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阳虚动风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虚动风乃虚风之范畴,而阳虚动风与阴虚动风两者合之,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虚风理论体系。虚风者,历代医家多沿袭阴虚、血虚内生之论,而阳虚生风者,虽近年文献多有理论发掘,但尚缺乏临床证治之准绳,故其证治规律值得研讨。笔者现不揣浅陋,试论如下。1 概念沿革阳虚动风一证,古代医籍尚无明确记载,但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有关于本病证之症状及机理的简略描述。如《灵枢·经筋》谓:“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寒”谓“内  相似文献   

2.
一、“风证”涵义“风”证在不同情况有不同概念.这里指内风,与“肝阳化风”“热极动风”“血虚生风”之“风”同义。“风”证主要表现是“动”即《内经·至真要大论》所谓“诸风掉眩”之“掉”、“眩”。为什么掉、眩称为风证?古人命名病证,常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如观察到自  相似文献   

3.
阳虚动风证是内风证的证型之一,阳虚动风证与肝肾虚寒有关,温阳息风治疗有效,深入研讨阳虚动风之机理及证治规律,对提高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瘙痒、震颤、瘈疭及抽搐等病症的疗效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周平龙 《陕西中医》1990,11(1):19-20
本文系统地从理论基础、病理机制及辨证治疗等方面对阳虚动风进行了初步探讨,对虚风理论与临床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卢秉久教授提出脂肪肝辨治需重视内伤、不可忽略外感、更要兼顾先天。卢师认为初病在气,多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痰浊、瘀血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肝脾同病,气血津液代谢、输布及排泄逆乱,内生痰湿浊瘀。病位在肝,肝体阴而用阳,卢师气血兼顾,阴阳同调为主要治则。祛湿化痰、理气活血、温补脾肾、养血柔肝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6.
对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 ,有利于提高疗效。临床中应注意做到 :不拘补法 ,通以去滞 ;湿邪为患 ,当分寒热 ;肝木乘脾 ,疏柔有别 ;脾肾阳虚 ,温涩为要 ;祛风胜湿 ,举陷降浊 ;活血通络 ,祛瘀生新。  相似文献   

7.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突发突止,急骤多变,以心中悸动不安、脉结代为主症。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思想,据中医学取象比类思维方式,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特征与风邪善动、风胜则摇的致病特点类似。笔者团队认为心风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因素,倡导从"心风内动"论治阵发性心房颤动。心风包括实风与虚风,以虚风为主。心主神明,主血脉。心之阴阳亏虚,导致心之气血逆乱,心脏主神明、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异常,则虚风内动,发为心悸。此外尚有肝阳上亢化风;脾虚生痰,痰郁日久化热,热极生风;湿属土,木属风,肺脾肾气化失常,水湿痰饮泛滥,而致湿极,则湿反克木,出现震颤等"风"之状;肝郁气滞出现血瘀,气血相搏,形成类似"风"的征象。心体阴阳失衡,兼夹肝风、痰浊、水饮、瘀血、热邪等实邪,激发心风,可诱发心悸。从心风论治阵发性心房颤动,宜重视阴阳平和,强调滋心肾之阴,以平虚风,同时重镇安神,以灭心风。对于夹杂实邪者,在调和阴阳的基础上兼顾实邪,以达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