰值速度、Eann/Aann与年龄负相关,Aann峰值速度与年龄正相关。三尖瓣环Eann/Aann与三尖瓣口血流E/A中度相关,二尖瓣环Eann/Aann二尖瓣口血流E/A高度相关。房室瓣环收缩期峰值Sann峰值速度游离壁侧大于间隔部,三尖瓣前瓣环Sann峰值速度最高。结论:DTI测定的房室瓣环运动速度有望用于评价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16岁,因心慌气急就诊.体格检查:口唇发绀,心界扩大,心律齐,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超声检查:主动脉、肺动脉呈右前、左后排列.心房正位,房间隔未见回声中断,双侧心房增大.心室呈单腔,前后径约7.8 cm,左右径约8.5 cm,未探及室间隔回声.两组房室瓣,标准的四腔心观不能在同一切面上完整显示左右排列的两侧房室瓣,追踪扫查可见二尖瓣位于左侧偏后,其开口朝向右侧,三尖瓣位于右侧偏前,其开口朝向左侧.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左、右房室瓣口跨瓣前向血流信号呈交叉现象(图1),左房血流流向右后下方的左室流入道,右房血流流向左前上方的右室流入道.二尖瓣口左房侧可见轻度收缩期反流信号.超声提示:先天性心脏病,考虑十字交叉心、单心室及大动脉转位.后经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评估单心室腔肺分流术后患者心肌节段心功能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30例单心室腔肺分流术后患者及年龄匹配的30例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VVI技术测量单心室腔各心肌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位移、应变、应变率,并与根据房室瓣反流测得的单心室峰值压力变化率(dp/d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单心室腔肺分流术后患者所有心肌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正常儿童(P<0.05).单心室腔肺分流术后患者单心室腔的dp/dt为(512.60±154.52)mm Hg/s,与残腔侧基底段峰值应变率相关性最好(r=0.72,P<0.01).结论 单心室腔肺分流术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节段收缩功能低下,VVI技术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单心室腔肺分流术后患者的节段心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9.
孕妇 ,2 3岁 ,以孕 43周住院。 1年前正规抗结核治疗结束 ,其家族中无先天心脏畸形发生。产科检查无阳性提示。彩超检查 :胎头位于耻骨联合上方 ,双顶径 10 .0cm ,脊柱连续 ,羊水均值 10 .0cm。心脏位于胸腔之外的胸廓前方 ,搏动规律有力 ,右侧心房有上下两条大血管进入 ,右侧心室心内膜面粗糙 ,其房室瓣环位置低于另一侧房室瓣环。发出一条粗大的弓形血管进入胸腔 ,其瓣膜开放受限。左侧心室发出有分叉的窄细血管进入胸腔 ,右侧房室瓣口、右房侧见明亮的源于房室瓣的五彩状血流信号 ,为收缩期射流频谱 ,右心室发出的大动脉内血流速度为…  相似文献   

20.
闫亚青  艾永宁 《护理研究》2008,22(15):1406-1407
先天性大动脉转位是常见的发绀型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法洛氏四联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9%,本病占出生后2个月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首位,80%~90%的病例死于1岁以内[1].单心室是一种少见、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2个房室瓣同房室瓣开口与单一心室,发出主动脉和肺动脉,并伴有血管畸形[2].而右位心是指心脏的大部分位于脊柱中心的右侧,心脏轴线指向右下方的一种先天性心脏位置异常.部分病例可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如大动脉转位、右室双出口、肺动脉瓣狭窄、法洛氏四联症等,并发率常低于10%.我院2007年4月成功地为1例大动脉转位合并右位心及单心室畸形的患儿非体外循环下行双侧双相格林手术,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