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患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能消除或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纠正下肢不等长、增加关节的稳定性,纠正髋关节的畸形。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个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的手术,且患者多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强直、脱位等疾患的重要治疗方法。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适应人群年龄在60~70岁。而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病死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2005年5月,我科收治1例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伴HIV(+)患者,经过围手术期充分准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顺利出院,医护人员安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评价帕瑞昔布钠对老年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急性疼痛的缓解程度。方法 50名病人随机分两组:P组,在缝合切口时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静注;C组,给予5 ml的生理盐水静注。术后1 h内不追加镇痛药。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送出手术室时(T1)、术后1 h(T2)、术后6 h(T3)进行VAS疼痛评估。如病人术后追加镇痛药的时间不足6 h,则在追加镇痛药之前对患者作一次疼痛评分,此时的评分记作T3。结果患者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T2、T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术后追加镇痛药的平均时间上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给予40 mg帕瑞昔布钠静注能够有效地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术后急性疼痛。 相似文献
4.
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凝血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组为20例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分别于骨折后当天(TP1 )、骨折后1 d、骨折后3 d(即手术当天麻醉前T0 )、手术开始后2h(T1)、术后第1天(T2)和术后第3天(T3)采静脉血,检测并记录血小板计数和凝血系列,并在T0、T1、T2、T3时间用血栓弹性描记仪检测TEG.另选10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正常.观察组的APTT在TP1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T、INR、TT和血小板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D-二聚体增加,TEG的R值缩短,α角、MA、CI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血液呈高凝状态,术后1~3d高凝状态有加重趋势,PT、INR、TT和血小板数量在围术期无显著变化,FIB、D-二聚体和TEG是判断血液高凝状态的敏感性指标,TEG各项指标中与高凝状态关系密切的是R值、α角、MA、CI. 相似文献
5.
《临床军医杂志》2013,(3)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和不同麻醉方法(静脉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 80例年龄>55岁、简易智能量表评分≥23分,拟择期全身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静脉麻醉组(V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C组)。其中V组患者随机分为V1组(术中BIS值维持在50~60)和V2组(术中BIS值维持在40~50);C组患者随机分为C1组(术中BIS值维持在50~60)和C2组(术中BIS值维持在40~50)。采用静吸复合或全凭静脉麻醉维持一定麻醉深度。术后第1、3、7天,分别利用简易智能量表判定患者是否有POCD。同时比较不同麻醉深度和不同麻醉方法对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的影响。结果各组相同时间点比较,简易智能量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简易智能量表评分术后第1天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7天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V1、C1组相比,V2、C2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延长。结论不同麻醉方法与深度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7.
8.
9.
目的:分析比较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内应用抗菌药物的疗效。方法:对6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手术中开始使用抗菌药物,对照组术后才予使用抗菌药物。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平均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中预防地使用抗菌药物,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表现,以期提高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病因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由于出现并发症而行翻修术的病例,观察其X线表现,并通过与手术对照以评价X线对并发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术后诊断股骨柄无菌松动34例,髋臼假体无菌松动13例,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2mm的轮廓与假体形态一致的透亮带伴或不伴假体移位;感染伴股骨柄和(或)髋臼假体松动4例,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3mm的轮廓与假体形态不一致的透亮带和(或)假体移位,同时伴有骨质破坏、窦道形成等;股骨头脱位6例,X线2例表现为股骨头位于髋臼外,2例表现为股骨头中心型移位,2例表现为股骨头在髋臼假体内不对称。结论 透亮带和假体移位是松动最重要的X线表现,透亮带的形态和窦道的形成有助于鉴别感染性和无菌性松动。髋臼内股骨头位置的不对称或股骨头完全位于髋臼外为股骨头半脱位或脱位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翻修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感染的细菌学特点、翻修策略、翻修术中常见的困难及对策。方法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31~86岁,平均62.5岁。感染发生时间为术后1个月~4年,平均为术后7个月。其中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坏死11例,骨关节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行Ⅰ期翻修术12例,Ⅱ期翻修术18例。结果翻修术前24例明确诊断为感染,其中细菌学明确诊断18例,其中表皮葡萄球菌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其他细菌9例。术中标本细菌培养23例阳性,7例阴性。Ⅰ期翻修12例中10例患者得到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2例感染复发;Ⅱ期翻修中13例得到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1例感染复发。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44分,随访截止时评分平均为84分。结论(1)耐药葡萄球菌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2)术后感染翻修手术难度大,术前要做好周密的准备,没有手术经验的医师尽量不要尝试;(3)术后感染采用Ⅰ期或Ⅱ期翻修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Ⅱ期翻修术后感染复发率较低;(4)抗生素骨水泥在人工关节感染翻修术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疗效,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5)术后科学的康复对功能恢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非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术2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的原因、术中常见的困难及对策。方法1994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8例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42~87岁,平均65.5岁。左侧13髋,右侧15髋似体松动14例、臼松动11例,柄松动3例;股骨侧假体下沉4例;髋臼磨透3例;股骨柄似体过长3例;合并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例;股骨柄穿通皮质1例;头臼不匹配1例;臼后倾1例。股骨柄假体15例取出顺利,13例取出困难,结果翻修成功27例。失败1例。全部患者经6个月-8年随访,平均3年7个月、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45分,随访时评分平均为84分。结论(1)无菌性松动和医源性错误是非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2)人工关节翻修手术难度大,术前要做好周密的准备,没有手术经验的医师尽量不要尝试;(3)股骨柄假体取出困难是髋关节翻修中常见的难题,骨水泥型更为突出;(4)术后科学的康复锻炼对功能恢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一组因肾功能不全行透析治疗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近期疗效,总结该类患者髋关节置换治疗经验。方法随访肾功能不全行透析治疗的患者初次髋关节置换9例(11髋),观察该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4年(2~9年,随访至2007年12月),11髋留存9髋,其假体存留率为81.8%;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7.8分,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5.8分,优良率77.8%(7/9髋)。术后3个月内死亡病例2例,死亡率22%。术后获得随访9髋,均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结论对于因肾功能不全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的髋关节疾病,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患者疼痛缓解,髋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SuperPath全髋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新沂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行全髋关节置换的6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40~75岁,平均58.6岁。按照手术方式分组,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30例(常规切口组),SuperPath全髋置换30例(SuperPath组)。观察统计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3、7d VAS评分、临床疗效、早期恢复时间及Harri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SuperPath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常规切口组[(350.12±41.12)mL vs.(470.15±60.24)mL],术后3、7d分别SuperPath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切口组[(5.35±1.01)分vs.(5.25±1.02)分、(3.25±2.12)分vs.(1.02±0.11)分];SuperPath组术后首次下床行走时间、脱拐行走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常规切口组;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Harris评分、均显著提高,且术后不同时间组间比较SuperPath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切口组(P<0.05)。结论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比较,对患者行SuperPath全髋置换治疗效果更好,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髋关节功能,提高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后Ⅰ期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髋臼骨折患者行Ⅰ期THA.其中前柱骨折3例,后壁骨折1例,后柱骨折2例,后柱合并后壁骨折2例,横形骨折1例,横形合并后壁骨折1例,两柱骨折1例.伤后8~37 d(平均24 d)接受THA.对新鲜髋臼骨折患者,先用重建钢板或螺钉固定骨折以恢复髋臼肇的形态,将切下的股骨头制成颗粒状或块状植于髋臼内后安置臼杯.陈旧性髋臼骨折有节段性髋臼骨缺损者,将切下的股骨头制成大块状进行髋臼内结构性植骨后再安置臼杯.结果 术后3个月完全负重,无人工关节脱位.随访时间6~45个月,平均28个月.Harris评分平均78分.髋关节屈伸平均活动度为95°.X线片示1例出现髋臼松动及骨溶解征象.结论 髋臼骨折移位明显,关节软骨面损伤严重,错过了手术复位时机,可以Ⅰ期行THA.如能创造稳定的髋臼杯结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腹股沟区疼痛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腹股沟区疼痛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89例(193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单侧置换185髋、双侧置换8髋;分析术后早期腹股沟疼痛常见的原因。结果9.3%(18/193)的髋关节在住院期间出现了腹股沟区疼痛,其中深部感染1.6%(3例),切口感染1.6%(3例),髋关节后脱位1%(2例).患肢过长4.1%(8例),局部血肿1%(2例)。结论详尽的病史采集、仔细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才能对腹股沟区疼痛做出正确的诊断。而术前适应证的掌握、X线片分析测量、术中外科技术标准化训练、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才能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隐性失血的情况并提出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采用THA治疗单侧需要进行初次置换的髋部疾病138例患者,其中男48例,女90例;年龄45-71岁,平均62岁.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及术中、术后出血、输血情况进行分析,对患者围术期隐性出血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138例患者全部进行术中自体血回输,术中出血量(495±105)ml,术后引流量(121±29)ml,其中116例术后另予输红细胞悬液及血浆以提高血色素水平,输红细胞悬液量(600±225)ml.本组总失血量(1521±156)ml,隐性失血量(822±96)m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57.2%.各指标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隐性失血是影响进行THA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此类手术评估出血量时应充分考虑到隐性失血量,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充分有效地恢复患者有效循环血量,以保证围术期安全度过,以利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