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子宫肌瘤的关系。方法:对28例子宫肌瘤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EGF-R水平,以正常子宫平滑肌作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肌瘤内ER、PR和EGF-R显著升高(P<0.01);肌瘤内ER、PR含量与EGF-R水平呈正相关。结论:EGF-R在子宫肌瘤的增长中起重要作用,雌、孕激素可能影响肌瘤内EGF-R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子宫平滑肌瘤细胞增殖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细胞增殖及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 R)水平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5 0例子宫肌瘤组织的细胞周期DNA指数 (DI)、S期细胞百分比 (SPF)、细胞增殖指数 (PI) ,其中 2 8例测定肌瘤内EGF R水平 ,以子宫肌瘤邻近的正常子宫平滑肌为对照。结果 子宫肌瘤SPF、PI、EGF R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平滑肌 ;DI差异无显著性 ;肌瘤EGF R水平与PI、SPF呈正相关。结论 肌瘤细胞内高水平的EGF R与肌瘤细胞过度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子宫肌瘤的关系.方法对28例子宫肌瘤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EGF-R水平,以正常子宫平滑肌作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肌瘤内ER、PR和EGF-R显著升高(P<0.01);肌瘤内ER、PR含量与EGF-R水平呈正相关.结论EGF-R在子宫肌瘤的增长中起重要作用,雌、孕激素可能影响肌瘤内EGF-R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短期大剂量米非司酮口服对子宫肌瘤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大剂量米非司酮口服对子宫肌瘤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方法 :对 18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口服大剂量米非司酮 10 0mg/d ,共 5天 ,第 6天手术。选择临床情况相似的子宫肌瘤患者 18例作为对照组。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肌瘤中ER、PR水平。结果 :服药组子宫肌瘤中ER、PR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5 )。结论 :米非司酮可明显降低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受体与输卵管异位妊娠、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35例正常输卵管组织,171例输卵管异位妊娠输卵管组织,42例子宫肌瘤和1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结果:输卵管异位妊娠组织雌激素受体表达显著高于孕激素受体表达(P<0.001),与正常输卵管组织相比,输卵管异位妊娠组织雌激素受体表达极显著性增高(P<0.001),但孕激素受体表达无差异(P>0.05)。子宫肌瘤组织ER、P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输卵管组织(P<0.01,P<0.001),子宫内膜癌组织ER、PR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输卵管组织(P<0.05,P<0.01)。结论:输卵管异位妊娠的发生与局部组织细胞雌激素受体的过度表达有关,雌激素受体的检测有助于难确诊的输卵管异位妊娠的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与局部组织ER、PR高水平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宫体和宫颈     
010210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肌层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王惠群…//中华妇产科杂志一2000,35(2)一79一81 为了解非米司酮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肌层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影响,对20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并有手术指征、无内科合并症患者(服药组),从月经第14天起予米非司酮每日25mg口服,连续90天,运用彩色超声检查服药前后子宫肌瘤的变化,以及血清激素水平,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一血常规的变化。停药后立即手术,并配对选用加例临床情况相似的子宫肌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用ER、P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肌瘤…  相似文献   

7.
宫体和宫颈     
050670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培养细胞雌、孕激素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 /卫爱民…∥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4, 23 ( 6 ) —370 ~372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培养细胞的雌、孕激素受体(ER、P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水平的影响。方法:测定并比较不同浓度米非司酮干预的子宫肌瘤细胞上的ER、PR、EGFR水平。结果:(1)米非司酮干预后ER表达量无明显改变。 ( 2 )PR和EGFR在分泌期高于增生期,PR和EGFR在1 0μmol·L-1和 10μmol·L-1组表达量明显下降,与 0μmol·L-1和 0 1μmol·L-1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 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在子宫肌瘤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与雌、孕激素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23例子宫肌瘤患者平滑肌瘤、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及血清中IGF-1、IGF-1R的表达;同时用E IA方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选择30例健康妇女作为血清指标测定的对照组。结果(1)子宫平滑肌瘤组织IGF-1、IGF-1R的表达较正常子宫平滑肌高(P〈0.01)。(2)子宫肌瘤组血清IGF-1表达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IGF-1R表达较对照组增强(P〈0.01)。(3)观察组血清增生期、分泌期E2、P水平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平滑肌瘤组织中IGF-1、IGF-1R过度表达可能是子宫肌瘤发生的机制之一,雌、孕激素介导IGF-1对子宫肌瘤的作用,IGF-1对雌、孕激素诱导肌瘤细胞生长、分化主要以自分泌、旁分泌方式在局部起作用,IGF-1可能是子宫肌瘤生长的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大鼠卵巢子宫组织中的雌孕激素受体水平,探讨米非司酮对妊娠和非妊娠状态下子宫卵巢功能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性成熟而未受孕的雌性Wistar大鼠共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药流组、未孕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给予精制色拉油;药流组于受孕后第7天分别给予米非司酮8.3mg/kg和米索前列醇100μg/kg灌胃;未孕组于动情前期给药,方法及剂量同药流组。所有大鼠均于给药后的第3个动情周期的动情前期处死,取出卵巢、子宫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雌孕激素受体水平。[结果]对照组子宫和卵巢的孕激素受体阳性积分分别为26、23,药流组为8、12,未孕组为17、15;对照组子宫和卵巢的雌激素受体阳性积分分别为26、26,药流组为16、15,未孕组为10、ll。未孕组和药流组子宫及卵巢组织的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减少(P〈0.05);药流组子宫内膜的孕激素受体表达显著低于未孕组(P〈0.05);而药流组的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和卵巢的雌孕激素受体与未孕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对卵巢和子宫组织的雌孕激素受体均具有向下调节的作用;米非司酮对妊娠状态的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的影响更为显著;上述影响在给予米非司酮两个动情周期之后,依然没有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方法:80例有手术指征的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手术前不给予米非司酮,观察组术前口服米非司酮10 mg/d,连服90 d;检测观察组用药前后子宫大小及血浆激素水平,同时观察两组手术患者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水平.结果:观察组用药90d,子宫肌瘤体积较用药前明显缩小(P<0.05),激素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观察组行子宫切除术者少于对照组(P<0.05),肌瘤组织中PR、EGF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ER仍有较高的强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肌瘤组织中PR、EGFR水平可能是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方法将70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有手术指征、无内科合并症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确诊后立即手术,共30例;5 d服药组(A组):口服米非司酮100 mg.d-1,连服5 d后手术,共20例;90 d服药组(B组):月经第1天起口服米非司酮12.5 mg.d-1,连服90 d后手术,共20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及EGFR水平,同时于服药前后分别测定血中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孕激素(P)及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结果(1)服药后肌瘤体积A组平均缩小22.51%,B组平均缩小61.77%,两组服药前后肌瘤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服药组间肌瘤体积缩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服药组服药前后FSH、LH、E、P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SH呈下降趋势,E维持在卵泡期水平。两服药组间比较,服药后EGF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3)对照组肌瘤组织中ER、PR、EGFR均呈高表达,A组肌瘤组织中PR仍呈高表达,ER、EGFR表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肌瘤组织中PR呈高表达,ER表达下降,EGFR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短期大剂量及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均可使子宫肌瘤明显缩小,但长期小剂量效果更明显。(2)米非司酮可能系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血清中EGF水平,从而影响子宫肌瘤生长。(3)直接降低肌瘤组织中EGFR表达是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另一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对雌孕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2. 5 mg米非司酮组) 44例和对照组(25. 0 mg米非司酮组) 44例。对患者的雌孕激素进行检测,观察米非司酮对两组患者的雌激素、孕激素、促卵泡生成素水平及对子宫肌瘤体积的影响。结果:应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后,通过检测发现研究组的激素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子宫肌瘤体积均有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大剂量应用米非司酮对患者的疗效并不优于小剂量应用米非司酮,且大剂量应用米非司酮产生的不良反应偏高,所以对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更合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方法应用米非司酮10mg自月经d1~d3开始服用,连服3mo为1疗程。用药前、用药后B超测量子宫及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检测雌孕激素水平、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观察服药的副作用反应。结果患者治疗期间均闭经,雌孕激素水平维持于增殖早期,血红蛋白上升,子宫及最大肌瘤的平均体积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与不配伍小剂量雌孕激素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有症状(经量增多、贫血等)的子宫肌瘤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A组为米非司酮组,每天口服米非司酮10mg,连服3个月;B组为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雌孕激素组,从月经第8天始每天口服米非司酮10mg,连续8天,后继续服用甲羟孕酮片1mg加乙炔雌二醇0.025mg,连服8天为1个治疗周期,3~4个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B超测量子宫体积、肌瘤体积;行子宫内膜病检观察子宫内膜变化;检测雌、孕激素水平,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观察服药后的副作用。结果两组治疗后子宫体积、最大肌瘤的体积均缩小,血红蛋白上升。A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闭经,子宫内膜及雌孕激素水平维持于增殖早期。B组却使雌激素保持在较低水平,停药后发生周期性内膜剥落,出现“月经来潮”。治疗后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米非司酮配伍与不配伍小剂量雌孕激素治疗子宫肌瘤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雌孕激素满足了患者希望“月经来潮”的愿望,增加了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协同性激素刺激大鼠子宫平滑肌生长的作用,揭示胰岛素抵抗与子宫肌瘤形成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将雌性、未孕、体重相似的Waster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性激素刺激组,C组为性激素刺激+高糖高脂饲料饲养组,3组均饲养8周后测量体重、子宫重量,计算子宫脏器系数;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子宫标本测量肌壁厚度,检测子宫平滑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B组HOMA-IR小于C组(P<0.05);B组E2小于C组(P<0.05);B组子宫脏器系数和子宫肌层厚度均小于C组(P<0.05),C组的ER、PR、PCNA表达均高于B组(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对性激素刺激大鼠子宫平滑肌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提示胰岛素抵抗有可能在子宫肌瘤的发生中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子宫肌瘤及周围正常子宫平滑肌细胞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变化及其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 选择3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子宫肌瘤组(S组)为手术切除的子宫肌瘤组织,对照组分别为子宫肌瘤周围邻近肌层组织(A组)及远离子宫肌瘤5 cm的正常平滑肌组织(B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SABC)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EGFR的表达,并对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3组子宫组织中,ER及EGF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子宫组织中,P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组织中ER、EGF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肌瘤的生长与子宫肌瘤组织细胞ER、EGFR的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雌激素和雌、孕激素联合应用所致大鼠子宫肌瘤后的免疫功能变化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雌性SD大鼠90只,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雌激素组和雌+孕激素组各30只,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对雌激素组和雌+孕激素组进行肌肉注射连续3个月(0.2 mg/只,3次/周),雌+孕激素组在造模3个月后加用黄体酮1.5 mg/只肌注(2次/周,连续1个月)。观察比较三组大鼠子宫组织平滑肌厚度、子宫重量、卵巢重量,以及E_2水平、ER评分、DR评分,测定T细胞亚群。结果子宫组织平滑肌厚度值雌+孕激素组雌激素组空白组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孕激素、雌激素组大鼠的子宫重量在造模第3个月、4个月较空白组显著的增加(P0.05)、卵巢重量较空白组显著的降低(P0.05)。雌+孕激素、雌激素组大鼠的E2水平、ER评分、PR评分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雌+孕激素组的E2水平、ER评分、PR评分显著高于雌激素组(P0.05)。雌+孕激素、雌激素组大鼠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CD8~+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雌+孕激素组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雌激素组(P0.05)。结论雌激素和雌、孕激素联合应用所致大鼠子宫肌瘤模型免疫功能显著低下,激素受体水平可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治疗3月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均显著缩小,且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均显著降低,血红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满意,可显著缩小子宫肌瘤体积,降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同时升高血红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米非司酮分别配伍内美通、甲基睾丸素、三苯氧胺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绝经前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342例随机分成三组:米非司酮配伍内美通组(A组),米非司酮配伍甲基睾丸素组(B组),米非司酮配伍三苯氧胺组(C组),三组均从月经周期第1天开始服药,连服3个月。在治疗前后B超测量子宫肌瘤体积;检测雌、孕激素水平,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观察服药后的副反应。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闭经,雌、孕激素水平维持于较低水平,血红蛋白上升。三组治疗后子宫肌瘤、最大肌瘤的平均体积缩小。治疗后B、C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A组与B、C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内美通、甲基睾丸素、三苯氧胺治疗子宫肌瘤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米非司酮配伍内美通是更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孕激素 (P)和表皮生长因子 (EGF)对子宫肌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 ,定量分析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肌瘤组织及子宫肌组织内孕激素受体 (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细胞增殖相关抗原 (Ki- 6 7)的含量。结果 :(1)PR、EGFR和Ki- 6 7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子宫肌组织。 (2 )PR、EGFR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泌期显著高于增生期 ,但在子宫肌组织中无变化 ;Ki- 6 7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分泌期明显高于增生期。 (3)子宫肌瘤组织中PR、EGFR与Ki - 6 7呈正相关。结论 :P和EGF在子宫肌瘤生长中起重要作用 ,EGF可能作为P介质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